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写于四十年代,可谓是红学研究的一部名著。王昆仑老凭着他对《红楼梦》的总体透视和艺术感悟,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精到准确的分析,揭示了《红楼梦》这部奇书的思想和艺术内蕴。此书20世纪60年代再版时未曾把原来的《贾宝玉的直感生活》和《宝玉的逃亡》以及《林黛玉的恋爱》和《黛玉之死》等章节全文刊出,这次重版恢复了原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楼梦人物论/民国学术文化名著 |
分类 | |
作者 | 王昆仑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写于四十年代,可谓是红学研究的一部名著。王昆仑老凭着他对《红楼梦》的总体透视和艺术感悟,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精到准确的分析,揭示了《红楼梦》这部奇书的思想和艺术内蕴。此书20世纪60年代再版时未曾把原来的《贾宝玉的直感生活》和《宝玉的逃亡》以及《林黛玉的恋爱》和《黛玉之死》等章节全文刊出,这次重版恢复了原貌。 内容推荐 王昆仑的《<红楼梦>人物论》,不仅对所论人物精到准确,而且是举一得三,往往在一个人物论里,就纵横排比,涉及不少人物,这说明他是全局在胸,然后才下笔分别作特写的。 作者把令人眼花缭乱的《红楼梦》里的人物世界,一下就给读者区分出他们的界线来了。 在《<红楼梦>人物论》中,作者又用更精细的笔墨为读者指出,曹雪芹的笔墨是随人而异的,正是作者在宏观上作了这样细密的观察,所以在作个人的论析评断时,才会鞭辟入里,出人意外,发人深思。 目录 一 花袭人论 二 晴雯之死 三 秦可卿与李纨 四 大观园中的遁世者 五 政治风度的探春 六 平儿与小红 七 红楼梦中三烈女 八 贾府的太太奶奶们 九 宗法家庭的宝塔顶——贾母 十 刘老老是丑角吗 十一 王熙凤论 十二 贾府的老爷少爷们 十三 奴仆们的形象 十四 史湘云论 十五 薛宝钗论 十六 林黛玉的恋爱 十七 黛玉之死 十八 贾宝玉的直感生活 十九 贾宝玉的逃亡 后记 试读章节 二 晴雯之死 (一) 晴雯之死是红楼梦全书中的一件大事。 有人说宝玉之挨父亲痛打,是红楼梦全部故事的峰点,因为这是贾政正统思想和宝玉叛逆作风多年冲突的大爆发。这看法不错。那么这一场血战的结局如何呢?由贾政和儿子宝玉之战一变而为贾政与他母亲贾母他妻子王夫人之战;于是不但没有使宝玉屈服,反助长了宝玉的优势,而这位政老前辈倒溃不成军了。 但这一战役所发展的后果却很坏,便是由此决定了晴雯之死。 晴雯之死足以说明了宝黛恋爱之必归失败,宝钗袭人之能把握住现实,宝玉之必出于逃亡。所以晴雯之死对于红楼梦全部故事之归宿,是表现决定关键的一件大事。 晴雯在全书中占的篇幅不及袭人或平儿的三分之一;但红楼梦作者对于宝钗探春平儿袭人凤姐是采取政治史的写法,而对于黛玉晴雯尤三姐芳官,却是几首极哀艳的诗篇。一个作者对自己所偏爱的人物,往往禁抑不住主观的情绪之汹涌,不期然而流入吟咏式的抒写,这样就使得读者也跟着他唱歌,跟着他悲哭,不能冷静旁观!作者用李纨来表现女性美的恬静与柔顺,而以晴雯尤三姐芳官表现女性美的浓艳与刚强;用李纨来说明封建环境中女性之以正统作风求得自己之完整,而以晴雯尤三姐芳官司棋说明具有反抗性的女子之战斗、失败与惨烈牺牲。因此作者写晴雯的笔端,是带着极强烈的抚爱、忿恨和痛惜之情的。因此晴雯在红楼梦书中是一个具有刺戟性的名字,正如有一个红楼梦的批注者所说:“晴雯者,情文也。” 也许可以说平儿能使人爱,鸳鸯能使人敬,袭人能使人怜;对于晴雯,这些观念就都用不上。然而她的个性,偏能唤起读者心里的共鸣。你可以认为这丫鬟太骄纵了,太不懂世故了:但你心里本来就厌恶着其馀的人们之卑怯或狡诈。晴雯所看不惯的事,也正是你所反对的事;当她在骂人的时候,你也正想发泄几句。你可以婉惜这丫鬟太不知计较利害与成败了;然而仔细想来,像她这样一个女孩儿,你也并不以为她争得宝玉的侍妾地位为胜利。你一边读着她的传记,只一边被她的艳丽、天真和热情所吸引,为她的豪放勇敢所震惊。你不见得就想和她恋爱;但你总愿意多看到她的容貌,多听见她的声音,藉此你也可以提高一些对于庸俗女性的欣赏心,冲破一些贾府雾围中的阴湿气。 黛玉之死是一步一步走向枯萎,晴雯之死是骤然遭遇到残暴的摧折;所以黛玉之死的标题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而晴雯之死却大书特书“俏丫鬟抱屈夭风流”。读者对于黛玉之死在心理上是具有预期状态的,而晴雯之死却给读者情绪上以意外的打击。黛玉之死使人回肠九转,不尽的哀怜;而晴雯之死,却激起人中气如雷的忿怒。 