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多嘴集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刘志勤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多嘴集》作者刘志勤长期任瑞士苏黎世州银行驻京首席代表,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书中收集了作者发表于《环球时报》等媒体的上百篇精彩文章,主要结合作者自身经济学、金融学的专业特长和相关研究成果,阐发作者对时政、经济、教育、社会等问题的看法和感想。

内容推荐

《多嘴集》收录了作者刘志勤2007年到2012年之间发表在《环球时报》等媒体上的短篇评论。文章涉及金融、经济、文化、国际外交事务和一些热点议题。由于作者的视角和视野与众不同,文章发表后引起关注和欢迎。

当今最昂贵的商品是时问。人们越来越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阅读长文巨著,这就需要文章尽可能短些。

本书文章简短、明了,又不乏独特的见解和观点,每篇短文都会给你一个新的启发。

目录

域外感悟系列

 应督促美国改革开放

 应理直气壮督促美国改革开放

 一味谦让带不来尊严

 搞工程前,不妨高估环境后果

 中国人何必总是争先恐后

 对日本要敢爱敢恨

 拼命赚钱,到底为了啥

 雪灾暴露现代化软肋

 瑞士人不迷信股份制

 少套西方理论,多谈中国现实

 冷静面对嘈杂的西方舆论

 想当年,日韩没少挨骂

 多讲中国精神,少论模式优劣

 为奥运舆论主动权冲刺

 西方“愚民”报道帮了中国

 个人、集体权益关键在平衡

 把西方挑剔当成调味品

 中国的责任,不是西方说了算

 中国企业要抑制暴利念头

 中国只能救市不能救世

 慢速增长没那么可怕

 中国经济需“巧着陆”

 防止国际投机商打劫中国

 谁不赔钱,谁先走出危机

 “争世界第一”没有错

 “后危机时代”,中国怎么走

 “透明”不该再是时髦词

 朝核问题,中国不必挑头

 中国离“金砖”差多远

 让德国人弄清“疆独”真面孔

杞人忧国系列

 不能对美国承诺寄望太高

 国企改制别砸了工人饭碗

 房价未必能决定竞争力

 高房价有助于调控城市化

 为人民服务是金融业金科玉律

 利润重要,朋友更重要

 产能过大≠产能过剩

 气候斗争,中国要量体裁衣

 送礼文化当与国际接轨

 中国,“半发达”国家?

 我们不必害怕C形包围圈

 打压丰田,美国厂商欲夺市场

 保就业比缩小收入差距更难

 尽量不把矛盾留给后代

 提防出现中国式高盛

 给外资特殊待遇并不为过

 房市“平静”并非好事

 打破评级垄断难在破除迷信

 中国工人不能总是“廉价”

 中美贸易战打不得

 弹性汇率,中国企业有准备

 用好八万亿,才能富国养民

 “被误读”不一定都是坏事

 中国不能牺牲出口换内需

 把美国想坏点,没什么坏处

 美国正试图制造分裂的亚洲

 国企民企,两条腿不能一粗一细

 银行业要懂得“平和”竞争

 贸易受剥削,别怪中间商

 汇率维权助中国第三次崛起

 重视小发明,也能发大财

 拥抱全球化,西方应向中国学

 中国要设立“孔子和平奖”

 设立“孔子和平奖”是必需的

 中国负重走在上坡路上

 希腊之乱,中国之鉴

 吴英案的审判才刚刚开始

 走中国式的“权利,权力,权益”三权统一的道路

 “从别人碗里抢肉吃”吃不强中国金融

 大力发展清洁金融,净化资本市场

 只有敬畏法律,中国改革才能成功

 中国应当设立金融法庭,维护金融改革秩序

 舆情调查的启迪

 预支利润,如服用慢性毒药

 “未富先老”不是中国的真实

 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必须先反金融垄断

 “中国的‘新’长城”是改革“新”动力

 不要让过度自责拖了发展的后腿

 知识分子的使命首先是要勇于承担稳定社会的责任

外事家事系列

 中国需要有一个“会放炮”的外交官

 不“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可避祸千里之外

 只有坚决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实现“中国梦”

