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文编著的《杜甫诗传》一书,以时间为线,以诗为纲,记录了杜甫忙碌、凄惨、悲壮的一生。本书用新诗的形式叙述了杜甫的一生,全书共分二十七章分别是:暗水花径窥少年、越女镜湖多流连、裘马清狂齐赵间、陆浑庄里停留云、双子星座初曜面、“野无遗贤”的考试、寄食京华潜悲辛、杨花雪落覆白苹、沉郁顿挫五百字、渔阳鼙鼓动地来、青是烽烟白人骨、烽火三月万金书、廷诤忤旨左拾遗、偷生羌村少欢趣、北征苍茫问家室等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杜甫诗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道文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张道文编著的《杜甫诗传》一书,以时间为线,以诗为纲,记录了杜甫忙碌、凄惨、悲壮的一生。本书用新诗的形式叙述了杜甫的一生,全书共分二十七章分别是:暗水花径窥少年、越女镜湖多流连、裘马清狂齐赵间、陆浑庄里停留云、双子星座初曜面、“野无遗贤”的考试、寄食京华潜悲辛、杨花雪落覆白苹、沉郁顿挫五百字、渔阳鼙鼓动地来、青是烽烟白人骨、烽火三月万金书、廷诤忤旨左拾遗、偷生羌村少欢趣、北征苍茫问家室等内容。 内容推荐 张道文编著的《杜甫诗传》内容简介:杜甫很忙,忙着忧国忧民,忙着奔波劳累,忙着养家糊口,忙着以诗记史。《杜甫诗传》一书,作者用心写就,在读的过程中,被作者的文采和对结构的驾驭而震撼。张道文张老师说“文学使我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并体验作为人的尊严。”在《杜甫诗传》里,深深体会到了作者的那份真诚。 目录 第一章 暗水花径窥少年 第二章 越女镜湖多流连 第三章 裘马清狂齐赵间 第四章 陆浑庄里停留云 第五章 双子星座初曜面 第六章 “野无遗贤”的考试 第七章 寄食京华潜悲辛 第八章 杨花雪落覆白苹 第九章 沉郁顿挫五百字 第十章 渔阳鼙鼓动地来 第十一章 青是烽烟白人骨 第十二章 烽火三月万金书 第十三章 廷诤忤旨左拾遗 第十四章 偷生羌村少欢趣 第十五章 北征苍茫问家室 第十六章 万国衣冠拜冕旒 第十七章 安得壮士挽天河 第十八章 “三吏”“三别”泪倾盆 第十九章 花门挟矢射汉月 第二十章 目极千里伤春心 第二十一章 征衣忽在天一方 第二十二章 浣花溪水水西头 第二十三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 第二十四章 天涯涕泪一身遥 第二十五章 清秋幕府井梧寒 第二十六章 万里悲秋常作客 第二十七章 潇湘洞庭白雪中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翻开那些发黄的书页,拂去岁月弥漫的尘沙,一个位于洛水、泗水、黄河交汇处的名叫瑶湾的小村子,静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远望过去,瑶湾村的后山,三峰耸峙,错落交叠,似一副阔大的笔架。有了这一想象,近前细看,那山下一洼清水,便真如一潭清幽的墨汁了! 先人的居所,是崇尚风水的。枕着这笔架之所而居,后世是必定要出文人的。不错,这里已出了一个名叫杜审言的大诗人。 只要言及唐诗,就无法回避这一名字。唐初,六朝绮丽浮艳的文风,隔了冷漠的隋朝,到了盛唐,依然寒意侵肤。若不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那一声声郁愤不平的吟唱,若不是陈子昂那孤傲的高歌与呐喊,这一缕缕挟裹着秦淮河香腻的胭脂粉气,尚不知如何在大唐的天空飘散!承着前人不羁的两串足音,杜审言和时人一道,用五律将这郁勃的怒吼,完整无缺地记录了下来。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被明人胡应麟誉为“初唐五言律第一”。他一鼓作气,把自己的笔触从骈丽的田垄里伸到五律的林莽之中,再往前探,播撒出七律的种子。文学史上,便用鲜亮的墨汁,写下了他对七律形成的首创之功。 一切不朽的创造,都不是偶然的奇迹。公元712年,那座雄浑的笔架上,又一支更为粗重的大笔,饱蘸了多情的墨汁,悄无声息地搁了上去——大唐诗坛璀璨的天空中,最明亮的双子星座中的一颗,于唐玄宗先天元年,像花一样,静静地绽放了。依其祖父杜审言之意,他的名字应该叫辅。祖父期待他能辅佐明主,激扬家风。 这直露之意,正是其祖父人生的真实写照——杜审言少年时便以文章称名当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为“文章四友”。可惜的是,文章没能留下来,他自恃才高的狂言却传下来不少。他曾经当过苏味道手下的拟判,有一天从衙门出来神秘地说:“味道必死!”