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选择了徽州区域有个性化特征和代表性的10个古村落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每个村落的历史渊源、个性特征、文化底蕴和历代名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考探。
《走进上庄》(作者毕民智)是该系列中的一本,共分为风水的营造;祖先与神灵等几部分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走进上庄/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毕民智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选择了徽州区域有个性化特征和代表性的10个古村落作为考察研究对象,对每个村落的历史渊源、个性特征、文化底蕴和历代名人作了较为深入系统的考探。 《走进上庄》(作者毕民智)是该系列中的一本,共分为风水的营造;祖先与神灵等几部分内容。 内容推荐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走进上庄》(作者毕民智)是该系列中的一本。 《走进上庄》包括了物产的特色;生计的变迁等几部分内容。 目录 前言 一、风水的营造 (一)典型的古村落风水 (二)村落的格局 (三)上庄风水的人工营建 (四)上庄八景 (五)观澜阁 二、祖先与神灵 (一)祖先 (二)神会 三、家族的繁衍 (一)“李改胡” (二)姓氏沿革 (三)上庄明经胡氏50字排行 (四)“五姓祠” (五)风乎亭 (六)“十里杨林镇,五里后岸街” 四、习俗的演进 (一)新生儿习俗 (二)婚嫁习俗 (三)丧葬习俗 (四)生产生活习俗 (五)节庆习俗 五、物产的特色 六、生计的变迁 七、徽墨的传承 (一)徽墨 (二)“胡开文”墨庄 (三)胡开文徽墨的原料、制造工艺与品类 (四)天注公和余德公 (五)胡开文地球墨 (六)上庄胡开文遗迹 (七)绩溪徽墨现状 八、胡适的声名 (一)36个博士学位享誉全球 (二)新文化运动旗手功不可没 (三)驻美大使劳苦功高 (四)怕老婆理论举世闻名 (五)真正的中国文人 (六)胡适故居是文人精神的寄托 (七)“我是徽州人” (八)胡适感情八卦 九、理想的家园 后记 试读章节 绩溪上庄,偏于一隅,即使现在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从芜湖向南、杭州向西、景德镇向东,均有300多公里的车程。到达绩溪境内后,从215省道转到217省道再走乡镇公路到上庄,仍有50分钟车程。或许是交通不便,才能有天然去雕琢之幸运,这一片水墨山乡还能感觉到那古韵古调的徽州风水。 从地理环境上看,上庄位于黄山和天目山之间,应当说是在黄山的东麓余脉上。周边有黄柏山、竹峰山、天马山、凉伞峰等低山和丘陵三面环绕,常溪河从其间穿流而过,其上流的几股溪流在村南的杨林桥汇合后,向东南缓缓流去,汇集沿途的众多溪流,进入临溪河,最后在歙县境内汇人新安江。就是在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从金山往下,水源充沛,地形开阔,溪流平缓,形成了一连串狭长的河谷盆地。上庄及其以东的一些村落,都分布在这些河谷盆地上。上庄的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整个上庄村有着枕山襟水的天然景象,环境十分优美。胡适曾借用杨万里“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的诗句来形容上庄风光的旖旎和环境的优美。 从选址上来看,上庄村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徽州风水观念中村落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传统风水观念中,山之南水之北为阳。负阴抱阳是指基址坐北朝南,背后有主山称来龙山,作为背后的屏障;山势向前面两侧延伸,连接到左辅右弼又称青龙白虎山,使基址的背后以群山环抱。基址的前面有月牙形的水塘或弯曲的水流,河流水道向南突出,称“冠带水”,以免基址被冲刷。再前面有作为对景的案山。理想的家族聚居地要求在主山的背后还有少祖山、祖山,并以山脉相连,称龙脉;青龙白虎山两侧有护山;案山之前还有远处的朝山;水从案山和朝山绕过,在村的出入口两侧有水口山,称为狮山或象山。主山与青龙白虎山、案山、水口山围合成基址的第一道屏障,祖山少祖山与护山、朝山围合成第二道屏障,基址就位于这样一种山环水抱环境的中央,四面重山围合,前面流水穿过,形成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上庄风水中所营造的这样一种藏风聚气的理想模式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要求,体现的是族人理想中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样一种围合向心的空间构成,正是上庄人内敛性格的反映,自古以来都是令人神往的宜居环境。 上庄早年的村落主要是分布在常溪河南岸,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河对岸杨林胡氏始迁祖生活繁衍的遗迹。后来由于山洪及河北岸的开发,尤其是胡适家族的繁荣壮大和对村落营建风水的逐渐自觉,北岸逐渐成了上庄村的核心地带。今天,我们看到七二公墓地所在的“荷叶盖金龟”所处的风水穴位是非常理想的所在。同样,站在杨林桥对面由下往上眺望,首先进入视线的是狮形山和象形山,有狮有象把守东大门,上庄可谓固若金汤。这是上庄村落选址的典型表现。 在行政区划上,上庄长期分属于绩溪县,离县城偏远,和太平县、歙县、旌德县接壤。因为山高路远,这里长期宁静天成,更少兵乱侵扰。