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旅美钢琴家茅为蕙与琴童父母的一席谈(附光盘铂金版)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美)茅为蕙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旅美钢琴家茅为蕙与琴童父母的一席谈(附光盘铂金版)》由茅为蕙著:她是“中国桥梁之父”茅以升的孙女,被列入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施坦威艺术家行列,她是名气跟郎朗李云迪不相上下的国际钢琴家。

她在本书中为中国千万琴童家长出招:让孩子快乐学习钢琴的秘诀,让孩子不再抵触练琴的方法,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懂音乐的人,让父母懂得——成为快乐的琴童比成为郎朗更重要!

内容推荐

《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旅美钢琴家茅为蕙与琴童父母的一席谈(附光盘铂金版)》由茅以蕙著:中国数万万孩子在学习钢琴,而学钢琴对中国孩子意味着什么?却是每位琴童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

漫长而辛苦的学琴之路,让多少父母和孩子遭受困惑、迷茫、失落、泪水和忧伤……有的孩子最终在父母的“逼迫”下,走上了专业道路;有的孩子由于各种原因学琴而痛苦不堪,父母不得不半途而废放弃钢琴放弃音乐;还有的孩子通过规范的学习和长期坚持练琴,最终考过了钢琴业余级最高级十级……

著名旅美钢琴家茅为惠通过自己的学琴经历和作为一名钢琴教育专家,在《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旅美钢琴家茅为蕙与琴童父母的一席谈(附光盘铂金版)》中与中国数万万学习钢琴的父母和孩子分享钢琴人生。本书除了针对钢琴学习的专业知识指导,还与父母分享:

·孩子学钢琴父母应该建立怎样的良好心态;

·不懂钢琴的父母如何辅导孩子学琴;

·对时下热门的钢琴考级的深刻反思与剖析;

·如何让孩子通过钢琴学习提高音乐素养,爱上音乐;

·如何让孩子快乐地学琴;

·父母如何才能建立一种健康的教育方式,父母不逼,不累!孩子最终因为钢琴而收获幸福!

目录

铂金版序 和我的书一起成长

推荐序 我不再有顾虑

序 此书为谁写

前言

上篇 钢琴与成长(入门篇)

 第一章 音乐人生,从正确选择开始

第一节 父母为孩子打开音乐之门

音乐胎教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乐感

胎宝宝为什么喜欢听莫扎特

钢琴亲子早教课让孩子走进音乐世界

第二节 他是钢琴神童吗

通过手、耳、记忆力做判断孩子的音乐潜质

孩子选择学习钢琴,是为他还是我?

对孩子“都是你们叫我学琴,我自己不想学”的问题时,我们该如何回答?

孩子如果是音乐神童,是否孤注一掷

第三节 弹响第一个音符

小提琴、电子琴、钢琴,先学哪个

学琴的最佳年龄是几岁

第四节 钢琴老师,重要角色出场了

如何为孩子选择好的钢琴培训机构

怎么辨别钢琴老师的水平

上门上课,是不是上策

第二章 八十八个琴键,十个弱小的手指

第一节 一架合格钢琴是绝对前提

钢琴是越贵越好吗?要给孩子买多贵的琴

钢琴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怎么保养

第二节 钢琴课开始了

钢琴教材,学琴之本

钢琴教室里的特殊学生:妈妈

家长和老师沟通的技巧

琴谱,让孩子自己拿

第三节 陪练这件事

初学琴童,妈妈一定要陪练

练琴,规矩、规律最重要

放松,姿势就会正确

陪练,还要陪听

中篇 家有琴童初长成(瓶颈篇)