聪明的读者一看到王夫人对于晴雯之深恶痛绝,片刻不能停留地把她赶出去,就会叫一声“大事休矣”,岂有那样憎恨晴雯而能容纳黛玉之理?这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宝钗袭人之流占领了。看到宝玉是那样痛心却又丝毫不敢抵抗,俨然是唐明皇面对着马嵬坡下的杨玉环,便晓得这位多情种子,既不能战斗,又不肯屈服,就只剩下逃走的一条路了。看到晴雯被逐而死,还没有惊破对于宝黛团圆的迷梦。那可真是侥幸于万一之想!在宝玉当时虽然还没有意识清楚,可是大势之所趋,还不非常明显吗? 因此,晴雯之死,实在也是红楼梦作者所最痛心的事。 (二) 晴雯是一个无家世可考的女孩子。她只有一个“醉泥鳅”姑表哥哥和色情狂的表嫂;没有人知道晴雯姓什么。她十岁那年被贾府大管家赖大买了做丫头,本是“奴才的奴才”。赖大妈妈常带她到贾府中来,因为贾母看见了喜欢,赖大妈妈就把她“孝敬”了老太太;于是升格为主子的奴才了。后来贾母把袭人给了宝玉,或许晴雯也就是这一次一同派过去的:她幸运地做了宝玉的丫鬟,却没有被内定为宝玉的侍妾。 宝玉房中八个大丫鬟,晴雯地位仅次于袭人,粗杂事情如喂鸟、浇花、管茶炉以及扫地端饭,自然无须她来做:但真正宝玉“贴身”的事,袭人自是第一个负责者和权力者。袭人以外还有麝月;譬如铺床叠被,拿衣服用具,弄熏笼放镜套等等,晴雯也不经常担任;所以她在怡红院中竟是一个“富贵闲人”。人人都知道她脾气傲慢,小丫头老婆子们不敢得罪她,袭人麝月等也不和她计较。 王熙凤曾说道:“若论这些丫头,共总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得好。”王夫人偶然看见她一次,所得的印象是“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有些像林妹妹”;这样看来,恐怕晴雯竟是大观园中第一个美丽的丫鬟了。可是,王熙凤虽然长得美,她偏要说自己是“贴糊了的卷子”;邢夫人眼中的鸳鸯很好看,但鸳鸯却善于杜绝沾惹,保持敦厚;袭人生长得当然不会差,但她却做得朴实平庸。独有我们这位俏丫鬟,不具这种匠心。锋芒毕露,恃美而骄。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说—— “别的还罢了;太太不知道,头一个是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她生得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逗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那西施样子,在人眼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只眼睛来骂人;妖妖调调,太不成个体统!” 这几句话就把晴雯断送了,但也确能描绘晴雯某一种的形象。晴雯一点警惕都不懂,她从不觉得自己是寄生在一个艰难危险的环境中。她只一味“任性任情”:既不会学袭人布置环境,结纳党羽,又不如小红觉悟到“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另谋低就。麝月是袭人的心腹,碧痕陪宝玉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之久,别人做的些什么“鬼鬼祟祟的勾当”,她都知道,而且常脱口而出地揭穿;可是她从不考虑这些利害关系,只无顾忌地表现嫉恨、偏狭、随口刺人;因此她在丫鬟中是完全孤立的。有一次在园子里遇到正在为钻凤姐门路而奔走的小红,她便迎头抢白一顿—— “……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技儿去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了?不知说了一句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不曾?就把她兴头的这个样儿!……有本事从今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在高枝儿上才算得!” 像她这样暴露自己的妒忌,刺伤了正“爬高枝”的小红,更可能得罪了凤姐,在袭人是绝不做的。有一天晚上黛玉来到怡红院访宝玉敲门,正遇到晴雯姑娘和别人呕了气,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黛玉说:“是我!还不开门么?”晴雯偏偏没听见,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因此,竟引起黛玉对宝玉的误会,闹了一场风波。