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纳一生共出版了六十六部长篇小说,其中包括代表作: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他的小说可分两大类:一类在未知的世界中漫游,另一类在已知的世界中漫游。他的作品景色壮观、情节惊险、构思巧妙、引人入胜。他被公认为现代科幻小说之父。
《南部非洲探险》是其科幻小说代表作之一,1854年,英俄政府各派出三名优秀天文学家,组成一个国际科学考察队,出发到南部非洲测量一段经线弧的长度。一路上,急流挡道、同伴失踪、恶狮拦路、英法宣战、队伍分裂、盗匪跟踪、蝗虫成灾、沙漠缺水、记录丢失……种种突发事件是否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他们最终是否完成了任务?请跟着凡尔纳,一起去体验这次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南部非洲探险之旅”吧。
《南部非洲探险》是《凡尔纳经典科幻》的其中一册。
《南部非洲探险》讲述:1米到底有多长?为了找到精确答案,1854年,英俄政府各派出三名优秀天文学家,组成一个国际科学考察队,出发到南部非洲测量一段经线弧的长度。英国剑桥天文台的艾弗雷斯特上校,率领德文郡富有的科学家约翰·莫里先生、开普敦天文台年轻科学家威廉·埃默里先生、俄国普尔科沃天文台的马蒂约·斯特鲁斯先生、赫尔辛基天文台的尼古拉·帕兰德先生,以及基辅天文台的米歇尔·左恩先生,连同十名船员,在当地土著向导莫库姆的带领下,前去完成这次匪夷所思的任务。一路上,急流挡道、同伴失踪、恶狮拦路、英法宣战、队伍分裂、盗匪跟踪、蝗虫成灾、沙漠缺水、记录丢失……种种突发事件是否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他们最终是否完成了任务?请跟着凡尔纳,一起去体验这次险象环生、惊心动魄的“南部非洲探险之旅”吧。
第一章 在奥兰治河边
1854年2月27日,两个男人躺在奥兰治河边一棵高大的垂柳下,一边聊天,一边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河面。这条河流也被荷兰人称为格鲁特河、被霍屯督人叫作夏利普河,可以和非洲的三大河流——尼罗河、尼日尔河以及赞比西河——相提并论。和这三条河流一样,奥兰治河既有深水区,也有湍流和瀑布。几位在某些河段知名度很高的旅行家,像汤姆生、亚历山大、布西尔,都曾先后对清澈无比的河水、风光旖旎的河岸,赞叹有加。
在这里,奥兰治河奔腾着接近约克公爵山脉,呈现出一派雄伟壮丽的景象。不可攀越的岩石、成堆的庞大石块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矿化的树干、深邃的岩洞、未经殖民者斧头砍伐过的难以进入的树林,这一切在夏利普山脉的环绕下,形成了一道无比壮观的美景。此处的河床异常狭窄,河水流至此地突然遇到一个巨大的落差,于是从四百法尺的高度飞流直下。瀑布的上端,是一挂简简单单、翻腾不息的水帘,长着绿枝的岩石不时探出脑袋,将水帘撕裂。瀑布的下端,视力所及只是一个汹涌而阴森的漩涡,上面笼罩着一团厚重的水雾,在阳光下呈现出七彩光晕。深潭中,水流发出震耳欲聋的撞击声,在山谷中回荡,越发响亮起来。
这两个人也许是在一次偶然的探险中来到了这片南部非洲的土地。面对眼前大自然呈现的美景,其中的一个却无动于衷。这位心不在焉的旅行者是个英俊小伙,目光炯炯、身手矫捷。他是一位布须曼猎手,这是一个游牧在树林中的骁勇民族。布须曼这个名字取自英语,从荷兰语“Boschjesman”演变而来,从字面上解释是“灌木丛人”的意思,指那些在游牧于开普敦殖民地西北的流动部落。没有任何一个布须曼家庭是定居的,他们的生活就是在奥兰治河与东部山脉之间的地区游牧,抢劫那些野蛮殖民者的农场、破坏他们的收成。这是因为是他们将布须曼人赶到了内陆的干燥地区,在那里,地里的石头远远多于生长的植物。