 第三章 练琴生活不枯燥

第一节 识谱、背奏,学琴事半功倍

小蝌蚪是不是一开始就要认识

从正式开始学钢琴起,就需要认识五线谱

背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

业余可以,随便不可以

第二节 成功路上,父母出招

他需要一个钢琴偶像吗

鼓励比批评更有力量

家长自测:是我让孩子不再爱钢琴吗

第三节 突破瓶颈,就是胜利

如何面对“你们逼我学琴”的质问

真的进入瓶颈期了吗

旅行时期,以玩为主,钢琴练习,尽力而为

 第四章 黑白键上的童年

第一节 再一次认识钢琴

流行乐也可以从钢琴开始

不是音乐世家,也能培养出孩子吗

第二节 学业VS琴业

写作业和练琴不打架

什么时候该换钢琴老师了

我们聊聊音乐会吧

第三节 表演、比赛开始了

表演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吗

比赛前,做好这些准备

下篇 开启音乐人生(收获篇)

 第五章 做钢琴家还是钢琴爱好者

第一节 重新审视钢琴

考过10还能做什么

钢琴,人生应该有这一章华彩

第二节 考级,绕不过的现实

考级的好处和坏处

如何考级,才能避害趋利

第三节 是时候了解专业钢琴教育了

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和音乐学院

出国学钢琴怎么样

水平越高,比赛越重要

 第六章 当个快乐琴童比争取做未来的郎朗更重要,更实际

第一节 快乐琴童,幸福一家

不练琴之后,如何和音乐相处

钢琴让全家更快乐

第二节 业余钢琴家

哪些曲子适合业余爱好者表演

业余钢琴家里的大名人

后记 在黑白琴键上,弹出我的彩色人生

 茅为蕙博士简历

 中外媒体评价

试读章节

我在外企做主管,重大的项目我们会有非常完整的计划,从前期的市场调查到后期的客户回馈分析,这样事情做起来才有据可依,执行出来的效果分析起来也能够一一推导出是哪个环节起的作用,下次做类似的项目还可以参考。

在孩子学琴这件事情上,我觉得也应该参考工作方式,制定一个全盘计划。从孩子出生到他真正上琴之前,要有一个系列的培训课程。总不能让一个从没见过钢琴的孩子去上钢琴课吧,在那之前我认为有很多事要做。但,我困惑的是,究竟要做什么呢?制定营销计划我有经验,毕竟隔行如隔山,在学钢琴这方面我懂得不多,不过,根据常理推测,我觉得至少应该有一些相关的音乐入门课程、游戏,还有一些有关钢琴的介绍,听老师讲讲音乐家的小故事,通过唱儿歌来培养小朋友基础的乐感这些,为此,我注册了不少英文的音乐教育网站,发现这方面的内容相当丰富,而且,很多著名的教育网站还有自己编制的教材,但它毕竟在国外,在国内,这方面的东西特别缺少。我在北京问了不少亲子中心和音乐培训学校,都说没有这种课程,只是建议家长在家里多给他放放古典乐曲什么的。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只是多给他听听钢琴曲。其实很着急的,这种空着急有办法解决吗?

从孩子出生,到他4岁能够开始学习钢琴之前,家长们还能做些什么?许多家长能做的,除了给他多放一些古典音乐的CD,别的就什么也没有了。听是很重要的,让他在生活里处处感觉到音乐的存在很好,但只做这个未免有缺憾。在孩子弹出第一个音符之前,我们应该做的有很多。这点,其实很多家长也意识到了。但需求有了,供应暂时还没有很好地跟上配套,所以,家长们难免有着急的感觉。

这种着急,我很能理解。在国内,我经常去各个城市的钢琴学校给老师们做培训,感受很深的一点,是我们缺少好的亲子音乐课程。不是我们不需要,而是需要,但没有。我曾经简单地尝试过滚球游戏。“1、2、3”,我用三拍把球滚给对面的小朋友,“1、2、3”,再让孩子用同样的节奏把球滚回来。这个游戏的过程,就是对孩子节拍和速度反应的训练。孩子们玩得非常高兴,而且,他们越玩越上瘾,对节奏的掌握也越来越熟练。

