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青藏路岁月棋
分类
作者 刘永源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西藏所弥漫的神圣、阳刚之美,是在别处寻不到的,而在这本书里却呈现出绝妙的视听语言。在这本《青藏路岁月棋》里,还有那些世世代代传诵的脍炙人口的故事。蕴藏在雪山下的跳动的每一处景观,在刘永源的眼里都有着文化的足迹,无声地言说着丰富的历史。翻开生活的大书,作者刘永源从中也汲取了许多营养,让他有所悟、有所思,并给予他力量挑战现实中的种种困难。

内容推荐

刘永源编著的《青藏路岁月棋》内容简介:青藏高原,与众不同。白云雪山相拥,蓝天草原寄情;经幡猎猎、佛号阵阵,人与动物和睦相处。这种天人合一的人间天堂,感动着作者、激励着作者,在经过淳美纯真的雪域洗礼后,刘永源用手中的笔把融入血液、灵魂的美的感受介绍传送给世人,这本身也是一种美。

作者谦虚,坦诚、淡定。正如他自己所说:“每一段经历都是历练自己的机会。”浸润于自然与人文之美,他完成了最诗意的启蒙。故事和情节自然而然地扎根在心里,许多景物和生活细节因此变得生动丰富。用文字把这一切传达给读者,感动读者;同时也打动自己,相信,也将会打动更多的人。

作为文集,自然《青藏路岁月棋》的内容题材比较广泛,但即使是离开西藏或者其他领域的一些创作,透过文字的字里行间,作者对西藏深深的眷恋之心也随处可见,或许这就是西藏情结吧!

目录

序(姜昆)/1

序(华静)/1

青藏路

 初识柳园/3

 走向神秘/7

 夜宿敦煌/9

 长草沟闹鬼/13

 梨花朵朵入梦来/16

 传奇格尔木/19

 哦!红柳/25

 昆仑山口/27

 梦碎五道梁/30

 长江源头沱沱河/37

 心在颤抖中前行/40

 唐古拉山/42

 道班与道班工人/44

 藏北草原/49

 地热电站羊八井/53

 最后一关/56

雪域彩虹

 下司马镇/61

 后藏首府过六一/66

 藏之驴/71

 藏之犬/75

 藏之羊/78

 藏之牛/82

 高原鱼趣/91

 日喀则地委大院/96

 枪声在警卫与首长之间响起/108

 那个本真的大昌/113

 边城奇案/120

岁月如棋

 元帅与围棋/127

 大六与围棋/134

 说“搅局”/138

 换酒/140

 发小的那只脚/143

 “黄迷”的快意人生/148

 臭豆腐/160

 文明就在普通百姓间/167

 县委书记三见毛主席/169

 皱纹是生命的象征/176

鸽哨响过

 蘑菇/179

 朝佛路上的姑娘/181

 植树/182

 雪/184

 天 葬/185

 太阳地球月亮/186

 进香/187

 燃指敬佛/188

 紫藤花开/189

 秋(外一首)/190

 追思(组诗)/191

 溱 湖/196

 年在哪里/197

 病中/198

 山路/200

 骷髅墙前的对话/201

 过年/202

 废都酒吧/203

 城市里的“蜘蛛人”/204

 陶 瓷/205

 轮胎/208

 奥运,我想告慰的人/209

 沂蒙亲娘/212

 沂河渔歌/213

 夜雨滴/214

 萼 %/215

 幸福/216

 田家英/217

 网/218

 送别/220

 彭总与《欧阳海之歌》/221

 里/222

 渡I=I小景/223

 沂河赞歌/224

 化石/225

 撒种子的农民/226

 信仰/227

 乙丑岁祭袁督师/228

 蛙/229

 遥 想/230

 勉县定军山/231

 扬州个园/232

 文化永源/233

 后记/238

试读章节

初识柳园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曾几何时,王之涣的这首著名小诗《出塞》,还时常挂在嘴边,如今亲临其境,却怎么也体味不出当年老师所解释的“描写祖国山川雄伟气势的意境”。日暮黄昏,北风骤起;天际边、云低处,我仿佛看见那只身孤影、时隐时现的悲鸿,凄凉和幽怨洒遍长空……

