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文如其人
国庆、中秋双节赋闲在家,索性一头扎进书本里,让尘世中枯竭已久的心灵得到丝丝慰藉。恰朋友来玩,惊呼:“原来你是冰心、萧红、张爱玲迷呀!”朋友一语,让我也不禁哑然失笑。可不是,原来一直依偎床头的书,竟然全是她们三人的文集。
冰心、萧红、张爱玲都是民国时期才华横溢的著名女作家。冰心出生于1900年,稍年长。冰心11岁时,萧红出生,再过9年,张爱玲出世。她们几乎都生活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皆是既擅小说,又工散文的名家。冰心还称三栖作家,她的诗歌温婉清丽,颇有泰戈尔的风范。如论小说,毫无疑问张爱玲的才气、成就和影响或高出另两位。但三位女作家的散文一路读下来,却不由替张爱玲有几分扼腕叹息,较之冰心、萧红的散文,她的散文却稍有逊色。
常说“文如其人”,广义的“文”当然是包罗万象的。无疑,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都属于“文”的范畴,但我通常理解的“文”即指狭义上的散文。比方说,在小说里,作者本人完全可以隐匿,心灵可以逃遁,因为小说通常表现的是对社会的审视,对人生百态的观察,对人性入木三分的剖析。而唯有散交表达的是作者对世界的自我审视,即使三缄其口,绝对不谈自我,远离自己对生活之坦陈的剖析,但在对花鸟虫鱼、一草一木的咏叹中,在对音乐、舞蹈、绘画等的赏析里,作者的灵魂、思想、性情、气质等,仍然会在谈书论画和说三道四里,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张爱玲是罕见的才女,说她的散文逊色,并不是说她没有才气,恰恰相反,她的才气在散文里也是挥洒自如,功力更是老到娴熟,惊人的奇妙思维,苦心雕琢的妙笔常让人惊叹。
那么是选材、风格上的问题吗?好像也不是,从张爱玲散文的布局谋篇上看,绝对潇洒漂亮,然而闪烁其间的那个张扬的自我,那种基本上没有超越四十年代旧上海的市井情怀,因其狭隘,因其单薄,因其庸常,而使你掩卷叹息:一流手笔,二流散文也。
张爱玲本人也在文章里这样描述过自己:“我平常看人,很容易把人家看扁了,扁的小纸人,放在书里比较便利。”也借姑姑的口,张爱玲说自己:“不知道你从哪里来的这一身俗骨!”
张爱玲的散文涉猎不可谓不广,她谈女人、谈姑姑、谈上海人的公寓生活,谈中国人的宗教,当然更多的是在谈写作、谈音乐、谈舞蹈、谈绘画、谈诗歌、谈自己……但读来,犹如置身热闹喧嚣、五光十色的大上海的夜市,既不是教堂里纯净圣洁的唱诗班,更不是音乐大厅里荡气回肠的交响乐,不过是旧上海那个时代的舞厅里特有的低迷回旋的舞曲,缺一份冰心的圣洁和天然,少一份萧红的厚重与深沉。毋庸置疑,张爱玲的确是一位擅写旧中国租界生活的高手。有人说,所谓张爱玲世界就是充满了荒凉、黑暗、绝望、没有光的死的世界。这倒是恰如其分。
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短暂的一生,是在苦难中挣扎,和黑暗抗争的一生。她身逢国难,颠沛流离,她的生活处在极端苦难困顿之中,即使有听似浪漫的感情经历,其实也是举步维艰。许是坎坷的经历让萧红的散文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又更多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解读。
鲁迅曾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作序说:“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所言,不妨看作是对萧红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萧红的身世比之张爱玲或更不幸,虽然张爱玲从小就被娶了姨太太的父亲赶出了家门,但还不至于在尘世里飘零,而萧红则长期寄人篱下、生活无着。也因此,萧红的散文反映了贫困多艰的女性之人生经历,以及被痛苦和不平所笼罩的世道。同时,也从萧红的文字中读出了因长期郁结而成的心理压迫感,当然,也听到了从萧红心灵深处爆发出的一次次情绪上的呐喊和倾诉。
萧红的《呼兰河传》,我从不当小说读,那其实就是作者的自传,我总是把它视作散文。《呼兰河传》以温馨浪漫的语调,童稚化的天真视角,描述了萧红故乡呼兰河城充满诗情画意的风土人情。但你能想象这是一个漂泊异乡、身患重病的人,在人世间弥留之际所发出的心灵上的呼唤吗?萧红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确实是想唤回一缕温情,而且更多的是想获得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但萧红终究是失意的!
