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济群法师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济群法师是当代著名高僧,学修并重的僧人! 善用网络开示智慧法语,微博达人,新浪微博粉丝超过50万人!

创办大型公益学习型组织“菩提书院”,教化众多海内外信众!

“菩提书院”从历年精华文章中精选五大主题,问道、觉悟、安心、处世、云水禅心。帮助解决人生困惑,调适心灵,获得智慧人生!

周国平郑重推荐!

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是什么,快乐的根源是什么,是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

内容推荐

世间的风光,有时一阵风就吹光了。

有人拼命催着自己成功,结果把自己摧残了;

有人拼命催着自己享乐,结果把自己摧毁了。

要用无所得的心做事,才能和解脱相应。

《处世:济群法师讲人生的经营与管理》是济群法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外物的态度的指导。现代的人,有太多的浮躁和不安。如何正确对待财富、物质、名利、情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健康幸福的生活准则是什么?快乐的根源又是什么?《处世:》给出了明确的回答和方向。

目录

[生而为人]

 人生五大问题——2007年12月讲于南京大学历史系

 人心和人生——2004年春在西园寺般若堂为青年学佛班学员所作的开示

 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

 学佛与做人

[佛法在世问]

 佛教的环保思想

 佛教的财富观

[处世良方]

 提升财富品质享受智慧生活

 随缘与进取——西园寺参访善知识济群法师

 以出世之心做人世之事

 报恩,不仅仅是报恩一一济群法师论佛教中的父母与子女关系

 用佛法智慧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财富品质》访谈

 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困惑与希望——《中国商人》专访

 慈善的精神——《胡润百富》专访

试读章节

人生五大问题——2007年12月讲于南京大学历史系

在这个世间,每个人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实上,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制造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循环往复,不曾少息。

现实问题,只要努力多半不难解决。但继续对人生做深层思考,触及心灵深处,必然会碰到生命存在的共同问题:何为幸福?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何为命运?活着为什么?等等。这些也是人类永恒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心灵是无法真正安宁的。千百年来,人们始终没有停止探讨和追寻,但答案往往来自猜测和推断,来自有限的个人经验,而不是对生命真相的体证。今天,我想从佛法的角度,谈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一、何为幸福

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也就是基本温饱。这是属于物质层面的需求,相对比较单纯。除此而外,我们还想进一步获得幸福,这是所有人关注并孜孜以求的。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是由物质还是精神所决定?如果幸福仅仅取决于物质,那就应该可以量化,可以总结出一个幸福的达标指数,比如有多少钱,或有什么条件,等等。可事实又是如何?多数人在生活清贫时,往往会将希望寄托于物质改善,这也是人们热衷于赚钱的动力所在。但在当初设定的目标一一实现后,我们除了获得一些暂时满足外,预想中的幸福似乎并没有如期而至。可见,幸福未必是改善物质条件就能解决的。

那幸福究竟是什么呢?我的定义是:幸福只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种不稳定的感觉,固然和物质条件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在于自身心态,在于我们对自身需求的定位,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缺乏良好心态,或对物质的需求永无止境,那么幸福将永远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影。所以说,幸福不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探讨人生幸福,首先需要对苦、乐的关系具有正确认识。

从佛教观点来看,人生是苦。许多人对这一定义不理解,并以此推断,佛教必是消极悲观的。因为在我们的感觉中,人生并非一味的苦,而是苦乐参半、悲喜交集。那么,佛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归纳呢?

其实,佛教也将人的感受分为五种,分别为苦、乐、忧、喜、舍。其中,苦和乐侧重色身的感受,物质层面,忧和喜侧重精神的感受。虽然理智告诉我们,苦乐忧喜都是无法避免的人生常态,但在内心中,谁又不是趋乐而避苦呢?事实上,这也是一切众生的本能。人类的五千年文明,就是人们不断摆脱痛苦、获得快乐的成果。但结果又是如何?我们有了古人难以想象的丰裕生活,但痛苦就此结束了吗?烦恼就此消失了吗?  可见,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并不是就现象而言,而是透过现象所作的本质判断———苦是人生本质,而快乐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现实中,没有哪种快乐是具有本质性的。所谓本质性的快乐,就是这种快乐无论什么时候享受,也无论享受多长时间,它都是快乐的。我们能找到这样一种绝对的、不变的快乐吗?