在国外,这类成熟的亲子音乐课程有很多,它的内容包括:孩子和妈妈一起唱、滚、跳、走;母子一起听录音;一起玩有节奏的音乐游戏等,非常轻松有趣。家长和孩子一起玩,既是亲子活动又是音乐教育。比如,放一个动物的叫声录音,让小朋友分辨,这是大象叫的声音还是蛐蛐、小鸟叫的声音。大象的声音低沉又缓慢,蛐蛐的声音比较急促,而小鸟的叫声则清脆婉转,从这些孩子感兴趣的声音开始,让他对声音轻响、高低、快慢、音区表现有基础的认识。慢慢地,我们可以反过来教孩子们联想。像小动物的叫声,往往是和轻快的节奏连在一起的,而大型动物的叫声则比较沉重。钢琴上左手低音区的音,我们可以说这像老虎在走,让孩子对声音的表现有一个基础的认识。音乐教育不光是听,也可以在运动和游戏中进行。比如上面提到的滚球游戏,简单的拍击动作就能让孩子感受到轻、响、快、慢,这些正是将来他在琴键上最需要掌握的感觉力。

P12-14

序言

铂金版序

和我的书一起成长

记得两年前的那个夏日夜晚,我兴奋地写完了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当时的我觉得把想说的话都说了,但现在的我才知道其实话匣子才刚刚打开。

两年了,我的思绪围绕着它,我的灵感起源于它,我的心里牵挂着它,我的足迹陪伴着它;签了上万个名,拍了无数张照,但最让我感慨的,还是那些因为《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这本书而认识的新朋友,和因为它而想到的新问题。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天津、杭州、南京、福州、青岛、大连、石家庄、太原、中山、成都、长春、大庆、南通、汕头、西安、无锡、苏州、郑州、兰州、武汉、昆明……做过签售的城市数不胜数,遇到的琴童和家长更是成千上万。有的爸爸对我说:“看了您的书,我现在记得多多表扬和鼓励我家小东西了”;有的妈妈对我说:“钢琴旁边放着这本书,好像您天天在陪我女儿练琴”;有的老师对我说:“当我有话想对家长说但又说不出口时,

就把您的书拿给他们看”;有的老师对我说:“我们等着您的下一本书呢”有的孩子对我说:“……”其实孩子不想说什么,他们就想拍个照……

跟随着每一次讲课,大师班,音乐会,和签售活动,我都格外珍惜与家长们交流的宝贵时刻;在那简短的问答里,我理解到了更多家长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更深深地感到了我们音乐教育者有着多么沉重的担负,和多么深远的使命。虽然学习钢琴看似只是一种技能,但其中孩子受到的感染和影响涉及到艺术的各个领域,性格的各个层次,和人生的各种写照。如果任何一个钢琴老师认为自己仅仅是在教“弹钢琴”,那该是多么肤浅的想法。

帮助孩子学习音乐,和学习其他学科都不一样。除了无限的关怀,爱护和鼓励以外,我们琴童的家长更需要是充满想象力,能歌善舞,和见多识广的启发者。琴键是黑白的,琴谱是黑白的,只有我们描述给孩子的音乐世界才真正是五颜六色的。音乐,是生存在舞台上的;舞台,是一个需要自信和魅力的地方;我们除了要让琴童们在年幼的时候就基本掌握正确的技巧和方法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懂得音乐的与众不同,音乐的惟妙惟肖,和音乐的不可替代。

其实99%的琴童未来也许不会成为钢琴家,99%的琴童未来也没有必要成为钢琴家!但是无论我们的孩子今后是企业家,工程师,医生,还是律师;我们都希望孩子童年时学习音乐的历程充满了自信,满足,愉快和美好,成年后能让钢琴成为最好的伙伴,最真的寄托,和最美的回忆。

我的书带着我走遍了全国各地,走访了大专院校,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音乐带给了我太多的喜悦,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大家分享这份喜悦。我虽然创作了这本书,但我又因它而重生。  就让这本书带着我的心,我的话,我的爱,我的琴声和我的笑容,走进您的家中,身边,和心里。我和我的书一起成长,愿我的书也能和您的孩子一起成长。能默默地、悄悄地成为您家庭的一小部分,我由衷地珍惜和感谢……

《孩子学钢琴,父母先上课》铂金版附赠了我弹奏的几首经典钢琴曲,也是为了回报琴童和父母们对我的厚爱。

真心感谢大家!

