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萧克将军逝世已经两周年了。在《萧克印象》一书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从历史资料中,广泛搜集公开发表的有关记述萧克将军的专题文章近300篇,经过编辑、归纳和整理,选取了87篇文章汇编成书,以作纪念。书中所选文章,有已故革命老前辈、老红军、老领导的回忆,有国内外记者的专题采访,有专家、教授、学者的研究文章,有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撰写的亲身感受等。除少数几篇文章第一次公开发表外,绝大多数文章先后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公开发表过,时间跨度长达73年之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萧克印象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 |
出版社 | 中央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敬爱的萧克将军逝世已经两周年了。在《萧克印象》一书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从历史资料中,广泛搜集公开发表的有关记述萧克将军的专题文章近300篇,经过编辑、归纳和整理,选取了87篇文章汇编成书,以作纪念。书中所选文章,有已故革命老前辈、老红军、老领导的回忆,有国内外记者的专题采访,有专家、教授、学者的研究文章,有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撰写的亲身感受等。除少数几篇文章第一次公开发表外,绝大多数文章先后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公开发表过,时间跨度长达73年之久。 内容推荐 全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文体和手法,真实地记录了不同时代的作者们对萧克将军的印象,故书之名为《萧克印象》。谨以《萧克印象》寄托我们的思念之情,让萧克的印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目录 我的父亲萧克 萧星华 将军回故乡 陈修飞 萧克将军和故乡民歌 郭一先 将军未忘“瓜麻糊” 刘南昌 萧克将军与黄埔军校 兵者 萧克与广东 欧初 萧克戎马倥偬 情系八一起义 宋光亚 萧克将军回顾人生命运转折点 毛应民 将军回到英雄城 朱昌勤 将军的情怀 鲍嘉龄 建军节前访上将萧克 蒋曙晨 访萧克上将 姚远方 萧克将军忆湘南暴动 张国琦 光荣传统不可丢 峭岩 同上井冈山 欧阳毅 青山流水叩心弦 张惟 回忆在湘赣边区的时候 《大公报》记者 回忆萧克 罗洪标 忆红十七师北上行动 刘月生 难忘的接见 永久的怀念 袁国祥 访萧克将军 田开林 将军山上立将军 筚路 将军重访金沙渡 王庆和 万水千山兄弟情 余宏 统一战线在长征中的巨大作用 谢路明 愿长征精神世代相传 易俭如 西方传教士眼中的萧克 薄复礼 我怀夸父志追日步不停 刘正刚张建平 萧克将军的咸丰情缘 柳太猛 访萧克 海伦·福斯特·斯诺 一个青年人的自述 詹姆斯·贝特兰 萧克将军会见记 柳青 萧克将军在马兰 马加 长城燃起烽火 高梁 战地记者眼中的萧克将军 申春 运筹帷幄敌胆寒 周阿旋 又见到萧克将军 张志民 林迈可眼中的萧克 林迈可 记萧克同志 李效黎 保卫承德—张家口—石家庄 陈靖 萧克将军与张家口 杨继先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姚国良 萧克将军给军委的电报手稿 抗日战争纪念馆 萧克将军到皖南 许超 萧克院长领导教学工作的几件事 赵安然 为人师表的萧克同志 蒋杰 光辉的榜样永远的记忆 王兆瑞 尊师重教兴学育才 颜景煜 陈怀玉 治军应先治校 刘回年 张春亭 要对时代负责 肖江峰 将军本色是诗人 弘征 登黄狮寨游金鞭溪 周应节 将军书法家 树桓乔桢 军人风骨学者风范 孔黎霞 刘志伟 喜读《浴血罗霄》 夏衍 我给萧克将军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当终审 黄浪华 鲜艳而铁一般的新花 韩瑞亭 热情讴歌民族精神和民族正气 吴秉杰 中国的军人学者 曾凡华 《中华文化通志》编纂出版记 赵兰英 博学不穷笃学不倦 姜义华 萧克永远不老的是责任 胡成海 赵雯 老将军萧克正在指挥一场新的“大战” 冯瑛冰 霜叶红于二月花 兰书臣 军人学者的心愿 罗运镡 一位党史工作者眼中的萧克将军 冯建辉 法兰克福巧遇 凌行正 萧爷爷教我学写字 张穗 重视人才事业就有希望 周鹤 王立牲 白建国 看望萧克将军 魏丹 寻访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萧克 夏莉娜 物换星移几度秋 胡少春 历史的思辨 魏亚南 士兵的本色 刘回年 萧克同志与“八路军史料丛书” 鲍其辰等 《萧克回忆录》读后感 王伯强 陪萧克将军出访加拿大 易非 萧克将军曾送我五幅字 黄浦江 一代战将文韬武略 董保存 追忆萧克将军往事 杨娟 萧克将军与共和国元帅的相识相交 周炳钦 萧克:开国第一上将 秦利 缅怀萧克司令员 罗立斌 是大将军,又是大学者 葛承雍 萧克将军与《炎黄春秋》 宋文茂 儒将萧克晚年风采 洪炉 萧克与历史问题的拨乱反正 《炎黄春秋》编辑部 萧克将军与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 李时平 萧克同志生平 后记 试读章节 将军未忘“瓜麻糊”——访老将军萧克 刘南昌 “哦,你这个‘解放牌’还吃过瓜麻糊,啥时候?” “70年代初,我在部队野营路过首长家乡,老乡们做的。” “好吃吗?” “初吃还觉得香甜,多吃就受不了了。”我照实回答。 “是啊!可在旧社会,这比糠糍粑还是强啊……” 将军陷入了回忆。 他就是萧克,是今天为数不多的、与我军同生同长的将领。在迎接建军60周年的时候,我访问他,是想重睹他颈系红飘带,冲锋陷阵于南昌城头的风采,听听他身上五次枪伤的来历,然而将军感兴趣的是瓜麻糊。 瓜麻糊,是将军家乡湖南嘉禾县以瓜代粮的一种吃法,做起来很简单,将老南瓜洗净,切成块块,和些米,熬成浓乎乎的糊糊便行。1981年,将军回故里,祭奠母亲和被反动派杀害的哥哥,看望战友和烈士的遗属,指定他的侄子侄孙女要吃瓜麻糊。当一大锅瓜麻糊端上饭桌时,将军招呼随行的县委书记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块吃,自己端起大海碗,吃得津津有味。