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解》由刘文秀、孙燕、孙兰所著,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对老子之道德的起源、意义做了阐述,并深入探究了传统道德与中国历史上的种种革命运动的内在联系。下篇是对老子之道德具体内容的解译,并在每一小节的后面加了笔者的分析和评论。下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德经新解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刘文秀//孙燕//孙兰 |
出版社 |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道德经新解》由刘文秀、孙燕、孙兰所著,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对老子之道德的起源、意义做了阐述,并深入探究了传统道德与中国历史上的种种革命运动的内在联系。下篇是对老子之道德具体内容的解译,并在每一小节的后面加了笔者的分析和评论。下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内容推荐 《道德经新解》由刘文秀、孙燕、孙兰所著,本书深刻解读了传统“道德”这一概念的起源,并分析论证了老子道德论的实质。在研究《道德经》所蕴藏的传统道德与丰富哲理的基础上,在系统梳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传统道德与中国历史上的历次革命运动的内在联系,对于历代治国者治国之成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道德经》原文进行了一次全新的解读,希望能带给读者以新的启发。此外,《道德经新解》中还大量引用了《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左氏传》、《论语》、《庄子》等文献资料,与《道德经》相互印证,以论证老子之论的实际内涵和重要意义。 目录 上篇 关于道德 第一章 关于老子 第一节 文献记载的老子 第二节 老子《道德经》的意义 第二章 关于老子之道 第一节 老子之道的含义 第二节 自然变化规律与无为之道 第三节 无为之道的含义 第四节 自然无为之道的表现特征 第五节 老子论述无为之道的目的 第六节 如何实现无为之道 第三章 关于老子之德 第一节 德的一般含义 第二节 老子之德的意义 第三节 君子如何自修其德 第四节 有道德者的表现形式 第五节 有道德者对待战争的观点 第六节 老子关于仁义礼智孝慈忠的观点 第七节 老子道德的实质和意义 第八节 老子无为之道与《周易》及如何累积仁德 第四章 老子之道德的意义 第一节 模糊的天命论与道德的关系 第二节 老子之道德的基本意义 第三节 道德的普遍意义 第五章 老子思想与孔子学说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老子之道德与孔子思想 第二节 孔子与老子的相似之处 第三节 老子与孔子的不同之处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与传统道德 第一节 商汤革夏桀之命实现天下太平 第二节 周武王革商纣王之命实现天下太平 第三节 春秋战国及秦朝为何未实现天下大治 第四节 汉初以无为之道实现文景之治 第五节 汉朝最后的政治及隋朝政治的腐败 第六节 唐朝以老子之道实现了天下大治 第七节 唐朝后期至清朝均未实现大治 第八节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与传统道德 第九节 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世界大同 第十节 中华民族的革命运动与传统道德 第七章 道德与社会和谐 第一节 传统道德与社会道德 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 第三节 自由、道德与社会和谐 第四节 道德与道德教育 下篇 《道德经》原文解译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意思是:“道,可以说是有的,但并不是平常所说的道;名称,可以说是有的,但不是普通事物的名称。无,是对没有生成天地以前,生成天地的原始物质的命名;有,是对有了天地以后,万物生成之母——天地的命名。”所以说老子所说的“道”,是指没有天地之前,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天地之母,自然变化生成天地的过程的描述,也是对天地自然变化、自然生成万物的过程的描述。 “道”,在《古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的内涵很多,包括:路、途径、方法、规律、道理、主张、学说、说、讲以及道家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等。其实老子之道,应该是包括了关于“道”的所有的解释。 首先,什么是规律?《现代汉语词典》对“规律”的解释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也叫法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规律”的解释是:物质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基本含义:其一,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部强加于事物的;其二,它是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而不是外在的现象的联系;其三,它是事物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偶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能够认识规律,并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科学是人类对规律认识的结晶。 