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章》上下两篇的内容,似乎说理的多,而且许多都是前几篇曾经说过的,颇有重复之嫌;但其立意精神,则有其不同之处。
同时这里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为什么在《万章》篇中,再三提出有关尧舜的历史故事?而且,自孟子以后,直到现在,后世所知道有关尧舜的历史故事,大多是从《孟子·万章》上下篇中来的,在《孟子》以前的史料中,很少见到。所以《孟子》中所述有关尧舜的资料是否确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其次,假如《孟子》中有关尧舜的史料是正确的,为什么他们师生之间,对这些史料再三辩论?其中心的思想,又在什么地方?
《万章》上下两篇,主要在阐述君道、臣道、师道、友道的关系。中国几千年来,帝王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孟子的君道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孟子所谓的帝王政治精神,与战国以后,秦汉以来的帝王政治精神,是否有很大的差别?这又是一个大问题了。
同时也可以看出来,几千年以来,儒家所标榜的君臣之道,人伦、社会之间的中国文化,是否与孔孟思想有所出入?这些都是我们身为后代的人,应该注意的地方。
万章、公孙丑,都是孟子的学生,《万章》这一篇,等于我们现代文章的题目——“与万章同学对话录”一样。在这一篇中,大部分是答复万章问题的记录,所以题为《万章》。本章也分作上下两篇,其内容、立意,与《离娄》章大致相同。但是可以发现,对于孟子的话,弟子们各自的记录都不同;也许对于某一个问题,如果再多问一次,了解的就可能更深入一点。孟子所说的话,也许每人对于重点的掌握不同,因此记录就不同。所以《万章》与《离娄》两篇内容,大原则上可见重复之处,但又并非完全相同;其中重点、讨论目标、意义上又有所不同。而大体上说来不外乎阐释君道、臣道、师道、友道,以及士大夫、知识分子立身处世,做人做事的大原则;也就是所谓伦理之道,人伦之道。
《万章》一开始,就讨论尧舜的问题。看《孟子》全书,几乎每一章都提到尧舜,为什么孟子一再谈尧舜?孔子也谈尧舜,但远不及孟子谈得那么多。《万章》这一章,一开始又谈尧舜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历史问题,所以读《孟子》也是应该特别注意的。
这是古人对上古史的疑案,事实上,对前代的历史,后代都会有存疑的地方。一部“二十五史”,每一人,每一事,几乎资料都不翔实,有很多很多问题。尤其中国儒家,讲到君道与臣道的标准,每以尧舜为标榜,所以尧舜也就成了后世讨论的大话头。宋朝以后,尤其在明朝,对于远古时代的尧舜,怀疑更甚。老实说,在民国初年五四时代,“打倒孔家店”的种子,在几百年前就已经种下了。只不过那是专制时代,考试制度是以孔孟思想为依归的,所以许多人不敢明目张胆地讲出来。否则的话,一个读书人,如果提到这类意见,一生的前途就完了,至少会被踢出“读书人”的圈子,后果就有如此之严重。所以从前有关这类疑古的著作并不多,现代则已经慢慢可以看到了。
现在先看原文的故事,再作讨论。
万章问日:“舜往于田,号泣于昊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日:“怨慕也。”
万章日:“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
日:“长息问于公明高日:‘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曼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日:‘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
万章问孟子:老师你说舜是大孝子,舜的父亲、母亲、弟弟都对他不好,逼他到偏僻荒野的地方去开垦。他当然很痛苦,在那里“号泣于曼天”,一边流着眼泪,一边悲痛地喊:我的天呀!一个人哭有三种状况,有声无泪为“号”,有泪无声为“泣”,有声有泪为“哭”。那么你说他大孝,奉父母之命去开垦,“何为其号泣也”,为什么他又要流泪大叫呢?孟子说:“怨慕也。”这是他的一种怨慕。当然有怨,他因离开兄弟父母而痛苦,所以怨慕。
这种怨慕的哭,等于从前的新娘子出嫁,本来是喜事,不该哭的,临到上花轿却哭了。因为顿然离开父母和生活了十多二十年的温暖家庭,嫁到别人家去,生活习惯都陌生,因此哭了。舜的怨慕与这个情形相似。
万章又问了:一个真的孝子,如果父母喜欢自己,就高兴,父母对自己的慈爱,是永远忘不了的;假如父母讨厌自己,要你去劳苦,也不应该有怨恨的心理。老天既然安排他们是自己的父母,就没有什么话说,只有顺着父母的心意去做,才是做子女应有的立场和态度。现在舜被赶出门来去垦荒,他却在那里流泪喊天,他是在埋怨。老师曾说他是那么好的圣人,他这样埋怨,总不应该吧!
