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河湾镇的女人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舒风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河湾镇的女人们》由舒风著,与《活出个人样》一起,这两部小说都是以作者的亲历、亲见、亲闻和自己的亲身感受为基础的,并从中拮取素材,同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升华而成。也就是说,它是舒风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结晶。已经是近八十岁的人了,还这样用功,这样尽心尽力,这样不分昼夜笔耕不止,真是“伟哉千里牛”啊!我看,这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更为可贵。特别是舒风在《河镇湾的女人们》的后记中,深情谈到在写这部书时,常常止不住“热泪盈眶”,因为好些事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情动于衷,随着笔触自然流出,又伴着泪水洒在纸上,这种真情实感的创作,比起那些匆匆拼凑和瞎编猎奇之作,岂可同日而语。

内容推荐

多卷本长篇小说《河湾镇的女人们》,写了冀中平原这个村子老少三代的女人群像。第一代是写土生娘、大壮娘、翠竹大婶、秀芝娘、秀红娘等人的;第二代是写秀红、欢欣、秋菊、素娥、秀花等人的;第三代是写彩霞、彩云、根花、冬梅、彤彦等人的。这三代女人由于生活环境各异,受的教育不同,她们的性格、个性迥然不同,命运大相径庭。

《河湾镇的女人们》主人公土生娘从青年时代就投入了火热的抗日斗争。她出生入死、历尽艰险,受遍了人间的罪,但不论处于绝境、濒临死亡,还是成为“高级老太婆”,始终一身正气,可谓“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土生娘是一位无名英雄。

好花需要绿叶扶,作者舒风除了塑造了土生娘、大壮娘、秀红、欢欣这些主要的正面人物外,还写了许多有缺点、有毛病的老少女人,如“没遮拦”大嫂、“大脚老婆子”、“大屁股”、大胖娥等。虽然对这些人物着墨不多,但刻画入木三分,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这本书里也少不了男人。朴实忠厚者如高志刚、高大壮、高铁柱;奸猾刁钻者如李铁锁、孙二坏、葛春旺;嘎咕坏的如“坏枣”、小坏、嘎小子。同样混迹于风月场中的老手葛富贵与其侄子葛大厢迥然有异。外号“肉棍”和“张老头子”这些地痞流氓则是另一类坏蛋。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孤儿寡母

 第二章 汗滴黄土

 第三章 情哥情妹

 第四章 燕尔新婚

 第五章 同甘共苦

 第六章 坷垃百岁

 第七章 壮烈牺牲

 第八章 死里逃生

 第九章 寄人篱下

 第十章 智斗恶棍

 第十一章 干柴烈火

 第十二章 向阳商店

 第十三章 欢庆胜利

第二卷

 第一章 土地革命

 第二章 鱼龙混杂

 第三章 酸甜苦辣

 第四章 苦痛难言

 第五章 明争暗斗

 第六章 命运各异

 第七章 飞来横祸

 第八章 搅浑清水

 第九章 颠倒黑白

 第十章 雨过天晴

第三卷

 第一章 起死回生

 第二章 蓬荜生辉

 第三章 今非昔比

 第四章 意外事件

 第五章 巧破疑案

 第六章 洁身自爱

 第七章 旧貌新颜

 第八章 河湾腾飞

 第九章 一波三折

 第十章 病房内外

尾声 年轻人的河湾镇

后记

试读章节

河湾镇是个有几百户的大镇子。镇子南小街有一个小户人家姓高。说是小户,因为人口少,只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寡母守着一个二十岁的儿子过日子。家里财产不多,但靠母子俩拼死苦干,省吃俭用,日子还算过得去。儿子叫高志辉,名字是他父亲起的,目的是希望儿子长大成人之后是个有志气的人,能发家创业,购置田产,使高家日进斗金,满门生辉。

据说高家的祖先在清代康熙年间是个举人。家有广厦千间,良田数顷,骡马成群,人丁兴旺。谁知到了举人的第二代孙子,却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主儿。他嗜赌成性,每赌必输。祖爷手里置下的家业,到他三十岁时几乎输了个干干净净。