众人不解,惊问其故,他却得意地笑了,“彼见吾判,且羞死”。他还对人夸口,说他的文章,只有屈原、宋玉才有资格当他的评审官,他的书法,王羲之也要对他北面称臣。临终之际,宋之问等人前去探望他,他不以自身病一隋为憾,而是调侃众人“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到了这时,骨髓里兀自荡着狂傲,见了黑白无常,依然不改前言。因着这股狂狷之气,因着交接武则天的面首,杜审言虽官至膳部员外郎,但观其一生,却是命运蹭蹬,其子杜闲亦多受折磨,熬到晚年方得以充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所以,尽管“辅”是父亲遗言,杜闲仍去掉了“车”旁,只留下另半边的“甫”宇。甫,男子之美称。杜闲意犹未尽,又给小杜甫取了个字——“子美”。“子美”,“字美”也。身为人父所有的期盼,都凝结在这两个字里,孩儿长大后,要诗文、书法俱佳。 据史料记载,杜甫出生之时,一道白光冲天。这多多少少有些牵强。然而,人之所以长成独立的个体,且迥异于常人,究竟是什么在其中起着必然的媒介作用。我们知道的并不太多,能让人信服的论证似乎还在探索之中。拿杜甫的一生来说吧,生逢开元盛世又经安史之乱的人,当以万计,就是诗人,只怕也如过江之鲫,而成为“杜甫”者,却只有杜甫一人!在生命科学还没兴起之时,人们附会“白光”,依据“风水”、“龙脉”,乃是情非得已;在生命科学还无能为力之时,我们还是从传统的社会学八手吧。如此,不如先来看一看,他有着怎样的一个家世。 除了我们已然知晓的杜审言外,如果追溯杜家更远的先祖,一个名叫杜预的人,会让人眼睛一亮。据书载,杜预生于名门世家,自幼“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然而,时间在他的身上刻写的却是三国的烽火。正因为战乱,其“伐西蜀,订《晋律》”,文武之能,方彰显淋漓。他最大的手笔是把“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乱世,鸣锣收兵。“王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首诗里,王溶所坐的那艘大船便是杜预督人造办的。当时有民谣赞其:“以计代战一当万。”后来他又大力开发江汉沅湘一带,所以南人又有歌夸奖他:“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勇功。”他博学多才,懂经济、政治、法律、天文、算学、工程等各种学问,又以武功、政事、学术著名,被时人称为“杜武库”。“武库”乃是赞其胸中韬略如同武器库一般,应有尽有,取之不尽。的确,《晋书·杜预传)说他:“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凡所兴造,必考度始终,鲜有败事。” 在西晋王朝里,杜预官拜镇南大将军,当阳县侯。自杜预以来,杜家历代都有人做官,南北朝以前有左丞、侍郎,更多的则是太守、刺史;入隋以后,做的官虽不再那么煊赫,但县令、县尉、员外郎之类,却很多。杜氏先祖居于杜陵(今西安市东南),十世祖杜逊在东晋初年随晋室南渡,迁湖北襄阳,任魏兴太守;曾祖杜依艺任巩县(今属河南)县令,遂迁居巩县。这份足以傲世的家世清单,除了后来杜甫自称“杜陵布农”“少陵野老”之外,他还曾用“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这两句话概述过他们杜氏家风,想想,倒也恰如其分。 这样的家世,对杜甫的影响之深之重,可想而知。所以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什么是他家的“素业”?当然是“奉儒守官”了。“列之以公侯伯子男”,这是“守官”的标准,高得有点玄乎:而“传之以仁义礼智信”,于这“奉儒”二宇,却说得是实实在在。后来他在诗中一再表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由此可见, 这种浸漫于骨髓的家庭教育,足足影响了他整整一生。煊赫的家世,对于杜甫来说,生命的征帆升起之初,遇到的却是顶头的逆风——在他尚未记事之时,母亲崔氏便撒手人世,慈颜永违。杜甫的外祖母虽说是李唐宗室的后人,但因武则天称帝,诸王纷纷起兵讨伐,失败后株连绵延,几乎族灭。所以,母亲死后,杜甫不得不被父亲寄养到东都洛阳仁风里的二姑家。 这也是一个对杜甫影响至深的亲人。深具贤德的二姑,对幼小的杜甫关怀备至,胜过亲子。据杜甫后来回忆,他过来不久,即与二姑的儿子同时患病,为救他,竟致表弟不幸夭亡。杜甫懂事后,得知此事,心内感动莫名。玄宗天宝元年二姑去世,他以无限悲痛和崇敬的心情为二姑撰写了墓志铭,称其为“有唐义姑”。所谓“义姑”,乃是春秋时鲁国国君对本国一位妇人的称赞。据<列女传)载,齐军攻打鲁国,逼近郊外,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行。