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焦虑的青春
分类
作者 王千马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千马主编的《不焦虑的青春》是一本写中国即将进入中流砥柱的80、90后生活现状的图书。他们的行动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心声。本书的80、90后不局限于中国大陆,而将目光放向了全世界。香港、欧洲、非洲等的中国80、90后都有涉及。本书举了很多真实案例,从案例中更多的是80、90后的无奈以及80、90后美好未来的展望。

内容推荐

王千马主编的《不焦虑的青春》——80后写给80后的心灵抚慰书;90后送给90后的超级正能量。

《不焦虑的青春》讲述:当梦境在边缘上挣扎,

当沉默在空气中蒸发,

当梦想在现实中沉沦……

有人选择了坚强,有人选择了歌唱。

这个时代给80后、90后制造的落差有点大。他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现实:可利用资源短缺,贫富差距日渐拉大……外面的世界看上去选择很多,却又无从选择;呐喊声很大,但却虚弱。

这是一个致力于时代完善和自我完善的青春,在迷惘、焦虑中,找到年轻人内心的正能量。

目录

序言 就是低到尘埃,也要活出花样来

第一部分 谁偷走了我们的安全感

 第一章 穷孩子没有春天

 第二章 从拼爹到拼干爹再拼祖宗

 第三章 有房人终成眷属,有情人终成房奴

 第四章 没有二百万,难做中国人

 第五章 呐喊声虽大,却无人倾听

 第六章 我们都是无头苍蝇

 第七章 80后够苦了,90后还更惨?

第二部分 从安身立命到安心立命

 第八章 用公共精神来为“8090”打一场翻身仗

 第九章 再启蒙,做现代意义上的“国民”

 第十章 重拾信仰,年轻一代的“自我完善”

 第十一章 在橡皮中国,“8090”的“终极关怀”归哪里?

 第十二章 浮躁时代的理性,不做“劣质愤青”

第三部分 草根的正能量:小人物行动派

 第十三章 反智时代,草根的春天

 第十四章 社交媒体兴起,草根争夺话语权

 第十五章 在水泥地上种花,投身志愿服务和NGO事业

 第十六章 加强“自我管理”,谁说草根不可逆袭

 第十七章 做有常识的草根,谨防强势话语的蒙骗

第四部分 全球婴儿的公民诉求

 第十八章 香港能告诉你什么

 第十九章 后冷战时代青年:自由、人权、法治、民主、良知

 第二十章 比比更健康,外国年轻人都在干什么

 第二十一章 培养不卑不亢的精神

 第二十二章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

 第二十三章 青年中国说

附录 那些海外的中国“8090”

 第二十四章 海外“8090”之现状:依旧“Made in China”

 第二十五章 海外“8090”之尴尬:不想做“世界二等公民”

 第二十六章 海外“8090”之企盼: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试读章节

2012年初有一部非常火爆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讲述的是80后北漂一族的青春挣扎与奋斗。这部片子之所以火爆,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接近现实,让很多在城市里奋斗的“8090”多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引起了不少共鸣。

关于这部电视剧,有人梳理了一下情节,大致如下:剧中三个主要人物程锋、吴狄和石小猛是大学同学,也是情同手足的好朋友。不过三个人的家庭背景却有着很大的差别。程锋是富豪之家的公子哥,生下来就是富二代,长大后直接走上前台,依然位居社会的上层,可以花天酒地,可以阅女无数。吴狄出身平民家庭,但有一个很会赚钱的哥哥,读书时就能够不时救济一下朋友,进入社会后成为白领,衣食无忧,可以为爱痴狂,可以坚持所谓的原则。石小猛来自云南小镇,家里人都是朴实的农民,在偌大的北京城没有可以依仗的靠山,读书时就要依靠朋友救济才能毕业,毕业后留在北京一家公司做小白领,买房定金都要向程锋借,满怀期待的八万元首付款又被无良老板扣下,从此一步一步走向深渊。他唯一真正拥有的就是一份纯洁的爱情,但在面包与爱情的两难选择面前,他没有正确把持自己。最后三个人的结局是:程锋依然好过,还是亿万富翁,吴狄靠着哥哥的遗产也跻身社会上层,只有石小猛在监狱里忏悔。

