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唐史如诗宋史如词(流尽年光是此声)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申圣云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唐史如诗宋史如词(流尽年光是此声)》是一部将唐史与唐诗融为一体的惊世佳作。

李世民、武则天、唐玄宗、杨贵妃、安禄山、黄巢,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刘禹锡……那些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熟知的政客骚人们,书写过怎样的历史与传奇,胸怀过怎样的豪情与诗意?

承载着亿万华人荣耀与梦想的唐朝,闪烁着中华文明恢弘与绚烂的唐诗,正如一卷华美的图景,一点一点铺陈在你的眼前……本书由申圣云著。

内容推荐

《唐史如诗宋史如词(流尽年光是此声)》是一部将唐史与唐诗融为一体的惊世佳作。

唐,近三百载悠悠岁月,是浩瀚史海的一粒细沙,是封建时代的一座丰碑。在标记为唐的史册里,一些故事扑朔迷离,一些传说半真半假。那些明君圣主的千秋万代,那些乱臣贼子的富贵荣华,那些儒生才子的真知灼见,以及数不清的当时人看当时事,竟也似如今我们回望千年一般遥不可及。

品味前人的生命轨迹,我们时忧时喜;品读前人的诗文,我们亦赞亦叹。诗词雅致了历史,丰满了历史,鲜活了历史。过南京看“凤去台空江自流”,在西北体味“胡天八月即飞雪”,原本无情残酷的历史似乎变得唯美浪漫起来,连同那份无奈和感慨也充满了柔情。

“年光流不尽,东去水声长。”没有人能斩断流水,没有人能打断时间。不管你愿不愿意,历史就在你身后紧紧相随,永远年轻,永远新鲜。想知道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吗?打开《唐史如诗宋史如词(流尽年光是此声)》吧!本书由申圣云著。

目录

序:不知乘月几人归

春——忽如一夜春风来

 残柳宫前空露叶

宫花一落已成尘——江都宫变

明月谁为主?江山暗换人——太原起兵

中原逐鹿更争雄——逐鹿天下

 穆矣熏风茂,康哉帝道昌

文武皆王事,轮心不为名——武门惊变

一片两片云,千里万里身——西行远嫁

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贞观盛世

江——凤去台空江自流

 凤阙澄秋色,龙闱引夕凉

飘花散蕊媚青天——有妇武氏

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二圣临朝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谁向人问问是非——敬业讨武

地远明君弃,天高酷吏欺——酷吏铜匦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此地看花是别人——一代女皇

几回经雨复经霜——中宗复位

犹胜抛掷在空栏——韦氏乱政

花——乱花渐欲迷人眼

 闻道汉家全盛日

共看明月应垂泪——太平之乱

千载贤愚同瞬息——明皇即位

忆昔开元全盛日——开元盛世

四士英灵富文艺——文艺大盛

 从此君王不早朝

长生殿暗锁黄昏——霓裳羽衣

圣朝无谏猎,何计谒明君——李相当权

一重浪灭一重生——国忠祸国

 但使龙城飞将在

禄山胡旋迷君眼——番邦养子

天下尽兵甲,豺狼满中原——安史之乱

一曲霓裳四海兵——马嵬兵变

月——露似珍珠月似弓

 黄昏胡骑尘满城

群雄竞起问前朝——奉天之难

中原祸作边防危——平凉劫盟

细柳新蒲为谁绿——永贞革新

 蓬莱无路海无边

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元和中兴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三镇再叛

夜——天阶夜色凉如水

 岂有蛟龙愁失水

破却千家作一池——牛李党争

上承凤凰恩,自期永不衰——甘露之变

多少楼台烟雨中——武帝灭佛

 无情最是台城柳

他年我若为青帝——黄巢起义

浮沉千古事,谁与问东流——圣朝末路

后记:流尽年光史如诗

附录:全书引用诗词出处

 章节标题出处

 春——

 江——

 花——

 月——

 夜——

试读章节

摆在唐国公李渊面前的时机刚刚好。

在太原起兵的李渊,不是第一个出手的,却是最后得手的。李渊的成功,可谓厚积薄发。李渊的来头不小,按照族谱,他的祖先是西汉前将军李广、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与无数开国皇帝一样,李渊娶了一个无论是家世还是见识都很靠得住的老婆——北周武帝的外甥女窦氏。

对于从政者来说,一个好老婆胜过千军万马。齐宣王的钟无盐,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李治的武媚娘,皇太极的大玉儿……“人生照镜须自知,无盐何用妒西施”。了解自己比模仿别人更重要,其貌不扬的无盐女何必去嫉妒美艳的西施?女人的价值不在脸上。