茅为蕙

于2013年夏天上海

后记

在黑自琴键上,弹出我的彩色人生

对很多人来说,弹钢琴是舒闲生活的点缀,是高尚典雅的享受。但对我来说,弹钢琴是习惯,是工作,是每天不得不做的事情,是生命的全部。我所说的,我所想的,我所做的,好像都和钢琴有关。

音乐给我带来的满足是不可被替代的。它可以让我哭,让我笑,让我振奋,让我伤感。人生很短,经历的酸甜苦辣越多,能够打动我的事情、让我激动的事情也就越少。很幸运我从事音乐这个行业,不管到了任何年龄,琴声总能给我新的灵感,让我从中领悟、感念。

因为在音乐的陪伴中长大,我成为了一个情感极其丰富的人。我常说,搞音乐的人能感受到比别人更多的欢乐和悲伤,因为我们特别敏感。我的琴与情,让我的人生如此多姿多彩!

●3岁半开始的音乐生涯

我3岁半就拿起了小提琴,爸爸拉一句,我跟着学一句。没过多久,爸爸就发现我的乐感、听力和记忆力都很好,就认准了我应该学音乐。

4岁生日以后我“改行”开始学钢琴。理由很简单:我嫌站着拉琴太累,想坐着拉琴。爸爸说坐着就不能拉小提琴,只能弹钢琴,我说“那就钢琴吧”。这一坐就是一辈子!

妈妈是个音乐老师,从小学钢琴。所以开始的时候,是妈妈教我。但学了一段时间后,妈妈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反而不好教,便请了一个老师。妈妈,从此成了陪练员。

我走上音乐这条路是长辈们共同的意思。爷爷茅以升虽然是桥梁专家,是中国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但说到音乐他却是个门外汉。不过他认为一个人必须要有真才实学,要有真本领。不管选择哪一行,都必须做到最好!爸爸认为我的天赋很好,适合学琴。他总说:学音乐需要99%的天才,而我恰恰具备学音乐的条件。而妈妈的看法更实际,她觉得对女孩来说,无论年轻年老,会弹琴就意味着与众不同的气质!如果把音乐作为专业固然好,作为业余爱好也不错。

就这样,4岁刚过的我开始了一生的钢琴之路。

爸爸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每天要去学校。我练琴的事情主要由妈妈负责,她每天陪我练琴,每堂钢琴课一定坐在旁边。虽然在上课时她从不发言,但我随时抬头都能看见她,这让我觉得很踏实。如上课表现不错,妈妈的奖励就是五角星,或者去文具用品商店给我买块橡皮,买支铅笔。如果上课表现不好,没有五角星也没有奖品,但我从没有挨过打。虽然有把戒尺放在钢琴上,但我从不知道被它打是什么滋味。

我对钢琴的记忆,以极明亮的色调开始。回想小时候的生活,虽然有小孩子对于练琴的厌倦,但并没有什么痛苦,而且渐渐长大后,对钢琴的爱越来越深,也越来越感谢爸爸妈妈把我带入了音乐世界。  ●电影让我莫名其妙出了名

很多人知道我,不单单是因为钢琴,还因为我拥有一项中国电影史上的纪录——“年纪最小的金鸡奖最佳女配角”。那是在我5岁时,因为偶然的机会,我被导演挖掘去拍电影,前后一共拍了7部,其中,因为《巴山夜雨》里小娟子的角色拿了首届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用现在的话来说,我这也算是艺术生涯里的成功跨界吧。

开始拍电影很偶然。那时候相簿很少见,大家的照片都是压在桌上的玻璃板下面,我小时候头发很卷,拍了张照片,有个邻居喜欢,就送了张给他。结果,《从奴隶到将军》的摄像师在这个邻居家做客,他觉得照片上的小孩子很像张金玲(《从奴隶到将军》的女主角),正好有场戏,需要一个这样的小孩子,问我的父母愿不愿意让我去试试,玩玩。妈妈说:去见见世面!在片场,导演让我哭就哭,让我笑就笑,他们觉得这小孩胆挺大,皮挺厚,适合拍戏。顺理成章地,又被看中拍了第二部《等到满山红叶时》。