时光倒退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在一个滴水成冰的日子,我从甘肃小镇柳园出发,目的地是西藏日喀则。

柳园是甘肃省嘉峪关市下辖的一个小镇,坐落在兰新线上。70年代的柳园镇十分破旧简陋,尽管不是下雨的季节,一条坑坑洼洼的街道上还是泥浆翻飞;或许是离铁路较近,全镇上下从单位到居民都烧煤炭的缘故,空气中充斥着一种刺鼻的硫磺味道,整个街道和临街的建筑物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煤尘,就连人们的面孔上也总是挂满了一些洗不净的附着物,这倒是和小镇的颜色相当配套,“灰色”成了这个小镇的主色调。

不过你千万不要因为柳园小镇建筑落后、地域偏僻而忽略了它的存在价值。在当时我们国家交通还不够发达,进藏物资主要依靠公路运输的情况下,柳园小镇以它连接甘肃、新疆、青海、西藏的独特地理优势,几乎成了来自全国各地进藏物资的重要交通中枢。西藏在此地设立的相关机构运输站、商业站、招待所一应俱全,货场、运输站等待运输进藏的物资比比皆是,特别是当你看到街上来回奔跑的是汽车、运输站里成片停放的是汽车、货场排起长龙等待装货的还是汽车时,用不着怀疑自己的眼睛,这里就是汽车的世界。

当你行走在街道上,随时都可以碰到三三两两、一身油污满街穿梭的人,这些人多数是从西藏来此运送物资的货车司机,或许在司机们的眼里,这里已经相当“繁华”了。

如此小的地面上聚集着这么多人,商品需求自然不会少了,精明的商人怎么会放过如此好的商机呢?尽管当时我们国家还处在计划经济时期,个体经济早已被打入冷宫,或许是因为这里地处偏僻,政府的打击力度鞭长莫及,或许需求就是市场,总之这里与其他地方萧条的商贸市场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街道两旁的小卖部和小吃店随处可见,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有时你想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不得不侧着肩膀行走,不是周围的环境所限,你还真以为走进了北京的王府井或南京的夫子庙呢!

更让你想象不到的是这个小镇的名气还不仅限于此,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地方——举世闻名的罗布泊就离此不远,据说当时这里的居民还一直享受着因核辐射而发放的政府补贴。

一张普通地图上很难找到的小镇,居然和神秘的西藏和威力无比的原子弹联系在一起,也真够让人睁大眼睛的,真应了那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西藏还不通火车的年代,这么多需要进藏的人集中在这里,他们首选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正常情况下,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长途客车,小过这样的想法却小适合柳园。因为在柳园镇,虽有一个客运小站,但客车实在少得可怜,且由于路况和车辆性能所限,跑西藏的客车少之又少,如果真指望坐长途客车进藏,那可就要有些耐心了,即使等上十天半个月,也难以保证就肯定可以乘上车,即使乘上车,再过十天半个月也难保证就可以顺利到达目的地。起初这种现象让我感到迷惑不解,进藏人群来了一拨又一拨,难道是扎了翅膀飞去的不成?其实你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周围的环境,看看周围几乎无处不在的汽车,就会恍然大悟。由于大量的进藏物资集中在这里,从西藏来此拉货的汽车川流不息,可以想象的出,在这里想搭乘一辆货车进藏简直太容易了,几乎是喊上一声师傅或老乡,最多再递上一支香烟,司机师傅就可以满足你搭车的愿望。

与现在相比,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少了些物质追求,多了些善良朴素,相互间的帮助在那个年代是比金钱更管用的通行证。

在柳园等车期间,让我最难忘记的一件事情是去老乡大老张家做客。这大老张可是柳园镇上一位颇具知名度的人物,其影响力不仅因为是管辖全镇治安的派出所所长,更因其个头高大,为人率直,有着山东人身上普遍存在的一份热心肠,在当地有着相当好的口碑。

见面后,大老张的率直性格一览无余。

“你们口福不浅,正好别人送我一条羊腿,晚上我们一起把它消灭了。”把吃饭说成消灭,这不是大老张的发明,更与派出所所长的职业无关,而是那个年代习惯性用语,大概像当今流行的撮一顿吧。

