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之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性刚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家之梦》是作者李性刚规划的《红尘梦》三部曲之第一部。《家之梦》描述了主人公黎慧智在桂柳战役中负伤,被战友舍生忘死护送至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接受治疗,抗战胜利后辗转至黔北成家立业,与家人历经了各个历史阶段社会变革的生活故事。小说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历史背景,展现了黔北的地域风貌和风土民情,以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独辟蹊径的认知视角,生动细腻的笔触,丰富流畅的语言,从人性化的高度描绘了主人公黎慧智和黄志恩夫妇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家庭生活故事以及一组颇富时代感的人物群像。

内容推荐

人,是家庭这个社会细胞中的活跃分子。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元素。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梦想,并始终在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着。

李性刚所著的《家之梦》描述了一位在“桂柳战役”抗日负伤的国民党基层军官,被战友舍生忘死从广西南丹护送至贵阳图云关接受治疗,抗战胜利后辗转至黔北成家立业,与家人历经“解放变迁”“三年困难”和“十年浩劫”三个特殊历史阶段社会变革的生活故事。

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日益改善。国、共两党对抗战历史的认识渐趋一致,民族认同感由此得以加强。那些为抗击侵略者而英勇奋斗的国军将士已经被作为民族英雄,他们的历史功绩已经得到认可,这是中华民族的幸事。那么,抗战胜利后转入地方的广大国军官兵,在解放后这几十年中,是如何走过来的?他们的心路历程、生活境遇、人格品质如何?在他们这代人已经基本上走完了人生历程之后,作为后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将他们在这几十年政治变革中所历经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向后代展示出来。

《家之梦》正是结合这一政治历史背景,以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独辟蹊径的认知视角,生动细腻的笔触,丰富流畅的语言,从人性化的高度描绘了主人公黎慧智和黄志恩夫妇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的家庭生活故事,同时真实地展现了黔北的地域风貌和风土民情以及一组颇富时代感的人物群像。

目录

引子

第一回 阻敌沦为掉队兵 惨案筑就万人冢

 一、抗日负伤

 二、六寨惨案

 三、参与善后

第二回 日寇顷刻毁古城 难民十万过独山

 一、艰难后撤

 二、粪罐熬粥

 三、止敌深河

第三回 奎文阁文星护佑 图云关副官疗伤

 一、胭脂坪上

 二、图云关前

 三、苦盼静养

第四回 转黔北接受整训 驻小镇巧遇红颜

 一、战后转移

 二、缘起恶疾

 三、月老红线

第五回 教养院临时栖身 生意场初踏商道

 一、喜结良缘

 二、三友合作

 三、永兴永兴

第六回 换天地政改权更 顾大局心顺行从

 一、苗子降生

 二、山雨欲来

 三、乔迁遵义

第七回 背井最感乡情重 归途又觉百难中

 一、艰难抉择

 二、牛车蜀道

 三、陆水兼程

第八回 富贵难断桑梓情 僻壤常牵游子心

 一、浪崽初归

 二、桑梓情深

 三、根植故土

第九回 有亲有情有志向 无地无粮无根基

 一、忠勤兼具

 二、难逾之障

 三、逼上梁山

第十回 后悔药世间本无 英雄志胸中自有

 一、走为上计

 二、离愁别恨

 三、蛰伏待发

第十一回 度时艰天道酬勤 撼情难忠贞不贰

 一、篱下之苦

 二、炭房分娩

 三、谗妇劝嫁

第十二回 寻亲不惧乞千里 救夫岂吝失骨肉

 一、沥血持家

 二、迢迢乞程

 三、弃女救夫

第十三回 天若有情天亦老 六口之家六地分

 一、纸难包火

 二、转运之城

 三、祖孙寻亲

第十四回 小团圆昭示苦尽 识时务企盼甘来

 一、老父之死

 二、希望之光

 三、定居山乡

第十五回 三面红旗漫天卷 共产疾风刮地吹

 一、重整旗鼓

 二、山雨欲来

 三、神祗智昏

第十六回 天灾人祸接踵至 苦命厄运尾随来

 一、卫星上天

 二、痛打瞒产

 三、饥荒苦度

第十七回 史为鉴痛定思痛 人有情同舟共济

 一、迷蒙混沌

 二、激流余波

 三、山夫浓情

第十八回 随乡俗养性修生 承古训教子持家

 一、家事琐碎

 二、以史诲子

 三、儿子升学

第十九回 连夜雨偏淋漏屋 顶头风直打破船

 一、炼铁成钢

 二、恶时劣境

 三、学子探家

第二十回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儿大当婚

 二、福兮祸兮

 三、油尽灯枯

后记

试读章节

1944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关键的时刻。这一年,日军发起了一场纵贯中国南北,代号为“一号作战”即“豫湘桂会战”的大规模战役。日军总计调动兵力约51万,其参战兵力之多、作战地域之广,武器装备之精,打破了日军侵华以来的空前纪录,在日本陆军作战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因此,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六千余万中国民众失去家园。