我也看了这部片子,看完之后,觉得它其实可以有另一个名字——“穷孩子没有春天”。本来三人是大学同学,进入社会应该在同一起跑线上,拥有平等的机会和向上发展的空间,但事实是大学教育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竞争力,在这部片子里,最终决定他们竞争力的还是他们的家庭背景。

就业如是,三个人当中,程锋顺理成章进入家族企业,吴狄进入了国际大公司做白领,而石小猛只能进入小公司,眼睁睁看着别人在兴高采烈地分享着大蛋糕,而自己能为面包而活已经实属不易。爱情亦如是,一份纯洁的爱情对于石小猛这样的“屌丝”而言几乎是奢望,而以程锋为代表的高帅富们,过着纸醉金迷花天酒地的生活,同时以纯洁轻而易举地在与石小猛们的爱情竞争中取得优势。当然升迁更是如此,如果石小猛没有跟程锋父亲那一纸出卖爱情的协议,他根本没有进入大公司谋取好职位的机会。吴狄若不是因为与伍媚的特殊关系受到提拔,恐怕也很难快速进步。而程锋则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顺顺当当地继承家业。

其实,石小猛之前还算运气不错,至少上了二三流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当上了白领,还能付得起四合院里一间房子的房租,还有沈冰那样贤惠貌美的女朋友,并且还差点凑够了首付。然而,更多如石小猛这般出身农村又毕业于二流大学的“8090”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收入之低只能使他们委身城市边缘地带群居生活,他们被称作“蚁族”,他们当中父亲职业阶层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分别只有3.5%和8.5%,超过90%的毕业生毕业于非重点大学。

可见,大学,至少是在普通大学这一上升通道有一部分功能已经失效。但重点大学又一步步被上层家庭子女所挤占。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梁晨基于对1952—2002年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近50年间的学生档案进行研究后,曾在我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等级的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了一篇题为《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的学术论文,其中显示:20世纪90年代后,北京大学学生中,干部家庭子女占比呈现上升趋势,到1997年,该比例达到39。76%,首次超过专业技术人员,更远超工人和农民阶层子女。北京大学教授潘维的一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北京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从20世纪50年代的70%降至如今的1%。这意味着中国最顶尖的教育资源在有意无意中将不少寒门学子排斥在外。

可是在1996年以前,中国的大学仍然备受呵护,不仅学费低、前途有保障,而且与千百年来的科举制度一样,为静态的中国社会提供了由下向上流动的可能,是穷孩子们改变命运的主要通道。一大批寒门子弟通过高考,走出寒门,也让他们的家人及下一代的命运随之改变,最终彻底摆脱贫寒的阴影。2008年12月,时任总理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如今普通大学难以提供由下向上流动的机遇,而一线大学离寒门子弟又越来越远。大学收费高、毕业工作难找,寒门子弟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可能性似乎变得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高,动力也就越来越不足。

而现在的大学,越是一线大学,生源家庭条件越好,而越是不好的学校招生越是困难,甚至招不满学生。2012年高考结束,众多省份都出现了高校“吃不饱”现象:河南三本高校半数招不满,生源危机向一本、二本蔓延;山东高考录取分数线降到180分,5万个招生计划落空;河北七成理工院校专科生招录不满……

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于中上层阶层家庭,这是典型的赢家通吃。美国康奈尔大学罗伯特·法兰克与杜克大学菲利普·库克两位教授通过对美国上流社会少数精英手占据社会资源的现状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后,不无忧虑地在他们的《赢家通吃的社会》指出:“由于信息处理与传播网络日新月异,那些占据高位的才智之士握有的筹码日益增长,留给他人的利益空间相对……