晚饭颇为丰盛,一个七十年代家庭普遍使用的搪瓷盆,把不太大的圆桌盖了大半个,搪瓷盆里像一座高高隆起的小山包,不过垒砌山包的材料全部来自羊的身上。大老张用筷子挑起一块羊肉放到我的碗里,这肉的块头实际上比碗还要大,因为只有一半躺在碗里。

在以后的若干年里,我再没有吃上比这块头更大的羊肉。大老张没有更多的言语,说了句开吃,就自顾自地大口大口地嚼起来,说是受大老张的感染倒不如说是抵不住美味的诱惑,刚刚还在碗中冒尖的羊肉几乎在转眼间就从碗里转移到肚子里。离开家之前,虽说也喝过几次羊肉汤,但像这样放开肚皮地大嚼一顿还是第一次。刚才还像山包一样的一盆羊肉,只剩下些残渣剩水了。

大老张不无神秘地说道:“知道刚才吃的什么肉吗?”

“羊肉啊!”我和另一位伙伴不约而同地回答道。

“是羊肉,但不是普通的羊肉,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黄羊肉!”(那个时候还没有自然动物保护法,人们的动物保护意识普遍较差。)大老张漫不经心地说道。“啊!真的没想到!怪不得味道那么鲜美呢!进藏之前只知道青藏高原充满了神秘,也知道黄羊生长在青藏高原,没想到的是这么快就与高原的神秘拥抱。”年轻人的猎奇心理占据了整个身心,进藏之前的种种顾虑早已抛到九霄云外,神秘的青藏高原让我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现在想来这种心情的由来,应该感谢热情好客的大老张,更感谢大老张让我第一次接触到神秘的高原、神秘的黄羊。18岁离开爹娘,18岁独闯西藏。此刻,曾经的踌躇彷徨随风而逝,我眼睛里的青藏高原不再陌生,甚至大老张的热情抵消了青藏高原的冷酷与荒凉。西藏,我的希望所在……P3-6

序言

定格雪域高原的情结

姜 昆

我到过八次西藏,今年国庆还想去,但是,九十高龄的妈妈突然走了,没有成行。我记得与妈妈描述西藏的时候,她曾经说过一句话:那儿离天,比我们近。

我不止一次地赞美过西藏,那里凛冽的寒风,总在锻炼人们对于艰苦的耐力;那里大山的石缝隙里钻出来挺立的小草,在严寒中抖动,似乎在向世界宣告生命的力量与倔强;那里的经幡一年四季地飘扬,仿佛召唤神圣与纯洁的回归,而你每天都见到虔诚的人们摇着转经的幡筒在石板地上,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地与宇宙与苍天对话,则让你从心底去了解,什么叫人类的信仰。

在西藏工作生活16年的刘永源,估计与我感同身受。

我在读他写的《青藏路·岁月棋》的手稿后,发现他的人生体验是从西藏开始的。

他走在这片高原上,在经历了最初的新鲜与好奇之后,才知道生活的课堂在这里等着他。书中讲述起当年那一幕一幕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了他内心的颤动。在那水洗过一般的蓝天下,世事沧桑的感觉被刘永源用对西藏人深厚的爱和对高原的眷恋,化成笔下的美文和诗篇。

如果说因为,起初他离家乡,闻不到故土的泥香,心里空荡荡的,对那里人情浓厚的温馨,有了一些感动和难忘,而留下一些长远的记忆,使他有了一些西藏情结。可当他度过了十八个年头以后,他开始相信自己在西藏的那一段岁月是他人生画册中最宝贵和最丰富的最绚丽的画图,使它成为刘永源生命中拥有的、难以忘怀的一部分。从18岁到35岁,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镜头永远定格在了西藏。

透过他的诗文,我们便会跟着他回到过去,认识他带给我们的“他的西藏情结”。他笔下的西藏风情——雪山、哈达、经幡、司机师傅、道班工人那些最基层的人都是主题……那些极平淡的、极不起眼的细节在岁月如流中,都有着朝气蓬勃的人生启示。

