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舌如簧的对句奇才纪晓岚
清代才子纪晓岚,乾隆年间进士,从编修、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官十多年,晚年著有《阅微草堂笔记》24卷,享有与《聊斋志异》并行海内外的盛誉。他文情华瞻,慧黠敏捷,是个对句奇才,天地万物、古今诗赋无不可入对者,信手拈来,出口成趣,浑若天成,其炉火纯青的文字工夫让人叹为观止。
纪晓岚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就非常聪明,在乡里有神童之誉。一次,他捉到一只麻雀,偷偷地喂养在一个墙洞里,不想被老师施先生发现,怕他耽误学业,施先生竟将他的麻雀取出,活活摔死了。临走前,施先生还在墙上题了一句诗: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纪晓岚再去喂麻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墙上还题有一联,断定是施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下联:粗毛野兽石(施)先生。
施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纪晓岚不该辱骂老师,手执教鞭责问纪晓岚。纪晓岚却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果先生还有更好的下联,那请改写一下吧。”
施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更好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纪晓岚经过几年的努力,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参加了殿试,考中二甲第四名进士,进入翰林院,从此走上了仕途。
纪晓岚得入翰林,自然春风得意,他虽不善交际,但也常到几位前辈府上行走,在他们的指导下,学问日长,阅历渐深,很快就适应了官场生涯。但纪晓岚自幼喜欢恃才逞强,虽已进入官场,这一性格仍未改变。
一天,纪晓岚和刘墉等几位文友聚会“,刘墉提出要集诗对句,各位文友一致赞同,几联对出以后,人们慢慢地失去了兴致。因为这种应酬之作,早已是这帮才子的老生常谈,可以说个个都是行家里手,毫不耗费心力。这时刘墉想起了一件事,对大家说道:“大栅栏的一家剃头店掌柜,前日到我府上请题愿额,我为他写了‘整容堂’三字,却一时没有想出上好的对联,烦劳诸位兄台代为撰写。各位意下如何?”刘墉话声刚落,纪晓岚便答道:“石庵兄,有一现成联语,写出就可应付了。”说完他就吟出了这副对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大家听了,齐声叫好,只是嫌他对得太快。这时,又一个人说道:“我也有一联,虽不如纪兄之联工巧,但作为剃头店的门联来用,却也使得。”此联便是:‘不教白发催人老,更喜春风满面生。”大家也很欣赏这副联语,正要请刘墉写出。纪晓岚却又道出一联:“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纪晓岚脱口对句的事情也一时传为佳话。
这年冬天,正逢纪晓岚在南书房当值,一位太监总管走进来。他听人谈论过新科翰林、河间府的纪才子,便走到纪晓岚身边,上上下下地打量起来,看他身材魁伟,英俊潇洒,不像人们传说的谈谐滑稽的样子。但看他身上穿着皮袍,手里却拿着一把折扇。这是当时文人的一种雅好,不少文人学士都是这样,本不足为奇,但大冬天的,手里拿着把扇子,实在有些好笑,便上前冲纪晓岚笑了一笑,操着南方口音说:“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谈否?”纪晓岚听了总管的话,看看自己的打扮,也觉得有些滑稽。但他惯于恃才戏谑别人,哪里肯让别人开玩笑?正要出言回敬,忽然明白这老太监是给自己出了一联,里面嵌了春、夏、秋、冬四季之名,想到这里,站起来假作恭敬地施了一礼,说道:“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南书房里立即爆出一阵哄堂大笑,老太监被戳到痛处,哭笑不得,十分难堪,苦笑着指点了纪晓岚几下,却又没说出什么话来,转身悻悻而去。
自此,纪晓岚在朝中才名远扬。
有一年冬天,纪晓岚跟随乾隆南巡至白龙寺,适逢寺僧鸣钟。庄严古刹,钟声悠然,乾隆诗兴大发,挥笔写下“白龙寺内撞金钟”’七个大字。纪晓岚见之,知是乾隆有意考他,便从容挥笔对上下联:“黄鹤楼中吹玉笛。”乾隆当即拍手称赞:“佳对!”
