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明编著的《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国民党将军(1937-1945纪实)》内容介绍:淞沪成了血肉磨坊保卫首都南京城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安全撤退蒋介石铁心保武汉百万大军激战大江南北长沙之虎取得湘北大捷虎贲之师血战常德中国军队扬威异国长衡会战,长沙衡阳陷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国民党将军(1937-1945纪实)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晓明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晓明编著的《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国民党将军(1937-1945纪实)》内容介绍:淞沪成了血肉磨坊保卫首都南京城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安全撤退蒋介石铁心保武汉百万大军激战大江南北长沙之虎取得湘北大捷虎贲之师血战常德中国军队扬威异国长衡会战,长沙衡阳陷落。 内容推荐 王晓明编著的《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国民党将军(1937-1945纪实)》内容简介:为中国抗战牺牲的第一位将军佟麟阁 大刀将军赵登禹 为中国抗战牺牲的第一位军长郝梦龄上将 在广德自杀殉国的饶国华上将誓把日寇赶出中国的王铭章上将 为中国抗战牺牲的最高级将领张自忠上将 在中条山殉国的唐淮源上将 临危受命的李家钰上将被日军砍头示众的陈安宝上将 《抗日战争中阵亡的国民党将军(1937-1945纪实)》收录了多位为抗战捐躯的国民党将军和海空军烈士的事迹,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千百万为抗日献身的英雄儿女“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录 第一章 牺牲最早的佟麟阁、赵登禹上将 一、为中国抗战牺牲的第一位将军佟麟阁 二、大刀将军赵登禹 三、两将军南苑殉国 第二章 为中国抗战牺牲的第一位军长郝梦龄上将 一、“城头变换大王旗”,戎马生涯多反复 二、数度请缨终得偿,北上太原赴疆场 三、忻口血战真英豪,忠魂常在烁四方 第三章 在广德自杀殉国的饶国华上将 一、起起伏伏的川军生涯 二、出川!出川! 三、为了首都,死都不能丢了广德! 第四章 誓把日寇赶出中国的王铭章上将 一、草鞋军不惧上前线 二、从山西转战山东 三、四面重围,战死滕县 第五章 为中国抗战牺牲的最高级将领张自忠上将 一、投笔从戎,励志报国 二、奋起抗日,英勇杀敌 三、血染南瓜店,英魂撼天地 第六章 在中条山殉国的唐淮源上将 一、参加革命 二、北上抗日 三、血染中条 第七章 临危受命的李家钰上将 一、蜀中豪杰 二、出川抗战 三、豫中殉国 第八章 被日军砍头示众的陈安宝上将 一、军中虎痴 二、抗日猛将 三、视死如归 第九章 抗战中牺牲的国民革命军中将 一、黄梅兴(1897年~l937年) 二、蔡丙炎(1902年~l937年) 三、姜玉贞(1894年~l937年) 四、刘家麒(1894年~l937年) 五、郑廷珍(1883年~l937年) 六、秦霖(1899年~1937年) 七、庞汉桢(1899年~1937年) 八、吴克仁(1894年~1937年) 九、吴继光(1903年~1937年) 十、夏国璋(1894年~1937年) 十一、吴国璋(?~1937年) 十二、肖山令(1892年~1937年) 十三、高致嵩(1899年~1937年) 十四、赵锡章(1901年~1938年) 十五、刘震东(1893年~1938年) 十六、刘桂五(1902年~1938年) 十七、陈钟书(1891年~1938年) 十八、周元(1894年~1938年) 十九、李必蕃(1892年~1938年) 二十、方叔洪(1908年~1938年) 二十一、冯安邦(1885年~1938年) 二十二、陈德馨(1904年~1938年) 二十三、李国良(1896年~1939年) 二十四、张谓行(1905年~1939年) 二十五、唐聚五(1892年~1939年) 二十六、马玉仁(1875年~1940年) 二十七、丁炳权(1899年~1940年) 二十八、郑作民(1902年~1940年) 二十九、钟毅(1901年~1940年) 三十、戴民权(1892年~1940年) 三十一、蒋志英(1902年~1941年) 三十二、王竣(1902年~1941年) 三十三、寸性奇(1895年~1941年) 三十四、陈忠柱(1906年~1941年) 三十五、金崇印(1890年~1941年) 三十六、石作衡(1906年~1941年) 三十七、赖传湘(1904年~1941年) 