“从早到晚,转经的人群走过一拨又一拨,狗儿们也是来了一群又一群,这种人犬结伴而行、乐此不疲的现象不仅没有让人们感到什么不适或别扭,反而增加了几分轻松和谐的气氛。”这番描述,让生命拥有一种别样的开阔,从这里开始,我觉得他从简单地描述自己18岁时走的险象环生、气候恶劣的一条青藏天路,路上的司机师傅、藏族阿妈、道班工人如何感动着那颗18岁年轻人的心的记载中走出来,开始开掘对于他自己浓浓的西藏情的描写。 《藏之牛》中“酥油飘香的地方就有藏民族,藏民族居住的地方一定是酥油花盛开的地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阳光予人以温暖,月亮予人以凉爽,酥油灯永远是藏族同胞的希望!”这血浓于水的诗一般的语言只有作者对藏区、对西藏人充满了深厚的情感才能有感而发,有大量地、扎扎实实的付出,才会有收获。

在《青藏路·岁月棋》出版前夕,读刘永源的作品,感受了他的心从西藏出发,带着感恩、温情与敬意,探索人生的心路历程。就像他自己所说,因为有话想说,所以开始写作。从西藏到山东,从过去到现在,一路走来,岗位变动,职务不同,学习的习惯多年来从未改变。学习如细密春雨,润物细无声,如春园之草,不见所长而日有所长。

文集的出版,应该是刘永源纯朴而自豪的一个愿望,也是他的一种理想。刘永源用激情和舒展的文笔,写就了一篇篇美文。这些文字,随着他人生使命的拓展,广涉政治、社会、经济、自然、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在书中你可以领略浓浓的禅意。

这些岁月筑起的沙石、这些沙石裹定的内核,分明是一尊尊佛在屈指点拨:那路是曾经的山,那山是曾经的河,那河是曾经的你.和我!(《哦!红柳》)

美在方寸!美在自然、美在心灵,美在不经意间!(《下司马镇》)

在书中你可以领略善良。

我向佛祈祷,给肢体残缺的人更多自由,让失散的亲人早日团圆,为困守沙漠的商贾求一杯水,为沿街乞讨的人要一餐饭……(《燃指敬佛》)

在书中你可以领略幽默风趣。

那个沱沱河“睡”了一夜的姑娘;“长草沟”师傅装神弄鬼的“鬼把戏”;昆仑山憋了一泡尿、捡了一条命。这些故事读来让人捧腹,但静下心来想想又让人有些酸酸的感觉。

该书不同于普通的作品,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甚至是用生命的搏击换来的。读这部作品,你会感到,现实中那种久违的文学理论:创作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必须有丰富的阅历和实践,在这里得到了验证。这是一代又一代援藏人的一种理想,也是我这个前后八次进藏人的希冀。这部作品的出版,必将会激励着更多关心了解探秘西藏的人不断踏上西藏这块充满神秘的热土。

《青藏路·岁月棋》的倩影,将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她谋面于世的时候,一定会给那些“老西藏”和未来赴藏的人们留下深远的回声!

(姜昆: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

后记

后记——文学是鼓捣出来的

上小学时就偏科,数学一塌糊涂,而语文则一直名列前茅。因为数学不好让我吃了不少苦头。从小把我拉扯大的大爷是个小生意人,一天的生意忙完,总要让我帮他理一理那分分角角的钱,累计当天的账目,每到这时我都会紧张得满头大汗,而每当我恐慌难当之际,老人家还要再额外加码:一斤三两豆腐,一角六分钱一斤,二斤一两需要多少钱?结果就不必说了,常常是在一顿数落甚至呵斥中结束了我的尴尬。后来经过中学、大学,步入社会,一直到了单打独斗居家过日子的年龄,数学仍没有半点长进。好在我,“学有所成、颇有自知之明o yy我常在别人面前说:我是一个“不识数”的人……对此大家倒也理解,凡事就不和我认真了。当然这种“自知之明”更多地还是体现在去市场购物,每当和商贩们讨价还价之后,我就一脸严肃、目光直视商贩的眼睛,很认真地说道:就这个了!然后按照对方计算出来的数目付款走人,你还别说,这办法很实用,有几次不放心,回家拿计算器复核一番,总是毫厘不差。“不怕功夫高就怕出歪招”这句话很经典,我一脸严肃、眼睛直视对方这一招还真挡事。

