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松所著的《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一段中国人争取言论自由的历史猛料!
本书以1901~1911年的报刊中国为底色,勾勒出晚清最后十年的言论史、思想史。
改良还是革命?百年思潮,一纸激荡;宪政还有多远?千差有路,一纸风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 |
分类 | 计算机-操作系统 |
作者 | 刘青松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青松所著的《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一段中国人争取言论自由的历史猛料! 本书以1901~1911年的报刊中国为底色,勾勒出晚清最后十年的言论史、思想史。 改良还是革命?百年思潮,一纸激荡;宪政还有多远?千差有路,一纸风行。 内容推荐 《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简介:自1901年清政府启动新政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间办报盛行,知识分子以笔为旗,在报刊上抨击时弊,监督官员,要求立宪,甚至公开鼓吹革命。改良和革命的论争,自由和专制的较量,对民众的宪政启蒙,均在报刊上展开。当年的报刊,言论之大胆,思考之深入,风骨之卓绝,百年后仍震撼人心。报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思潮的嬗变,影响了历史进程。用孙中山的话说,“此次中国推倒满清,固赖军人之力,而人心一致,则由于各报鼓吹之功。 刘青松所著的《天朝的天窗:晚清最后十年报刊风暴》以1901~1911年的报刊中国为底色,勾勒出晚清最后十年的言论史、思想史。 目录 第一章 一支笔胜过三千毛瑟枪 炮打武昌,打开一扇天窗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不推翻此政府,则吾国决亡” 申报馆的玻璃窗被读者打碎了 第二章 慈禧,你该撤帘归政了 1901:看了洋人耍猴了吗? 耳目和妖言 “先进的中国人”严复 “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 “以开我民智、以化我陋俗而入文明’ “立宪战胜专制” 第三章 革命其可免乎 “国与朝廷判然为二物” “灭此尸位素餐冥顽不灵之满族” “杀身以易民权,流血以购自由” “君不革命非丈夫” “革命当从暗杀入手”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 第四章 改良与革命:中国何处去 向左走,向右走 要不要革命? 革命导致内乱? 革命导致专制? 土地国有,福祉还是祸根? 梁启超的尴尬 第五章 苏报案:当野蛮遇到文明 革命军 长枪大戟章 太炎 专制起诉自由 舆论的胜利 《苏报》第二,国民第一 第六章 秋瑾案:当舆论唤醒人心 “国民女杰期无负” “振起二万万人之精神也” 公愤与公理 第七章 报人彭翼仲的社会启蒙实验 慈禧送给光绪看的白话报 阅报处、讲报所和戏曲改良 “叫人人知道爱国” “刀放在脖子上还是要说” 第八章 报人于右任的民呼民吁民立 《神州日报》:旁敲侧击 《民呼日报》:为民请命 《民吁日报》:鼓舞民气 《民立报》:助民独立 第九章 向皇权要宪政 立宪,立宪! 国会,国会! “争吾辈天赋之权利” 第十章 对新闻审查说不 想箝口?没门儿! 一份争取新闻自由的联合宣言书 挤开的门缝 第十一章 官报批判自由民主 摊派发行的牛皮 “民主乱我数千年神圣之善法” 尾声 娜拉出走之后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一支笔胜过三千毛瑟枪 炮打武昌,打开一扇天窗 1911年10月11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一家中餐馆,46岁的打工仔孙中山仍像往常一样端盘子。当天,《纽约时报》和丹佛当地的报纸都披露了一条消息:中国武昌被革命军占领。 孙中山并不特别意外,也不特别兴奋。不久前,他接到黄兴从国内发来的电报,说武昌新军必动,请他速筹款应急。