妇人见形势危急,子侄不能两全,便弃子抱侄而逃。齐军不解,问其故,答日:“子之于母,乃私爱也;侄之于姑,乃公义也I焉能背公而向私乎?”齐军闻言,感慨不已:“鲁郊妇人犹能持节,何况朝廷!”遂罢兵。此事与杜甫二姑所为十分相像,故杜甫以“义姑”称之。 正是有此“义姑”,成就了杜甫完整的人格。后来他博大的胸怀廓尽人世的沧桑,不能不说与他早年承受的母爱有关。 从有限的资料里,追溯杜甫最早的一次出行,是诗人六岁时在郾城(今属河南)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的情景,即使到了垂暮晚年,他仍然记忆犹新。 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诗人晚年回忆时,说她“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忽而如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乱乌飞坠,赤金夺目:忽而又如一群蛟龙拔地而起,托着天子凌空飞翔,起手时她神情端庄,如雷霆初止,天地宁然:收舞时她英姿卓立,如同江海波息,一片清光。真个是“合如花焰秀,散若电光开”。若非印象之深,以六岁之龄,何以记忆如此之深?正是这种深刻,让我们在惊叹杜甫幼时想象力的同时,对于公孙大娘的剑器之舞,更是想入非氐据说,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的舞蹈后,书法突飞猛进。仅仅一个舞蹈,竟然无形中成就了两个天才,这种舞蹈,又岂能让人无动于衷?剑器,是从西域传来的一种胡舞,是一种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铿锵,以舞蹈语言写战争主题。这让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向大唐致以我们谦卑的敬意,只有大唐那辽阔的胸襟,才能包容下这来自异域的艺术,并哺育本土的艺术! 杜甫曾说:“诗乃吾家事。”作为杜审言的孙子,此言不虚。既然“诗”是家事,那从小就开始学诗便是必然的。所以,七岁时,他即开始创作诗歌。P2-6 序言 大唐是一匹素白的长绢,书写其上的每一行文字,都夺目耀眼,那明丽的述说,承载着后世无尽的梦想。当我们用仰视的目光回望那壮丽的画卷,行走其上的每一串足迹,似乎都明艳无比。便是那鞭笞敲剥之声。因了一支支如椽的巨笔,诗意的疼痛,在文字的歌吟里,便也傲视了后来的我们!在这一支支如椽的巨笔中,有一支巨笔,挑着生活的沉重、历史的疮疤、人世的悲凉,如万山之母的昆仑一般,雄峙于这东方诗国茫茫的穹壁之上,让我们除了膜拜,还是膜拜!那不经意的一行行文字,从那支苍凉的笔管里淌到宣纸上,诗的王国便因之而更为丰盈、妖娆! 那是怎样的一支笔?他是涉过了怎样的山水坡坎,一步步达到那诗的山巅?他动情的吟咏,又是如何荣膺“史”的厚重?在这东方古老的诗国里,正是他,把写实之风肩扛起来,诗因他而深沉而雄浑;正是他,兼具众妙,不仅拓展了诗曾经狭窄的疆域,其百变的诗笔,还演绎出了多种风格技巧;也正是因为他.那雨后的虹霓下,方集结起庞大的方阵——不甘沉寂而求索的心灵,不停地为黎民祈福,为苍生呐喊! 他的影响是深广的,在他辞世后不久,即有人将他与孔子相比,称为“诗中圣人”;宋以后,他在诗国尊崇的地位,得到公认,他的诗成为学诗者最好的范本。公元1962年,在他诞辰125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其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他,就是那个多灾多难的大唐诗人——杜甫! 后记 满怀的景仰要化成文字,却殊非易事。若没有金海、乾元、保寿、银法、显斌、叶辉、张军、永海、惠泉等先生多方翻检各种地方志,大量供给信息,此书是难见天日的,若没有士岚、伊雪二位女士誉录、校验,并对语言精心润饰,亦难有此书。历代诗人吟风弄月者多,针砭现实者少,为底层民众呼喊者则更少:当下的中国,似乎一仍如旧。面对如此冰冷的现实,我们抱团取暖,并希望藉此,也能让您感受到这一淡淡的热力! 2012年5月 张道文 书评(媒体评论)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 穷高妙之格t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秦观 古今诗人众昊,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苏轼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鲁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