让我出名的是吴贻弓导演的《巴山夜雨》。我演小娟子,戏挺重的。这部电影公演后,我只要走在马路上,就有陌生人过来要抱抱我或者摸摸我,我其实对这样的反应很不理解,甚至是不喜欢。那段时间,家里是记者不断,把门槛都要踩烂了。《大众电影》拍我当封面,年历上到处都有我!上台领金鸡奖的时候,更是开了眼!在那个年代,能有几个小孩子有机会在万人舞台上又唱歌又弹琴?

后来,我还拍了《西子姑娘》《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杜十娘》《复仇者的忏悔》几部电影。电影让我一夜成名,我却没有为之付出任何努力。我小时候的名出得有些偶然,有些不可思议!不过,电影生涯灿烂而又短暂,因为家人对我拍电影的态度始终是“壮壮胆,见见世面,但终究还是要考音乐学院,走音乐的道路”。爷爷经常说,人一定要有真才实学,拍电影不是真才实学,靠不住。我们家族的传统里,也从没有女孩子嫁得好就行这种观点,无论男女,都要有自立的本事。钢琴就是他们和我一起选择的目标。即使在片场拍戏的时候,妈妈也总是带着纸做的琴键,琴谱,以及语文、数学课本陪着我,虽然我觉得不练琴不上课真好玩,但在这样的教育下,还是没有因为电影而扔下了钢琴和文化学习。所以,拍了这么多部电影后,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考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多人考,只招前10名。能考上音乐学院附小,是我小时候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有很多人后来问我,后不后悔没接着拍电影,如果接着拍的话,很可能我就成为一个大明星了。我说不后悔,我感谢父母为我做的决定。弹钢琴,才是我可以拥有一辈子的、可以享受的、可以借此证明自己的本事。

●不平常的童年,我的平常心  进了音乐附小,电影不再拍了,但光环一时还没散去。从小时候开始,我就有两件事让小朋友觉得我不太一样:一是我的爷爷是茅以升,二就是我拍过电影。我记得小时候在学校我就有特权,校长经常接到电话后就通知我,下午不用上课了,爷爷来上海,去见爷爷吧!而小学课本上的《赵州桥》这篇课文,我是理所当然被指定的朗读人。此外,还有很多观众来信寄到学校里,指名要给那个《巴山夜雨》里的小演员,我还给影迷们回过一些信呢。

这样的童年,的确和别的孩子不太一样,特别在那个年代里。但我也不觉得这样就值得骄傲或是如何了不得,只是简单地觉得不太一样。从小看着爷爷做事做人,他这么有名的专家,从来不摆架子,耳濡目染,就不会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我记得他曾不止一次跟我说,我们家,就我们一老一小最出名,但你要记住,做名人是运气,不代表自己是这个行业最好的。

在这些有趣的回忆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当然还是练琴。小孩子哪有不贪玩的,我练琴也是需要家人逼的,但我一直是个“容易被逼”的小孩子。我曾经有过一个钢琴老师,他可是出名的凶!经常骂学生,骂到最后还会把琴谱往外扔!但我就是唯一一个没让他发过脾气的学生!我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受到的教育,做事隋就要做好;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小小年纪就很懂得要面子吧。现在的我评价小时候的我,我可以给“优秀”的评语,不是因为家庭背景,也不是因为拍过电影,单纯地,就是因为我能把自己该学的、该做的,都学好做好。

14岁那年,我参加了一场难忘的演出。在日本著名指挥家福村芳一的指挥下,我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和乐队合演的机会并不常见,有些人一辈子也没合作过,而我,14岁就有机会在这么大型的音乐会上,用表演宣告:我现在是个小钢琴家了!