事实上,任何一种快乐都有某种痛苦与之对应。当我们被饥渴之苦折磨时,吃饭喝水会成为快乐;当我们被思念之苦缠绕时,亲人相见会成为快乐;当我们夜不成寐时,安然入睡会成为快乐……如果去掉饥渴、失眠这些前提,吃饭和睡觉会成为快乐吗?当我们不想吃却不得不吃,不想睡却不得不睡的时候,同样的事立刻就转为痛苦了。只有当我们需要吃饭、睡觉并为之所苦时,才会因为吃饭、睡觉能使这种痛苦得到缓解而产生快乐。从这个层面来说,痛苦有多少,由缓解痛苦所带来的快乐就有多少。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也比古人有了更多缓解痛苦的途径。古人离别时,天各一方,音讯渺茫,思念便会与日俱增。一旦相见,由此产生的喜悦可谓强烈之极,这在古代诗文中也有大量描写。但现在我们想念一个人时,可以立即拨通电话。如果觉得只闻其声不够,还可通过视频相见。再或者,买张机票就能很快见面,哪怕远隔重洋,也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正是因为易于缓解,这种由相思带来的痛苦就很肤浅,很有限。相应地,所产生的快乐也很肤浅,很有限。

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我们才会产生诸多烦恼。但人们往往看不到这一点,以为改变世界才是解决痛苦的有效途径。这一定位的偏差,使得我们在改善物质条件的同时,又在不断制造烦恼。甚至可以说,制造问题的速度远比改善世界的进程更快。所以,今天的人虽然享有高度文明,却比古人活得更累,压力更大。原因无他,就在于欲望太多,烦恼太多,这也是人生之苦的根本。惟有消除内心的恶性需求及烦恼,才能从源头解决痛苦,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

其他宗教往往将幸福寄托于天堂,寄托于外在拯救。其实,改变环境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被动举措。倘若生命品质不曾改变,由此带来的安乐只能是暂时的。因为只要生命的迷惑还在,就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烦恼,制造轮回。佛教认为,惟有体证生命真相,才能从根本上转迷为悟,超越痛苦。此外,佛教还特别强调自力,即自身努力,这也是佛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主要特征之一。其他宗教主要强调他力,只要具有信仰,就能因此得到救赎。而在佛教修行中,虽然也依靠佛菩萨的加持力,但主力却是自己。当然,仅仅依靠自己还不行,还需要有智慧,有方法,所谓“以己为舟,以法为舟”。否则,往往会走上自以为是的歧路。这里所说的“法”,就是佛陀告诉我们的修行之道,简单地说,就是三学八正道。佛教以“佛、法、僧”为三宝,为皈依对象。其中,“佛”是我们改善生命的榜样,“法”是认识生命真相的方法,“僧”是指导我们使用方法的导师。由依止佛法僧三宝,而能究竟地解脱自在、离苦得乐。

二、我是谁

生命有很多不解之谜。古往今来,人们不停地追问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困惑,也是每个人无法逃避的终极问题。因为我们最在乎、最关注的就是这个“我”。我们的整个生活,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建立的。但我们是否想过:究竟什么代表着我?仅仅是这个身体吗?仅仅是眼前这个会说会动、会哭会笑的五蕴身吗?