P7-9

序言

就是低到尘埃,也要活出花样来

王千马(内地)

最近比较烦/最近情绪很down/每天看新闻都会很想大声尖叫/但脏话没用大家只会嫌凶/我改变自己发现大有不同

——吴莫愁演唱《改变自己》

不要怕/不要怕/无论严寒或酷暑/不要怕/不要怕/无论伤痛或苦难/不要怕/不要怕

——吉克隽逸演唱 《不要怕》

这个时代给“8090”制造的落差显然有些大。在很多人眼里,我们这群独生子女,是幸福的小皇帝小公主,是被父母喂养大的一代。然而,当我们被抛进社会之后,社会却显现出另外一种面目,迥然于和风细雨,迥然于慈爱。我们期望着直挂云帆济沧海,到头来却发现现实是死水微澜。

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资源被垄断,贫富差距被急剧地拉大;阶层固化,上升通道被堵塞;个人再努力,有时也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外面的花花世界,看上去选择很多,却让我们容易选择焦虑,甚至无从选择……我们不甘,我们不服,我们要呐喊。可是,我们呐喊声很微弱。表面上,我们有很多表达渠道,但我们的声音往往不是被无意淹没,就是被有意覆盖。

80后够苦了,90后更惨。

曾有人将英国年轻一代称为“iPod一代”,“iPod”不是苹果iPod播放器,而是insecure(不安全的)、pressured(压抑的)、over-taxed(税负过重的)、debt-ridden(债务缠身的)的缩写。这又何尝不是当今中国年轻一代正面临的严峻问题?

我们又何尝不是“iPod一代”?

“在梦境的边缘中挣扎,在沉默的空气当中蒸发,当梦想在现实中推挤……”

有人选择了坚强。有人选择了歌唱。

在2012年度第一届《中国好声音》的最终PK台上,是两张90后的面孔,一张是长得很妖孽也很有“破坏性”的吴莫愁,一张是不太帅气的梁博,他们凭着自己对梦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一路过关斩将,攀上了梦想的第一个巅峰。次日,我在自己的微博上这样写:“这是90后的胜利。在70后眼里,80后乖张叛逆。在80后眼里,90后无可救药。不过,当90后的吴莫愁和梁博站在《中国好声音》的最终PK台上,他们谁胜谁负已经不重要了。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演唱,为90后赋予了更多的正能量:我们也是有梦想的一代。”

只是,这些还不够。我注意到,在此前“4进2”的比赛中,吴莫愁选择了一首《改变自己》。可以说,这是90后唱给90后的心语,也是整个“8090”面对当今时代快速变迁中的纷乱与不安时,主动所作的自我宣言。

的确,脏话没有用,以暴制暴只会让世界更糟糕,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不如改变自己吧,你会发现结果大有不同。

改变自己,并不容易。在我主编的《一个人奋斗·独活与无法独活》①一书中,几位70后站在过来人的角度上,给了“8090'’几声棒喝。棒喝其实不是敲打,而是顿悟。他们认为,独立、秩序、常识、尊严、绽放是当下新青年的五大关键词。在其中,我们说道:

我们首先得找到自我,认清价值才能张扬个性、独立思考;其次,个

体认识有差距,所以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甚至国家或民族之间

不一定完全协调,所以必须具有法制意识并尊重秩序;再次,个性在秩

序规范下,我们还需要思考历史、眼观世界,这就是所谓常识——事实

上,尊严也是常识的核心价值……进而,懂得社会常识、尊严之后,便是

追求自我实现——个人的幸福花朵经历自我完善的全过程之后终将绽

放——此时,世界因你而不同。

可以说,这几大关键词在今天也不过时,如果我们对70后的棒喝抱以友善之心,不妨多听听。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奔赴三十而立的阵营,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对自身的生存处境,以及如何改变自己,也会有更加清晰的理性认知。我们需要指点,却已不需要别人对自己指指点点。