三十八、李翰卿(1895年~1941年) 三十九、武士敏(1892年~1941年) 四十、朱世勤(1904年~1942年) 四十一、戴安澜(1904年~1942年) 四十二、周复(1901年~1943年) 四十三、彭士量(1904年~1943年) 四十四、许国璋(1898年~1943年) 四十五、孙明瑾(1905年~1943年) 四十六、王甲本(1901年~1944年) 四十七、阚维雍(1900年~1944年) 四十八、陈济恒(1893年~1944年) 四十九、齐学启(1900年~1945年) 第十章 抗战中牺牲的国民革命军少将 一、张树桢(1900年~1937年) 二、张本禹(1899年~1937年) 三、路景荣(1902年~1937年) 四、尉迟凤岗(1903年~1937年) 五、梁鉴堂(1897年~1937年) 六、杨杰(1896年~1937年) 七、庞泰峰(?~1937年) 八、官惠民(1906年~1937年) 九、刘眉生(1902年~1937年) 十、谢鼎新(1901年~1937年) 十一、雍济时(1901年~1937年) 十二、李忠(?~1937年) 十三、张空逸(?~1937年) 十四、谢志恒(1908年~1937年) 十五、高志航(1908年~1937年) 十六、朱赤(1900年~1937年) 十七、姚中英(1897年~1937年) 十八、易安华(1900年~1937年) 十九、李杰(?~1937年) 二十、李兰池(1898年~1937年) 二十一、司徒非(1893年~1937年) 二十二、韩宪元(1906年~1937年) 二十三、华品章(1902年~1937年) 二十四、赵渭滨(1893年~1938年) 二十五、邹慕陶(1893年~1938年) 二十六、范廷兰(1903年~1938年) 二十七、杨怀(1897年~1938年) 二十八、扈先梅(1896年~1938年) 二十九、黄启东(1891年~1938年) 三十、毛岱钧(1902年~1938年) 三十一、付忠贵(?~1938年) 三十二、杨家骝(1904年~1938年) 三十三、雷忠(1901年~1938年) 三十四、范筑先(1881年~1938年) 三十五、徐积璋(1906年~1938年) 三十六、胡文臣(?~1938年) 三十七、林英灿(1898年~1939年) 三十八、卢尚秀(?~1939年) 三十九、王自衡(?~1939年) 四十、王禹九(1902年~1939年) 四十一、韩炳宸(1898年~1939年) 四十二、袁聘之(1903年~1940年) 四十三、张敬(1908年~1940年) 四十四、燕鼎九(1894年~1941年) 四十五、张雅韵(?~1941年) 四十六、谢晋元(1905年~1941年) 四十七、梁希贤(1898年~1941年) 四十八、陈文杞(1904年~1941年) 四十九、朱实夫(?~1941年) 五十、刘世焱(1899年~1941年) 五十一、郭子斌(?~1942年) 五十二、王凤th(1905年~1942年) 五十三、胡义宾(1907年~1942年) 五十四、窦来庚(1900年~1942年) 五十五、张庆澍(1895年~1942年) 五十六、张少舫(1905年~1943年) 五十七、周致中(?~1943年) 五十八、高道光(1906年~1943年) 五十九、江春炎(?~1943年) 六十、卢广伟(1903年~1944年) 六十一、陈绍堂(?~1944年) 六十二、周鼎铭(?~1944年) 六十三、张景南(?~1944年) 六十四、王剑岳(1906年~1944年) 六十五、史蔚馥(1891年~1944年) 六十六、吕旃蒙(1905年~1944年) 六十七、胡厚基(?~1944年) 六十八、王魁一(?~1945年)” 六十九、胡旭吁(1915年~1945年)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一提起山东人,人们立刻就会想到身材魁梧的山东大汉。山东大汉往往给人敦厚忠义,豪爽坦诚,质直朴实的印象。他们有魁伟的体魄,有泰山一样宽广博大的胸怀,有梁山好汉一样正直仗义、英勇刚烈、敢于抗争的性格。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县的赵登禹就是标准的山东大汉,他的身上也有一股豪放爽直、勇武尚义的山东脾气。 赵登禹,字舜臣,1898年农历3月16日出生于山东菏泽城西赵楼村的一户寻常农民家庭。赵家世代务农,只有几亩薄地维持生计。赵登禹有两个哥哥,大哥赵登峦,二哥赵登尧,赵登禹出生时排行老三,因此有“小三儿”的小名。赵家家境清苦,无力供养所有子女上学读书。父母省吃俭用才将聪明伶俐的赵登禹送人学堂。两年后,赵登禹终究因家境困难而辍学务农。他除草、放羊、养蚕、收割,什么农活都干,练出了一个好身膀,到十五六岁时就长得膀大腰粗,伟岸魁梧,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自小的扛活养家也磨炼了赵登禹吃苦耐劳,不畏艰危,敢于担当的性格。 菏泽一带有习武风气,自古民风彪悍尚武,赵登禹的二哥赵登尧就喜欢武术,他平时经常练武,打抱不平。在尚武风气的熏陶下,13岁那年赵登禹拜当地较有名望的武师朱凤军为师,开始习武学艺。