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
高四五丈的咸阳城楼上,插满了黑旗,城垛上立着密密麻麻的秦军,很是威武。皇宫前广场上,八百长号手吹起了雄壮的号角,号声冲天,响彻百里。中间操场上,肃立着威武雄健的十万禁军。后面高约二十丈的雄伟甘泉宫大殿前,竖立着十二个高五丈,重二十四万斤的铜人。宫门左右,共放着八只两三吨重的大鼎,上面刻着大禹王时中国的九州山川图及国家法令。门前等待着数百文武官员和七十名博士。
随着内监一串“升殿哕”吆喝传来,只听一声炮响,高五丈的厚重铜门缓缓打开,候在门旁的文武百官,没有口令,便整齐地进了大门。
二门前,一万手持大刀长戟的卫队雕塑般地肃立着,百官进宫,都得从这刀枪丛中经过,不论你有多大胆识,过了这阵势,也都胆战心惊,全没了主意。
百官提着心尖才进得大殿,只见殿内根根环抱粗的铜柱上雕龙飞凤,虎虎生威,就要吃人的一般。
屋梁上,垂悬着十二颗拳头大小的夜明珠和几个面盆大的夜光璧,把堂中悬挂的钟鼓,林立的珊瑚树和种种装饰物照耀得如同晴日树阴,使本来琳琅满目,辉煌金灿的殿堂,更显得繁华,又夹着几分鬼气。外人一看,就在惊羡之中,生出几分恐惧来,没有人敢不服。
堂中间,是一个宽十丈,长十五丈的深水池,中间一条窄道,只容一人通过。
前面十二级台阶的高台龙椅上,坐着高大威严的秦王。群臣上来,整齐跪在池前,齐刷刷地伏地高唱道:“吾王扫平六国,一统天下,开创万世不朽之业,功高千秋,德盛日月!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震如雷,撼人心魄。
这呼声曾使荆轲的副使秦舞阳站立不稳,险些个儿败露了行刺阴谋。如今秦王听着这声音,当然十分的畅意,胸藏寰宇地道:“平身。”只这两字,便包含着气吞山河的气度。
百官秩序井然,按文武分列水池两旁。之后,左丞相王绾、右丞相冯去疾、太尉王贲、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齐出班道:“陛下德被宇内,功无古人!当立更始,以别古今。请陛下赐诏!”
秦王道:“寡人不过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如今国家一统,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众卿就议一议吧。”
李斯道:“陛下,过去诸侯以孤家寡人自称,说是自谦,其实难听。如今陛下一统天下,功过三皇五帝,自当革除旧习,专谓尊称。望陛下恩准。”
秦王道:“卿言有理。众卿议一议,看怎样称谓方好。”
王绾出班道:“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曰‘制’,令曰‘诏’,天子自称曰‘朕’。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秦王一听道:“‘泰’不过一座山,尚不足以显尊贵。不如取天皇、地皇、泰皇的‘皇’字为首,取五帝的‘帝’字为根,合而为‘皇帝’。其余依卿所奏。”
冯劫忙道:“陛下之功,三皇五帝相加不及,合其贵而为‘皇帝’,再好不过。陛下圣明!,'
皇帝听得高兴,又觉得缺少了点儿什么,想了一下道:“古时君王死后,后代依其功过赐予谥号。这是以子议父,以臣议君。从今往后,把这条也改了。从朕开始,称始皇帝,后代依次为二世、三世及至万世无穷,众卿以为如何?”
群臣赶紧说:“皇上英明!臣等不及!”
始皇帝又道:“如今江山一统,天下顺治,朕闲暇无事,日游一宫,月月如是,时间长了,也就别无兴致。不知众卿有什么主意?”
冯去疾见群臣沉默不言,想了一会儿道:“回陛下,若咸阳三百宫尚不足以娱陛下之目,微臣想是否可在天下名山大川风光秀丽之所建些行宫,陛下可依时令游玩。冬避寒,夏避暑,时时新鲜,不就趣味无穷了吗?”
始皇一听,正合己意,乃笑道:“这个主意不错。只是行宫要各地都有,不能太少,就修四百座吧。”
冯去疾迟疑了一下,不敢应命,众人也都把头压得很低。
始皇等了一下才见大公子扶苏迟疑地站出来说:“父皇,儿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始皇道:“讲。”
P2-4
秦始皇奋神威,振六合,统一全中国,他的历史功绩是应当充分肯定的。然而,他气吞山河背后,却隐藏着贪婪的心,在成绩面前,骄横了,乃凭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严刑峻法,创造了桩桩惊世骇俗的个人工程。方圆二百里的咸阳三百宫;“高数十仞,东西五里,南北千米”的阿房宫;遍布天下的四百多座行宫,与从咸阳通往行宫的六十米宽万里平直驰道;整个陵园总面积相当于七十八个故宫,墓深千米的骊山陵;八年修成的万里长城;这些浩大工程,竟是在供给了南北七十余万征戍军队的战争状态下完成的。
然而,人民的负担力毕竟有限,在“民三其力,二人于公”尚不足以应付浩大工程时,竟导致了“刑者相半于道,死者日成积于市”的惨酷社会局面(见《史记·李斯列传》),人民不堪其苦,在不能生存时,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纷纷起义,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席卷全国,半年,直捣秦帝老巢。
亡秦前夜,章邯率骊山囚徒救败,败周文,破陈、吴,杀魏王,斩项梁,擒周市,各路义军纷纷落败,秦帝国大有重振之势。移时,秦军又攻破邯郸,兵困巨鹿。农民起义面临生死存亡关头!天下诸侯起兵相救。然而,面对“白起再世,秦之长城”的章邯部下二十余万秦军主力和王离二十万长城兵团,各路诸侯救兵,全都畏缩了,莫不躲在百里外作壁上观。
楚军新破,项粱被杀,宋义领军,同样畏缩不前。当此之时,少年项羽,振臂一呼,义杀宋义,挥师北上,以五万军备战秦军主力,斗智斗勇,恶战九仗,生擒长城兵团主帅王离,大败章邯兵团,一举扭转乾坤,拯救了农民革命斗争。使诸侯将膝行求见,并尊其为霸主——项羽前后不过二十多天,就统一诸侯,统领百万义军,成为霸主! 楚汉战争中,楚霸王闻京城沦陷,于山东驰救彭城,三万骑兵在刘邦五十六万大军铁桶般包围中纵横冲杀,直接斩杀汉军二十万,还把残兵包围在河中,“睢水为之不流”。项羽前后四次大败刘邦的十倍汉军,堪称战神。
北伐之始,韩信率三万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月夺陈仓,三月下关中,擒章邯等三王。并数以两三万新降军,大败十倍强敌,下魏、赵、韩、燕、齐五国,斩龙且,败钟离昧。诸多战役,包涵了多少用兵绝学!足以启迪我们的智慧。
后来楚汉签约,刘邦率四十万大军在夏阳南夜袭楚军大败后,经张良献策东下,韩信即在垓下以十面埋伏消灭楚军。这些惊心动魄的历史,留下多少响亮成语!