人们之所以害怕死亡,原因就是将这个身体当做是我,以为身体败坏就意味着“我”的毁灭。其实,色身只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的一个朝不保夕的片断,一种不断改变的形式,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从哲学定义来说,“我”代表着生命的本质,是永恒且不可分割的。但身体由众多元素构成,刹那处于新陈代谢中,处于发展变化中。而在今天这个医学发达的时代,身体的很多“零件”还可以更换组装,甚至使用人工替代品,其中哪有什么独存、不变的“我”呢?如果了解其中原理,我们对身体就不会那么在乎,对死亡就不会那么恐惧了。

身体而外,“我”的存在还体现于两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心态。我们生活于共同的世界,但同时又活在自己的世界,活在自己的情绪中。很多时候,还会被这些喜怒哀乐左右着,无法自主。我们为什么会被其主宰?原因就是把这些情绪误以为是“我”——“我喜欢”,“我讨厌”,于是就会在乎,就会执著,进而不断将心灵能量投射其中,不断强化这些情绪。最终将“主权”拱手相让,使某些情绪长时间地影响我们。生活中,有人一生追寻爱情,也有人一生被仇恨驱使。其实,很多情绪只是内心的恶性肿瘤,只是生命的不良发展。虽然生长在我们心中,却并不属于“我”的一部分。倘能以智慧进行观照,认清这些情绪不过是内心漂浮的影像,就不会一头栽入其中,成为被操纵的傀儡。

这就需要对自我进行审视,认清“我执”给生命带来的危害。事实上,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任何一种东西,只要贴上自我的标签,对我们就会具有杀伤力,就会让人爱,让人恨,让人朝思暮想,寝食难安。一旦将自我的标签去除,它的变化就不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了。在这个世间,每天发生很多惊天动地的事,但真正使我们为之心动的未必有万千分之一。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随之感慨一下,就迅速抛在脑后。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将自己和那些事切实联系起来,没有对此产生“我执”。

“我执”还是世间一切是非纷争的根源,是我们和他人相互抵触、难以和谐的原因所在。生活中,一个自我意识过强,处处以“我”为中心的人,必定不会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反之,那些淡化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人,不仅深受大众欢迎,自己也能安乐自在。因为他们不必害怕“我”的利益受损,担心“我”的自尊受挫。远离这个处处作祟的“我”,也就远离了那些与“我”形影相随的烦恼。

从佛教角度来说,“自我”正是有情最大的误解,是我们因为不了解生命真相而产生的错误设定。无论身体还是情绪,都不具有永恒不变的内涵,都不能代表所谓的“我”。所以,佛教提出“无我”的思想。这也是佛陀对众生最大的贡献。或许不少人会觉得费解,甚至对此感到恐惧:如果“无我”,那现在这个会说会动的又是什么?又会消失何方?其实,“无我”所否定的,只是加诸“我”的错觉,而非现象本身。

禅宗有个话头是:“一念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不绝如缕的思绪中,在一念接一念的意识活动中。当这些念头尚未生起之前,生命是一种什么状态?再往前追溯:来到这个世界前,“我”又是以什么状态存在?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是禅宗另一个重要的话头。禅宗的修行,正是通过这样一种追寻,将遮蔽内心的妄执层层扫荡,将现有的错误设定逐步瓦解。

认识自己——这是佛法关注的根本问题,也是西方哲学的最高名言。惟有透彻生命真相,我们才能把握前进之舵,成为生命的真正主人。否则,只能是这个色身或情绪的奴隶,为他的衣食奔忙不休,为他的喜怒耗尽生命。更悲哀的是,很多人不仅劳而无功,还会由此造作恶业,使未来继续沉沦,继续受苦。

三、生从何来, 死往何去

茫茫宇宙时刻都在不停运动,所谓“坐地日行八万里”。那么,居住在地球上的我们,来自何方,又去向何方?如果找不到答案,我们能活得踏实吗?当然,不少人未必会想这个问题,或者事情太多而没时间去想,再或者,用种种方法来转移这个无法解决的疑问。但不论我们想不想,这都是每个人最终需要面对的现实。

