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经圣解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萧天石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20世纪出现了两位道家大师,一位是大陆的陈撄宁先生,创立了仙学;一位是海外的肃天石先生,创立了新道学。两人均融通儒释道三家,为中华养生学之集大成者。

两千年来《道德经》有数千家注解版本,是注本最多的中国典籍。本书被世人誉为“开二千余年来前人未开之口,下二千余年来前人未下之笔”。

孝子《道德经》一书,上承五千年道统正脉,下启亿万世圣教心传。言其体,则博大精深,浩瀚无涯,虚无湛寂,圆通无碍。言其用,则物我同彻,内外双融,理事兼赅,体用咸宜。言其学术思想,则穷极宇宙造化之源,包举天人一贯之道,超越一切而又能涵盖一切,陶铸一切而又能终始一切。确为千古明灯。万世圣经。

内容推荐

全书纲举目张,体用兼赅,融通三家,而合百流。以”道”一以贯之。自宇宙以至人士,不但为玄理派哲学书。且亦为实用主义哲学书。言道言德,言事言物。言虚言玄,言义言理,无不切合于人生实用!以之修道。以之养生,以之尽性,以之经世,以之治平天下,无用不宜;以之燮理阴阳,旋转乾坤,化育万物,参赞天地,概能圆融无碍,神用无穷。字字皆藏”活法天机”,而不死于文字章句训诂义理下也。全书别树心法,独标玄义,虽发千古来先圣所未发之旨,然无不为千古来先圣所欲言而未言之义。

目录

原序

再序

前言

提要

点晴

卷上 老子圣义阐微

 自序

 老子新传

 老子圣义阐微

 道德经指玄——三宗与九观法要

 老学与易学

 老孔二圣法易之异同

 黄老学与老学

 老学与禅宗

卷中 道德经圣解

第一章

 总阐大道纲宗第一

 分阐有无第二

 通其分为一第三

 参证章旨第四

第二章

 总破名相对待第一

 继阐大道功用第二

 参证章旨第三

第三章

 总阐无为之治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章

 总阐虚用之功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章

 总阐守中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章

 总阐谷神玄牝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章

 总阐法天地大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八章

 总阐利天下而不争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九章

 总阐持盈守退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章

 总阐玄德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一章

 总阐用无与无用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二章

 总阐杜外养中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三章

 总阐无我无身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四章

 总阐道体虚无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五章

 总阐大道修为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六章

 总阐归根复命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七章

 总阐治道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十八章

 总阐大道破迷玄微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参证章旨第三

第十九章

 总阐大道解惑玄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章

 总阐大道修持玄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一章

 总阐大道生生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二章

 总阐抱一全归旨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三章

 总阐玄同道德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四章

 总阐修道四戒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五章

 总阐大道纲宗与法天地自然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六章

 总阐主静立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七章

 总阐修道五善法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八章

 总阐“四三圣教”玄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二十九章

 总阐三无三去玄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章

 总阐非兵非战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一章

 总阐兵为不祥之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二章

 总阐抱道守朴知止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三章

 总阐修道心印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四章

 总阐圣人修为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五章

 总阐执大象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六章

 总阐天道玄机妙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七章

 总阐无为无欲清静自定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八章

 总阐大德圣义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三十九章

 总阐天地神用秘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章

 总阐反动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一章

 总阐行道修道秘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二章

 总阐唯道宇宙观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三章

 总阐无为无言之教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四章

 总阐知足知止之教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五章

 总阐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总阐守道自足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七章