南部与歙县大谷运乡毗邻,西部与太平县汤口镇、旌德县谭家桥镇接壤,东及东北部与本县的瑞川、择里、宅坦、石家等村落相邻。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历代政府都没有把它作为特别需要重视的地方予以突出。我们可以从胡维平先生提供的资料中清楚地看出这一特点。胡维平在《胡雪岩、胡适家世家乡》里提到: 宋太平天国元年(976),绩溪县定乡里名,上庄属修仁乡常溪里;元代改设十五都,修文乡领七、八两都,上庄属八都;明代全县并为7个乡,清初县境又设3大直辖乡,上庄村均属修文乡。宣统元年(1909)6月裁直辖乡改为11个自治区,上庄划入第四区。1914年1月废自治区,上庄属第三区八都,1931年全县成立了92个乡,上庄称上庄乡;1932年全县撤并乡镇设4个区,一个特别镇,上庄属第三区;1933年编设保甲,上庄设上川、上庄两个保;1934年全县成立52个联保,上庄属第三区杨龙联保;1939年3月撤销联保成立龙井乡,上庄属龙井乡;1940年12月,上庄村改名“适之村”;1948年撤龙井乡,原龙井乡的辖区分为杨林、承平两个乡,上庄属杨林乡,治所设在上庄村,直到1949年5月上庄全境解放。建国后上庄村划归第三区竹峰乡管辖,同年8月撤销竹峰乡,上庄村又改属大会乡。1950年撤销乡镇。上庄由旺川区管辖;1952年成立上庄乡,但仍属旺川区;1956年元月上庄村并入宅坦乡,属镇头区;1958年成立上庄大队,属浩寨公社上庄管理区,辖上庄、张家山、呈华塘、西慕坦、竦岭脚、金坑、竦岭上7个自然村;1961年金坑划出,其余6个自然村分成上庄一队、上庄二队、上庄三队3个大队,均属上庄公社;1962年3个大队分别改称上庄、来龙、上川;1964年又合并为一个上庄大队;1983年农村体制改革,称上庄村民委员会,辖6个自然村,580户,2155人;2003年11月,全县实行村级区域规模调整,上庄与金坑成立上庄村民委员会,治所设上庄村,现有人口2300人。P1-3 序言 2005年9月,我们组织编撰的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成功出版,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产生了积极反响,已多次重印;现在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又进入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视野,这体现了我们对徽州古村落文化的研究、宣传和普及又作出了新的努力。 为什么我们在微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首先是由徽州古村落文化本身的价值所决定的。 徽州古村落文化有哪些价值呢? 一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人类学价值。首先,徽州古村落的一种基本居住形态是聚族而居,宗法血缘脉络是村落的文化原点,它要求用连续的文字形式和空间场所对宗族的社会体系进行明确表述。徽州宗族谱牒记录了各族姓发展延续的谱系,同时还留下了数十万份的家藏文书,为揭开中国传统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奥秘找到了钥匙。其次,徽州村落的发展与家族、家庭以及个人的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对徽州古村落中“家”与“家族”的分析,对于探讨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勾画乡土中国农耕社会发展进化的轨迹具有积极作用。第三,徽州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社会,晋末、唐末、宋末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给徽州输入了大量人口和当时发达的文化,不同族群经过不断融合最终达到相互认同,共生发展。徽州古村落为人类不同族群间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例证。 二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古村落是民俗博物馆,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标本。黟县宏村古民居已有8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00余幢。如“承志堂”富丽堂皇,精雕细刻;南湖书院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敬修堂”、“树人堂”以及祠堂、牌坊等等,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都蕴含着广博深邃的文化底蕴,是徽州文化的历史见证,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为各类文化艺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具有人文旅游价值。徽州古村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建筑,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现特征,以砖雕、石雕、木雕为主要装饰特色,以高院、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有着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作为徽派建筑艺术典范的“古建三绝”——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因其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不矫饰,不做作,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具有极大的人文旅游价值。 