这个布须曼人四十岁上下,高大魁梧,显然很有力气。即使在他休息时,身体也保持着运动的姿态。他动作干净利索、挥洒自如,表明这是个精力充沛的人,就像是从著名小说集《皮袜故事》的模子里所刻画出来的加拿大草原英雄那样。但与作者库柏①最钟爱的那位猎手相比,这个布须曼人似乎少了些冷静。这从他心跳加快时,脸上闪过的红晕可以看出来。
这位布须曼人和他的同胞古萨卡人不同,不再是一个野蛮人。他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霍屯督人,在与外国人接触的过程中,这个混血儿获益匪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他的衣着半土半洋:红色的法兰绒衬衫,羚羊皮的外套和短裤,还有野猫皮的绑腿;脖子上挂着个小包,里面装着一把刀、一支烟斗和一些烟草;他头上戴着一顶绵羊皮无边圆帽,腰系一条厚厚的兽皮皮带;裸露的手腕上套着一只做工极其精良的象牙手环;肩膀上则披着件及膝的“柯若思”,这是一种虎皮制成的斗篷;在他身边睡着一条土著狗。布须曼人正急促地吸着骨质烟斗,明显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
“行了,冷静点,莫库姆。”他的同伴对他说,“只要您不打猎,就真的是天下最没有耐心的人!但您得明白,我尊敬的伙伴,眼下的情况,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我们等的人迟早会来的,不是今天,就是明天!”
布须曼人的同伴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男子,与猎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举手投足间都流露出沉着冷静的气质。任何人都能一眼看出他的籍贯,他是个英国人。他身穿一件过于“布尔乔亚”的上衣,表明他还不习惯出门远行。他就像一位迷失在荒蛮地带的城市职员,简直要让人不由自主地看一看,他是否会像收银员、办事员、会计或其他坐办公室的人那样,耳朵上夹一支羽毛笔。
实际上,这位年轻人根本不是旅行者,而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名叫威廉·埃默里,他是开普敦天文台的天文学家。这个天文台是一个真正长期为科学服务的卓有成效的机构。
现在这位科学家似乎有些不自在,他身处南部非洲大陆中心的这片蛮荒地带,离开普敦有好几百英里远,于是只好艰难地忍着同伴的急性子。
“埃默里先生,”猎人用标准的英语回答他,“我们按照约定,在奥兰治河摩尔各答瀑布已经等了八天了。在同一个地方待八天,我的家族成员可是好久没有碰到过这样的事了!您可别忘了,我们是游牧民族,像这样待在这里,会让我们急得跳脚的!”
“莫库姆,我亲爱的朋友,”天文学家接口道,“我们等的人来自英国,我们可以给他们八天的宽限。要知道,穿洋过海路途遥远,汽艇沿奥兰治河逆流而上也会延误行程。总而言之,你要考虑到这样的行程必然会有重重阻碍。我们被要求为这次南部非洲的探险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然后来摩尔各答瀑布等待我的同事——剑桥天文台的艾弗雷斯特上校。这里就是摩尔各答瀑布,我们已经在指定地点,我们必须等。除此之外,您还能干什么呢,可敬的布须曼人?”