 总阐天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八章

 总阐道化天下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四十九章

 总阐圣人无心之教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章

 总阐超生死大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一章

 总阐道德玄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二章

 总阐修道秘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三章

 总阐行道玄微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四章

 总阐建立道化天下心法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五章

 总阐修真养性秘意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六章

 总阐玄同宗圣义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七章

 总阐君学三纲领四条目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八章

 总阐返朴还醇圣修四句教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五十九章

 总阐天道生生无息秘意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章

 总阐神圣交归心法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一章

 总阐天道下流玄要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二章

 总阐道为万物之主宰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三章

 总阐圣人特立独行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四章

 总阐圣人辅万物自然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五章

 总阐归真返璞以至大顺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六章

 总阐圣人王天下之道法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七章

 总阐我有三宝之秘意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八章

 总阐配天之极玄旨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六十九章

 总阐用兵大道微传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章

 总阐圣人深藏玄处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一章

 总阐圣人无知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补参章旨第三

第七十二章

 总阐圣人修道全性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三章

 总阐天道四法则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四章

 总阐民不畏死刑杀非治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五章

 总阐无生为生之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六章

 总阐道贵柔弱而戒刚强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七章

 总阐天道损益均衡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八章

 总阐正言若反之天道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七十九章

 总阐天道常与善人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八十章

 总阐圣人理想治道之微传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第八十一章

 总阐天道与圣道原理第一

 参证章旨第二

卷下 老子圣义阐微附参文

 东方哲学与老子哲学

 老子评述举隅

 老子评述纠谬

 历代老子评述杂记

卷后小启

萧天石先生学术年表

试读章节

老子新传

新传系据《史记》与《庄子》,而为之整理补充。《史记·老子传》,系与《庄子申韩合传》,虽较墨子为详,然远不若《孔子世家》。孔子问礼于老子,叹其犹龙,而传中所记,仅寥寥数语;若仅止乎此,孔子当不致兴犹龙之叹也。前人史料,可资参证者,最要者厥唯《庄子》一书。庄之于老,犹孟之于孔也,故其记述较详。且为一大思想家作传,应使人读其传即可由之而想见其人,并由之而得其中心思想之主旨概略。余生也晚,不得见老子,然读其书,犹想见其人,向往之心,无时或已!故特重为之撰新传,藉张绝学之幽眇,而正二千余年来之简失焉!凡所引述,均有本源;于两千余年后,传两千余年前之大圣,并欲有以张道家之统绪,弘老学之心传,若妄为臆说,则不足以昭信于后人矣。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特问礼于老子,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孔子复进而言仁义。老子曰:“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肤,则通昔(夜)不寐矣。夫仁义■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摁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且子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者,若是而已。”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未闻道,求之于度数而未得,求之于阴阳而未得,复南之沛,往见老子。老聃新沫(沐),方将披发而干,■焉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于物之初。”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议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曰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

孔子曰:“请问游是。”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孔子曰:“愿闻其方。”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乐,不于人胸次。夫天地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肢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说焉!”老聃曰:“不然。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孔于归,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缯;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然为宗,以道德为体;以清静为正,以无为用;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损为益,以诎为伸;以无知无欲为教,以无身无己为训。以利而不害普物,以反而自成济道。以柔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以返朴还淳为修,以归真复命为纪;以自隐无名为务,而淡然独与神明居。人皆取先,己独取后;人皆取实,己独取虚;人皆求福,己独曲全;人皆贵得,己独不争;人皆贵有,己独尚无。凡有所行,与世反矣!故不为世知。其为道也,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老子者,其古之博大真人哉!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与孔子同时云。”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老莱子之教孔子,示之以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常枞之徒,同尚柔者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而别,别五百载而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或云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邛太傅,因家于齐焉。

老子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贵道德而小仁义,轻礼法,贱兵刑。世之学老子者,则诎儒学,儒学亦诎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夫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至乎其极,大通于一,岂有分邪?是谓玄同!玄同者,天地万物与吾一体,无不同也,无不通也,无不化也。

附记

本新传共分为十段:一、叙老子姓名里居。二、叙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三、叙孔子南之沛问道于老子。四、叙孔于归而赞老子。五、叙老子西隐著书。六、总叙老子学旨。七、插叙老莱子。八、插叙周太史儋并述老子年寿。九、叙老子后嗣世系。十、叙儒学与老学之互诎,实则无所用其分也,以为总结。P6-9

序言

《道德经圣解》一书,世人多谓为“自有老子解本以来,一部‘超迈前古,横绝当世’之空前老子解本”。查《老子》原书凡八十一章,遁叟除逐章考证注释,重新句断原文,以张圣义,藉明圣功外,复奠以“参证章旨”一文,以补其神髓之不足。因是全书共得一七五章圣解。详考其“参证章旨”诸文,共凡九十四章,所举无不言言见道,直彻天人!上承羲易,下开万流;字字真机,圆融见谛,而一归于“道”。凡所著新义,正如无逸子所谓:“斯书实能开二千余年来前人未开之口,下二千余年来前人未下之笔!藉能畅阐心法,传万古不传之绝学。”平心论之,实不为过。或谓斯书不应只作为《道德经圣解》读,而应作为“道统圣脉”与“大易圣解”读,良以老子深于《易》者也。

遁叟尝谓:“老子深于《易》,尤深于‘归藏易’。”并常谓:“孔子于《易》法乾,老子于《易》法坤。”又谓:“孔子得《易》之髓,老子得《易》之神。”续又谓:“孟子得《易》之用,邵子得《易》之体,周子(濂溪)得《易》之几。”夫体可状可言,而神无形无名。遁叟法“老子易”者也,故其于世间法,亦常自谓:“独背时趋,无能迎合新潮。”其实在内心观念里,常谓:“宇宙如圜(○),周而复始,始复返终,无始无终,无新无旧。周而复始,始复返终者,为一大循环,为一大圆周(○);即新即旧,即旧即新,且复如循环之无端,不可纪极。其要在能善体之,而善悟之耳。”其所开示,一言一语,一机一窍,无不可破众生之惑,而启万世之迷也。此对孔老二圣“法易之异同”及其神髓之指点,千古来无人道及,以其自得之也!自得于心,自得于道,且复具有前修也。