赵登禹聪明好学,吃苦用功,习武三年就练就一身好武艺,打拳舞刀,使棍弄棒,动作凌厉,技艺娴熟,刀、枪、剑、棍各种兵器及太极拳、八卦掌等功夫都练得炉火纯青,他尤其擅长徒手夺刀,赤手夺枪,在家乡一带颇有名气。 为了提升胆量和毅力,他还经常在夜间跑到坟地里练功,或在数九寒天里只穿一条短裤奔跑,因此拥有了惊人的胆魄。赵登禹好打抱不平,极富正义感,遇见不平之事都要出来管一管。乡里的顽劣恶霸在他面前都不敢放肆,为非作歹的事情也多有收敛。赵登禹天不怕,地不怕,因此又有“赵大胆”的外号。在习武期间,他又熏染了行侠施义的武德,因此养成了嫉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豪爽性格。 赵登禹自幼爱听水泊梁山、黄巢起义等杀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故事,亦常听长辈们讲述菏泽捻军大败清军僧格林沁和大刀会痛杀德国鬼子的故事。英雄豪杰是他崇拜的人物,行侠施义、打抱不平的信念开始在他心中萌芽。或许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或许是为了替劳苦大众打抱不平,或许是为了实现救国抱负,16岁的赵登禹逐渐产生了吃粮当兵的念头。1914年秋,他和二哥赵登尧,同乡赵学礼、赵德全等人,偷偷离家出走,准备投奔当时驻守在潼关的冯玉祥部队当兵。 此前,他曾听一位在冯玉祥部队当过兵的乡亲说过,冯玉祥部队军纪严明.恤民爱国,作战勇猛,因此下定决心投奔冯部当兵。陕西潼关,距河北1800多里,赵登禹一行人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一路打工乞讨,经过20多天的跋山涉水才赶到潼关。然而好事多磨,他们到了才得知部队招收新兵的名额已满,不再招募了。赵登禹秉性倔强,不甘心无功而返,他们找到负责招兵工作的官长,软磨硬泡,诉说一路投奔的艰辛与迫切,千里迢迢来到冯将军大营只是慕名而来,哪怕当个无名小卒也终生荣幸。官长最终被赵登禹一行人的毅力和热忱感动,答应收留他们。但因正兵名额已满,赵登禹等人只能做一名只吃粮不发饷的副兵。 尽管没有薪饷,赵登禹却并无怨言,他说:“我当兵不是为了发财,要为发财我就不当这个兵了。”冯玉祥的部队当时属北洋陆军第7师第16混成旅,冯玉祥为旅长。赵登禹入伍后,被编人第1团第3营佟麟阁任连长的第2连。赵登禹生得体魄强健,魁梧威仪,是一块当兵的好料。他又为人正直,办事机敏,训练刻苦,武术功底扎实,因此很受佟麟阁的赏识,两人还结下了生死之交。 1915年,赵登禹随冯玉祥部队参加了护国战争,作战非常英勇。第二年,冯玉祥奉命驻守京津之间的重镇廊坊。一次部队检阅中,冯玉祥发现一个个头高大的士兵在行进时趿拉着鞋走路,步伐很不协调。这个士兵就是赵登禹,他当即遭到了冯玉祥的严厉责问。原来只因赵登禹长了一双大脚,部队军需部门一时没有合适的鞋,于是他只能穿着小鞋拖着走路。冯玉样得知真相后立刻叫来军需官,让他想办法给赵登禹定做大号鞋,解决他的穿鞋问题。这是赵登禹这位长得膀大腰圆、虎背熊腰、勇武有力的士兵首次引起了冯玉祥的注意。此后,冯玉祥又了解到赵登禹有武术根底,且训练刻苦,机敏骁勇,作战勇猛,对其更加赏识。 在佟麟阁的推荐下,赵登禹被调到冯玉祥身边,当起了贴身护兵。赵登禹成为冯玉祥的护兵,尽心尽力地完成护卫任务。他随冯玉祥出入各种军政场所,总是出色地完成保卫任务,赢得了冯玉祥的信任和赞扬。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赵登禹还通过耳濡目染,学习冯玉祥的治军治学及为人处世的方法。冯玉祥治军严明,恩威并施,他经常用“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反对官僚政府,反对外国侵略”等爱国爱民思想教导部队,还倡导官兵读书学习,加强修养。为了带头读书,冯玉祥给赵登禹规定,在他读书期间拒见任何人,无论谁来都要挡驾。在冯玉祥的言传身教下,赵登禹也逐渐养成了读书识字的好习惯。后来,他还在冯玉祥的帮助下进人西北军教导团学习,刻苦练习射击、拳术、刀术、马术等本领,还把自己的武艺传授给其他士兵。 1917年,赵登禹随部队进驻湖南常德。当时在常德的一些日本侨民浪人经常为非作歹,寻衅滋事,欺压当地百姓,横行霸道,有恃无恐。一次,几个日本浪人酒后寻衅闹事,殴打中国商贩。赵登禹得知后当即带人赶到,将日本浪人狠狠地揍了一顿,然后将他们交冯玉祥司令部处理。冯玉祥怒斥了日本浪人的霸道行径,并向当地日本领事馆提出交涉,最后迫使日本领事馆出面赔礼道歉,保证不再重犯。此举大快人心,深得当地百姓的称赞,赵登禹也因此更为冯玉祥赏识。 1921年,冯玉祥出任陕西督军,为剿除陕西地方武装势力郭坚,冯设下“鸿门宴”想一举擒获。不料尚未“摔杯为号”,设伏于屏风后的兵士因争看众人斗酒竟将屏风推到。郭坚见势不妙,欲拔枪射击冯玉祥。千钧一发之际,赵登禹挺身而出,一番激斗后终将这位颇有武名的郭坚制服。P17-1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