半年前,黄兴在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捡回一条命。起义失败的次数多了,作为流亡革命家,孙中山显得更淡定了一些。他确实不知道,这一次起义,能不能避免重蹈覆辙。 这一天,河南彰德洹上村,三年前被解职后闲居于此的袁世凯心情特别好,当天是他52岁生日。他在养寿园大排寿宴,一边和专程来祝寿的亲信赵秉钧、张锡銮、倪嗣冲、袁乃宽、王锡彤等人喝酒,一边欣赏戏台上谭鑫培、王瑶卿、王惠芳等京剧名角的助兴表演。 众人正在兴头上,来了一份关于武昌事变的电报。举座皆惊,相顾失色。袁世凯立即下令撤下酒席,请台上戏子回房休息,他和亲信们围坐一起商议对策。他对众人说:“此乱非洪杨可比,不可等闲视之。” 众口不一。有人说,大清危矣;有人说,不过是兵变,孙中山、黄兴等革命要员都不在武昌,数日即可平灭;有人说,该是袁公出山的时候了;有人说,袁公千万别出山,帮朝廷平灭了兵变,保不准又来个卸磨杀驴。袁世凯静静听着,不做声。 这一天,北京王府井大街,《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莫里循从居所出来,去拜访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安格斯。莫里循是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已经在北京待了14年,采访过袁世凯、张之洞等要员,在朝野和外交圈拥有广泛的人脉。莫里循多次在第一时间发出独家消息,使《泰晤士报》成了西方新闻界报道中国的权威,“中国的莫理循”广为人知。 莫里循从安格斯那里得到消息:武昌被革命军掌控,湖广总督瑞潋逃逸,第八镇统制张彪被杀(此误)。获得“猛料”的莫里循,又急匆匆去见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了解更详细的情况。朱尔典当天得到英国驻汉口总领事报告:武昌完全处于革命状态,衙门已被焚毁。总督驻在中国巡洋舰上,此舰泊于英国炮舰的后面。 莫里循抓紧时间给《泰晤士报》发去一封电报,题目是《武昌的重大起义》,下有几个小标题:军队叛变/总督逃逸/要求外国援助/局势令人担忧。他写道,外国人拒绝向瑞潋提供帮助,认为革命党反清但并不排外。① 这一天,北京城内很是热闹——《国风日报》出了号外,用二号字排出武昌起义的消息,市民抢购,奔走相告。朝廷慌了。陆军部、民政部、内城巡警总厅等机关极力封锁消息,“饬知内城各报馆暂缓登载鄂事”,并派出“检阅委员”实行新闻预检。 《国风日报》不吃这一套。这份当年2月面世的报纸是革命党人白逾桓化名吴友石(无有氏)创办的,景梅九担任主笔。报纸公开的宗旨为“赞助真实立宪,提供爱国精神,以世界之眼光,发精确之议论,指导政府不使政令偏颇,引诱国民勿令责任懈弛”①。报纸初创时,经常穷得揭不开锅,主事者只好敲敲朋友的竹杠,才能维持。“是时同盟会会员人京任职者日渐增多,白、景两人本隶同盟会籍,因此国风报社遂形成为党人荟萃之机关。如田桐、程克、冷公剑、张友于、温楚珩等均寄宿于报社内。常川往来者尤众多,以新闻供给报社。由是《国风日报》在社会上以消息灵通见称,信誉日增,销路日广。”②天子脚下,无法公然鼓吹革命,《国风日报》就打着“有闻必录”的旗号,通过客观报道,揭露清政府对外屈服对内残暴的大量事实。时评版极尽隐喻暗讽之能事,贬斥官场丑恶;副刊版则刊载南明掌故,介绍明末抗清英雄,发表蕴含种族革命思想的诗词。 当天晚上,《国风日报》准备好的武昌起义报道,被“检阅委员”要求全部撤掉,换上其他新闻。对白逾桓、景梅九来说,这显然无法接受。怎么办? 第二天早晨,《国风日报》的读者们一拿到报纸,都惊呼起来——头版一整版都是空白,只印了一行小字:“本报得到武昌方面消息甚多,因警察干涉,一律削去,阅者恕之。”③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扇天窗就这样打开了。 天窗一开,人心惶惶。京城内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很多人都在说,肯定是清军完了,革命党人大胜,不然怎么可能空了一整版? 当局无奈,只好跟《国风日报》打招呼:不再作新闻检查,该登什么就登什么吧,只要不造谣就行。 《国风日报》乘胜出击,每天大量刊登前线消息,鼓吹革命军声势壮大。北京满城风雨,清廷举朝惊骇,草木皆兵。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