夷考《老子》全书,以道为体,亦以道为用,其所谓德者,道之德也,所以辅道之行也。可融通百家之心法,而合万流之玄要。纲举目张,体用兼赅,自宇宙万物以至伦常日用,自先天后天以至阴阳变化,无不以“道”一以贯之。“先天而合天时,后天而天弗违”,中天地而合中道,无存而不在,无用而不宜。非但为玄理派哲学书,且亦为实用主义派哲学书,唯能通而用之者鲜耳。由老子之“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即可证之。遁叟斯书,无论其言道言德,言事言物,言虚言玄,言义言理,无不切合老子斯旨。得其窍要,不但尽人能知能行,且复易知易行,惜世人莫之知莫之行耳。即知即行,即行即知。彻其“活法天机”,不死于文字章句下,而以之修道,以之立德,以之养生,以之应世,以之明心,以之尽性,以之圣化其人生,以之神化其人生,无用而不当。进而自与天合一,与道合一矣。岂只燮理阴阳,旋转乾坤,化育万物,参赞天地而已哉!且可直与先天地先宇宙化而为一矣。

老子不云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注:各本作‘可以为天下母’,此据遁叟圣解本改正。范应元本及王弼本同,详参圣解本二十五章注)。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于同章又日:“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参同上章)此“先天地生”,而“可为天地母”者,正是老子之所谓“道”也。道既先天地生,当亦先宇宙而存在矣。鹤林寺僧寿涯不亦云乎:“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物主,不逐四时凋。”此完全受“老子道”之影响,而有所悟有所见也。老子未言“先宇宙”而遁叟言之,其道一也。由“先天地道”,而体会出“先宇宙道”,其“心境”与“悟境”一也。遁叟认为:“先天地之学”与“先宇宙之学”,心也,神也,玄妙莫测,感而遂通之“灵感”也。与三教圣人玄修有得之千万种变化莫测之“自在神通”也。亦即人人本自具有之“自性神通”!修之即得,不修则不得也。圆机之士,分合皆可,非禅宗所谓“向上不传”也。

《道德经圣解》一书,除上述与世人异,并言人之所未言,明人之所未明者外,即为其将全书取精撷华,而系统地归纳为二十四大原理原则,纲举目张,以昭示于世人,使知有所守,有所法,大无或遗,小无不备,千古来未之有也。兹特为归纳而分举如下:

1.乾坤原理,2.宇宙原理,3.自然原理,4.无为原理,5.循环原理,6.天道原理,7.相对原理,8.玄同原理,9.生生与唯生原理,10.守中与养中原理,11.用反与反用原理,12.用无与无用原理,13.用虚与虚用原理,14.玄牝原理,15.性命原理,16.返璞还醇原理,17.归根复命原理,18.清虚静定原理,19.无我无争原理,20.非兵非战原理,21.无事无治原理,22.君学圣学原理,23.圣功神化原理,24.先天无极原理。

此外,如修道修德心法,养性修真心法,长生久视心法,道化人生与道化世界心法等等,无不彻肤见髓,自著心传。且凡有所见,要皆不求与老子合而自然合,不求与老子同而自然同也。

昔苏子瞻赞子由《老子解》一书有日:“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老孔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为不二。不意老年见此奇特。”而深叹为观止矣!故无逸子直认:“《老子》为万世不朽圣典。”并日:“赵普谓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若于《道德经》,通其片言只义,亦可以为帝王师,为万世法。”吾于《道德经圣解》一书,校读既究,对于子瞻与无逸子二先生言,亦深具有同感焉!彼二子如得读遁叟斯编,其赞叹不知又为如何矣!

一九八三年六月曹哲士于文山精舍

后记

卷后小启

本书名为《道德经圣解》,遁叟认为:旨在“以道传道,以德传德,以心传心,以圣继圣”十六字为心传,而万变不离其宗。

全书原选列入《中国子学名著集成》千古名著内,全以善本丛书为主,列为道家子部《道德经名著选辑》内。现代人著作,被当时编修会与基金会选列入善本丛书内,此为独一无二之第一本书。继而自由出版社除选列入《道藏精华》第十六集之四外,复应海内外读者要求,列为《中华文化丛书》,印单行本普及发行。其原在《中国子学名著集成》书中之序文及提要文,一仍其旧,录于卷首,以志备忘耳。唯遁叟选辑之历代《道德经名注》凡八辑,分别每辑各为撰序,亦共为八篇,此则八序中之一耳,如将八序合而观之,则可得其全矣。又次,本书原有“卷前小启”一文,兹特以此代之,藉兹说明缘起云耳。

最后,兹值本书再度单独发行伊始,特请由遁叟为撰“圣解提要与全书读法点睛”一文,冠于卷首,以明心法,而藉资启迪来者!因而不惜金针,复得十二条得未曾有之启示,语语开玄,言言见道,诚不失为“画龙点睛”之笔法!非故为谀言也。凡有所说,无不别开生面,掷地有声,诚“眉毛拖地人”之慈悲法语也。并承本著者立场,有关校雠之事,详述其原委,为本社省却许多笔墨,且尤见亲切。兹值出版伊始,特书数语如上,用志不忘耳,是为小启。

曹哲士

一九八三年六月于文山精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