猎人兴许还真想干些别的事情,因为他的手正焦躁不安地抚摸着来复枪的扳机。这是一把曼顿手枪的精品,精度很高,锥形的子弹可以击中八百到九百码开外的野猫或羚羊。可见这个布须曼人已经抛弃了他同胞们常用的芦荟木箭筒和毒箭,改用欧式武器了。
P1-4
儒尔·凡尔纳(1828—1905),19世纪法国作家、博物学家、现代科幻小说的重要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科学幻想小说的鼻祖”。他一生创作过众多科幻小说,总题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漫游》,内容涉猎极广,而凡尔纳丰富的想象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在19世纪的大众眼中,凡尔纳科幻小说所描述的内容当然闻所未闻,匪夷所思。如果说在小说问世百余年后的今天,凡尔纳提到的电报、潜艇、飞机、电视已算稀松平常的话,那么他的小说中的人物从地心到月球、从海底到太空的任意驰骋,仍能让读者惊叹不已!他的科幻故事不仅趣味盎然、惊险刺激,深受各年龄段读者的喜爱,而且还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动物、植物、物理、地理、航海、航空等科学知识,令读者受益匪浅。他融入在故事中的主人公的顽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精神品格,则更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使读者在领略丰富多彩的探险经历的同时,还对人性产生深层次的思考。
生平
1828年2月8日,凡尔纳出生于法国南特费多岛,是家中长子。父亲皮埃尔·凡尔纳是一位颇为成功的律师,一心希望他子承父业。但小凡尔纳从小住在港口附近,常去码头玩耍,与船上那些差不多年纪的小水手打成一片,因此非常热爱海洋,向往远航探险,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远渡重洋,到神秘的异国他乡探险。为了实现梦想,十一岁时,小凡尔纳偷偷溜上一艘开往印度的轮船当水手,准备开始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涯,却被父亲及时追回,并受到严厉惩罚。虽然这次冒险最终以小凡尔纳“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的承诺而告终,从中却不难看出凡尔纳自小对蔚蓝海洋的热爱、对探险生活的向往,这为他日后众多科幻作品的诞生埋下了重要伏笔。
以后的小凡尔纳颇为循规蹈矩,在皇家中学(今天的法国南特克莱孟梭高中)学习修辞学以及哲学,并于1846年通过法国中学毕业会考。1847年,为了取悦父亲,他启程去巴黎,考入法科一年级,开始攻读法律。
在巴黎求学期间,他爱上了文学与戏剧,经常出没于一些文学沙龙,并感到文学比法律对他更有吸引力。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晚会上邂逅了文学巨匠大仲马,并出于对“南特炒鸡蛋”的共同爱好,两人相识相知,就此开始了他们亦师亦友的友谊。他俩一度合写戏剧,这为凡尔纳走上创作之路创造了极大的便利。1850年初,他与大仲马合作的戏剧《折断的麦秆》上演,连演十二场,这标志着凡尔纳在文学界取得了初步成功。
同年,凡尔纳完成法学学业,取得法学学士文凭;他不愿按父亲的意愿从事法务工作,开始致力于文学创作。凡尔纳的父亲得知后大发雷霆,不愿再在经济上资助他。从此,年轻的凡尔纳不得不靠写作来赚钱。他陆续写了几出轻歌剧,还发表了几篇短篇小说、诗歌和一部历史小说《马丁·帕兹》。同时,他也在剧院担任秘书工作,后又在交易所工作。
此后,凡尔纳在创作过程中发现,文学创作需要寻找新路,就像众多知名作家将其他领域的知识融入他们的写作,例如大仲马是将历史融进文学,而巴尔扎克则把社会伦理融进文学,等等。于是,基于从小对航海探险的热爱,他开始热衷于科学新发现,常出没于国家图书馆,对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航天等方面的科学丛书广为涉猎,为以后小说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知识。
