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源远流长,其间有人类的起源,有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天一清主编的《一本书读懂世界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将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展现于读者面前。
本书采用通史体例,以时间为序,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四个部分,在横向记录历史的同时又辅以大事记、历史关注、相关链接等,栏目。勾勒出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
数百幅精美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历史。获得更多的视觉感受和想象空间。
科学简明的体例、丰富精美的图片、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设计理念,多种视觉元素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从全新的角度和崭新的层面去考察历史、感受历史、思考历史,是方便快捷地掌握世界历史知识的理想读本。
世界历史漫长悠远,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这使得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很难找到读史的入门之捷径,对世界历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认识。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是编写本书的初衷。
天一清主编的《一本书读懂世界史》采用通史体例,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在保证历史完整和延续的同时,将其分为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四个部分。精彩扼要地勾勒出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书中还设置了大事记、历史关注、相关链接等栏目,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展。力图做到世界历史进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完美契合。
《一本书读懂世界史》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历史。简洁精要的文字,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一个立体直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博学的亚里士多德
一位学生问老师:“老师,运动的来源是什么?”老师答道:“犁耕地的运动来源于农夫的手;农夫手的运动来源于他的大脑;大脑的运动来源于他的食欲;食欲来源于人的本能;而本能只能是来源于神。”这位机智的老师就是被恩格斯称为“最博学的人”的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出生、成长在一个充满着高贵而又有医学气氛的家庭。依照传统,亚里士多德本该继承父亲的衣钵,但他却在医药的熏陶中,表现出对科学的爱好。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拜柏拉图为师,进入柏拉图的学园,钻研各种知识长达20年之久,成为同学中的佼佼者,被柏拉图称为“学园的精英”。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士多德来到小亚细亚的阿索斯城,在城主赫尔麦阿伊斯的宫廷做客,并娶了城主的侄女皮提阿斯为妻,生有一女,与自己的母亲同名。皮提阿斯死后,亚里士多德与他的侍女赫尔皮利斯同居,得一子,取名尼科马霍斯。
公元前343年,亚里士多德被聘为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13岁的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结束了在马其顿的寓居生活,回到希腊,在雅典阿波罗圣林的吕克昂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园,并得到了已经继任马其顿国王的亚历山大的巨额经费支持。因为他经常率领弟子在学园的林荫道上边散步、边讲课,所以他的学派被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大部分作品就是在他主持学园的13个年头里完成的。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中最博学的人。他创造性地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当时已知的各个学科如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修辞学、文学、物理学、医学等都做出了有意义的探索,并开辟了逻辑学、动物学等新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成果代表了古希腊科学的最高水平。
作为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提出并阐释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思维的基本规律,他所规定或发现的原则和范畴以及所使用的某些专门词语,至今仍为逻辑学教科书所采用。作为动物学的开创者,他的许多观察和实验,得到了后来的生物学家和医学家的首肯。林耐和居维叶是达尔文所崇拜的偶像,但达尔文说,这两人比起亚里士多德,只不过是小学生而已。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认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他创立了自己的“四因说”(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发展,都不外是这4种原因的作用的结果。在政治学方面,亚里士多德详细地比较研究了君主、贵族、共和、僭主、寡头和平民6种政体,他主张法治,认为“法律是不受情欲影响的理智”。文学方面,他广泛考察了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一系列问题,如文艺的产生和分类、文艺与现实的关系等,认为文艺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此外,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对基督教影响甚巨,13世纪中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为英、法、德、意等地区基督教学校的必修科目,而14世纪巴黎的文教法令则规定,学校除圣经外,所有的世俗知识都应该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寻求指导。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病死后,雅典成为当时反马其顿运动的中心。由于是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被迫从雅典出逃,前往优卑亚岛的卡尔喀斯城避居,并于次年辞世,享年63岁。