P10-12
“一部充满了哲理和童趣的故事集,讲述‘童年囧事’、‘俗人奇事’、‘乡野怪谈’,让人时而瞠目结舌,时而捧腹大笑,待细细品味,却又有一种人生哲理涌上心头,让人不知不觉忘记了世俗的烦恼,领略到那种超脱的大智慧。”
旅美作家,著名学者:赵子华
“我惊诧这文字的安静,和这安静背后的女人。她的文字是有修养的。修养是一种内敛,也是一种心灵的磨炼。一个自觉脱离红尘的女人,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瑜伽,喜欢喝茶,喜欢自然,唯心灵之上的女人,久而久之,就会生发出一种情调和一种气质。”
——马鞍山市作家协会主席,《江南文学》副主编:郭翠华
“颜婧一直敏感而又敏锐地行走在生活丰富与情感丰沛的世界里。日月云天,花树山川,亲友路遇,文色艺彩,但凡进入其眼帘、触动其心弦的事与物,都会用文字来记写,并从中提炼自己对生活、对命运、对思想、对情感的再度理解与思考,成为了一个与文学同存在的人!”
——珠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唐晓虹
暗香为谁浮动
郭翠华
这是一个无法沉淀的季节,只有炎炎的夏季,只有酷酷的热浪,打开这本书,我的心出奇地静了下来,我惊诧这文字的安静,和这安静背后的女人。这文字背后的女人仿佛就站在我面前。
她是懂得的,她懂得在场。浓浓的生活气息是她对生活浓浓的爱,而这些文字谁说不是她低下头拾取的花朵呢。因为欢喜,当读书、写作,成为她的一种生活方式,她与这世界已经做了一种选择。她去过的那些地方,她读过的那些书,她结交过的那些朋友,还有发生在她身边的那些事,都落在了她的文字里,她知道写作者的担当,文字不是简单的过场,她会用心去过滤,去思考,于是,她笔下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地方就会呈现出不一般的意义。画家说,画山不是山,画水不是水,这本集子就是。
她是懂得的,她懂得诗意。没有离奇的经历,没有闲言碎语,也不掉书袋,不诡异,不撩人,不煽情,不聒噪,去掉了生活的繁芜和渣滓,这样的文字才会灵动,就像一条不急不躁的溪流慢慢地淌过来,沿途的风景也恰到好处地一揽入怀,像一个卸尽了铅华的女人,干净透亮,分寸把握得正好,用心滋养的文字便有了不肆张扬的魅力。
她的文字会营造意境,去过的地方该落笔的就会生花,想写的那些人落在笔间会溢满爱的旨意。当她用不同的花来比喻她的那些女朋友时,她不知道她自己的文字其实也溢满了清香,读她的文字是一种享受,淡雅、清爽,诗意的表达,是她文字的格调。
她的文字是有修养的,我想这与她个人的修养是分不开的。修养是一种内敛,也是一种心灵的磨炼,上善若水,是需要舍弃的,不舍哪能得呢?一个自觉脱离红尘的女人,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瑜伽,喜欢喝茶,喜欢自然,唯心灵至上的女人,久而久之,就会生发出一种情调和一种气质来,正如她的文字看似自然流畅,正是她写作水到渠成的结果。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说她是一个懂得分寸的女人,她和现实保持着适度的距离,正如她与被写的事物保持的距离。当然,距离不是疏离,是尊重,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人和事,我们都只能是如此,这是人的修养,文字更是如此,文字更离不开修为,文字给读者留出的空间就是一种距离美。
这本散文集也不乏哲思,其实就是作者精神世界的证明。
这本散文集同时又充满了期盼:
在我的梦里,有一间小屋,屋外,常年竹影婆娑,流水淙淙。我的小屋是一间小木屋,身上爬满了我某个春日亲手植下的绿萝……你会闻到我的小木屋充满了纯粹大自然的芳香……这时,我和我的小木屋腾空而起,带着梦幻,飞向那遥远而神秘的天际……
——《梦中的小屋》
总之,这本散文集子向我们展示的并不是从前,她告诉我们的是她喜欢的从前,她向我们展示的都是今天,她告诉我们那爬满了虱子的华丽的袍不是我们要的今天,站在今天的对面,她有她的视野,她有她的见解,她有她的追求,她有她的高度,她就像一树丁香,散发着暗暗的香,悠远,寂寥,孤清。
合上这本散文集,夜已深眠,恍惚间,自己走入一间被绿萝缠绕的小木屋,一个女人一袭青衣盘坐在月光下,我想这正是她,她在冥想。今生前世,她是为文学而生的女人。
我庆幸没有错过这本暗香盈袖的书和写下这些文字的女人。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部讲述“童年囧事”、“乡情野趣”、“爱情拾遗”、“成长趣事”、“痛快回忆”、“畅快生活”的“正能量”故事集。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作者颜婧用独特的视角写作了生活中的各种趣事.故人老友,乡情野趣,俗人奇事,妙趣横生,更有关于生活,关于成长充满了哲理和趣味的畅想和感悟,让人在畅快阅读的同时,也学习到另外一种”超脱世外”的正能量,体会到何为爱,何为幸福,何为快乐,何为成长;以及如何成长成一个自信、优雅、幸福的女人。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是一本现代散文集,集结了作者颜婧在国内各家知名杂志上所发表的优秀作品,由数篇唯美、知性,充满灵气的精致短文所组成。其内容或为旅行见闻,或包含作者的人生思考,或浅谈种花心境或读书心得,一篇篇充满了思想和睿智的文字,发人深思,让人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