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宁编著的《大避险》内容介绍:我国发钞规模超过美联储,隐性债务规模也必然超过美国。全民负债与全民还债不可避免,你要把富日子当成穷日子过了。
实物产出流向国外,印钱购汇把复印的纸币留在了国内。票子在房子上毛了。资产泡沫剩下了最后的晚餐,你怎样先保本后取利?
房子是过剩产能,票子是更过剩的产能,“去产能”比“去库存”更艰巨。资源被大规模错配后。你不能再犯错了。
科技本是第一生产力,推土机却被当成了第一生产力。病态蔼求致使“一顿吃伤,三顿喝汤”,你怎样“持久性投资。持久性经营;持久性收入,持久性消费”?
劳动者养不起食利者了,你怎样量入为出?
收入倍增目标出台。民生消贽的商机何在?
杨连宁编著的《大避险》内容介绍:人民币20年超过美元200年的发钞量,为什么还闹钱荒?国内工资总额还不抵灰色收入的1/2,钱都跑哪儿去了?泡沫“双雄”像两个巨型癌肿那样每天狂吸营养,印再多票子也填不满这两张血盆大口!泡沫超大会吞噬投资,挤占消费,耗竭收入,蚕食储蓄,谁也供养不起,不挤破会耗干你的。先挤破后降解,先保本后取利,你的财富才能化险为夷。
作者运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运筹学方法,再次为读者揭谜解惑。作者的预警应验吗?你读完这书才能“鉴定完毕”。一起来翻阅《大避险》吧!
燥热的中国经济终于退烧了。朱镕基早就断言经济必然退烧,提醒说“谁也不必对中国发展放缓感到惊讶”。为什么不必惊讶?因为朱镕基有GDP恐高症,一直担心高增长难以为继。为什么担心增长过高?因为他懂得“靠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是‘饮鸩止渴”,“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只有害没有利”(朱镕基语)。你还别说,不知你发现没有。朱镕基掌控经济那些年,他总是在降温撤火,很少去添柴助燃,只是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付过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那几年,启动房地产和汽车作为新增长点,为经济加温的建言不绝于耳,他始终不为所动。也正因为如此,14年后的他才有了批评房地产和汽车政策出错的底气,不是吗?
邓小平也说过,经济“不能天天搞高潮”。他认为:“7%的速度并不低。速度过高,带来的问题不少,对改革和社会风气也有不利影响,还是稳妥一点好。”由此可见,经济退烧并不是坏事,你不必害怕衰退,道理不是“失衡的复苏也好过平衡的衰退”那样的。经济2007年已经烧开了锅,冒了泡,出台了“防过热、防通胀”的“双防”方针,可不旋踵又怕它退烧。4+18万亿的投药,也即4万亿财政投人加18万亿信贷投放,就是防止退烧的激素疗法。
国内当下,虽说最过剩的产能是房子,其实更过剩的产能非货币奠属。GDP原本表示一国土地、劳动、资本的年产出,在我国却发生了变异,变为货币供应量带动的货币交易值。GDP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异?因为大量实物产出输出到了国外,而在“外汇占款”名义下的印钱购汇却把货币留在了国内。连续多年的印钱购汇推动了印钱投资,货币泡沫早已制造出资产泡沫了——失控的房地产与政府基建被称为“泡沫双雄”(陈志武语)。这两个举世无双的巨型泡沫极富粘性,它们一天不破,像癌肿那样就会每天狂吸营养,致使市场赢弱失血。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11.32万亿,几乎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6.31万亿的两倍。资产泡沫不是“过大而不能破”,而是过大你供养不起,不挤破它会耗干你的。难以摆脱的滞胀就是一种供养泡沫的状态。
衰退是摆脱滞胀的唯一复苏通道,通缩是反通胀的最佳武器。国内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的软着陆,不是别的,就是衰退。认同软着陆是个不错的选择,其实就是认同衰退的不可避免——只不过软着陆是指浅而长的衰退,硬着陆是指深而短的衰退罢了。由亚当·斯密发现又被马歇尔证实的一条市场荣枯定律是:只有在衰退萧条时期,必需品才是涨价的,货币才是贬值的;只有在繁荣富裕时期,必需品价格才是下降的,货币币值才是上升的——国内市场呈现的正是前一种症状。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