 中国更要关注餐桌之外的浪费

 欧债危机总爆发的引信并未拆除

 让银行为民打工,谈何容易

 国有银行应重新返回小微城市

贤言随语系列

 苏醒,觉醒和清醒是中国崛起三步曲

 如何解读“半发达半落后”的中国现状

 “政冷经热”需要新的思路

 中国仍然有望两位数增长

 大国情绪PK小国心态

 西德股票交易所一瞥

 所有中国人都是chinese

 社会善意是刺激出来的

 中国更应“以人才为纲”

 让温州危机催促金融改革

 中国社会要包容高调的人

 政治改革是世界的集体需求

 china,中国自己的幸福指数

 中国应打造知名的和平研究所

 抗日剧重在拍好片

 解决分配不公,必要时得动“手术”

后语

试读章节

2011年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世界到了应当督促与帮助美国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了。

让美国改革开放,是近十年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但美国始终只在枝节问题上做一些无关疼痒的小打小闹,在许多原则性问题上却裹足不前。我们听惯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要求新兴国家改革开放的呼声,也确实进行了认真、深刻和有效的改革开放。但不管我们怎么改,如何放,却总也满足不了西方不断变换的标准。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西方国家一直没有进行和中国一样的改革,使得双方对视的角度永远不可能一致。我们应当在新一年里,帮助美国进行必要的改革开放,因为这不仅对美国的未来关系重大,也直接影响世界的前途。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标准普尔公司将美国的评级降低时曾重申,美国永远是3A级国家,是最可靠和安全的投资圣地。但根据美国在2011年的表现,人们对奥巴马强调的3A级国家定义有了新解读:美国是个Arrogance(自傲)、Aggressive(自狂)、self-Appreciation (自恋)的“3A”国家,长年故步自封,听不进不同意见,我行我素,称王称霸,不相信自身也有需要改革开放的地方。这使得美国在这次世界金融危机中遭到全球的批评。

美国的自傲来源于国家科技军事实力的强大,自狂来源于它的资本和财富,自恋来源于它奉若神明的价值观。然而,这些自以为是的东西,恰恰成为阻止美国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绊脚石。美国要继续当世界老大,就必须做出改变,启动具有美国特色的改革开放。

首先,美国应当认真考虑改革现有的美式两党制。这个制度在过去100多年曾发挥巨大能量,为美国跻身世界超级大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但在最近一二十年,这个制度的衰老和疲惫已暴露无遗。美国的成功或失败,辉煌或衰落都是同宗同源的:美国政治体制的优点和弱点相互对冲,再不改革一定会导致美国式的颜色革命。  美式两党制只是表演民主的“二人转”而已:一个“捧哏”,一个“逗哏”。民生被政治家玩弄于股掌之中,所谓的反对党只是为反对而反对。在发动谁都看得明白的伊拉克战争面前,美国在野党与执政党沆瀣一气,该反对时不反对,造成美国声誉的巨大伤害;而在最近救市决策的关键时刻,反对党对有利经济复苏的政策却该支持时不支持,双方讨价还价,勉强达成协议。如果一种体制,对外不能制止不该发生的战争,对内不能阻止不该产生的金融经济危机,那么这种体制的所谓先进性、为民性、可信性和可持续性受到世界质疑,就毫不足奇了。

其次,美国应当开放思想和言论领域的真正自由。美国离真正的言论自由王国还相距很远,美国报刊的言论取向一边倒,基本看不到违背所谓美国精神,抵触美国价值观,或批评美国政治制度的文章,尤其是来自其他国家,如中国的批评。近来,不少西方国家频频向世界显示的“民主体现”,是把前任国家首脑送进法庭,似乎这就是自由之精髓。然而这恰恰证明西方民主选举的局限性和欺骗性:连自己政府首脑都选举不准的民主,肯定不是真正的民主,它只能给国家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对美式两党制,实行必要的“双规”,或许是促其反省的第一步。