所以,我更想建议大家,不妨多听听80后对此又是如何发声的。

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无一例外都是80后。当然,你也可以将他们划分到1975—1985以及1985—1995这两个群体当中。事实上,不管如何划分,也改变不了他们共处同样的时代,面临着共同的遭遇以及有着共同的奋斗历程这一现实。和你我一样,这些作者也无一例外是草根出生。他们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他们靠自己的双手奋斗,虽未必打拼出人生的新天地,但也多年未曾放弃。故此,他们幸福着你我的幸福,感受着你我的不安与焦虑。在这些作者看来,我们的确是失去安全感的一代人。

焦虑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的宿命。

但是我们真的就“无法独活”了么?

没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生活?

显然不是。

我们要变物质上的三十而立,为精神上的三十而立。

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三十还没权没房没法让自己喜欢的女人坐在宝马车里,我们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精气神”。

我们需要:在这个浮躁时代里,不盲从,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别人的蜜糖有可能是自己的毒药。

做自己,别做别人眼里的自己。

在这个时代,我们需要再启蒙。启蒙并不是说把你认为自己掌握的真理——好像你觉得自己掌握的就是真理——灌输给别人。所谓的启蒙是一种出走,是一种引领人们看到别样生活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也许是不对的,但至少让你知道生活中其实是有别的可能性的——我们要善于发现这种可能性。

我们应该像NBA的林书豪那样,像《中国好声音》里的吴莫愁、梁博、吉克隽逸、金志文那样,对梦想从来不失去信心。朋友说,《中国好声音》以及其姐妹栏目《中国梦想秀》的成功,就是因为切准了这个时代脉搏,卖梦想。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缺少梦想的时代,但梦想从来就不曾过时。那么,在这样一个意志不坚定也容易让人意志不坚定的当下,我们应该正视人性中的柔软和懦弱,同时我们也应该淬炼它的坚韧度和硬度。有梦想就不要轻易放弃。

Just do it。

我们需要:有公共精神,不让自己彻底陷入自我的封闭空间。我们要积极地参与当下社会的公共事务,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以及民主建设。随着法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成长,个人对自我责任、对社会责任的认知也应得到完善。

我们还需要:在新时代,更讲传统的良心、耐心,以及责任心……

这些都是充实我们内心力量的营养,是我们立于时代狂澜中不倒的基石。有了它们,我们无论严寒或酷暑,无论伤痛或苦难,都不要怕,也不会怕。我们肉身再沉重,也能在独活的道路上走得很远。

如果说,以上的改变属于精神层面,那么,另一方面,也就是在现实层面,我们也需要开始进行些许的改变。

正如本书的作者们所说,如果我们无法撬动整个地球,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撬起一块地方?撬一块是一块,聚沙成塔,集小流成大流!就像《改变自己》里所唱,“改变自己,改变隔膜,改变小气。要一直努力努力。永不放弃,才可以改变世界”。如此,我们是草根,但谁说我们就不可能华丽转身?

我们在现实层面上的改变,可以这样做:为这个社会分忧解难,和上层政府形成良性互动。想要实现健康的民主社会,一定要有我们这些民间的自发力量。上层的变动如果没有我们的支持、呼应,也形成不了流动的政治生命力。

还可以这样做:团结携手倒逼改革——事实证明,社会上某些改革的成功,大多是民间社会转型和个体精神复苏的结果。

当然,我们也可以没有这样宏大的目标和行为,那不妨老老实实做点小事——像广州的高中生陈逸华在地铁站举牌,收集市民签名,呼吁市民阻止地铁翻新计划。结果在媒体的关注下,地铁公司被迫回应公众质疑,并最终作出让步,表示会本着节约原则翻修,未开工的车站没有坏的地方不会改动。

