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不仅是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文学家、军事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阳明心学精髓:
存善去恶,去私欲,合天道,保持本性,无善无恶心之本体。
致良知,人性去蔽化改造工程,圣人教人第一文。
知行合一,勿言行脱节,践行自觉的道德规范。
韩博编写的《王阳明心学笔记》结合王阳明的生平,详细讲解王阳明心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王阳明心学笔记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韩博 |
出版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阳明不仅是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文学家、军事家,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阳明心学精髓: 存善去恶,去私欲,合天道,保持本性,无善无恶心之本体。 致良知,人性去蔽化改造工程,圣人教人第一文。 知行合一,勿言行脱节,践行自觉的道德规范。 韩博编写的《王阳明心学笔记》结合王阳明的生平,详细讲解王阳明心学。 内容推荐 《王阳明心学笔记》结合王阳明的生平,详细讲解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一生起伏跌宕,由最初一心成为圣人——守仁格竹到被贬龙场后在阳明洞悟道,并最终悟出存善去恶、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心学精髓。他不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而且精通军事,他领兵平定江西民变祸乱、宸濠之乱和明朝西南部的盗贼。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王阳明心学笔记》的作者是韩博。 目录 第一章 阳明心学之存善去恶 第一节 绚烂情感,净化心灵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 清净心,方避境由心生 不如反求之切 过不可怕,贵在改之 我不看花时,花与我心同寂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第二节 修身养性,心随意动 有根方生,无根便死 不受繁华而动于气 修身贵在独知上下功夫 保持务实本性 岂有邪鬼能迷正人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常快活便是功夫 一切得丧荣辱,真如飘风之过耳 第三节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利他方能自利 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欲得天下,先得人心 圣人一生实事,俱播在乐中 宽以待人,严以待己 随人毁谤,随人欺慢,处处得益 宽厚仁慈,深得人心 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 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第四节 保持本心,至诚为人 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体,便是思诚的功夫 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诚意只是循天理 率性而为之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为政不事威刑,唯以开导人心为本 臆不信,即非信也 物在外,与身心意知是一件 信得此过,方是圣人的真血脉 第二章 阳明心学之致良知 第五节 良知不假外求,生而知之 心灵与良知密不可分 尚功利,崇邪说,是谓乱经 用功到精处,愈着不得言语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成己 良知四句教 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 心也,性也,天也,一也 夫吾之所谓真吾者,良知之谓也 遵循良知,以不变应万变 第六节 苦中作乐,失意不失志 忍辱方能负重 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 何天高之冥冥兮,孰察予之衷 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 依靠心学,化危为安 圣人只有此,学者当存此 第三章 阳明心学之知行合一 第七节 知行合一,心口如一 慎思之,笃行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不逆不臆,信守承诺 素谋其位而行 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第八节 心之所想,力之所行 人生立志,志存高远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有意必便偏著一边,能此未必能彼 立志不可敷衍了事 玩物必然丧志 第九节 有一种养心方法是放下 争名夺誉易自毙 好高骛远要弃之 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 过度贪婪,人生处处不如意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人生达命自洒落 放下私心,获得光明 试读章节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做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传习录》 王阳明认为,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人,就不可能成功;即使在学习各种工匠技艺时,若是没有志气与坚持不懈,也是不可能学成的。正如常言所说的:“有志登山顶,无志站山脚。”自古以来,但凡成大事之人,都是先立志;而没有志向的人,往往碌碌为无而终其一生。因此,想要做出一番成就,首先便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志向,并坚持不懈地朝这个方向努力下去。 王阳明极为赞同“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长志”这句话。在王阳明的众多弟子中,不乏有一些不能立志,更不能立长志的人。每当遇到这样的弟子,王阳明都会向其讲述立志的重要性,并帮助他们确定合理的志向。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非常好学,但是他在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学问并没有太大的长进。于是,满腹疑惑的他找到先生,向其请教这一问题:“为什么我努力了这么长时间,自我感觉却没有取得进步呢?” 听了陆澄的问题,王阳明便根据自己日常讲学中看到的陆澄学习的情形,帮陆澄分析其中的原因,他说:“无论谁做学问,都必须要先建立一个根基,之后再以此为基础循序而进。道家学说以婴儿作比喻,说得十分精辟。当一位母亲刚刚怀孕时,胎儿在其腹中还没有成形,那时还仅仅是一团气。但是,等到胎儿出生之后,会哭出声音,稍大一些后才会笑出声音;再接下来就是认识自己的父母兄弟,直到可以站立、行走、拿东西,最后天下的事情几乎无所不能。这都是由于他精气日益充足,筋骨也变得越来越强壮,大脑越来越聪明。这些并非是出生时就具备的,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本源。即便是圣人,也是建立在涵养的基础之上,才不会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出来的。只有慢慢养成,才能立足于世间万物之间,任由世间万物随性而长。由于后来的儒学弟子们并不懂得格物的学说,才会认为圣人拥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能力,因此,才会妄想在刚刚做学问时,便将圣人的学问全部学完,但又怎么可能呢?” 听了先生的一番话,陆澄连连点头称是。 王阳明继续说道:“我们现在在这里讨论学问,只不过是无中生有的功夫,如果想要求得真学问,就必须立志。立志用功犹如种树,开始生根发芽,然后逐步长出枝节和树叶,再结出花果。但是,刚种植时,只管栽培灌溉,不要想枝,不要想叶,不要想花,不要想果。空想有什么用?只要不忘记栽培浇灌的功夫,何愁没有枝叶和花果?刚开始做学问的时候也应当如此,立下志向,一定要朝此方向努力。” 王阳明认为,只有立志,才有可能做成某事;一个不懂得立志,没有为自己确立专一目标的人,便无法做到心无旁骛,更不可能做到一心一意地朝着目标努力。P168-170 序言 1529年,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明嘉靖时期,那年的早晨,一条正在江西南安青龙铺的章江河面上行驶的木船突然停了下来,四周鸦雀无声,船上一位患有肺痨的老者离开了人世。他就是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为大明朝效力的两广总督、“此心光明,亦复何求”的王阳明。 王阳明,原名王云,后来改名为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他是明朝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更是创造了辉煌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对儒释道三家学说的潜心研究和先人的思想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心学”的概念。在追求圣贤的道路上,他不惜用尽毕生的精力。尽管在步入仕途之初,他经历了重重磨难,但是,凭借着强大的意志,他不仅没有被摧垮,而且一步步走向伟大,成为一代圣人。 王阳明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后人。两晋时发生“八王之乱”,王家因战乱南迁,从那时起,一直到王阳明的爷爷王天叙那一代,王家便没有再出现显赫的大人物。不过,王家人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依然保持着书香世家的风气。在王天叙的熏陶与教育下,他的儿子,也就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成为明王朝成化年间的状元,由此,又拉开了王家的仕途人生之幕。 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王阳明,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成为与孔子、孟子、朱熹并列的四大圣人之一。其学术思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地区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王阳明心学笔记》这本书便是为读者阐释王阳明心学的作品。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