这天他又要卖镇南仅有的四亩水浇地,妻子拉着五岁的儿子跪在地上,哭着说:“求求您了,您给儿子和我留下点东西吧!再要卖地、卖房子,儿子大了不要说无法娶媳妇,连我娘俩的栖身之地也没有。”

这位爷看看哭成泪人的妻子和可怜的儿子,又环顾室内空空如也,家徒四壁。他把脚一跺,牙一咬说:“好吧,我给孩子留下这几间破房子和镇南的四亩水浇地。”说完扬长而去,再也没有音信。后来孩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日子过得火爆爆的。,

从那时起,高家的子孙辈辈兢兢业业过日子。侍弄田地,精耕细作;操持家务,节衣缩食。直到清朝末年,高家既没有发了,也没有衰败下去。拼命挣扎一年,混个够吃够穿,略有节余。用高志辉他娘的话说,是“撑不着也饿不死”。

到了高志辉他爹这辈,日子过得也不富裕。志辉八岁时,他父亲的胃癌到了晚期。多方延医诊治,总不见效。父亲是一位明白人,对妻子说:“不用再请医生,也不用抓药了。我这病吃多少药也好不了,不要再浪费钱了。”在他奄奄一息,弥留之际,挣扎着伸出胳膊,拉住独生儿子志辉的手说:“辉,爹没有本事,没有给你置下多少产业。但你要立志,长大成人后要给高家争口气,要发家,要光耀门庭。”说完闭上了双眼。志辉他娘以为丈夫从此就再也睁不开眼了,便拉着丈夫的手“呜呜”地哭起来。谁知志辉他爹又睁开无神的双眼,断断续续地说:“志辉,你如果——把日子——过穷了——不管多么艰难困苦——即使去讨饭,这几间老房子——和镇南那四亩——水地——不——能——卖!那是祖宗——留下的——产业。”志辉爹,说完这几句话,又看了看妻子和儿子,便闭上双眼,撒手人寰了。

志辉娘是个有心计、有志气、能吃苦的勤俭过日子的人。她知道自己不能种地,便把四亩水地按四六分成,出租给无地的农民。自己腾出手来专门纺线织布卖,靠这个赚点儿钱,除了供孩子读书之外,余下点就贴补家用。好年景,地里打的粮食能分二百来斤粗粮,娘俩搭配着蔓菁、萝卜、倭瓜、红薯等杂菜,勉强够娘俩一年吃用。地里的庄稼秸秆儿,也紧紧巴巴够娘俩用作做饭的烧柴。

志辉娘身强体壮,她白天黑夜手不识闲儿地纺线织布。一般懒散婆娘一个月二十天纺不了一斤棉线,十天半月织不了一匹土布。志辉娘能用六个晚上纺一斤线子,五个白天织一匹土布。

志辉娘心灵手巧,一般妇女都比不上她。她能在简单的织布机子上,使用“三棚缯”、“四棚缯”变化着织布机的脚踏板,织出直纹布、斜纹布、人字布、花条布、方格布;把白色的土布用线捆扎起来,居然能染成蓝底白色的梅花、蝴蝶、竹叶等各种图案的花布。

志辉娘赶集卖布不用出村,她只要把织好的布匹拿到河湾镇布市上一亮,转眼就被抢光。来自山西或口外的商人,甚至还向志辉娘“加工定货”,有多少,收购多少。

河湾镇的庙会、集市,从清代起就远近闻名。何以至此?原来这个镇子的文化传承,乡土风俗,以及所处的地理环境非常独特。

滹沱河唱着轻快的乡歌欢蹦着从太行山麓沿着一条山梁,从溪谷中曲曲折折地窜向东方。流到冀中平原遇到一个土岗子便分成两股,南股河汊绕过土岗和一个镇子又弯弯曲曲地与滹沱河的主河道汇合。两股河汊岸边,长满了上百年的垂柳。夏季里,这里柳丝如烟直垂水面。午后和夜晚,镇子的前前后后,蛙声一片,清波浩渺。正如唐代诗人贾弁在《孟夏》中所云:“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这个镇子,因为四面被河水环绕起来,所以从古老的年代起,不管经过多少历史变革,人们都管它叫做“河湾镇”。夏季水大时,河湾镇的东、南、西三面各搭一座木桥,与通向外乡的道路相连。镇子的北面紧傍着滹沱河的主河道,便用大木船摆渡。在秋冬季节或大旱之年,河水干涸时,人马车辆便从河道里直接走来走去。

