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陪”开始培养孩子独立性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需要独立、自主、创新的人才,然而很多家长以及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上并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仍然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忽视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成长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这个“陷阱”正是那些过度庇护孩子的父母亲自挖掘的——父母对孩子总是事事包办,平时很少给他们独立做事情的机会,从而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意志薄弱。像这样缺乏独立性的孩子是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孩子长大后必须要面对的是:变化加剧的社会、发展迅猛的科技、各种激烈的竞争。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必然要具备独立思考、判断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难以生存和发展。因此,父母们一定要想办法创造这样的机会,做到不时时陪伴孩子,鼓励他们自己去玩、去思考、去探索,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考虑让孩子独自参加户外活动。
孩子从呱呱坠地、咿呀学语到将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是一个从依赖逐渐走向独立的过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习惯于依赖父母,这对迟早将到来的独立生存将是极为有害的。为了孩子的将来,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是每个父母的首要任务,这也是孩子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很久以前,有一个猎人在打猎时偶然发现了几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狮子,于是就把它们带回家中精心喂养。猎人将所有的小狮子都关在笼子里,每天喂吃喂喝,小狮子的生活也过得无忧无虑、自在幸福。有一天,笼子不知道怎么被打开了,其中的一只小狮子从里面偷偷地跑了出去,猎人到处寻找也没有找到。为了避免剩下的狮子全都丢失,猎人将笼子加固,而且一有时间就和它们待在一起。
过了几年,几只狮子彻底被驯服了,猎人就把它们从笼子里放出来,即使没人看管,它们也不会乱跑了。猎人出门的时候总是在院子里放一些食物,狮子饿的时候就去自己吃。后来猎人出了意外再也没有回来,狮子将猎人留下的食物吃完后再也没有东西可吃,但是它们也没有想办法,最后竟然活活饿死了,而当年偷跑出去的小狮子却是另一番景象。它已经变成了一头真正的狮子,独自在野外,饿了只能自己找食吃,渴了就自己找水喝,受伤了就给自己疗伤,遇到敌人也会自卫。正是当年离开猎人的照顾,小狮子才学到了生存的本领,从而能够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顺利存活下来。
尽管猎人对那几头小狮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在无形中却剥夺了它们自主学习生存能力的机会,并且最终害死了它们。这同教育孩子是一个道理,一味地照顾孩子只会把孩子养成像笼子里的小狮子那样,没有基本的生存技能,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真正爱孩子就要学会放开孩子,“不陪”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才会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狮子”。
晗晗从3岁上幼儿园,可以离开家人开始,妈妈就让她每天自己乘电梯下楼到单元门口去取牛奶。一开始晗晗挺高兴,觉得自己很有本事了。渐渐地,她对这种锻炼失去了兴趣,尤其是到了冬天,外面呼呼地刮着大风,晗晗有些不乐意了。妈妈说:“天气冷了,风大了,送牛奶的叔叔就可以不送牛奶了吗?妈妈是不是也不用上班了?你不去幼儿园行吗?”晗晗歪着小脑袋想了一会,妈妈的话也对呀,天冷有什么可怕的呢,于是就穿着厚厚的衣服下楼拿牛奶去了。
有一个星期天,晗晗实在不想起床,跟妈妈说自己好困好困,如果一定要去就让妈妈抱着。妈妈说:“如果送奶的叔叔也说困。也想让他的妈妈陪着,或者是不起来送牛奶了,那晗晗还有牛奶喝吗?妈妈也困,如果不起来做早饭,那你还能吃上早饭吗?这是自己该做的事,不能因为有了困难就不去做。”懂事的晗晗觉得妈妈说得很有道理,还是爬起来去拿了。后来,晗晗再也没有出现过“意欲罢工”的行为。
正是妈妈的这种“不陪”原则,鼓励晗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一步步培养出晗晗这样能独立做事的好孩子。
智慧父母教于心经
父母只有做到“不陪”孩子,才能达到培养孩子独立性的目的,在生活中父母不妨参考以下“五要”:
◆一要完全信任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可以做好。不要一味惩罚孩子,信任更能激起孩子的责任心,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以及自信心。如果孩子暂时遭遇失败,就帮助孩子分析一下原因,鼓励孩子继续做下去,这时一定不要包办代替。
◆二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培养孩子勇于负责任的习惯。如果某件事在孩子的“职责”范围内,或者是孩子承诺了,那一定要让他去完成。
◆三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己做主。孩子虽小,但是也有自己的思想,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指手画脚,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决定。如果孩子失败了,那他会从错误的决定中收获更多的东西。
◆四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遇到新鲜的事物,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告诉孩子即使失败也没有关系。
◆五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孩子独立做事的时候不要过多干涉孩子,更不要帮助孩子完成,只要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就可以了,逐渐培养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