纪晓岚熟读诗书,记忆力很强,其师曾以杜甫《兵车行》中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出联考他,他巧妙地运用李商隐《马嵬》中旬“他生未卜此生休”作对,天衣无缝,工整贴切,令其师不得不佩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乾隆十六年夏季,乾隆帝见池中荷花初放,乾隆得句云:“池中莲藕,攥红拳打谁?”纪晓岚看到池子左边的蓖麻,便以问对句,答道:“岸上蓖麻,伸绿掌要啥?”同样以问句相对,天衣无缝,令乾隆称奇。
纪晓岚中取进士那年,见京城当铺林立,随口吟出一句上联:“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但苦思不得下联。后来他执令赴通州当主考官,见通州有南北之分,苦思数月的上联便有了下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绝妙之极。
有一年秋,一个经常愚弄百姓的戏班到纪晓岚家乡演出,因该地很穷,生活很差,戏子们心中怨气很大。于是,在一出戏中饰“主考官”的戏子便借戏讽刺该地的乡民:“酸芥菜,臭黄瓜,入口眉愁眼眨。”熟料恰逢纪晓岚回乡看望父母,于是愤然回敬道:“毁梨园,败戏德,开台腔乱调翻!”
纪晓岚曾有一位脾气不好的医生朋友。某日纪晓岚因小恙前去求诊,这位医生朋友对他说,我出个上联,你若能对出下联,诊费、药费全免,纪晓岚心想对联之事能难倒我?便点头应允。上联为:“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纪晓岚便借其脾气发挥,续了下联:“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既触其缺点,又促其改正,一语双关,妙哉!
一知县早闻知纪晓岚才华横溢,极善对句,想亲自试之。某日恰遇纪晓岚随驾巡视至此县,他便出了个刁钻的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纪晓岚思虑片刻,一时难以为对,环视四周,见有一鹦鹉,便从容对道:“鹦有雌雄都叫哥。”该知县对纪晓岚的才华暗暗称奇。
纪晓岚的机敏和才学不仅仅体现在对联方面。一天,,纪晓岚陪乾隆皇帝在御花园里散步。乾隆很想开个玩笑,便问纪晓岚:“纪爱卿,‘忠孝’二字做何解释?”
纪晓岚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此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此为孝。”
乾隆-一听,便以为纪晓岚中了圈套了,立即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这——”纪晓岚慌乱了一下后,随即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便说:“臣遵旨!”
乾隆于是好奇地问:“那你打算怎样死?”
纪晓岚显得又害怕又紧张地小心回答:“跳河。”
乾隆一挥手,说:“好啊,你现在就去跳吧。”
乾隆说完就后悔了,但自己是金口玉言,岂能说话不算数。何况身边有许多大臣,收回成命就太没面子了。等纪晓岚走后。他便在花园里踱着步,心中既好奇,又紧张,毕竟他并不是真的要纪晓岚去死。
没过多大一会儿,纪晓岚便跑回来了。乾隆很哿陉,就假装板起脸来问道:“纪爱卿,你怎么还没有去死呢?”
纪晓岚说:“我刚刚走到河边时,不料碰到了屈原,他不让我跳河寻死。”
乾隆感到更加奇怪了:“你这话是何意思?”
“我到了河边,正要往水深处走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他说:纪晓岚,你此举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圣明,你为什么要死呢?赶紧回去吧!”