吃过饭,将军心满意足地起程了。就这样,回到阔别50年的家乡,他就吃了一顿瓜麻糊。 “忘不了啊!瓜麻糊。”将军收起了思绪,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老同志的这种感情,你们年轻人不一定理解,所以我要讲,过去吃瓜麻糊,养我也;今天吃瓜麻糊,戒我也。” 萧克戎马60载,历任红军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一二○师副师长、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参谋长;解放后曾任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军事学院院长、政委,政协副主席,中顾委常委。将军身居高位,且年事已高,但凡能自己动手做的事情总不轻易让别人代劳;一些重要的讲话稿和文件,大都自己动笔写、亲笔修改。主管军事学院工作时,他对自己要求更严。他的住房是二三十年代的旧房子,1976年地震造成外墙裂缝,屋顶漏雨,属于危房。学院要翻修,他让等大家住房都解决了再说。后来大家的住房基本解决了,他又一再嘱咐翻修时面积和造价不能超过总后勤部规定。学院要给他配高级轿车,他挡住了:“普通卧车就行。咱们学院是培养高级将领的学府,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者。学生跟着老师学,岂不搞坏部队作风?”他曾多次带团出国访问,每次事前都再三叮嘱工作人员国家规定的零用钱标准一分钱也不能超过,事后要工作人员将开销和礼品处理情况一笔一笔报清才放心。一次,他带团到加拿大访问,回国时有人建议取道香港,将军一口否决,坚持原路回国。他说:“我们在香港没有任务,绕道而行,势必多花钱。” “为什么瓜麻糊不能忘?吃瓜麻糊长大的忘了瓜麻糊就叫忘本。列宁说得好,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将军年已79岁,话语依然铿锵有力。他掰着指头数着说:“参加过南昌起义的老同志健在的已屈指可数了,传统相传是我们在有生之年关心的问题。” 将军认为,发扬优良传统,是关系军队、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大事。他说,历史是不可以割断的,今天是昨天的继续、发展。我们的优良传统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在党处于执政党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致力于四化建设的新时期,发扬传统,就是要使党和军队保持夺权时的革命的、生机勃勃的锐气,就是要使中华民族保持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的朝气。这样,就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近年来,有些人不注意发扬革命传统,甚至把一些好传统当成旧观念抛弃,这是不对的。 萧克说,发扬优良传统,首先要靠老同志作出榜样。在井冈山战斗过的老同志还常谈起“朱德扁担”的故事。当时井冈山有5000人,不一定需要当时年过40的军长去挑粮,可是朱德同志去了。这种“士未进水,官不饮液”的作风深深影响我这一代人。现在有些同志对过去的东西淡薄了,养尊处优,脱离群众,消费超过生产,这样怎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王安石有两句诗“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寓意很深,值得我们深思。 他接着说,好的传统还要靠老同志去传。君不教君之过,将不教将之过,父不教父之过。这是老同志的历史责任。今年,军队重新大张旗鼓地开展传统教育,这很好。我们老同志要多关心帮助,做好这件事情。 话谈了很久,但将军一点倦意也没有,最后又说到了瓜麻糊。他说,当然,发扬优良传统,并不是墨守成规,也不是简单地模仿过去的一些做法。发扬优良传统要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注入新的内容。将军笑了笑。“譬如,我并不是提倡大家都吃瓜麻糊。生活要越过越好。我自己该吃肉时也吃肉,该呷酒时也呷酒,只是回老家吃一顿瓜麻糊,醒醒神啊!” (原载1987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P18-20 后记 我们敬爱的老会长萧克将军逝世已经两周年了。在这两年里,我们从历史资料中,广泛搜集公开发表的有关记述萧克将军的专题文章近300篇,经过编辑、归纳和整理,选取了87篇文章汇编成书,以作纪念。书中所选文章,有已故革命老前辈、老红军、老领导的回忆,有国内外记者的专题采访,有专家、教授、学者的研究文章,有家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撰写的亲身感受等。除少数几篇文章第一次公开发表外,绝大多数文章先后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公开发表过,时间跨度长达73年之久。本书以各篇文章所述内容的历史时间先后分类排序,全书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文体和手法,真实地记录了不同时代的作者们对萧克将军的印象,故书之名为《萧克印象》。谨以此书寄托我们的思念之情,让萧克的印象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编辑《萧克印象》一书,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发起,鲁纯、屈忠居间联络并指导;曾经在萧克身边工作的王科元、张国琦、梁喜奎、杨顺明等同志完成了全书从资料收集、文章编选到制作成书的全部工作;黄浪华参与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廖利香、梁晶先后为文稿的文字录入、打印排版和编辑制作,做了大量事务性工作;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襄助出版事宜,书成之日,谨向以上热心同志致以谢忱! 编辑本书,意在纪念。所收文稿,有不妥或错误之处,敬请谅解。 编 者 2010年10月·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