在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一生是如此短暂;在浩淼太空中,我们的生命又是如此渺小。如果从“人死如灯灭”的观点看待生命现象,我实在看不出生命的终极意义。不论有过多少辉煌,也不论付出多少努力,最终都是趋于毁灭,都是化为尘土。但我们不必因此悲观,佛法告诉我们:在有限的层面之外,生命还有其无限的层面。生命既是渺小的,也是无限的;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既是脆弱的,也是强健的。倘能透彻心的本质,就会了解,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认识这一层面,我们才能找到人生的终极意义。

探讨有情的生死,必然涉及生命的轮回。在一般人看来,生命就是从呱呱坠地开始。而从轮回的眼光来看,今生只是生命长卷中的一个章节,只是其中一个相对的开始:在它之前,有着无穷的过去;在它之后,又有着无尽的未来。当然,现代人往往不易接受这一观点,但只要对生命现象全面观察,我们会发现,某些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若从轮回角度来看,就会豁然开朗。

比如,我们是否相信人和人之间存在缘分?在这个世间,我们会和很多人相识相遇。有些人,我们会一见如故;有些人,天天见面也会视同陌路;还有些人,我们却会毫无理由地心生厌恶。原因何在?很多人会说:这是缘分。但很少有人进一步思考:缘分又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缘分?如果相信轮回,对缘分就不会感到奇怪。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非始于今生,还有许多前生带来的烙印。在过去生,有些曾是我们的亲朋故友,有些则是我们的冤家仇敌。当彼此在今生再度相遇,这种烙印就复苏了,并驱使我们将往昔的爱恨情仇继续演绎下去。

再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有自己学起来容易上手的专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学习中付出同样努力,未必会有同样成果,还可能相距甚远。是上天不公吗?是命运捉弄吗?都不是,只是因为生命起点不同。起点高的,稍加努力就能领先于人。而起点低的,惟以“笨鸟先飞”作为弥补。但天赋又是什么?通常以为是父母遗传,事实上,很多人具有的天赋和父母毫无关系。而从佛教角度来看,生命其实有两套系统,其中的物质系统由父母给予,而精神系统则来自过去生的积累,并将继续影响未来生,成为下一轮的起跑点。

从这两个角度,可以帮助大家理解生命的轮回。但我们还要看到,轮回不仅体现为一种生命现象,而且其根源就在我们的心。佛教认为,众生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生生不息地流转。这六种生命形态,也代表了我们内心的不同状态。

比如饿鬼,是贪心发展的极致。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会表现出极度的渴求,永无满足之时,这种心理被无限张扬后,生命所呈现的就是饿鬼状态。畜牲,是愚痴无知的状态,其生命只是停留在本能的需求上,除饮食男女外别无所求,这种生活和那些为觅食、繁衍而忙碌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阿修罗,是嗔恨狭隘的象征,他们所热衷的斗争,既是嗔心的体现,又是对嗔心的张扬,当这种心态被固定后,生命就会进入阿修罗的状态。

可见,生命状态也是某种心念的延伸,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在社会上,不同行业者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仪,学者有学者的气质,商人有商人的风采。这些差别,正是由不同的心行外化而来的,是心念由内而外的延伸。包括轮回,也是内心发展的一个结果,不是谁强加于我们的。同样,佛菩萨的生命品质亦非本然如是。他们所具有的无限智慧和慈悲,都是在生命发展过程中逐步造就,逐步开发的。

生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的归宿在哪里?答案就在我们当下的心行,就看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想了什么。现在生命的形态,来自过去生的积累。未来的生命发展,又来自今生的积累。所以佛教非常注重当下的努力,这是衔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是我们改变命运的着力点。

如果不了解生从何来,生命是没有根的;如果不了解死往何去,生命是没有归宿感的。一个找不到根和归宿的人,自然会缺乏安全感,这也是现代人极为普遍的一种心理。如何获得安全感?很多人是通过积聚财富或购买保险来解决。事实上,在灾难频仍、风云变幻的今天,这些保障又是多么脆弱,多么不堪一击啊。让向外寻求的心回到当下吧,因为真正的安全感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此刻的心行。我们能够把握当下,就能把握未来,把握生命走向。当我们有能力把握这一切的时候,还有什么不安,还有什么可以恐慌的呢?