长沙战役失败后,时任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兼军训部部长白崇禧受蒋介石之命从重庆飞抵桂林,与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会商,组织实施第二防线一“桂林保卫战”。6月25日,白崇禧、张发奎召开第四战区高级将领会议,成立了桂林市城防司令部,委派第16集团军副总司令韦云淞担任桂林城防司令。

8月,退守衡阳的国军虽经浴血奋战,坚守20多天,但最终还是没能守住衡阳,导致“湖南会战”全线惨败,又丢失了大片国土。

蒋介石再派白崇禧以副总长身份亲自前往第四战区指挥桂柳会战。9月8日,张发奎在桂林开完军事会议后,到全州向93军传达蒋介石“死守全州”的手谕,并命令时任93军军长陈牧农务必拼死守住全州。但是,狡猾奸诈,贪生怕死的陈牧农并没有将蒋介石的命令当回事,指挥部队只做象征性抵抗后随即退出战斗,全州仅一天便告失守。

张发奎异常震怒,通过白崇禧请示蒋介石严办陈牧农并得到许可后,指示桂林城防司令韦云凇派人前往93军抓捕陈牧农,押解到桂林执行枪决,并委派甘丽初接任93军军长,调往柳州驻防。

10月30日,白崇禧从柳州飞返重庆,向蒋介石报告整个“湘桂战况”并再次向蒋介石提出将薛岳指挥的第九战区全部主力,集中调往桂北作战。此时,薛岳虽已将下属的杨森兵团和李玉堂兵团调入广西,但为时已晚,终于铸就了兵败如山崩的败局。

11月4~5日,日军毛利师团和宫川师团多次使用毒气,对防守桂林的贺维珍军第131师和黎行恕军第170师等部阵地发动猛烈进攻,守军伤亡惨重。7日,在大炮、飞机和坦克支援下,日军从西、北、东三面攻城,桂林市岌岌可危。11日,桂林城防阵地被攻破,守军突围,桂林宣告失陷。

在中日两军激战桂林的同时,日军赤鹿理师团从良丰南下,向柳州西北进逼;山本师团从恭城向南攻占平乐,与杨森兵团所属杨汉域军在荔浦附近激战,并向柳州东郊突进;铃木师团突破黄涛第62军在东乡的阻击线,进占武宣和象州,向柳州南侧压来。柳州事实上已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

原来,当93军于9月中旬受命到达柳州时,刚从桂林撤退到柳州暂住的广西省府机关已经再次撤退,不知去向。11月9日,赤鹿理师团、山本师团和铃木师团先后进抵柳州西北郊、东郊和南郊,经仅仅一天激战,驻防柳州的93军于10日奉命弃守柳州,向柳州西北,紧靠贵州的山地转移,以期阻止日军继续北进,杀进贵州。

眼看着湘桂战况的惨败和国军的节节退却,迫使广西省政府将政府机关由桂林迁到柳州。随着日军步步紧逼,柳州也将不保,政府首脑们拿不定主意,惶惶不可终日。有人建议继续迁往宜山或都安,有人则主张迁往白色或三念。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艄公多了打烂船,都难以定论,最后临时秘密搬到了乐业。于是当年曾流传着这样一副诙谐的对联:

桂省府数次搬迁,宜山不宜,都安不安,百色百变,从此凌云直上,安居乐业;

四战区再度撤退,向华失向,夏威无威,云淞云散,盼望龙光反照,气煞健生。

(对联中的“向华”是张发奎字号,“夏威”为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云淞”为桂林卫戍司令韦云淞,“龙光”为驻防钦州、防城一线的邓龙光,“健生”是白崇禧字号。)

随着桂林、柳州两重镇相继沦陷,全国民众为之大震,军民思想处于极度慌乱状态。西南门户贵州告急,民国陪都重庆吃紧,一度被视为安全后方的大西南眼看危在旦夕。

此时,张发奎见敌如潮涌,难以招架,也急急率第四战区司令部退走黔桂交界的南丹县六寨镇驻扎指挥。

93军退人桂西北山地后,虽对日军堵截、激战数日,但终究不支,除留下小股部队隐蔽破坏公路桥梁,阻挡敌军追击外,继续向黔桂边界后撤。一路上,由于失去省政府的后勤援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他们直接向沿途基层政府派粮,派油盐菜等部队急需物资。这时,地方政府和老百姓已基本上全都疏散进山。部队没有供给,战斗又异常残酷惨烈,官兵们既缺衣少粮,又无后援支持,于是便擅自到农村抢粮夺物,把老百姓没来得及带走的猪、牛、鸡、鸭捉来吃,致使军纪日趋败坏……

P1-2

后记

告诉读者一个重要秘密,《家之梦》女主人公黄志恩生活中的原型就是笔者的老母亲。母亲是2011年12月28日仙逝的,她终于没有等到儿子的《家之梦》完稿,就匆匆走了。她走时,《家之梦》初稿还剩下最后两个章节才算全书告成,这不能不说是有些遗憾。85岁的母亲虽然也算是高龄离世,但毕竟还是走得匆忙了些,没有看到以自己为故事中人物原型,由儿子创作的小说。