女怕嫁错郎,男怕干错行。数学不行咱就扬长避短。在我的工作生涯中,还真有几次做会计或统计工作的机会,不过经验告诉我那是不可以的,否则就走上了一条刀尖剑丛之路。

自从事文字工作后,自己感到进入了一个展示自我的世界。在很多人看来乏味的公文我却乐在其中。一篇讲话、一个总结稿完成之后,尽管烟屁股一地、大脑缺氧,但领导的满意、同事的夸赞,心里就有了一份甜蜜的收获。或许是自己好高骛远的天性使然。在做秘书工作风满船顺时,偏偏又喜欢上文学创作,后来的实践证明这真是自讨苦吃。

投稿碰壁无数次,情绪低落时简直怀疑自己的文章就是一文不值的狗屁话,但清醒后仍然痴心不改,屁话就屁话吧!不成就改,改不成就推倒重来;就这样不知多少次的重复,终于在1984年2月5日,一块肥皂块、火柴盒大小的短文见于《西藏日报》。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的那一刻,我从心底冒出一句话:“只要坚持,这伙计没准能鼓捣出些名堂。”好在“不识数”的人一般都有股子犟劲,这犟脾气可是十头骡子也拉不回!

就这样一双肩膀扛着个犟脑袋、拖着个犟身子,从第一篇短文见报一路走来,近30年间,断断续续、磕磕绊绊,居然写出几十万字的有效文字。起初仅是新闻通讯类稿件,后来居然诗歌、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小说也鼓捣出来了;起初无论县市小报、名声大名声小,只要变成铅字就好;到后来居然就上了省市以上的大报、大刊、专业文学;有时在自己的文章左右看看,居然与那些如雷贯耳的名流大家比肩,于是心里又冒出一句话来:“这伙计鼓捣大了!”

《青藏路.岁月棋》,是我的心路之作,我相信读者都愿意听真话、解真情;那么这本书就建立在真话真情的基础上,因为文学前辈们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文学创作的生命所在,还是那句老话,我相信真感情即好文章!

话又说回来,越是讲真话、讲真情越要费把子力气才能折腾清楚,因为在保持“真”的基础上还要把她作为文学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可不同于我糊弄小商小贩的招数,板着脸吓唬人蒙混过关,其实不用说大家也明白,那样做也是糊弄自己。

在成书过程中,让我再次深深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重要。为本书作序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姜昆老师曾八次进藏,一个了解西藏、喜欢西藏的人评价西藏的故事,我只能用恰当二字来形容。而令我感动的是当我联系上仅在西藏结一面之缘的姜昆老师后、他居然那么的慷慨、爽快地答应为我的书作序,对此我理解,除了姜昆老师一贯的朴素做人的风格使然外,也是他对西藏、对西藏人的那份感情使然,再不然就是雪域高原的佛缘使然。谢谢您,姜昆老师!

作为朋友,《中国国门时报》周末版主任、作家华静为我的《西藏路·岁月棋》作序,这是上帝送给我的一枝玫瑰,靓丽而又芬芳四溢。

又是朋友,与我几乎同时进藏现已成为西藏书协副主席的李运熙为我传来了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部分照片,这些历史的真实记录不仅是年代久远更是博物馆里也难以找到的“宝贝”我视她为上帝从贴身口袋里掏出尚有身体余温的一张名片。

还是朋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高明先生,不仅在百忙中为我的书亲笔题跋,还主动为我联系出版社、指导我做好出版前的准备工作,这又是上帝送我的一双友谊之手,有力而又温厚。

而作为第二代西藏人、在格尔木长大、又在西藏工作的苏秀琴,则是在我的成书过程中起到了技术顾问的作用,因为那山、那雪、那路她比我走得更多,何况她身上还流着第一代进藏人的血呢!这是上帝送我的一颗心,暖融融的!

在本书即将付印之际,我还要感谢山东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丁莉女士和编辑部主任周龙先生,没有他们的帮助,我的书不可能这么快呈现给读者。在此也感谢在我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帮助过我的所有人!

喜闻老乡莫言获奖,千言万语,何若莫言,文友们加油啊!刘永源于II缶沂雪域彩虹斋

2012年10月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