P1-2

序言

《河湾镇的女人们》序

“但愿人间情长久,闲云更比飞云忙”。大概这就是舒风近些年来生活的真实写照。

刚读罢舒风写的长篇小说《活出个人样》,掩卷深思,正打算写一篇评论文章,忽又得知他积二十年之久写的另一部三卷本长篇小说《河湾镇的女人们》,又即将在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他嘱我写个序。写序比写评论可以随意一些,原想在评论中说的话也可揉在序中说,于是我就欣然“易弦更张”了。

舒风是我老友,相交已半个多世纪了。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勤奋好学,为人正直,待人诚恳,在同乡、同学、同事中结交了不少挚友。我曾写过一首诗相赠:“我爱孟夫子,从不逞风流。为人诚且直,视利如云浮。景山共教改,劫后又同俦。相交五十载,伟哉千里牛。”他原是学文学的,当过老师,编过刊物,还写过一批人物传记和各种文章,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风质朴厚重,“大巧若拙”。写长篇小说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才开始的。先写的是《河湾镇的女人们》,接着又写了《活出个人样》。结果,《活出个人样》赶在前头出版了。

这两部小说都是以他的亲历、亲见、亲闻和自己的亲身感受为基础的,并从中拮取素材,同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升华而成。也就是说,它是舒风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心血结晶。已经是近八十岁的人了,还这样用功,这样尽心尽力,这样不分昼夜笔耕不止,真是“伟哉千里牛”啊!我看,这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更为可贵。特别是舒风在《河镇湾的女人们》的后记中,深情谈到在写这部书时,常常止不住“热泪盈眶”,因为好些事都是他的亲身经历和亲见亲闻。情动于衷,随着笔触自然流出,又伴着泪水洒在纸上,这种真情实感的创作,比起那些匆匆拼凑和瞎编猎奇之作,岂可同日而语。一部作品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岂能感动读者?写了连自己都不想读,更何谈献给读者?

往事未必如云烟。有些往事确实像云烟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飘失得无影无踪了,但有些却历久愈珍,沉淀在人的感情深处,铭刻在心碑上,永远忘不了。有时它也会如同白云出岫那样,冉冉从心底升起。舒风过去忙工作,忙这忙那,年纪大了,工作担子卸了,但一些难忘的铭刻于心碑上的往事,却渐渐活了起来。加以过去学的是文学,各种小说也读过不少,很自然地,提起笔来写小说的愿望(或者说是冲动)油然而生,而且“水到”就能“渠成”。从人才学角度观察,他写小说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倘若他在大学毕业后很快走上文艺创作之路,当会是另外一种情况,至少《河镇湾的女人们》这部小说的抗日战争时期部分早已问世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时兴的文艺创作,小说自然也是这样。《河镇湾的女人们》这部小说的面世似乎晚了一些,但纵观全书,它的时间跨度很长,从抗日战争时期写到现在,写了整整三代人。除了历史演义之外,这种情况是罕见的。从大的历史背景看,正是二百年“中国梦”的历史大转折时期,从抗日救亡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是一幅巨大的历史画卷啊,写起来显然难度很大。但舒风选择了以“河镇湾的女人们”为切入点,按历史的发展,顺流而下,卓然写成一部巨著。这些人物的实际生活、生动形象、心理、感情和当地文化、风俗、语言以及环境变迁,都是他极为熟悉的。他生于斯,长于斯,始终保持着联系,许多素材都是活生生的,写来可以得心应手,如同鱼游水中。这是他的优势。当然,要“鱼跃龙门”,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有作者本人的文学素养、思想感情和勤奋。这些依我看,舒风是厚积后发者,虽初次写这样大部头的长篇小说,也不会输于他人。