1860年起,凡尔纳正式开始撰写首部科幻小说《空中旅行》,然而,作品完成后却屡投不中,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在经历了十六次失败之后,气愤至极的凡尔纳将手稿投入火中,幸亏有贤妻相助,才将书稿从烈火中抢出。不久,该部作品终于获得第十七家出版商皮耶尔·儒勒·赫泽尔的青睐,易名后于1863年出版,这就是《奇异旅行》系列作品的首篇《气球上的五星期》。凡尔纳从此与赫泽尔结为挚友,直到1886年赫泽尔去世。在后者的鼓励下,凡尔纳很快又完成了后来成为早期科幻小说经典的一些作品,诸如《地心游记》(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6)、《海底两万里》(1869)等。这些小说大获成功,在欧洲广受欢迎,凡尔纳的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巨大改善。
此后,凡尔纳曾多次出外旅行:1865年,从克罗托瓦出发作海上旅行;1867年,他与弟弟保尔斯一起搭乘大东方号去美国,参观纽约和尼亚加拉大瀑布;1878年,乘船出航里斯本、丹吉尔、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1879年,乘船赴英格兰和苏格兰;1884年,去地中海旅行等等。为了满足旅行的需要,凡尔纳曾令人于1868年和1876年翻新建造了两艘船,分别命名为圣·米歇尔1号和圣-米歇尔2号,1877年他还购入圣·米歇尔3号。单是乘坐圣·米歇尔3号,他就在欧洲北海和地中海进行了四次长途旅行。这些旅行既实现了他小时候出海探险的梦想,也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素材,新小说不断问世。
1871年起,他开始在妻子的故乡亚眠定居。1872年,他当选亚眠市学士院院士。同年,法兰西学院授奖给《奇异旅行》系列作品。随后,他分别于1888年、1892年、1896年、1900年当选亚眠市议会议员。
1905年3月17日,凡尔纳糖尿病复发,3月24日在亚眠辞世,享年七十七岁。世界各界纷纷电唁,悼念这位伟大的科幻小说家。
作品
凡尔纳一生勤勉,笔耕不辍,不断有新作品问世。在多次旅行途中,甚至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担任克罗托瓦海岸警卫期间,他都没停止写作。他生前一共发表了六十多部中长篇小说、多部短篇小说和剧本,还有一册《法国地理》和一部六卷本的《伟大的旅行家和伟大的旅行史》。他去世后,经整理或补写出版的遗著也数目众多。
凡尔纳虽涉猎诸多文学体裁,但最终让他名声远扬的却还是他的科幻小说系列。
1863年出版的《气球上的五星期》,是他对科幻小说的首次尝试。小说讲述了19世纪上半叶,英国旅行家塞缪尔·弗格森,不顾众人怀疑,决定与朋友肯尼迪和仆人乔一起,去东经14。与东经33。之间的非洲地区探险,对该地区前人的探险成果进行核实。此书出版后大获成功,为凡尔纳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此后,凡尔纳的创作进入了一个多方面探索时期。在不断的尝试中,《奇异旅行》系列作品陆续问世,其中就有中国读者熟悉的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以及《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环绕月球》等等。这些小说内容广泛,囊括了陆地、海洋和太空等诸多领域,想象力无限,令人大开眼界。
19世纪70年代初期,凡尔纳开始定居亚眠,创作上停止探索新路,开始成熟,进入平稳的发展时期,创作出《八十天环绕地球》、《大木筏》、《两年假期》等优秀作品。
1890起,凡尔纳健康状况欠佳,并逐步恶化,创作减少并进入衰弱期。其晚年生活不是十分幸福,1892年发表的《喀尔巴阡的古堡》有一定自传性,表现出其生活隐秘的一面。1905年,《海洋入侵》发表,这也成了作者生前问世的最后一部小说。
本书将要介绍的《三个英国入和三个俄国人在非洲南部的探险》(以下简称《南部非洲探险》),是作者从多方面探索时期过渡到平稳发展期的作品。该书于1871年11月20日至1872年9月5日在赫泽尔出版社办的《教育与娱乐杂志》上连载,紧接着,全文在1872年10月31日编辑成书,正式出版销售。