既然规律是表示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来就存在的,不断重复出现的必然联系。那么老子从天地之母生成天地的过程中,从天地生成万物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联系呢?他看到的是自然,是自然规律。因为老子认为生成天地的原始物质,那一团混沌之气,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自然运动、自然变化到极大,自然分离为二,变成天和地的。正如老子在第二十五章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老子说:“在没有天地以前,有一团混沌之物已经生成。它寂静无声无形,独自存在独自朝着一个方向运动而不改变,往复循环旋转而不懈怠,这个物质可以称为天地生成之母。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勉强给它起个字叫‘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叫‘大’。它变化到极大时分离开来,分离开来就逐渐远离,分离之后,以及远离之后仍然反复循环旋转不止。”这是老子对天地之母生成天地过程的描述,老子认为“天地”是在没有天地之前,由那自然生成、自然存在、自然变化的一团混沌之物,变化到极大时,分离开来,变为有光热的天体和无光热的地球。老子这里的“道”,是天地生成的自然变化过程;这里的“大”,是极大,混沌之物变化到极大时,就称之为“太极”,太极也称“太一”。所以说太极是天地之母。这是老子的宇宙观,也是老子对宇宙生成过程的经典认识。 老子在第一章所论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与第二十五章的论述遥相呼应,这个“道”,是对天地之母生成天地的这个自然过程的称名。而老子在第四十章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了天地之后,而天地是由无极变化到太极之后化生的。”老子已经明确指出,天地足由天地之母无极变化到太极生成的,万物足由天地生成的。那么天地是如何生成万物呢?老子在第四十二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说:“自然生成,自然变化的混沌之物,变化到极大是谓‘太极’,太极就是太一,太一又自然分离而生成了天和地,天地各居于一方,是谓‘二’;天上太阳的光热不断照射,使地上的阴气发生变化,二者相互混合适中为三,三是天地阴阳之气的t昆合物,天地阴阳之气化生了万物。万物都是凭借着阴与阳结合在一起而发生变化,天地阴阳之气相互冲撞混合适中而不断地化生万物。”老子的这段话,也是后世之人创作太极图的依据,整个太极图是一,图中的黑色鱼,是阴,白色鱼是阳,也是太极一分为二之二;而太极图中的S线,是阴阳相交相合适宜而变化阴和阳的三,阴阳相交相合而化生万物,太极图中的阴阳是万物的象征;阴阳是万物,万物是阴阳,阴阳是五行,五行是阴阳,五行是万物。 那么老子在天地阴阳之气混合,交会化生万物的过程中,又看到了什么呢?还是自然,天之阳,也是太阳,太阳是自己使自己产生光和热的,它自然地以它的光热照耀万物;天之阴,尤其变化明显的水、气,是受到天之光热的自然照耀,自然发生变化,而变化为风云雨雪的;昼夜是随地球自身的运动变化自然形成的,四时是由于天阳的反复运动变化不止而自然形成的,万物也是随着天地阴阳自然而然的变化,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不是由什么东西主宰想生成就能生成的。当然万物也包括了人类在内,人类也是在自然界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不是人类自己想生成就能生成的。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生命是整个自然的一个结果。” 所谓老子之道,是从万物自然生成生长的变化过程中,总结出的万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必然规律,那就是自然变化规律;自然变化规律,是自然界万物所固有的,是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左右的,是万物发展变化的必然途径。所以说,老子之道,是自然变化规律。自然变化规律,就是自然而然,是不受任何外在因素左右的。 老子还对自然变化规律的形象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正如第十四章所言:“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是老子对自然变化规律形象的描述,自然变化规律是什么样子呢?老子指出,自然变化规律无形无状,无声无息,无影无踪,看也看不见,摸也摸不着,听又听不到,既没有光亮,也没有影子,更无法度量,隐隐约约,似有似无,没有头也没有尾,但是感到它无时无刻都存在,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万物。这足老子对自然变化规律形象的描述。试想自古至今人人都在谈论自然,自古至今有多少人都在谈论自然变化规律,可是有谁曾对自然变化规律做过如此逼真的描述呢?就是自然科学家也未见得有对自然变化规律有过如此精彩逼真的描述。自然变化规律,是该来时而无声无息、无行无状地来到了,万物发生了变化,而却看不到它是怎样变化万物的,能感觉它的存在,却又看不见,摸不着。 