P3-14

序言

在许多人心目中,佛教只是烧香、拜佛、求平安、求保佑,除此之外,不知道佛法跟生活有什么关系;也有人觉得佛法是高深的哲理,距离现实人生很遥远,不知道对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我觉得佛法这么好,了解的人却这么少,实在很遗憾!这种想法不光是佛法能不能得到广泛传播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太需要佛法了。我一向比较讲究实用,倘若佛法缺少实用的价值,我想我应该不会选择佛教作为我的信仰,更不会献身于佛法的弘扬。

佛法的智慧,对中国人来说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说到中国传统文化,人们比较容易想到儒家、道家思想,认为佛教是外来的。其实佛教传到中国两千多年了,自汉魏以来儒释道三家思想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佛教思想也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和中国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佛学,就不能很好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另外,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对于了解心性,了悟生命真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今社会,许多人都生活在浮躁、混乱中,内心总有许多困惑、许多烦恼,虽然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活得并不幸福、并不自在。原因在哪里呢?

这个世界由两大因素组成的,一是物质,一是心灵。当物质极大丰富却不能给人们带来快乐时,那原因一定是出在心灵上,于是人们开始关心心理问题。这几年,心理学逐渐受到重视,涌现出一大批心理学的从业者。本人也经常应邀参加心理学界高层论坛的对话,以及一些心理高端培训的讲座,这些活动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和心理学界结下很深的因缘。

其实,佛法就是东方的心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儒家是做人、治理国家的哲学;道家是养身,追求长生不老的学问;佛家是心性之学。佛教传到中国以来,一直承担着中国人心理辅导的角色,帮助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心性,乃至明心见性,解除生死轮回。从实现心灵的安宁,到解决生命永恒的困惑。

西方心理学虽然源于古希腊哲学,但主要还是立足于唯物科学的基础上,在佛教看来,其对于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不究竟的。在东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许多西方心理学家,纷纷把目光转向东方的佛教。学习南传的禅修,汉传的禅宗,以及藏传佛教,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和心理治疗,这方面的成果也频繁被翻译到国内,在许多书店中都能看到。国内也有不少心理学的从业者开始学佛,参加禅修。

在这个充满浮躁、混乱的时代,佛法的觉醒之光,是这个时代的希望。佛陀对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最大贡献,是他在菩提树下明心见性,发现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都有觉悟的潜质。也就是众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这无疑是给我们人类生命带来光明和希望。

人类因为无明,看不清自己,也不认识世界,,产生对自我的错误设定,对世界的错误认识,由此发展出贪嗔痴烦恼,形成了凡夫心的迷惑系统。人类深陷在这样的生命系统中,长久地轮回着,看不到方向,找不到出路。在烦恼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

佛陀的教法,便是帮助我们开发觉悟潜质的智慧和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认清生命的真相,走出迷惘,走向觉醒。佛教所说的解脱,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其实跟我们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我们的内心有许多困惑、许多焦虑、许多烦恼,通过戒定慧的修行,这些都是可以究竟解除的。佛教所说的涅槃,便是代表着烦恼彻底的平息和寂静。

佛法既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命的永恒困惑,也能给我们的现实人生做智慧的指导。学佛并非要放弃一切,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智慧地过红尘生活。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一直立足于对人生问题的关注,从佛法的角度,对现实人生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思考和解决方法,先后在高校、企业界、佛教界、心理学界等,参加各种专题演讲或讨论交流,这些内容也都陆续整理成书,收集在这套丛书中。

我希望这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帮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佛法,走进佛法。让生命的觉醒之光在这个时代发扬光大。

济群

2012年秋写于阿兰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2: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