该书讲述了1854.年,英俄政府为了确认长度单位“米”的确切长度,各派出三名优秀天文学家,组成一个国际科学考察队,到非洲南部测量一段经线弧长度的故事。六位考察队成员,连同十名船员,在当地土著向导莫库姆的带领下,由一队布须曼人护卫,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胜利完成任务。
凡尔纳无疑是一位优秀的通俗小说家。《南部非洲探险》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入入胜,令人读后欲罢不能。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急流挡道、同伴失踪、恶狮拦路、英法宣战、队伍分裂、盗匪跟踪、蝗虫成灾、沙漠缺水、记录丢失等等状况。随着这些艰难困苦,读者也时时为英俄科考队的命运担心、为测量任务的未来忧虑。
除了波澜起伏的情节,作者还凭借其丰富的地理、动物、植物等科学知识,将各种知识巧妙地揉入到一个惊险刺激的故事中,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科普大门。首先,书中对非洲大陆的风景作了生动细腻的描写,高山瀑布、沼泽洼地、沙漠平原、大河小溪,各式热带地貌应有尽有;欧石楠、芦荟树、猴面包树、无花果树、金合欢树、罗望子树等热带植物千奇百怪;各色羚羊(南非羚羊、岩羚羊、好望角大羚羊、瞪羊、灌木公山羊)、多种鸟类,还有黄鹿、大象、河马、水牛、鳄鱼、犀牛、狮子、鬣狗、大食蚁兽、猩猩等热带动物数不胜数。其次,作者在带领读者领略非洲美景的同时,还介绍了不少非洲土著的生活习俗:流动村庄——“克拉围栏”、非洲布丁——肉糜干饼、天然大米——蚂蚁等等,这一切无疑让读者在跟随探险队探险的同时,也接受了非洲土著文化的洗礼。另外,全书的主线是通过测量经线弧的长度,推算“米”的确切长度。作者借助这条主线,详尽介绍了长度单位的历史由来,各位先辈为之做出的种种探索、努力,大大丰富了读者在这方面的知识,堪比一堂生动的科普课。
凡尔纳在人物刻画和人物关系的处理上,无疑也是个高手。作者通过《南部非洲探险》故事情节的展开,将书中的七个主要人物一个个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英国领队、剑桥天文台的艾弗雷斯特上校,沉着冷静,一心以英国利益为重;德文郡富有的科学家约翰·莫里先生,身兼学者和猎人两职,梦想持枪在非洲土地上一展身手;开普敦天文台年轻科学家威廉·埃默里,热情开朗,聪慧勇敢;俄国领队、普尔科沃天文台的马蒂约·斯特鲁斯先生谨慎内敛,坚持俄国利益高于一切;赫尔辛基天文台的尼古拉·帕兰德先生,一心沉醉于数学演算,不通世事;基辅天文台的米歇尔·左恩年轻有为又虚怀若谷;而探险队的向导,布须曼人莫库姆,则更是队伍的核心人物,他忠诚英勇、足智多谋,多次在关键时刻为探险队出谋划策,从而扭转劣势,让探险顺利进行。凡尔纳对人物关系的处理,不但让各个人物特色分明,也让整个故事情节更为曲折,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探险队的两位领导艾弗雷斯特上校和马蒂约·斯特鲁斯先生,既要合作指挥探险工作,彼此却心怀芥蒂、互不相让。他们之间的对立,甚至一度让探险队面临分道扬镳的危机。这对人物的矛盾冲突,从头至尾一直贯穿全书,让本已惊险重重的探险变得更加曲折离奇。同时,凡尔纳又创作出一对恰恰与两位领导完全相反的人物——威廉·埃默里和米歇尔·左恩。这两位热情开朗、年轻有为的科学家,虽然国籍不同,却结为莫逆之交,除了探险观测,还时时费心调解两位领导的矛盾,与后者形成了鲜明对比。至于土著向导莫库姆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莫里先生,他们因共同的爱好——打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种种打猎经历也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让读者读来更加兴趣盎然。
特色