四是徽州古村落文化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借鉴价值。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科学有序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徽州古村落建设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观念值得借鉴。如宏村村落建设,既考虑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的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集功能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追求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古村落建设中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地营造村落的做法同样值得借鉴。徽州古村落建设崇尚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并高度重视自然生态环境,以重山水、保林木、巧用自然为原则,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随坡就势,其基本形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因地制宜,成功实现人与自然相融。“新农村”规划应充分尊重自然,村落建设应与自然环境相和谐;“新农村”建筑应使用地方传统建筑符号,形成自己的建筑特色;“新农村”建设应重视村落文化培育,努力形成有利于村落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等。 当然,徽州古村落的价值远不止这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徽州古村落的逐渐远去,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将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 为什么我们在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方面如此着力呢?这又是为作为本土高校所肩负的使命所决定的。 黄山学院作为古徽州大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在接受徽州地域文化影响和熏陶的同时,必须对徽州地域文化研究有学术责任的担当。这不但有利于扩大本土高校的文化内涵,更好地培养有用人才,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服务。多年来,我们依托丰富的黄山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秉承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资源,强化地方特色,打造优势品牌,为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们注重徽州文化资料和研究基地建设。从上世纪90年代起,投入100多万元收集徽州文书8万余份,徽州家谱近400部,成为全国收集徽州文书最多的单位之一。建立“汪世清特藏室”,收藏我国物理教育和物理学史研究专家、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汪世清搜集、整理、考辨徽州文化的各类图书文献资料。先后成立徽州文化研究所、徽州文化研究资料中心、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黄山学院徽州文书博物馆等研究基地和展示窗口。 我们注重团队建设和学术交流。徽州文化研究所在团队建设和平台打造方面作出了努力,聘请全国著名徽学研究专家为学术顾问和校内外专兼职研究员,凝聚徽学研究力量,提高和加强我校徽州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影响。注重徽州文化学术交流:1986年和1991年举办戴震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8月与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联合承办“地域中国:民间文献的社会史解读”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与黄山市社科联联办第十届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州文化节“中国徽州老街文化论坛”;2007年10月与黄山市文联联合承办2007黄山国际旅游节暨徽文化节“京剧寻根之旅”——《徽商·徽班·徽文化》论坛;2008年5月与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办“徽商论坛学术峰会暨首届区域文化研讨会”等。 