或者像青岛27岁的娱乐记者潘琦,在看到因为当地政府启动耗资40亿元的“增绿计划”,导致青岛汇泉广场的大草坪被铲掉,成为“光溜溜的土地”,让自己的童年记忆彻底消逝时,决定站出来,与朋友们合作,向市政府、林业部门、城建部门表达自己的意见¨_

对这样的行为,《民主的细节》的作者刘瑜曾作此评论:这个社会上总有一批人愿意当“傻子”,愿意为公共利益服务,愿意为公共事务去奔走。说他们理想主义也好,冒傻气也好,他们就那样存在着。

故唱日:“你我的热情也能改变世界。”

感谢本书这些作者——80后的许骥、黄慧敏、杨帆、黄诗薇、王晓鹏,正是你们的主动“献声”,让“8090”的形象变得清晰明快,让我们对这个国家和时代的未来,心有期待。在进行这次写作的过程中,许骥生了场病,但他依旧及时完稿。黄慧敏不同,是喜,因为她生了个宝宝——这是个“大工程”,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完美“献声”。而我高兴的是,在主编《无法独活》时也有宝宝随之降生。在此祝福这两个宝宝,日后人生路上都能独活。同时,我想说的是,正是有这样日渐靠谱的80后迈入父母的行列,相信他们不会放弃担当事业和家庭之“中流砥柱”的责任而自甘归入“下流社会”的行列。

另外,我还要感谢同为80后的郑渝川、谌毅兵、郑北周、李清找以及差不多90后的杨津涛、石兰、西木1984……尽管你们的“献声”因为各种原因未被收入此书,但你们却以实际行动支持这次“8090”集体发声的行为。

我愿意在此留存一些你们的“声音”:

城市中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一方面固然让孩子们缺少推己及人的意识,但另一方面却也让每一个孩子被迫成为独立的个体,从而有了相对自由的空间,发展出全然不同于上一代的性格。以前独生子女身上的问题被公众与媒体所夸大,诸如自理能力差、交际能力差等,而积极的效应却都被忽略了。(杨津涛)

现实社会纷扰、庞杂、多元、多变、浮躁、碎片化。人们追求成功、追求财富、追求地位,希望得到尊重,但更需追求安定。需要心的锤炼,用内心指挥选择,用选择决定行动,用行动决定结果。是否独活、能否独活、活得如何固然取决于现实条件,更取决于内心。(郑渝川,谌毅兵)

这个世界总充满着惰性,尤其是当阶层固化、利益固化,从上到下的改革,因为既得利益的阻拦,很难往前推进而进展缓慢的时候,我们往往能看到,草根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充当了悲情的推手。(郑北周)

如果大家有心的话,我们还会发现,在本书的作者当中,尽管都是中国人(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内地人),但是他们现在所居住的国度和地区并不相同,其中黄诗薇在美国,王晓鹏在南非,而许骥则在中国香港。从这里也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如今的“8090”,确确实实是“全球婴儿”——他们生在地球村,长在全球化下。这就注定着今天的“8090”,以及日后的“0809”,必须要有全球意识。所以,“8090”不仅要学会站在中国的立场来读懂世界,还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来审视中国。

同时,要以世界的高度来审视自身。

这也就意味着,当70后听从新中国的号召,努力让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8090”面临的则是整个世界对自身所提出的新要求。成为“四有新人”已不再是“8090”单薄的人生目标,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将为“8090”的成长注入新的内涵。如是,我们将不再限于利益,不再拿国籍、民族这样的概念来作门户之见,成为价值共同体。

在这里,我要为我们这些可爱而又势不可挡的“8090”预备掌声。现实就是让我们低到了尘埃,我们也会活出花样来。在《无法独活》第一辑的书封上,曾打出了这样的提问:“80后别再沉默,你们该如何成为时代的骄傲?”

我相信,“8090”准会给出一个响亮的回答。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