母亲是在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加强病房(Icu)离世的。值得欣慰的是,老人家离世时,七个子女全都齐刷刷守护在场。但最为揪心的是,老人的呼吸机却是儿女们一致要求医生给拔下的。因为大家实在不忍心继续看到“由重症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用先进的监护设备和急救措施实施的强化治疗。”以至于母亲停止呼吸后,由于颌关节被“治疗”脱臼而导致嘴巴长时间不能闭合。怨谁呢?人家ICU病房早就发有告诫:“在抢救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其他器官的损伤。”只是,这种损伤不是85岁老人所能承受的。

原本是希望《家之梦》在母亲去世后的第一个周年祭日时面世的,可好事多磨,依旧难遂人愿。

要想述说这个家,乃至于父母给笔者留下的那些刻骨铭心的家事,是笔者由来已久的夙愿了。尤其是随着笔者年岁的增长,那些童年的蒙咙往事也就越发挥之不去,更迫切希望弄清楚幼时曾支离破碎地听到父母谈及的一些坎坷经历,还想趁着老妈健在之时,将那些正逐渐淡忘的家事片段再清晰起来,串联起来。因此,在母亲的最后几年中,每每得闲与老人聊天时,我总会问她一些她和父亲那个年代的所经所历。而每当这时,我还会手拿笔记本,边听边问边记,认认真真地听母亲讲过去的故事,有时甚至不惜打破砂锅,也要问个究竟。还记得母亲曾多次问我:“说说话,摆摆龙门阵,左耳进,右耳出,哪里说哪里就丢了,你记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干哪样嘛?”

其实,老人家哪里知道,我是在痴狂地计划着有朝一日,能将这些贫民家史变成一部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品。但我发现,重提那些过往的心酸家事正犹如揭一块老伤疤,是母亲所并不十分乐意的。

2009年退休以来,自己的时间再不被人家支配时,我开始筹备提笔。由于父亲健在时,对于国之笃爱,对于家之憧憬,对于民之深情,对于生之渴望,以及为此所付出的心力,给笔者留下了太深的烙印,以至于这种印痕时常会随政治气候的变化而隐隐作痛。于是,我下决心开始以自己的家事为原型来创作这部小说,以期为后世人留下这段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记忆。为了使故事更加贴近现实,使读者更能为那些真实情节所动,我不时想方设法向母亲套取更多的真话……遗憾的是,这本书没能在母亲健在时面世,而只能作为对老人家的一种祭奠,一种孝诚了。

自从母亲在永兴生下我,我母子离开后都再也没有回去过。就在《家之梦》创作过程中,我曾应母亲之意陪同老人家回过一次我的衣胞之地永兴镇,并在永兴街上经人引领,在乡场后的一家小茶馆面见了当年“17临教院”唯一一位尚健在的,时年已经92岁高龄的,父亲当年的“院友”黄瑞兴先生。他告诉我,他现在的生活来源主要由两个农民儿子每人每年给他100斤大米,自产一点蔬菜,另外享受国家每月60元的高龄补贴。就这些了。他每天在家里胡乱吃一点早餐,然后到茶馆花2元钱泡一杯粗茶,中午就着茶水吃个馒头,晚上回到家自己做晚饭,算是吃一顿正餐。我听后一阵心酸,急忙从身上掏出100元钱递给他。谁知他竟然老泪欲出.千恩万谢。

第二年,为了能记录下这段历史,也为了《家之梦》能获得更多素材,我又回到永兴,寄希望于再次采访采访这位老人。可是人们告诉我,老人家已经不在人世了。至此,这批曾为保家卫国、血染疆场的原“17临教院”1500多名抗日英杰,便全部化作泥土,回归了自然。

为了使书稿少出差错,尤其是那些文史性、专业性、学术性较强的情节描述,需要征得有关专业人士的认同。《家之梦》脱稿后,笔者曾将其印成若干稿本,分送给笔者的文友、相关专业人士和老同学征求意见。而他们,全都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或建议。我在此借助“后记”这块平台,对这些朋友致谢。他们分别是:原遵义市作协副主席,现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茂前、遵义医学院教授戴晓煌、遵义中医院主治医生高正怡、遵义市政协文史办主任谢爱临、遵义市图书馆戴骊、老同学任慧等。遵义籍著名辞赋家漆春华先生看过稿本后,侧夜未眠,一气呵成了感人至深的“读后感”;老同学,遵义望江氧气厂厂长陈绍光,遵义市坪丰农工商贸易公司总经理李华兴,遵义市谢忠全鸡蛋糕厂厂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谢忠全为本书的出版给予了经济支持;老同学,著名黔籍书法家戴朝模为本书题写了书名,构思了封面;计算机设计员姚祖茂将封面构思和底图素描变成了现实封面。等等。笔者再次向以上诸君表示最最诚挚的谢意!

当然,正因为本书循着笔者的家事作为故事和人物原型,其中不免会有姓名、事件的偶同或相似,请读者诸君千万不要对号入座。笔者在这里作特别的提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8: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