《活出个人样》,我刚看过,写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群知识分子。我认为是写得不错的,极具真实感、亲切感。特别是书名所点出的“活出个人样”,乃极具普世价值的人生警语,使我深思良久。《河镇湾的女人们》书中的主人公不就是这样的人吗?这两部小说,一写农民,一写知识分子,两者正好是“姊妹篇,,啊!文学者,亦人学也。小说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可以娱人,也可以育人。精神食粮,如同食粮,又要好吃,又要有营养。是否好吃,除了厨师的手艺还有个人的爱好不同,既食之,则从中吸取营养未可忘也。我这篇序,拉拉杂杂写了这么一堆,其实也就是一句话,希望我们大家都“活出个人样”。或者再说得“哆嗦”一点: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春风得意时也好,顺境也好,困境也好,逆境也好,甚至险境、绝境也好,都要坚守人的良心,扩展良知,发挥良能,在13亿人的“中国梦”中真正“活出个人样”。

立志、好学、奋斗,是人生的三宝啊!

敢峰

2014年春节

后记

这部小说在1996年写成初稿,第二年又修改了一遍。后来由于其他出版社邀稿,写了一些人物传记,就把这部小说搁置下来。到了2009年冬天,老同学赵庆培知道我有这样一部书稿,他拿去认真读过后,提了许多宝贵意见,并建议我集中精力先把这部小说改好,然后再写其他东西。老同学陈秋影读过初稿后,建议把书名改为《河湾镇的女人们》。这些建议对我启发很大。过了2010年春节,我便立即着手修改这部小说。到2013年12月底,终于完成了此书的第四稿。

女人离不开男人。写了“河湾镇的女人们”也就写出了河湾镇形形色色的男人,及这些男男女女几十年来的恩恩怨怨。

在我修改书稿的日子里,童年生活的画面时时浮现在脑中,好像又与书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同生死共患难,有时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赵庆培曾疑惑地问我:“你比我才大两岁,怎么知道农村那么多的事儿?”其原因就在于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在中学、大学读书时,大学毕业后做教师的时候,每年寒暑假都在农村住好长时间,亲眼目睹或亲历许多奇事儿、怪事儿、邪事儿、感人的事儿或令人气愤的事儿。冬日围炉夜话,夏日炎炎在田间劳动,地头聊天,都能听到许多闻所未闻的故事,从中获得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在内蒙古乌海市工作的刘振瑶同志,他与我中学同班,到了大学又在同系同年级学习,因此对我非常了解。当他知道我正在写这样一部小说时,他说:“你写这样的小说,人物和故事用不着虚构,只要很好地组织安排一下素材就成了。”他还一再表示想看看小说的修改稿。我很自信地说:“修改稿太乱,你还是看出版后的小说吧。”从此,振瑶兄几次到北京来看病,他看见我第一句话就是:“小说什么时间出版?”我总是回答说:“快了,快了。”2012年10月初,振瑶兄的病情突然加重住院。我在电话上问候了他的身体状态之后,他第一句话就是“我盼了一年多的小说,什么时间可以看到?”我马上回答说:“快印出来了。我拿到样书立即给你寄去一部。”他躺在病床上吃力地说:“我等着哩。”

2013年4月中旬,我正在最后修订这部书稿时,16日晚上忽然接到振瑶夫人打来的电话,她沉痛地告诉我:“今天下午三时,老刘安详地走了。”我听到这句话时如同万箭穿心,异常悲痛,永远失去了这位要好的挚友。我与振瑶兄相交几十年,相互间从未失信过,但在晚年却因为这部小说没及时出版而失信于他,但又无法弥补,这真是我人生的最大悲哀。

在小说修改过程中,朋友们给了我巨大的鼓舞与支持。山东淄博的刘世友老同学,几年前就患半身不遂,已说话口齿不清,每次打电话他都问我小说改得如何,何时出版。他曾风趣地说:“我等着读哩,别让我失望。”万万没有想到,2013年7月23日,病魔又夺去了他的生命。不仅让他彻底失望,同时我也失去一位最要好的朋友,令我非常伤心和悲痛。

生活在北京的郝怀明、王传业、彭久安诸位老同学,以及我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教过的学生陈根荣等朋友,都对这部小说的修改和出版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令我终生难忘。老教育家敢峰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并题写书名,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这部小说能够很快地顺利出版,得益于中国文史出版社副总编辑刘剑同志的大力支持,及编辑室主任詹红旗和其他编辑的鼎力相助,在此我表示衷心的谢意。

舒风

2013年8月18日夜

于北京青年湖畔公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3: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