一个贤妻,可以没有美貌但必须贤惠如无盐;可以没有背景但必须有才能如武氏;可能早逝但名流千古如长孙;可能长寿而福泽后人如孝庄。好女人不见得一定当得起“母仪天下”,但绝对会是一个有主见且全心全意相夫教子的好妻子。

但凡女人嫁给有点儿地位财富的男人,大都需要一人分饰多角。安分贤淑的妻子,恩威并施的主子,温柔会教养的母亲,善谋有城府的助手,体贴可靠的朋友,优雅可爱的情人……男人要的其实很简单,可以帮不上忙,但起码不能添乱。也有些女人,很优秀很有远见,但是往往不被她们的男人理解和发现。

窦氏就是一个意见不被重视的好女人。

按照辈分算,李渊与杨广是表兄弟。不过这个表弟杨广自恃为帝目无兄长,竟然在一次公开的宴会上嘲笑李渊长了个“阿婆面”,极其传神地刻画了他满脸褶子的面部特征。位列唐国公的李渊十分郁闷。

回到家,窦氏见他拉长个脸,便追问原因。他将事情说了一遍,窦氏做出大喜过望的表情,劝道:堂就是朝堂,阿婆面就是堂主啊!搞不好将来你会……“做皇帝”三个字不好说出口,但李渊已经明白其中的意思。当时一定是当做劝慰的话听了,谁知竟然一语成谶!

李渊喜欢马,做太守的时候养了不少好马。隋炀帝杨广是个喜欢完美的人,他的天下要被规划得很完美,喜欢的宫殿要用大量萤火虫装饰,所以,如果有什么好东西,他知道谁有但是没进献给他,那一定是要杀人的。而且,兵马、兵马,养了好马的下一步是不是要开始屯兵了?厉兵秣马不是迟早要造反?虽说兄弟一场,但对于猜忌心甚重的杨广来说,亲缘关系并不是阻碍。

《新唐书·高祖本纪》记载:“(杨广)尝以事召高祖,高祖遇疾,不时谒。高祖有甥王氏在后宫,炀帝问之,王氏对以疾,炀帝曰:“可得死否?”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纳赂以自晦”。

说的是,一次,李渊没有奉召谒见杨广,杨广问李渊在宫中的外甥女王氏原因,王氏回道,李渊抱病在身。杨广仅仅回了句:到了要死的地步吗?仅仅这一句已经将李渊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做出纵情享乐不思进取的样子,还要不断向皇帝献宝,表现自己的臣服之心。

而此时的李渊尚未察觉有异,但窦氏却说,你养了这么多马,除了看看遛遛还能怎么样?不如把它们献给皇帝,还能换个大官做。李渊不以为然。后来,或许李渊经过了本纪中记载诸事,终于开窍,开始进献隋炀帝骏马珍宝,才得以升官。

唉!“寄语无盐子,如君何足珍。”可惜这样一个聪慧的窦氏四十五岁就去世了。或许李渊称帝后回想起妻子,会有一些惭愧和悔憾。

公元615年,李渊官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恰逢母端儿农民起义,他击败起义军,收编近万人在麾下。第二年,升为右骁卫大将军,任太原道安抚大使,镇守太原。

此时,民间“陈胜、吴广”已经泛滥。李渊以平叛为名招兵买马,此举引来杨广派到太原其他官员的怀疑,李渊便一面安抚他们,一面派人状告他们勾结突厥,恰好第二天突厥进犯,罪名坐实,眼中钉就这样被拔掉。

再说此时突厥大军来犯,李渊摆了出空城计,在突厥疑神疑鬼的时候又派出军队夜晚从后门出城,白天改道进城,造成援军已到的假象,这边恐吓,这边又修书给突厥王,道:“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若人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突厥这才撤兵。

这一旧事,在《旧唐书》中这样记载:“高祖起义太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聘于始毕(突厥),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

是年7月,李渊发布檄文,指责杨广听信谗言,残害忠良,骄奢淫逸,穷兵黩武……天下若想太平就要废炀帝。李渊带领自己的儿子,率三万大军直逼洛阳。

对于起事,《新唐书》的说法是这样的:“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已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高祖留守太原,领晋阳宫监,而所善客裴寂为副监,世民阴与寂谋,寂因选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过寂饮酒,酒酣从容,寂具以大事告之,高祖大惊。寂曰:‘正为宫人奉公,事发当诛,为此尔。’世民因亦人白其事,高祖初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已而许之,曰:‘吾爱汝,岂忍告汝邪?’然未有以发。而所在盗贼益多,突厥数犯边,高祖兵出无功,炀帝遣使者执高祖诣江都,高祖大惧。世民曰:‘事急矣,可举事!’已而炀帝复驰使者赦止高祖,其事遂已。”P6-8