老子对宇宙形成过程的认识,对于早期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奥秘无疑有着伟大意义。可以说老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对宇宙生成过程明确提出较完善的认识理论的。 而在西方较早出现的相对成熟的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则是公元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中,提出的关于宇宙生成的假没:“太阳系产生于一个共同的弥漫星云。”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在公元1796年同样提出:“太阳系是由一团弥漫的自转的气体星云逐渐凝聚收缩而来。” 康德和拉普拉斯的宇宙生成论,得到恩格斯的认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文中指出:“康德的著作没有产生直接的成果,直到很多年以后,拉普拉斯和赫歇尔才充实了他的内容,并且做了更详细的论证,因此才使‘星云假说’逐渐受人重视。”老子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提出类似的观点了,可惜对老子理论能正确认识的人太少了。假如恩格斯能够了解我们中国的老子,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老子同样会受到恩格斯的肯定和赞赏的。当然老子还最早发现了自然变化规律,那就是:宇宙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万物是自然生成、自然变化的,是不受外在因素左右的自然变化规律。老子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是唯物的,是客观的,而且是关于宇宙生成的具体论述,不是假设。而且无论现代科学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有多少种,但是天地是由一团混沌之物运动变化生成,这一点是比较公认的。 3-5 序言 一、关于《道德经新解》之“新”的说明 其一,本书深刻解读了“传统道德”这一概念的起源,并分析论证了老子道德论的实质。笔者认为,传统道德起源于老子对二皇五帝等上古圣德贤王以“天命”治理国家天下而实现天下太平意义的升华和概括。传统道德的基本意义在于以自然无为之道治理国家天下,为人民谋利益,使人民得到福气安乐,国家天下实现太平盛世,这就是传统道德的基本内涵。所以,所谓“道”,就是治理国家天下的方法,即无为之道;所谓“德”,就是以无为之道治理国家天下,使人民得到福气,得到安乐太平的生活。合而为“道德”。 其二,本书在研究《道德经》所蕴藏的传统道德与丰富哲理的基础上,在系统探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轨迹的基础上,深人探究了传统道德与中国历史上的各种革命运动的内在联系,对于历代治国者治国之成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其三,本书还深刻解读了老子之道德与孔子之仁义道德,老子哲学与孔子哲学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在相关内容的评论中,也引用了孔子的言论,以论证老子、孔子之论的相同相异之处。 其四,本书在对老子文献解译的评论中,大量引用了庄子的言论,以印证老子之论的重要意义及其正确性。并结合《周易》(本书所讲的《周易》主要是就孔子之“易”而言)、《诗经》等名著中的相关内容,与《道德经》相互印证,以论证老子之论的实际内涵。老子关于宇宙生成论和自然科学的理论,笔者在评论中引用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相关资料加以佐证,同时还引用了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语录及思想,以证明老子之论的正确性。 其五,本书深刻分析了《道德经》的写作手法。老子在写作手法上,大量应用了对比、影射、暗示以及《周易》所称的“象”这种文学表现手法。所谓“象”,是相似、比喻、形容等等写作手法,使所描述的事物与事物的原形相似甚至相同。老子的所有文章,几乎在每一章的哲理前面,都有一段对自然物质或自然事物的论述,然后从他所研究的这些事物中抽象出哲理,这是老子之“象”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用具体的事物象征某一现象或规律。比如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象”的应用,在《道德经》和《周易》中比比皆是。“象”,是《道德经》和《周易》的重要文学表现手法。老子用“象”这种文学表现手法,以五千多字的篇幅,阐述了宇宙演化、人文、政治、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解译《道德经》的意义 《道德经》是老子所作,是一部阐述道德来源、道德内涵、道德意义的经典著作。 老子的文章,内容丰富,哲理深刻,他所阐述的每一个哲理,都有与之相应的自然事物相对应,这都是老子长期观察研究自然事物的变化规律领悟而来,所以就不像一般文章那样直接易懂。因此研究《道德经》时,就要熟悉老子所生活时代的社会历史,研究老子所述内容的历史背景,要研究老子所述事物的来源。笔者在研究解释《周易》的过程中,对商朝、西周以及春秋时期的历史有所研究,因此也就能比较正确地研究《道德经》的内涵,对《道德经》的解释也就能够做到比较符合历史事实。虽然如此,因为老子毕竟是老子,老子的思想境界来源于清静无为的自然之道,来源于上古圣人以天命治理国家天下的经验总结;而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来源于现代社会的生活现实,所以要想完全破解老子的哲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笔者抛砖引玉的解释,毕竟使《道德经》的解译向老子思想靠近了一步。 