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邂逅相遇(梅娘芷渊茵渊书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梅娘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梅娘是当今为数不多健在的现代作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读者最喜爱的女作家”评选活动中,她与张爱玲双双夺魁,被称为“南玲北梅”,一直具有颇大的影响力。

《邂逅相遇(梅娘芷渊茵渊书札)》是梅娘的封笔之作。是九十多岁的她与香港两个正成长的女孩之间的通信。展示了一位世纪文学老人对人生、历史和现实的感悟,也对当下青少年成长和教育中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梅娘通信的两姐妹,热情、单纯,成长为香港杰出青年。

内容推荐

梅娘是当今为数不多健在的现代作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读者最喜爱的女作家”评选活动中,她与张爱玲双双夺魁,被称为“南玲北梅”,一直具有颇大的影响力。

《邂逅相遇》是梅娘九十一岁的封笔之作。是她与香港两个正成长的女孩之间的通信。展示了一位世纪文学老人对人生、历史和现实的感悟,也对当下青少年成长和教育中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邂逅相遇》中,与梅娘通信的两姐妹,热情、单纯,成长为香港杰出青年。

目录

1997年

 梅娘致芷渊

1998年

 梅娘致芷渊

1999年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芷渊致梅娘

2000年

 梅娘致芷渊、茵渊

 芷渊致梅娘

2002年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茵渊

 芷渊致梅娘

 芷渊致梅娘

2003年

 梅娘致芷渊、茵渊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梅娘致芷渊

2006年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梅娘致茵渊

 芷渊致梅娘

 芷渊致梅娘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芷渊致梅娘

2007年

 梅娘致芷渊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茵渊

 茵渊致梅娘

 茵渊致梅娘

 芷渊致梅娘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茵渊

2008年

 芷渊致梅娘

 茵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梅娘致茵渊

 芷渊致梅娘

 茵渊致梅娘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梅娘致茵渊

 梅娘致芷渊

 芷渊致梅娘

 茵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梅娘致茵渊

 芷渊致梅娘

2009年

 梅娘致芷渊、茵渊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黄家姐妹

 芷渊致梅娘

 茵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茵渊

 芷渊致梅娘

 茵渊致梅娘

2010年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茵渊致梅娘

 梅娘致茵渊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

 茵渊致梅娘及诗

 梅娘致茵渊

2011年

 芷渊致梅娘

 梅娘致芷渊、茵渊

 芷渊致梅娘

 茵渊致梅娘

 梅娘致黄家姊妹

试读章节

亲爱的梅娘奶奶:

鼠年快乐!祝奶奶新一年诸事顺利,身体健康!O(∩_∩)O

还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老师总要我们写一篇文章,回顾过去一年所做的一切,并为新一年订立目标。人大了,老师不再要求我们这样做,但自己却很自然地为过去的一年作总结。

前几天,我和一位师姐交谈,她说:“芷渊,这一年,我看见你长大了很多。”谈话中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启发我作了很多反思。确实,去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由中学高考到每天朝九晚六上班的暑期工,由大学放榜到当选香港十大杰出学生:九月进入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然后面临各种不同的考验,人际关系,宿舍生活,以及思想上的冲击,都使我不得不思考很多固有的观念。

最近我在阅读两本名为《艺术与哲学》及《艺术问题》的书籍,当中提及了不少艺术家及研习艺术者所面临的思想冲击。什么“为手段而艺术”,“为目的而艺术”,“为创作而艺术”及艺术家视为最高境界的“为艺术而艺术”。在大学研读艺术,和中学学习的方法及形式都很不同。自由度大了,题材广泛了,很多时候目的也不大明确。有时候我感到很疑惑,教授提供了一个题目,并且指明了要求,有些同学不根据指示创作,偏偏教授说欣赏其作品独特的风格及作画者的勇气,依然给予高分数。相反的,一些按照教授要求并创作得不错的同学却被指为过分墨守成规,没有创新的勇气。那么,当面对老师的指示,我们应该顺从其意,还是坚持自己的风格,按喜好创作?

美国著名哲学家苏姗 朗格(Susanne K.Langer)曾经说过:“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性的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然而,接触多了不同类型的艺术,我开始发现,那种所谓的“形式”和“情感”根本就很模糊,没有一定的规律、定义和解释,一切都是那么主观,那么抽象。在研读“中国文化及其哲学”的课程中,我接触到中国哲学那种“无”就是“有”的概念。我发现,原来中学时很多自以为是根深蒂固的观念都可以被推翻,而小时候我们所接收的很多讯息和知识都非想象中那么客观、肯定,也不是正确与否那么简单。也许,从艺术角度说,这就是那种含糊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定义吧?!

最近看新闻,经常提到有关全球气温上升及温室效应的问题。的确,香港今年的冬天一点也不冷,温度最高的那天更达25.6度,据说是有记录以来二月平均气温最高的一年呢!!街上行人穿的也不过是单衫薄T恤,最多加件外套而已,根本没有冬天的感觉。恐怕这样下去,香港以后会没有冬天了……呜呼!

我们全家向奶奶问好!

祝奶奶

万事胜意!身体健康!

芷渊上

2007.2亲爱的芷渊:

五四青年节的晚上,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应时应节的节目“为杰出青年颁奖”。得奖青年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这不由得使我深深地怀念起你来。我很欣慰,因为我亲爱的小友——你,正是这群体中的一员,恰同学少年,十分潇洒。这旭日初升的生命时段,散发着青春的灿烂,令人鼓舞,令人振奋,也令衰老的我忌妒。

你的两封长信写得畅快淋漓,彰显了你的向往、你的追求。更令我激动的是你那勇于质疑的心曲,谱写这心曲的核心旋律是“疑”。改善起因于“疑”。想想看:对苹果一定落在地上起疑,才有了今日对大自然奥秘的诸多破解:对水蒸汽能够冲起壶盖起疑,才衍生了今日方便舒适的家用电器。由“疑”才能求解,才能使生活攀升,这已成为普世的价值观,普世的真理了。对吗?

其实,“为目的而艺术”,“为人生而艺术”,甚至是“为艺术而艺术”,都在讲述着一个古老又现实的追求,那就是寻找着“人生的惬意”。这个对“人生惬意”的探索,不同时代、不同民族,都在自己的园地里,进行了多元的探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尽管形式多样,议论繁复,目的唯一,那就是要真、要善、要美。这个至高的标准,引发了多项有益的遐思。这百花怒放的多种遐思,正为我们铺筑平台,促使生活在不断地改善之中,道理就这么简单。

你的问题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是按老师指点的路子写文该得高分?还是按自己的创见写文该得高分?其实,你自己已经作了回答:“你说创见是比墨守成规好!”这就够了,这个问题在你已经解决了,流露的是你那还没完全褪尽的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流露的是“应试教育”在你思维里烙下的火印。随着时光的流走,这火印就会消亡,我信。

其实,也可以把艺术作为一种生活的润滑剂。心情愉悦,生活尴尬,都可以用艺术来化解。引吭高歌,溢散生命热情,就唱吧!心情悒郁,端起调色板,画吧!有所感触,翩翩起舞,跳吧!艺术就在你身边。

北京已完全入夏。绿树荫荫、芳草碧碧。一种名为“槿”的灌木,丛生的柔枝为你送上恰眼的各色花朵。红的、黄的、紫的、粉的,一串串、一簇簇,开得好不恣意,生命在追求饱满。

长信迟复致歉,祝好!

梅娘

2007.5.10P99-10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