序言

唐朝的历史,就是那首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约660—约720)写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初唐的贞观之治仿佛一朝春来,万物复苏,整个国家呈现出蓬勃的生机。

而后的武氏皇朝仿佛一个巨浪涌起在滔滔江水中,带走了陈旧的男尊女卑观念,带来了无数后来女杰的野心。

玄宗时期可谓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文艺盛世,百花齐放,百舸争流,这一时期的文化与艺术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彩的一笔。

安史之乱平定后的唐王朝已经走向衰弱,尽管有“元和中兴”这样的力挽狂澜,仍旧如同中天明月一般,满盈之时少,缺损时候多。

黄巢起义攻占长安之后的大唐正在结束它的传奇,五代十国的割据和纷乱使国家和人民沉浸在无边的黑夜里。

而这何尝又不是一部大唐诗人的身世传奇呢?试想:

哪一位才子不是满怀壮志,意图于朝堂上一展抱负,求一个得遇伯乐的千里马的春天?

哪一位才子没有过如堕江中,如遇浪打,随波起伏不定的郁郁寡欢的贬谪甚或屡试不第的遭遇?

哪一位才子不曾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悲怆和“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哀伤?

哪一位才子未经历惜月的皎洁、恨月的阴晴、怨月的冷清、叹月的恒久?

哪一位才子不在夜里感慨身世或时局、悲叹人生或际遇、等待生机或死亡、寂灭梦想或希望?

而这首千古流传的《春江花月夜》,清丽婉转却不失大气,写景抒情又透出哲理,隐约中,还昭示着整个唐朝,乃至任何一个王朝的历史发展趋势。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从“初唐四杰”、“李杜”、“元白”到“小李杜”,从“王孟韦柳”、“高岑”到“郊寒岛瘦”,诗圣、诗史、诗仙、诗祖、诗豪、诗天子……甚至诗鬼、诗奴,如果把文艺成就比作明月,那整个盛唐时代无疑就是浩瀚的海洋。明月共潮水而升,文化也在太平繁荣的时代昌盛起来。大江南北,从塞外豪情到江南软语,哪里没有诗人佳作?灿若繁星的才子名士,受到祥和开放的文化氛围感染和滋养,创作出千古流芳的作品。每个朝代都会有文艺特别兴盛的时期,恰似一夜春风润物无声,才造就了“千树万树梨花开”。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明月高悬,青白的月光铺满大地。可是地上总有些人要嗤笑你,要唾弃你。孤单地闪耀在天际,纵然你光华无双,仍旧不过是一盏灯笼。正是这盏灯,能照亮黑暗,也就照出了阴影,极美丽也极丑陋。但是看透了这美丽和丑陋又能如何呢?蚍蜉焉能撼大树?所以只有杜甫的“三吏三别”,罗隐的“丰年事若何”,李商隐的“不问苍生问鬼神”,刘禹锡的“无人不道看花回”,却被一年一年的尘嚣淹没了鲜血淋漓的轩辕。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繁星尽管璀璨,那是因为黑夜的衬托,烟花虽然美丽,却短暂得只能停留一瞬。一切都会变,只有明月高悬,千古未变,“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切都会过去,有凡人能够像武曌那样不在意身后功与名,只留下一块无字碑?历史,你走过之后,什么都不会留下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不,至少,“愁”是永远不会离开的,无影无形,抓不住的愁绪如同月光,求不来赶不走。“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几家欢乐几家愁,几人相思几人忧。不管是觅封侯还是出征塞外,或许是侯门深似海,或许是春闺寂寞处,可能是临别折柳的老友,可能是妻离子散的牢囚,但愿“天涯共此时”,只求“千里共婵娟”。

失去了欣赏千里马的伯乐,世间的千里马也就绝迹了。春天一旦离开,桃花就要跟着走了。“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面前要走的这条路很长,弥漫着浓重的雾气。看不清的未来,也许隐藏着洪水猛兽,也许是一片坦途。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有多少人能够如李白般泰然处之,花间独酌,对影三人?只怕更多人是苏轼一样畏惧“高处不胜寒”吧!