老子的《道德经》,是对上古圣人以天命治理国家天下之理论的总结、概括和升华;上古圣人自觉自愿、毫无怨言地效法天地之自然所表现出米的,对万物有益有利,不伤害万物的常性作为天的命令来执行,以治理国家天下,使人民得到利益,而不向人民索要回报,使天下得到治理。人民得到安乐的道理,是治理国家天下的最高宗旨,老子将上古圣人执行的以天命治天下的宗旨,概括、升华为道德,简明扼要易懂,使其不再神秘而被后人误解,这就是《道德经》的起源和基本意义。 几千年来,《道德经》的真正意义之所以未能完全破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几千年来中国的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将为民众谋利益提高到治国的议事日程上来,道德更不可能成为治国者的治国纲领;虽然中国历史继西周之后,出现过几次太平盛世的太平景象,如汉文帝和汉景帝时代尊道家无为思想而治实现了“文景之治”;唐太宗李世民尊黄老之术,仁义诚信为治,实现了天下大治的“贞观之治”。这是仅有的几个太平时期,而在更加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太平盛世只是人民的美好向往而已,或者人民只能被迫以各种起义的手段去努力寻求我们的先祖已经实现了的太平盛世。 这说明统治者对传统道德的意义没有充分认识或者真正重视起来,更不用说以道德治理国家天下,而对于古老的“天命论”,却演变成来自上天的,即荒唐的“君权神授”论,来愚弄人民,“仁义道德”也沦为统治者任意愚弄欺骗人民的手段。 其实老子之道德的真实意义,主要在于治理国家天下者,以清静无为之道——就如天公正无私地照耀万物、覆盖万物,地公正无私地承载养育万物一样,公正无私治理国家天下,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利益,得到福气,得到幸福,就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涵。传统道德的实质就是治国者治理国家天下的道理、方法问题。 三、《道德经新解》的主要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是对老子之道德的起源、意义做了阐述,并深入探究了传统道德与中国历史上的种种革命运动的内在联系。下篇是对老子之道德具体内容的解译,并在每一小节的后面加了笔者的分析和评论。下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道篇”的主要内容 其一,论述了什么是道,也就是什么是无为之道。无为之道其实是从天地自然反复变化过程中,感悟体验,总结而来的天地自然变化规律的特点;清静无为,公正无私,正大光明,以仁善待万物而不自我显扬功劳。 其二,论述了道的来源和道的表现形式。 其三,论述了君子效仿天道之自然而作为的表现形式。 其四,关于无为之道的意义。 其五,天地自然异常变化对万物所造成的伤害。 其六。关于仁善之意义的论述。 其七,圣人效法无为之道而治理国家天下的基本原则。 其八,圣人对战争的观点。 其九,关于仁义孝道的观点。 其十,老子对他所处历史时期政治的评论。 其十一,关于天地生成过程的论述和法自然的原理。 2.“德篇”的主要内容 其一,关于君子之德的论述。 其二,关于天德的论述。 其三。关于宇宙万物生成规律的论述。 其四,关于圣人之德和圣人用道德治理国家天下的论述。 其五,关于邦国之交的观点。 其六,关于万物生死之自然的论述。 其七,关于圣人的论述。 其八。关于战争的观点。 其九,关于明君的论述。 其十,关于善的论述。 其十一,关于先王实现天下大治时代,各诸侯国得到治理的美好景象。 其十二,关于以德报怨的论述。 关于本书解释的排列次序,是依照张光裕编著的《道德经》一书的排列顺序,顺次解释。每一章的解释顺序:一、原文;二、注释;三、译文;四、对本章内容的评析。 因为笔者本是一名普通的职业医生,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与素养相对有限,只是在完成笔者的医学专著《周易与人体生命方程式解秘》的过程中,在研究《周易》与阴阳变化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解译《周易》的方法,也就顺利地对《周易》的所有内容做了全面解译,因为《周易》的内容也.是对老子之道德论的具体记载和应用,研究《周易》必须明白道德的内涵,必须明白什么是传统道德。因此笔者就与孙燕、孙兰合作,共同完成了《道德经》的解译。 虽然我们的解释不一定尽善尽美,但是我们是结合老子生活时代的历史现实,对老子之道德内涵所做的解释。当然书中难免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道德经新解》的初稿完成于2005年11月,后因忙于《周易与人体生命方程式解秘》和《周易新解》两书的修改与出版工作而暂停。之后,在孙燕和孙兰的帮助下,终于在2007年3月初完成终稿,并于2011年10月再次修订。 本书的新解,虽然结合了笔者所著的《周易新解》的研究内容,依据《周易》有关文辞对“道德”之含义的解释,对老子的《道德经》做了全面解译。但是我们毕竟不是老子,对其所做的解释也只能是皮毛而已,但是笔者愿抛砖引玉,以自己的粗浅理解,与广大读者共同交流与探讨。当然读者还可以参考笔者已经出版的《周易与人体生命方程式解秘》、《周易新解》、《诗经新解》等书,结合起来理解。 限于笔者水平,书中难免还有不足之处乃至错漏之处,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笔者很愿意与广大读者交流探讨,以使我们的解译更贴近《道德经》的真正内涵。 刘文秀 2012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