美国应当开放思想舆论市场,接受更多外部声音。最近去过美国的很多人都有一个感叹:现在进入美国边境,如同当年进入苏联或东德的边境一样,言语举止稍有不慎,就会被当成“异己分子”遭到审查。美国的价值观自有其特点,但它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以适应新形势要求。美国要改革其对人权观的解释权、监督权和传播权,不能靠武力去传播它的人权观。中国推崇的“有容乃大”,应当成为美国为人处事的理论基石。

美国的金融、经济管理体制更需要改革开放。美国对现代世界最大的改变之一,就是把发源于欧洲的银行业改造成金融业,彻底改变了银行创始时服务于民的属性,而成为富人投机的平台。虽然美国是一个相对开放和鼓励自由竞争的国家,但这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顺者昌,逆者亡”。美国需要开放金融市场,让更多外资并购美资金融机构,使这些机构不再仅仅为美国敛财聚富。P3-5

序言

自古以来都是前辈给后辈写序,以资鼓励,鲜有晚辈“厚颜”将自己的话放在长辈大作的最前页。但架不住志勤老师的几番催促,我硬着头皮,权当把“平生第一次写序”视为“平生以来最大的感恩之言”。

我是在2006年认识志勤老师的。当时我还是《环球时报》的评论编辑,有一天,偶然在信箱中发现了一篇来自银行界人士的投稿,观点新颖,思路开阔,于是回复希望能够刊用。我很快得到了答复,就有了第一篇《一味谦让带不来尊严》的见报。这就是我与志勤老师的“第一次”。

有了第一次,也就有了第N次,随后几年,“刘志勤”成了《环球时报》评论版最常见的名字,共有上百篇文章在《环球时报》上刊表,平均每一两周就有一篇文章见报。这些文章有不少引起了重大的社会和国际反响,比如,在2010年年底,当欧洲通过授予中国某位异见人士以“诺贝尔和平奖”,借此对中国政治施压时,志勤老师的一篇《中国应设“孔子和平奖”》几乎发挥了中外舆论斗争中力挽狂澜的作用。当时,上百家欧美媒体都以该文为由头,担心中国真的设立该奖项对欧美进行政治反击。志勤老师本人还因此受到当时供职机构瑞士苏黎世州银行总部的压力。

2012年初,志勤老师的《应督促美国改革开放》一文再次在中国舆论中引起轩然大波。数百家网站转发了该文,一些价值理念上亲美的人士用尽各类辞藻和看似有理的道理对该文和作者进行攻击。幸运的是,历史总是站在远见者、爱国者的一边,2013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办国际研讨会,再提这个话题,当时志勤老师也在场。此后的内参报告再次借用这个标题。2013年11月17日,习近平主席接见美国财政部长雅各布时,正式用了“美国也应当改革开放”的表述。

这两篇力作并不只是志勤老师的心血来潮。事实上,志勤老师的许多大作都显现出与众不同的睿智,比如,《“未富先老”没那么可怕》、《社会善意是刺激出来的》、《中国应有第三个证交所》等。现在这些力作汇集成册,得到一家好的出版社青睐,不只是一位善于思考的长者多年沉淀与结晶,更可以视为中国社会对真正思想者的尊重与回报。

对于我而言,这本书更像是一段幸运人生的见证。作为编者,我有幸第一时间读到这本书大部分作品的初稿,更有幸能够参与到大部分作品的编辑始末。编辑的幸福,就在于有机会参与伟大思想的孕育过程。编辑志勤老师的文章,是我八年《环球时报》编辑生涯里催生幸福感的重要力量。这是我首先要感谢志勤老师的地方。

更要感谢的是,志勤老师对我成长与生活的帮助与照顾。从编者与作者的互动开始,我和志勤老师很快就成了“忘年交”。我们常常相约某家咖啡厅,交流心得体会、人生感悟。真的非常感激志勤老师对我——这个比他儿女还要小好几岁的“愣头青”——过往无数幼稚想法、天方夜谭、胡思乱想、心烦气躁的牢骚的耐心的倾听、劝诫与教导。对志勤老师来说,这只是他帮助后生晚辈的无数次之一,而对于我——一个“北漂”级的“席丝”——来讲,却是最宝贵的推动和扶持的唯一(动力)。