历史不是个体能够驾驭,也不是个人能够创造。或许你的存在改变了谁的命运,又或者谁曾经影响了你生命的轨迹,但整个时代的历史不会为个人所左右,却需要你的参与。唐朝的诗人们可能早就看清了这一点,也可能从未看清这一点,不过他们的诗已经被打上了历史的烙印,他们自己也成为后人眼中的历史。

春。江。花。月。夜。

在你的心目中沉默或者喧嚣的唐朝,在你的印象中唯美或者单调的唐诗,正如一卷华关的图景,一点一点铺陈在你的眼前……

后记

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故事,是无法更改的轨迹。历史看上去像个老学究,一本正经的样子让人望而却步。历史又像个顽童,肆无忌惮毫无预料地跟人类开着玩笑。

历史,是无数人的生命轨迹交错而成的网。充满交叉点,充满选择,充满可能。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忽然存在于天地之间,在某一个点汇聚,然后迈出方向不同的步伐,因为这不同的选择和可能,让这张网无限延伸。

对于神话来说,或许人们并不关心谁是神话的主人公、谁是神话的初始讲述者。在受众和传播者看来,神话就是神话,或教育或威慑或阐述哲理,没人会在乎到底是谁打开了那扇门,关上了那扇窗,我们更常提出的问题是“然后呢”,而不是我们原本就应该时常提出“为什么”。

历史不同,我们总会想知道到底是谁让历史改变了它的行走轨迹,选择了现在看起来的样子。

谁才是缔造历史的人呢?

不是史书里叱咤风云的上位者,不是传说中呼风唤雨的神怪,不是羽扇纶巾的书生,也不是倾国倾城的佳人。又或者正是他们,也不完全是他们。让历史成为历史的,是每个人。每个或高贵或低贱的普通人,每个留下名字或毫无痕迹的存在者,是“两鬓苍苍十指黑”的无名卖炭翁,也是“他年我若为青帝”的黄巢;是“三吏三别”中的老妇、小吏、征夫,也是“为惜余年报主恩”的朝臣;是“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才子,也是“小邑犹藏万家室”的皇帝。

历史冷酷,苍白,惨烈而满不在乎,因为历史是真实的。但是人们记录的总是唯心的历史,唯物的历史已经被知道真相的人丢弃在了时间的尘埃里。

历史书写的是胜利者的赞歌。没有哪个时代的历史完全代言着普通民众的心声。文人笔下的历史不同,文人可能因为看到听到感受到而写下什么,这些在千百年后作为“呈堂证供”指证着时间。

文人是柔软的,也是刚硬的。他们理想化,总为了什么目标而执拗地走弯路,他们或出身士族,或命如草芥,或心比天高,或混迹乡野。文人喜欢被肯定,也喜欢否定别人,最喜欢听到赞美找到知音,最害怕作品无法与读者产生共鸣。我们在用行走的轨迹织网,而文人则是在用思考的轨迹织网。他们敏感、易感,又有能力来形容描绘,所以无论他们听到或者看到了什么,都会或多或少反映在作品中,在唐,是诗;在宋,是词。

诗词是美妙的,因为平仄的约束让它们琅琅上口,读来宛如天籁。很多人不见得读得懂诗词中的内涵,却会沉醉在其音韵创造出的氛围里,感受到优雅古朴的文化风韵。诗词雅致了历史,丰满了历史,鲜活了历史。原本无情残酷的历史似乎变得唯美浪漫起来,连同那份无奈和感慨也充满柔情。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附属品。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们读诗书,读史书,为的是在那份清幽中体会:“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读史可以明智,读诗以为怡情。很多时候那些名字我们无需记得,也无法记得。但那种感觉是改变不了的。看见月光倾洒在窗棂上就会想起李白,听到八百里秦淮的靡靡之音就会想到杜牧,居于陋室而不忘高洁的刘禹锡,此恨绵绵偏安乡野的白居易,一杯浊酒映出杜甫的苍老,莺莺张生说的是元稹的无情,尊师重道来自韩愈,山问春色穿行王维,春蚕到死相思不绝的李商隐,乡音无改此去经年的贺知章……

历史原本是活的,一旦你迈出了选择方向的那一步,你身后的历史就死去了。你能选择你明天的模样,但是不能删除昨天的面孔。对于历史最大的尊重是尽可能地正视它,不是偏执地追求一个可能谁也说不清的真相,而是在别人的沧桑中体味织网者的辛酸无奈与辉煌。

列宁说,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总是回头的人,一定走不快。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就要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大踏步地编织自己的人生。

“年光流不尽,东去水声长。”没有人能斩断流水,没有人能打断时间。不管你愿不愿意,历史就在你身后紧紧相随,永远年轻,永远新鲜。想知道这片土地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吗?打开书卷吧!

“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开卷读且想,千载若相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