就这样,在学钢琴10年后,我知道,自己真正爱上了这个事业,这种生活的方式,这绚丽的舞台,和这样的琴声。怀着热爱与愉悦,每天练练练,结果是那样地好,那样地让我满足。上台,弹奏,这么多双眼睛看着我,这么多人注意我,在掌声里向观众鞠躬致谢,然后缓缓走下台的那种幸福,我至今觉得是这个世界里不可被替代的满足和愉悦!

●去美国,一切重新开始

我的家族很有名,我的许多长辈,都是著名的专家学者。我的爸爸茅于润,毕业于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回国后在上海音乐学院教书。1987年受邀赴美国杨伯翰大学任教,两年后,妈妈带着我一起去了美国。那时候,我还不到15岁。

我一到美国就想独立,就希望打工。终于得到一个去中国餐馆端盘子的机会。我当时什么都不懂,吃了不少苦。有一道菜叫铁板牛柳,用的盘子是非常烫的,但我不知道,伸手就去摸,从小弹钢琴的手,立刻被烫起了一个大泡。就这样慢慢地锻炼自己,虽然苦,但如果你认为人贵自立的话,就能容忍。我反而觉得在餐馆打工的日子里我学到了太多在课堂学不到的社会经验。许多中国客人会和我聊天,我说我姓茅,他们随即问,是不是茅以升的这个茅,我说那当然,茅以升是我的爷爷。惊讶之余他们问我:你怎么在这里打工?我就反问他们:我为什么不能在这里打工?他们哑口无言!

美国人不知道茅以升是谁,不知道《巴山夜雨》这部电影,不知道我是上音附中的高材生,不知道我的爸爸是教授,这一切都已荡然无存,这一切都已无人在乎。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留学生,打工养活自己,同时为学业奋斗着。现在回忆起来,我很为十五六岁时的自豪,那真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坚强女孩!

●得奖,拿博士,成为施坦威艺术家

我从19岁就开始参加各种钢琴比赛,有的得了奖,有的没得,但每一次比赛都给了我经验,让我快速地成长。在获得了几个较重要的奖项后,我开始频频演出,又积累了大量舞台的经验。早在大学毕业前,我就已开始在欧美的巡演。

但我最重视的一件事,始终是博士学位。茅家是个学术家庭,博士数不胜数。我是我们这一代最小的,但学历可不能落在大哥哥大姐姐之后!念硕士和博士我总共花了六年,说难我没有觉得太难,说容易当然不可能。还记得博士答辩的那一天,当回答了三个小时的问题之后,五个教授一起站起来,和我拥抱,说:“恭喜你,茅博士!”这种得意和骄傲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但我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施坦威艺术家”的称号。能和世界上一流的钢琴家们一起站在这样一个行列里,我作为一个弹钢琴的人,别无他求!

●回国,发现我的钢琴使命

我的钢琴生涯是比较顺利平坦的,没离开过校园。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读音乐艺术学博士时,我一直在学校担任助教。毕业后又开始在学校任职,成为了音乐学院里少有的几个中国教师之一,同时也是最年轻的。从2006年至今,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中国。作为一个钢琴家,我觉得我有义务和责任把古典音乐带到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古典音乐在欧美已渗透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但在中国我觉得还只是起步阶段。大剧院容易造,要让大剧院里每天都上演精彩的节目,每天都有专业的听众去欣赏就不简单了。我在中国除了与众多交响乐团合作以外,还大量地开我个人独奏音乐会。音乐会上我会与观众交谈,和大家聊聊我,聊聊音乐,聊聊我的曲目。我觉得大多数古典音乐家都太“古板”,太“傲慢”,也太“孤立”,使人感觉舞台上的人和舞台下的人格格不入。

作为一个教师,我在国内的使命就更深远了。在国内钢琴家不少,但我认为是好老师的寥寥无几。尤其到了中小城市,琴童人数不少于大城市,但要想找一个能正确引导孩子走上音乐道路的老师几乎不太现实。我每到一处,除了开音乐会以外,都必须要开一节公开课,与孩子、家长和老师交流。

我热爱中国的听众,热爱中国的琴童,热爱我的事业。现在的我,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充实,更幸福,更满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6: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