我们注重课题申报与研究成果出版:多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省社科院、省教育厅等众多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了学术团队,提升了科研层次,扩大了学术影响;在成果出版方面主要有国家八五重点图书《戴震全集》(六卷)、《徽州学概论》、《徽州历代语言学家评传》、《汪世清谈徽州文化》、《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第一套10册、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一五规划省级教材《徽州文化十二讲》、《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前10卷、《徽州学研究》年刊(5卷)等;《黄山学院学报》开辟“徽州文化研究”专版,从1981年至今,共发表徽州文化研究论文600余篇,约300万字;编辑出版《徽州文化研究通讯》,并成功改版为《徽州文化研究》季刊等。 基于我们对徽州文化研究的特别着力和关注,理所当然地要对有“徽州文化的活化石”之称的徽州古村落文化予以格外关注。在第一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和读者欢迎后,我们即开展第二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编撰工作。经过近3年的努力,现在终于把它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第一套丛书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江村偏重于宗族文化演绎,写龙川偏重于名门望族溯源,写宏村偏重于聚族而居的风水选择,写西递偏重于徽商的精神世界追求,写呈坎偏重于解剖乡村社区结构,写昌溪偏重于发掘儒和商两种文化的互补,写雄村偏重于书院园林文化,写西溪南偏重于文学艺术尤其是书、画、刻帖艺术的流变,写渚口偏重于聚落人文的发掘,写石家偏重于村落构建艺术的匠心。第二套丛书同样选取了10个古村落,作者也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徽州村落文化进行了展现:写环砂偏重于解开戏曲“活化石”目连戏的文化密码,写黄村偏重于探索徽州“黟山派”书画艺术的诞生和演变,写理坑偏重于展示宋明理学之乡风土人情,写历溪偏重于揭示秀美徽州大地民俗文化厚重积淀,写仁里偏重于梳理中国古代田园与文化的相互生成促进关系,写上庄偏重于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明转换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写唐模偏重于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史风情,与棠樾偏重于探究盐商文化的形成与衰落,写万安偏重于揭示商文互济下传统科技文明的萌芽与传播,写许村偏重于发掘昔日箬岭古道繁荣辉煌的缘由。但它们都共同揭示了徽州古村落的丰富内涵,共同体现了微州古村落文化的特有魅力。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们还将组织编撰第三套《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以更加系统地展示徽州古村落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进一步扩大徽州古村落文化研究的学术影响力。 徽州古村落以其独有的品格和魅力令我们流连忘返,《徽州古村落文化丛书》为我们全面深入探寻徽州古村落的内在品格和魅力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借助这把钥匙去打开这些古村落文化大门,去获得它所蕴藏着的文化真谛吧! 2011年3月18日于黄山学院 后记 本书原定于2009年8月交稿付梓,但为了补充资料及其他原因,一直拖延至今。对于出版社和移山君的谅解,我深为感激。 在本书付梓之际,已有不少有关上庄及其英才的研究成果,其中主要有:胡维平主编的《胡雪岩胡适家世家乡》,中共绩溪县委宣传部主编的《绩溪》,易竹贤编著的《胡适传》,以及方静著《走近徽文化》,上庄村委会编写的《上庄村志》,朱文楚的《胡适家事与情事》,李敖著的《胡适研究》、胡毓华的《徽墨世家“胡开文”》、经传芳的《徽文化和少年胡适》等。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曾经参考和引用了这些文献,但由于体例所限,无法逐一说明。谨借此机会,向有关作者致谢。 上庄村志编纂委员会的胡东海、胡洪忠等前辈,在我们的历次考察中都热情接待,不吝赐教,还慷慨地提供了家中收藏的文献资料,盛情难以忘怀,在此谨表敬意和感谢。黄山学院图书馆方春生馆长、徽州文化研究所吴兆民所长和在黄山学院工作的上庄人胡善风教授、王有青副教授等,多次提供我到上庄实地考察的信息和宝贵的参考材料,给我写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帮助。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柯倩女士,她在自身工作异常繁忙的情况下一直默默支持和鼓励着我,为了保证我的写作时间,她承担了大量家务,还对书稿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我还要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老师和朋友们! 由于资料、时间及能力的限制,本书肯定留下许多缺憾。不过,上庄本身就是一部书,我们还是请朋友们到实地解读这部书吧! 毕民智 2009年1 0月30日于屯溪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