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往往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自出版以来,就被翻译成多国文字,一直深受世界各地广大读者的欢迎。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作品最多的十大名家之一,也是世界法语作家中作品被翻译最多的一位。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作家,人们将作家百年诞辰的2005年命名为“儒尔·凡尔纳年”。在中国,早在辛亥革命之前,鲁迅先生就曾根据日语版译作(从法语译成英语,再从英语译成日语)翻译了两部凡尔纳作品:《月界旅行》(1903年,进化社)和《地底旅行》(1906年,启新书局)。今天,凡尔纳的绝大多数作品已译成中文,广受中国读者的喜爱。自20世纪以来,凡尔纳的作品还多次被搬上电影银幕或电视荧屏,诸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地心游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等。凡尔纳作品在世界各地受到如此多的关注,当然自有其原因。
首先,凡尔纳的作品内容涉猎极广,知识性、科学性极强。作者在小说中谈天说地,上天入海,结合地理、数学、物理、化学、工程、航天等多领域的知识,深入浅出,通过一个个故事,在不经意间向读者传达了众多领域的科学知识,让人在阅读娱乐之余,也能受益匪浅。本书将要介绍的《南部非洲探险》,就至少囊括了动物、植物、数学、物理、地理、天文等方面的多元化内容,让读者大开眼界。凡尔纳作品的知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信口开河、闭门造车,而是建立在作者多年大量搜集资料、刻苦钻研、科学考证的基础上。据说,凡尔纳的读书笔记有两千五百本之多,他还将它们分门别类,有一百二十二门五百六十九类之多。可见,天才出于勤奋,即便对于儒尔·凡尔纳这样的“世界科幻小说大师”来说也是如此。
当然,凡尔纳作品所呈现的惊人想象力和预见性,也是他众多科幻作品的一大特色。他笔下的人物游走于世界各地,故事中对周围景物的描写也是惟妙惟肖,连一些细小之处也不放过,令读者宛如身临其境。大家可能以为凡尔纳亲身去过这些地方,而事实上,作者虽然酷爱旅游冒险,但他绝大部分关于环境的描述,却都出自于他非凡的想象力,读来却令人不禁拍案叫绝。例如他虽然没到过赞比西河沿岸,却在本书中对它周围地域做了详尽真实的描写;完全由他杜撰的《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甚至曾被一些探险家误认为是一部出色的航海日志;而他在《气球上的五星期》中关于尼罗河源头的描述,则更让入迷惑不解,因为小说发表时,人们才刚完成该流域的考察。凡尔纳的非凡想象力,更体现在他非凡的预见性上。他书中种种符合科学的幻想,往往在若干年后美梦成真,得以实现,令读者读来如痴如醉,跨过时代的门槛,提前迈进了未来世界。凡尔纳于1863年写的小说《20世纪的巴黎》,已经预言了巴黎在1960年可能会呈现的面貌,书中充斥了在19世纪看来显然不可思议的科技成就,包括传真机、世界性的通讯网络、玻璃建造的摩天大楼、燃气动力汽车和高速高架火车。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提前几十年想象出了潜水艇,即小说中尼摩船长的鹦鹉螺号,由此,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人类第一艘潜水艇就起名为鹦鹉螺号,而第一艘核潜艇也叫鹦鹉螺号。当年鲁迅先生翻译《从地球到月球》时就惊叹“中国人做梦梦的是金榜题名、洞房花烛,而法国人却在幻想征服月球”。法国院士利奥泰盛也曾说过:“现代科技只不过是将凡尔纳的预言付之实践的过程”。凡尔纳当之无愧地被冠以“科学时代的预言家”的称号。众多名家都曾表示,他们是受凡尔纳作品的启迪,才走上了科学之路。海军上将伯德说:凡尔纳是他的领路人;“潜水艇之父”西蒙·莱克称“儒尔·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无线电发明者之一的马可尼也表示从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中大受启发……凡尔纳作品的深远影响,可见一斑。正如1884年教皇在接见凡尔纳时说的那样:“我并不是不知道您的作品的科学价值,但我最珍重的却是它们的纯洁、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
让我们一起来好好领略、享受这位科学家中的文学家,文学家中的科学家——儒尔·凡尔纳——的作品吧!
李沁
2010年9月10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