汉王朝刚建立时,国家十分困难,“石米万钱,马百金”,有的郡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现象。刘邦出身小吏,也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忌妒韩信等之功,强加罪名,冤杀韩信、彭越等异姓王,群臣自危。吕后一死,群臣联合起来,扫除诸吕,迎立“贤圣闻名天下”的代王刘恒为帝,这就是昭德大帝、圣武大帝。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治世“文景之治”的缔造者。这个治世朝无奸佞,吏绝贪没。言路畅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国富民强,路无遗孤,道有遗银。粮食烂库,礼义大兴,天下无贼,全中国一年官司案件相加不到二十件,刑法几乎成了一种摆设。
汉文帝年年耕地三十亩,皇后率后宫栽桑织布。为做表率,他不观舞,不听乐。他一次赏赐功臣的黄金就达万斤,但自己想修一个露台,需“百金”,也舍不得花。皇宫有挡路的地方,撤了给百姓让路,还把木料送给老百姓。他普建收孤院,收恤孤弱。他给年满八十岁的老人每月赐给丰厚的食物;男子二十不婚,女子十八未嫁,他令官府操办。他不仅三次下诏请天下人提意见,还令每一个官府衙门前放一个大鼓,作为官吏受谏令。他到死都一心一意为百姓着想。
在对外关系上,汉文帝打开关贸,自由流通。以泱泱大国,王者风范,解人之困,救人之难,与邻邦兄弟相称。但又决不一味退让,他令守备军屯田,令百姓农闲时练武;他创办了三十六个国营养马场,喂有三十万匹战马,组建了三个强大的机动兵团,当十万匈奴骑兵来犯时,遇着这些机动兵团就逃遁。先后三次大败匈奴,令三代单于服输。一封书信,即令早已独立称帝的南越王赵佗自去帝号,俯首称臣。连逃亡匈奴,并被单于封王的韩王信的后代都为其盛德感召,重新回到了祖国怀抱。
汉文帝德比尧舜,行过百夷,他的崇高品德感染了天下每一个人。所以天下大治,民风和谐,稀有狱讼,百姓过上了前所未有的幸福生活,在位二十三年,人口增加一倍。连唐太宗都说:“朕德不逮汉文帝。”而李白、杜甫、杜牧、苏东坡等大师则一致称颂汉文帝为神圣。
杜牧诗云:“仁圣天子神且武,内修文教外披攘。以德化人汉文帝,侧身修道周宣王。”
景帝元年十月诏令中写道: “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遂群生。减嗜欲,不受献,罪人不帑,不诛无罪,不私其利也。除肉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弗能胜识。此皆上世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汉书》也说文帝“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
汉文帝的崇高品德和治国方针,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政治智慧的结晶。是国家富强、民风淳朴的典范。 当然,文学作品也不能当历史写,为了增强吸引力,把秦皇的贪暴和刘邦及吕后的自私作纵向对比,既衬托汉文帝的境界,又把惊心动魄的楚汉战争过程重现开来,扣人心弦,品读古代战争绝学,未尝不是精神享受。英雄美人,从来不离,谈情说爱,也就在所难免。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观点均为笔者个人心得,欢迎读者探讨交流。为了让读者理解其中真谛,书中较少采用丢包袱的手法吊人胃口,这是本书的不足,将来再改进吧。但愿本书能够给朋友们一些启迪,冀望社会政治清明,民风和乐,天下大治,人人获福焉。
作者
2013年5月
《开汉大业》的内容简介如下:
秦朝既灭,楚汉相争。刀光剑影只是过程,刘邦赢得了天下,却保护不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项羽自刎于乌江,悲剧英雄不负虞姬的一片深情。从吕后干政,到文帝当政,皇权之争始终绕不过美人心计与臣子野心;从开国将相乘牛车上班,到国库串钱的绳子沤烂,这是一个逐渐复兴并开创千秋盛世的时代。
《开汉大业》由郑松柏编著。
郑松柏编著的《开汉大业》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秦末至汉文帝这段时间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作者在写作时,主要以《史记》、《汉书》的史料为依据,基本上能尊重历史事实。全书文笔流畅,故事情节生动,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对于了解秦末至汉文帝时期的古代历史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