对姑娘如此粗心,是贾府上任何一个丫头所不敢的;比起平儿见探春发怒而低声下气的那种修养工夫,真是天渊之别了。秋纹偶然得到王夫人赏了两件旧衣服,正在得意;晴雯却想起王夫人曾赏过袭人好衣服来:便说道—— “哼!好没见过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把剩下的才给你,你还有脸呢?……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她,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 似这样刺戟了秋纹,伤害了袭人,竞连王夫人也连带冒犯了,她全不检点。至于唱戏的芳官之干妈、小丫头春燕的娘之类老婆子们,当然更可以动辄喊着“撵出去”了。作者在人物赞里说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真一点不错。 P14-19 序言 一、丛书着力于“学术”与“文化”两方面,所收著作或为学术上开新之作,或为文化上奠基之作。 二、丛书之收书范围,原则上起于民国建立,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然某些著作之成形,可追溯至民元之前若干年,因其有重要地位,亦酌情收入。 三、文、史、哲之分,原系西洋通则,本就不太适用于中国学术,故丛书不按学科分类,而是根据整理进度,顺次出版。 四、丛书所收诸书,原版均为繁体竖排,在其流布过程中,亦有版本差异、文字错讹等现象,为方便读者,此次做如下整理工作: 1.繁体字改为通行之简体,竖排改为横排(原书中“左表”、“右表”、“左文”、“右文”均改为“上表”、“下表”、“上文”、“下文”),但为充分尊重原著,原书中专名(人名、地名、书名等)及其译名皆一仍其旧,凡底本脱、衍、讹、倒之处,除个别讹错明显且影响文意阅读者稍作改动外,皆一仍其旧。 2.凡排印误刻者,如日日、己已巳、戊戌戍之类,均径改,不出校记。 3.为方便当代读者阅读,标点符号按现代汉语使用规范作了处理。 4.丛书中多本有作者原注,原书以夹注出之,此次整理皆排人正文,并以楷体小字以为区分。 5.各书附“后记”一篇,说明著者爵里、版本流布、各界评论等情况,以期为读者提供阅读指南。 古人云:“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吾人虽勉力为之,而乖漏难免,还祈方家教正。 后记 王昆仑(1902—1985),笔名太愚,江苏无锡人。著名政治活动家和红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22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曾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宣传委员,立法院劳动法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33年加人中国共产党,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常务委员。解放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北京市副市长,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宣传部长、中央主席等职。著有《红楼梦人物论》,昆曲《晴雯》。 《<红楼梦>人物论》写于抗战期间,系王氏在工作之余,用笔名“太愚”在其妻曹孟君主编的《现代妇女》杂志上陆续发表的文章集成,前后一共十九篇,1948年由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发行。解放后,其中前十四篇又经作者重新修改后在《光明日报》等报刊上陆续发表。 此次再版以1948年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版为底本。在编辑过程中,本着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则,除改正一些明显讹误外,未对民国时期文字语法做任何改动。 书评(媒体评论) 冯其庸:只要《红楼梦》_存在,就需要这本《人物论》的存在,读者需要解读《红楼梦》,至少是解读《红楼梦》里的爱情、婚姻、妇女问题,这也是《红楼梦》最主要的方面,读者是不能没有这部书的。 端术蕻良:多年来,我看过不少评论《红楼梦》_的文章,但是以“太愚”署名的《红楼梦人物论》仍常萦绕在我脑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