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有梦想而没有行动,那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空想家。真正的梦想家除了敢想,还要有把梦想变成现实的行动与勇气。
回乡创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绿灯行的创业者们当时面临着重重困境,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
虽然经过数年的苦心经营,绿灯行积累了三四百万元的资金,但要真正地让一个工厂从无到有,开工生产,则至少需要五六百万元,现有的钱远远不够,甚至会随时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
因为没有抵押,向银行贷款不太可能,所以建厂大计只能靠自有资金支持了。更麻烦的是,那现有的三四百万元并非流动资金,而是价值三四百万元的货品库存。绿灯行的创业者们在做出回乡建厂这个决定时,真正能动用到厂房建设上的资金,其实是零。
没钱怎么建厂?梦想者不会在这些困难面前退缩,而是会迎难而上。这一创业团队的核心人物,后来成为绿灯行产业集群董事长的李月震挺身而出,想方设法解决资金难题。
凭着多年积累的信誉,李月震得以与供货商达成协议,供货商给了他一定的账期,使他可以先出货再结算。省掉了进货款的压力,他们才能将先前积累的库存转化为现金,投入厂区建设。剩下的资金缺口,也都是通过那些门店,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2002年3月16日,绿灯行举行了奠基仪式,当时的厂名还叫“阳谷力缆厂”,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了2008年,才正式改为“绿灯行电缆厂”,随后又升级成“绿灯行电缆产业集群”。
然而在当年建厂的时候,绿灯行的创业者们却低估了创业的艰难。他们原本以为只需七八十万元即可建好厂房,然而在实际建造过程中却花了不少额外的钱来修路、种树等,而为了保证厂房的质量,又采用了超出预算的建筑材料,这光靠着门店“输血”是远远不够的,后来靠着亲戚朋友的帮助,才终于盖好了厂房,总计花了有一百余万元。
厂房建好后,仍然缺乏引进设备的资金,这一次是李丙东村的相亲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再次筹集了一百余万元的资金,让绿灯行具备了生产能力。 困难是一个接一个,设备来了,却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原来,绿灯行在引进设备的同期就派出了一批技术工人到河北去学习生产技术,然而对方只允许让绿灯行的工人在一边看着,却并不传授其中的技巧和门道,看似简单的生产过程,如果无人点拨也是难于登天,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都是不合格产品。
望着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废料,绿灯行人没有放弃。他们坚守在生产线旁,抱着不生产出合格的产品不撤退的决心,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着。早一点掌握生产技术,就能早一些接到订单,抱着这样的信念,经过十多天夜以继日的尝试,绿灯行终于生产出了的第一批合格的产品。
未来的日子里,绿灯行引进了一条又一条的新生产线,每新增加一条生产线,他们几乎都要重复这样一个磨合的过程。也正是经过了创业时的那一番历练,再困难的事情,再复杂的操作,他们也都能以必胜的信念坦然面对。
解决了设备问题,绿灯行招收了第一批工人有四十五人,可他们没料到没过多久企业就再次遇上了资金难题。
门店要卖货得有钱进货,工厂要开工得有钱进原料。作为经销商,绿灯行有足够的信誉让厂商提供账期,可作为制造商,绿灯行却是刚刚涉足,在业内毫无影响力,更别提有哪家原料厂商愿意先供货再收钱了。购买原料需要一大笔资金,虽然绿灯行的门店盈利状况良好,但要积攒到购买原料所需的资金还需要一定的时间。绿灯行的创业者原以为厂房建设好,就可以以厂房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但谁知银行关系还须疏通,开业资金迟迟未能到位。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