孟子于是就提出曾子的弟子公明高,和他的弟子长息之间的一件事,作为对万章的答复。
孟子说:以前长息对老师公明高,和你万章现在一样,提过这个问题。那时长息向公明高说:舜被父母赶出去垦田,这件事历史相传都是如此。可是舜垦田的时候,在那里怨天尤人,埋怨父母,而大家又说他是孝子,我就不懂这是什么道理了。当时公明高告诉长息说,你还年轻,对于这种道理,不是你可了解的。P3-6
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寻根问源回到故土,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南怀瑾先生曾于1976年应台湾《青年战士报》之邀公开讲解《孟子》,其中关于《梁惠王》的讲授整理成《孟子旁通》(一)于1984年出版。因缘境遇波折,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南先生关于《孟子》的其余讲授在整理后将陆续与读者见面。鉴于他对其中各篇的讲授皆可单独成书,整理《梁惠王》以外篇章的讲授时不再沿用《孟子旁通》之名,而是各篇自成一书、各书重定名目。本书是南先生讲授《孟子》的《万章》篇的整理,南先生将之定名为《孟子与万章》。经南先生授权,由我社首次出版横排简体字本,献给广大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
受传统文化浸润而兼晓西学的南先生,对《孟子》的解读既充满了对古人深切的理解,又能持论客观,融人现代精神。孟子在《万章》篇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如知人论世、以意逆世等,涉及为人处世的诸多原则。南先生在讲授时采用一贯的“经史合参”、融会百家的方式,旁征博引、贯穿古今中外地对这些概念和原则给予了精辟的阐释。如《万章》篇阐释伦理之道,切人点即是弟子万章向老师孟子发难,请教有关古圣往哲的历史传说中存在的诸多疑点。南先生以浅近的白话对文本逐段加以解释,探讨师生对话发生的背景和双方的心理,成一家之言,令众多疑难豁然而解。南先生指出,后人对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的典范——尧舜文武等圣贤的怀疑其实早已存在,孟子为他们所作的辩护十分精彩,如舜如何处理与父母兄弟的恶劣关系,可惜现今已找不到史料依据。
在讲解的同时,南先生以具体的实例,教人当读书、读活书、避免读书而愈懵懂。他更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诸多问题的独特看法,传授持身立世之道,间或以佛教的故事、道理相譬喻,润物无声,化人无形。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之滨。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陆续推出南怀瑾先生作品的简体字版,其中既包括世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是南师仙逝前夕最后亲自定下的由我社出版大陆简体字版的几本著作之一。我们在最初的悲痛和忙乱过后,更明白自己应该做的事——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南先生一生从发愿到功德圆满于今年中秋,殚精竭虑,矢志不移,辛苦操劳,无怨无悔,诚如他的秘书马先生所说,南师是一个点灯的人,他来这个世上,是希望点亮越来越多人的心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点亮自己这盏灯,自然会照亮周围。这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和祭奠!
太湖茫茫,雁荡苍苍,大师云逝,百代留芳。书剑飘零,道德文章,惠泽后世,桃李芬芳。
谨以此作为对大师的致敬!
东方出版社
二○一三年四月
南怀瑾先生曾于1976年应台湾《青年战士报》之邀公开讲解《孟子》。因缘境遇波折,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南先生关于《孟子》的全部讲授在整理后将陆续与读者见面。《孟子与万章》是南先生讲授《孟子》之《万章》篇的整理,南先生将之定名为《孟子与万章》。
《孟子》的《万章》上下两篇,是孟子与弟子万章讨论有关古圣往哲的历史传说所存在的疑点,以及君子如何决定用舍行藏等重大问题的记载。此书是南怀瑾先生专门讲解这两篇文字的著述。《孟子与万章》之功,一在解惑,二在授业,三在传道。南先生以浅近的白话对文本逐段加以解释,探讨师生对话发生的背景和双方的心理,成一家之言,令众多疑难豁然而解;他以具体的实例,教人当读书、读活书、如何避免读书而愈懵懂;在讲书的同时,南先生又表达自己对于人生诸多问题的看法,传授持身立世之道,间或以佛教的故事、道理相譬喻,润物无声,化人无形。
在《孟子》一书的七篇中,《万章》这一篇最短,但却最引人入胜;原因是孟子与万章师生二人,问答犀利,又充满禅机,内容所涉及的,有些更是数千年来炎黄子孙心中的疑问。譬如说,尧舜真像历史记载的那么伟大吗?而且,舜的家庭父子之间,是不是真的那样不近人情呢?又如秦穆公赠食子思一事,这位《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孙子,为什么认为君主是以犬马相待呢?《万章》下篇中,更有一个铁证,说明宋儒对“不孝有三”的解释是错误的。……对《孟子》一书,后人注释多,误解更多,几千年来的各种不求甚解的说法,对我们先圣先哲造成的误解,太多太多了。《孟子与万章》的作者南怀瑾先生再次带领大家深入钻研并解析孔孟思想的原义,令人豁然于胸;再加孟子与万章师生针锋相对的妙问妙答,故而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