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史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上帝如何巧妙地阻止了人类一次愚蠢的登天行动:
远古时代,人们的语言是相通的。在东迁途中,他们路经一片草原,住了下来。在那儿待了一段时间后,他们想建造一座城市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以便广播宣传,使大家永远不会分开。
作好决定以后,人们取土烧砖,开始用灰泥建城修塔。上帝得知这一情况后,就降临人世,看到了人们造的塔。他发现人们使用的语言都是一样的,如果通天塔造好了,人们什么事都可以做。于是,上帝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变乱了人们的语言,使他们之间的交流发生障碍,结果塔没有建成。从此,人们走散了,散布在世界各地,那座已建好的城市被称为“巴别”,意为“变甜’的意思。
这个故事旨在告诉人们,民族交融的障碍就是语言差异。
犹太民族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很早就知道了语言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要想取得成功,掌握多种语言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犹太商人,他们几乎每人都能熟练地掌握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外语,使得他们在与外商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应付自如。这已成为犹太人经商成功的一个公开秘密了。
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外语已不止是从事涉外工作人员必备的语言,而成为每个人发展所必须掌握的一种知识和技能。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我们必须时时与外界保持联系。如果我们不能熟练地掌握外语,就极有可能被挡在世界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大门之外。如果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缺乏懂外语的人,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和外界进行交流,就会与世界隔绝,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相脱轨,进而慢慢走向衰亡。
这里有一个流传在犹太民族中的故事,很能说明上面的这些道理。
有两只老鼠,一老一小,一天在家闲着无事,就约好了一起出去游玩。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美,它们玩得很尽兴。可是,就在要回家的路上,这两只老鼠遇见了_一只猫。猫鼠狭路相逢,两只老鼠只能是落荒而逃,也许是吓晕了头,两只老鼠跑进了一个死胡同,被猫堵在了里面。
“这下我们肯定完了,可惜我死后,我的家人还不知道我死在什么地方啊!”那只老—点的老鼠绝望地说。
小老鼠一点也不害怕,安慰那只老一点的老鼠说:“不用担心,我有办法,我们肯定死不了!”
老一点的老鼠有些不相信它说的话:“你真的有办法吗?你看那只老猫看我们的眼神,就知道我们必死无疑。”
“放心吧,我们不会死的,不信,你把眼睛闭上,等一会儿!要相信我,我可是咱们老鼠家族中最聪明的一只啊!”小老鼠说。
那只老一点的老鼠半信半疑地闭上眼睛等着,不一会儿,传来了一阵狗的叫声。它赶紧睁开眼睛看——并没有看见狗,看见的只是小老鼠的微笑,而那只猫早已不知去向了。
老一点的老鼠有些不解地问小老鼠是怎么回事。
小老鼠看着它笑了:“你刚才不是听到狗叫了吗?是狗的叫声把猫吓跑的,现在你应该知道懂一门外语有多么重要了吧!”
在现代社会,文化和科技早已冲破国界,跨越民族,相互沟通和发展。于是,精通外语的犹太人如鱼得水,他们依靠精湛的外语在世界各地自由地往来。在跟犹太人打交道时,我们会吃惊地发现,他们的判断非常迅速和准确。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他们大都懂得一两个甚至更多个国家的语言。在与外国人交往时,他们不仅能用本国语言文化的思维考虑问题,还能使用外国的语言文化思维思考相同的问题。这意味着他们的理解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习惯分析得出的,所以就准确而迅速,并深刻得多。
犹太人爱说英语中的“nibbler”这个单词,它是由动词“nibble”延伸而来,变成一个名词。“nibble”是指钓鱼时鱼儿咬吃钩上饵料的动作。聪明的鱼会把钩上的鱼饵吃光而不被钓着,而笨鱼还没等吃掉鱼饵就被钓起来。犹太人将夺饵逃走的鱼叫做“nibbler”,即做商人要做聪明的鱼。如果不会外语,对该国的情况和处世风格不熟悉,就很容易在交易中被“钓”起来。
从事科学和艺术的犹太人,更是注重掌握外语。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语言的障碍,汲取人类的各种文明,使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增长。
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跟他精通多国语言也有不小的关系。他除了精通自己的犹太民族语言希伯来语和所在国家的德语之外,还精通英语。
弗兰克尔是一位德国犹太人,是杰出的音乐家和法官。音乐和法律并无联系,但弗兰克尔却能在这两个领域作出一番成就来,不得不让人叹服。他在柏林当了近10年的法官,成为德国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弗兰克尔后来到美国定居,由于他精通英语,很快被好莱坞聘请,专门为历史影片谱曲作词。外语不但成为他谋生的本钱,还成为他事业成功的阶梯。
P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