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贡献是空前绝后的,可称得上是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大师。因此,后人将他与其师柏拉图还有苏格拉底并称为古希腊三贤,也有人将这三人喻为古希腊科学史上的三座高峰。
奥林匹亚竞技会
公元前480年6月,波斯王薛西斯率领大军横扫希腊北部,逼近温泉关。他惊讶地发现只有几千希腊人守卫在这里,一个希腊叛徒告诉他:“希腊人正在举行奥林匹亚竞技会,在此期间希腊人禁止一切战争。”薛西斯才恍然大悟。
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会起源于公元前776年,这也成为希腊纪年的开始,每隔4年在希腊南部的奥林匹亚举行,在此期间,希腊各城邦一律休战,甚至在外敌入侵时也将竞技会放在第一位。
关于奥林匹亚竞技会的来源,有好几个传说。第一个传说是宙斯的儿子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同别的神打仗,获得了胜利,就在奥林匹亚举行祭祀父亲宙斯的盛会。结果在会上,赫拉克勒斯与兄弟们争吵起来,发生争斗,后来就演变成奥林匹亚竞技会。
第二个传说是古希腊伊利斯城邦国王依斐多在位时,因与斯巴达争夺奥林匹亚而爆发战争,人民苦不堪言。依斐多便向太阳神阿波罗祈祷,希望停止战争。阿波罗告诉他,只要在奥林匹亚举行竞技会,就可免除战争之苦。于是战争双方订立《神圣休战条约》,将奥林匹亚定为竞技场和和平圣地,提倡“不用武器和流血,而用力量和灵敏来确立人的尊严”。条约规定在竞技会举行期间,希腊各城邦都要实行“神圣休战”,如果有人或城邦挑起战争,将受到严厉惩罚,从此开始了4年一次的奥林匹亚竞技会。
第三个传说流传最广,传说伊利斯国王的女儿希波达弥亚,以美貌闻名希腊,很多希腊青年前来求婚。但神警告伊利斯国王,如果他的女儿结婚,那么他就会死,于是国王决定杀死所有求婚者。国王向求婚者们说,要娶公主必须和他赛车,谁赢了他就可以娶公主,但在比赛时被他追上将会被他的长矛刺死。仗着从战神那儿得来的宝马,国王接连刺死了13个失败者。海神的儿子珀罗普斯对希波达弥亚一见倾心,决定冒险。他说人总是要死的,与其愁苦地坐等暮年的到来而一事无成,不如去做一次光荣的冒险。海神被儿子感动了,送给他“永不疲倦”的四马飞车。国王的车夫同情珀罗普斯,在国王的马车上做了手脚,结果在比赛时,国王翻车摔死,珀罗普斯取得了胜利,娶希波达弥亚为妻,并成了伊利斯国王。为了庆祝胜利,珀罗普斯在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庙前举行了盛大的竞技会,传说这就是第一届奥林匹亚竞技会。
奥林匹亚竞技会在开赛前,要先在希腊神话的主神宙斯的神庙前举行盛大的祭祀,然后再开始竞技。参加比赛的人必须是希腊人,妇女、奴隶、犯叛国罪者、对神不敬者和外国人都无权参加。最早的竞技项目只有一项200码(约182米)的短跑,后来逐渐增加了摔跤、铁饼、标枪、跳远、射箭、赛马和赛车等项目。其中最受观众欢迎的是赛车,比赛时,骏马奔腾,车轮滚滚,观众欢呼不已,方圆几十里都可以感受到热烈的气氛。但由于比赛规定参赛选手必须自备马匹和车辆,所以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参加。
比赛结束后,人们把用月桂枝叶编成的桂冠戴在获胜者头上,以示祝贺。带桂冠的胜利者比戴王冠的国王还要受人尊敬,在竞技会闭幕式上,将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款待他们。获胜者回到自己的城邦后,人民将他看做凯旋的英雄,有的城邦还专门举行凯旋式,让他们像征服者那样入城。如果是一个雅典人获胜,他还可以获得500银币的奖励。
由于奥林匹亚竞技会上的选手们都赤身竞技,所以严禁妇女观看和参赛。一经发现,妇女将会被抛下悬崖。传说有个名叫费列尼卡的妇女,出身于体育世家。她身体强壮,喜爱竞技,是儿子的角力教练。当她的儿子进入角力决赛时,她非常激动,女扮男装到赛场观看。最终她的儿子获得冠军,她情不自禁地跑向竞技场向儿子祝贺。结果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招致杀身之祸。后来因为她家世代对竞技会做出过巨大贡献,才免于一死。
公元394年,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认为奥林匹亚竞技会是外族教徒活动,所以下令禁止举办。直到1896年,追述古希腊竞技精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才再次举行。
P60-63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说:“历史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又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世界历史漫长悠远,其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要从总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应的,研究者们出版了各种典籍,有的写专门化、不同主题的历史,有的写不同国家的历史,出现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加上很多历史类图书,动辄数本乃至数十本,阅读起来费时费力,使得普通读者望而生畏,很难找到入门之捷径,对世界历史的面貌缺乏清晰的认识。而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清晰地了解历史、感悟历史,正是编写本书的初衷。
为了帮助读者迅速掌握世界历史,在本书中,我们采用通史体例,以时间为序,系统介绍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全面反映从人类起源到20世纪的历史全景。本书分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四个部分,勾勒出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比较、记忆。同时,书中还设置了大事记、历史关注、相关链接等多个知识板块。其中,“大事记”以编年形式介绍世界历史大事,便于读者系统掌握分散的历史信息;“历史关注”简要介绍历史小知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提炼历史长河中的精华,反映社会发展历程;“相关链接”与正文相结合,扩展正文所涉及的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所有这些内容,或纵向深入,或横向延展,都以方便读者理解世界历史为出发点。
本书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历史。简洁精要的文字,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一个立体直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在这里,我们用一本小书来解读世界历史,将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的多元文化呈现于读者面前。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增长知识和胆略,提高历史修养,进而用世界胸怀和历史眼光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