可能我现在的成长还是不够理想,有时自己仍然觉得做得不够,但我仍然希望借这篇文章向刘志勤老师表达一下正式的谢意:没有您的帮忙,很难有王文的今天。

年轻人的最大幸运,在于能够遇上贵人的相助。志勤老师无疑就是我的贵人。在同行看来,他是银行家;在读者看来,他是思想者;但在我眼里,他更是一位受到晚辈们敬仰、佩服的长者。记得一次银行圈聚会,我参与其中,席间所有银行人士都相互称“某行长”,而大家却不称“刘行长”,而统称他为“刘老师”。这是志勤老师在业内地位和人格魅力的最佳证明。  文如其人,名更如其人。“刘志勤”三个字非常恰当地代表了他本身的个人气质。

“文刀”代表着志勤老师尖锐独到的文章风格,每一篇作品都有新颖的角度,与众不同的视野,写作者的真诚与豪迈。有人说,“只有敢批判,才算有勇气。”非也!真正的勇气,是在目前中国极度自由化、价值观极度混乱的社会舆论背景下,还敢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政府有错,就勇于进行建设性地批判;国家受气,就敢于对外亮剑,这才是真正的大无畏精神。在当今中国时评圈甚至整个文坛,几乎很少有既敢于建设性地批判,又敢于对国际强权阐述中国独到声音的写作者。这正是志勤老师文章的难能可贵之处。

“志”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见照。志勤老师年轻时曾在军工企业工作,捧着“铁饭碗”,此后在上世纪80年代毅然放弃舒适的生活,游学欧洲,掌握数门外语,再在外资银行工作数十年,构筑中外贸易、投资、金融的重要桥梁。他代表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代中国金融家们服务于国家复兴的志向。与志勤老师一样,像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张燕玲、前外汇管理局副局长魏本华等,都是拥有如此远大志向与抱负的前辈。我真的非常幸运,现在的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得到前辈们的全力相助。人大重阳作为新型智库,就是希望能够团结所有有志于报效国家的志同道合者,继承上一代的志向,让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变得更美好。

“勤”的意味就更明显了。志勤老师的“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他可能是中国最笔耕不辍、公开涉猎最广的银行家。唐代诗人韩愈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志勤老师的许多文章,都是行一路,写一路;评论的角度与高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样的行文方式也直接影响到我个人的写作,许多时候,我也爱走到哪,写到哪。不同的是,我先前是记者,写作是职业习惯;而志勤老师是银行家,写作是分外之事,需要额外的付出。透过本书的文字,读者很快就会发现,为什么志勤老师对写作会有如此大的热情。在我看来,那是因为他对社会的无限关注,对正义的无限追求,以及对生活无限的爱。

写到这里,我忽然萌生一个心愿:祝愿志勤老师身体健康,至少要活到100岁。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志勤老师的母亲还健在,已近百岁。等志勤老师100岁时,我也是65岁的老头了。那时“小老头”与“老老头”可否在夕阳下再共饮咖啡,谈谈这个国家前进的不易,感叹一下这个艰难的进程中,“老头”们还是问心无愧地尽了一些力的。这个心愿一定要实现啊。

是为序,实为感恩与祈福。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后记

近几年来,不少的朋友劝我出一本书,把这些年写的短文章收集成册出版。总算把这部《多嘴集》整理完毕付梓。特别要感谢王文先生,因为他是最积极鼓励我出书的。还有许多学者专家朋友,更是不断提出建议,希望早点看到此书。特别有一位专门研究金融经济问题的老专家,原公安部副部长朱恩涛先生说过,他看我的文章总要看1.5次,第一次通读,第二次要细读。这让我受到鼓舞和激励。我四十年前的许多学生更是我的文章的热情读者,每篇必看,每看必传,这倒成为我不断写文的动力和源泉。

我感谢他们,永远感谢朋友们。

最后一句话是,把此书送给我的孙子刘涵杨(小名小树)和外孙女关茗月(小名小苗),愿他们能有个干净、纯洁的世界健康成长。因为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这一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2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