乾隆听后,放声大笑:“好一个巧舌如簧的纪晓岚!朕赏你上等丝绸一匹。”
纪晓岚知道皇上并不是真想让自己去死,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收回命令,所以想了一计,给乾隆铺设了一个台阶,不仅挽救了自己的性命,还得到了奖赏。
纪晓岚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他的诙谐幽默使人出尽洋相而又无可奈何。一天,和坤邀请纪晓岚参观自己的新宅,并请为其题字。纪晓岚虽对和珅非常反感,却也不好推辞。在参观了和府的亭台楼阁、假山水榭之后,就在蓊郁的南竹和花草树木间,题下“竹苞”二字,典出《诗经》“如竹饱矣,如松茂矣”之句,意为人丁兴旺。这天,乾隆皇帝到和府游览,看到了那块“竹苞”的匾额,竟然哈哈大笑:“竹字拆开,是个个;苞,、是上草下包。这不是在说你们和家个个是草包吗?这是谁题的字啊?”和坤听了,一时羞愧得无地自容。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他认为在统一疆土之后,百姓安居乐业,应该在教化上做出点业绩,编一部旷世巨著,以供学子进仕之用。要编纂这样一套浩翰的图书,非博览饱学的通儒无法担此大任,纪晓岚当仁不让地被乾隆任命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四库全书》的编修,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间的一个盛举,对于纪晓岚来说,更是他一生的主要成就。开始编纂后,纪晓岚日坐书城,博览群籍,寻章逐句。首先根据纂修官撰写在初步清理甄别书籍后提出了“应刊刻”、“应钞录”、“酌存目”、“勿庸存目”等意见,经乾隆帝过目之后,再对纂修官撰写的各篇书目提要进行认真细致的考订。从作者的年代、生平事迹,到著作的内容要旨、长短得失,乃至别本异文、典籍源流,都在纂修官原撰的基础上,或增或删,或分或合,反复予以修改。最后再按照传统目录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体例,通盘筹划,排序编次。如此浩繁的工程,前后共用了十几年的时间,终于编成《四库全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由于孙士毅在《四库全书》馆时间较短,编修工作大多依靠纪、陆二人之力,而尤以纪晓岚的功劳最大。
纪晓岚本是文人习性,编纂《四库全书》时让他可谓如鱼得水。这天,正值盛夏,他打着赤膊坐在案前整理书稿。这时,乾隆突然驾到。衣冠不整见驾就有欺君之罪,更何况纪晓岚这副模样!他慌得连忙钻进桌子底下躲避。
其实乾隆早就看到了,向左右摇手示意,叫他们别作声,自己就在纪晓岚藏身的桌前坐下来。时间长了,纪晓岚感到憋气,听听外面鸦雀无声,又因桌围遮着看不见,闹不清皇上走了没有。于是偷偷伸出一根中指,低声问:“老头子走了没有?”
乾隆心里又好气又好笑,故意喝道:“放肆!谁在这里?还不快滚出来!”
纪晓岚没办法,只好爬出来跪在地上。乾隆说:“你为什么叫我老头子?讲得有理就饶你,否则,杀无赦!”
纪晓岚答道:“陛下是万岁,应该称‘老’;尊为君王,举国之首,万民仰戴,当然是‘头’;子者,‘天之骄子’也。呼‘老头子’乃至尊之称。”
“那这根中指又算什么?”
“代表‘君’,‘天地君亲师’的君”纪晓岚伸出一只手,动着中指说,“从左边数起,天地君亲师,中指是君;从右边数起,天地君亲师,中指仍是君,所以中指代表君。”
乾隆笑道:“爱卿急智可嘉,恕你无罪!”
纪晓岚历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等要职,总是一心秉承圣意,一心事主,‘因而无甚政绩可言。但他毕竟还有不甘寂寞的一面,《阅微草堂笔记》便是在这种心态下写就的。其中的作品是纪晓岚追忆往日见‘闻的杂记之作,采访范围极广,上自官亲师友,下至皂隶士兵。内容极其繁杂,地方风情、宦海变幻、典章名物、医卜星相、铁闻逸事、狐精鬼怪,几乎无所不包。全书共四十万字,收故事一千二百余则。
纪晓岚学宗汉儒,对道学虚伪有所抨击。《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多处以嘲弄口吻讽刺所谓道学家的迂腐虚伪。
嘉庆十年二月十日,纪晓岚受了风寒,从此一病不起。二月十四日,纪晓岚昏睡一天后,醒来精神异常振奋,儿子、儿媳赶忙送来了莲子羹。喝了一小半,纪晓岚摇头示意不喝了,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想了一个对子,你们对对吧!”接着就吟出一句:“莲(怜)子心中苦。”儿子、儿媳哪有心思对对联?只得佯装思考。纪晓岚此时又用更低的声音说道:“梨(离)儿……腹……内……酸……”说罢,闭上了双眼。
P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