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道义》作者贾来生在详尽查阅史料和认真阅读刘一明丰富著作、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之上,对散见于民间和道门的有关刘一明的仙话传说故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梳理,并大胆地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力,把这些载有刘一明生平真实活动片断的史料予以比较完整地连接起来,让我们获得了刘一明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如何走向神坛的过程的比较完整的画面。长期以来有些拘泥于故纸堆的饱学之士认为学者传记不应该运用想象力的驾驭,但是只要翻阅世界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在其成名作《梵高传》序言中的说明便可知道,基于事实的合理大胆的逻辑推理和情节塑造不但使人物形象极为丰满,而且增加了生动感人的可读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通过作者的细腻解读,我们知道像刘一明这样“八旬犹未闲,两脚还奔窜”的拥有坚强信仰的人也曾经彷徨苦闷过,也曾经在世俗的快乐与道门的清贫中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贾来生编著的《铁肩道义》的一大特色是作者活学活用史实材料,以古为鉴,时空交错,《铁肩道义》注意发掘和突出纷繁复杂、晦涩艰深的思想资料的现代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而不苛求历史人物,一方面对世界和人心的沧海桑田、生生不息的变迁错综一咏三叹、阑干拍遍,一方面汲取历史经验,丰富自己,提升境界。读了《大传》,刘一明用他那赢弱肩膀所扛起的中兴道门、安贫乐道、舍己度人的崇高使命和淡泊宁静、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给了我们这个时代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深信,一个人真正的富有,不是外在的纸醉金迷,而永远是内心的超越和高贵!
经过山西稷山县时,一日在城南碰见一名彭姓道士,刘一明感到彭道士功力高深,就想跟随彭道士出家从学。彭道士对他说,你是为了强身健体,并不一定要出家嘛,有个清静的地方就能炼得内功。彭道士见他态度诚恳,为人忠厚,就为他讲解了上下丹田的位置,让他调节意念,学会运气,同时悉心传授给他最基本的“开关之功”,即先开天关——头顶,次开地关——足心,最后开人关——手心。刘一明经过反复实践练习,终于有一天后半夜人静之时他感到了手心和脚心涌动暖流。刘一明辞别彭道士,一路西行,每天早晚打坐练功,气血通畅,浑身舒服,肠胃之疾也有了些许好转。自此刘一明很是崇拜道士。
到了西安,刘一明又结交了一位四川来的王道人。两人真诚相待,谈吐投机。王道人还毫无保留地给他传授了简单易学的“清静功”。经过不懈的潜心练习,悟性不错的刘一明终于打通了小周天。时值隆冬严寒,练完功后,衣着单薄的刘一明感到浑身热流,精神舒坦。他高兴之极,一副少年得志的样子,可是当他碰到一个道士时,才知道道法无边,自己还差得很远。
那是到了泾阳的时候,一日闲游关帝庙,在庙门外的廊道上,刘一明碰见了一个道士。此人虽然蓬头垢面,不修边幅,却身板硬朗,眼明心亮,声音底气很足,十分精神。刘一明正觉得惊异之时,只见那道士问道:“先生是不是有病?”
刘一明答道“是”。
“是伤劳之症吧?”
“是是是”,刘一明惊异于此人的眼力,连忙应道。
那道人接着说道:“我有灵应膏的药方,能治你的病。现在就赠给你,但这只能治病,不能救命。要救命还得靠金丹大道,聚气凝神,能够使人延年益寿,小伙子你好好地去找吧。”
这时道人给了他一个小纸条,上面遒劲有力地写着:“生姜四两,茯神三两,神曲二两,朱砂二两,晋枣肉调膏,随食服之。”
刘一明心存感激地向西步行,不久就到了甘肃秦安县城。他病卧在一个破旧的客栈里,头昏脑涨,很是难受。他央求伙计给他按方配了些“灵应膏”,连服五日后,终于恢复了精神。这件事情让刘一明越发崇拜道士。常言道:“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治身”,刘一明更加深信道教,下定决心,一定要访得金丹大道,穷究性命奥秘。
过了个把月,刘一明终于来到了父亲所在的巩昌(今甘肃陇西)。巩昌高大的城楼,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商铺,都给刘一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叩拜过父亲后,父子两人因为好久没见,自然是唠了很多家常,说了很多贴心的话,父亲询问他的学业,见对答如流,很是欣喜。但见他体单力薄,心中也有一丝忧虑。他没有给父亲说遇上道人及练功的事,只是说了“灵应膏”的事,父亲见他吃了之后,很有效果,也对此方赞不绝口。
翌日逛城,刘一明发现陇西果然是一繁华要道。后来他才知道,原来当地的地名皆以陇山为命名基准,分为陇东、陇南、陇西。这陇西历史悠久,公元前272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始置陇西郡。自从老子的九世孙李崇为陇西郡守后,老子后裔遂以陇西为家。从此,号称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达一亿多人的李氏人家皆宗陇西,特别是自李唐王朝宗陇西李家之后,陇西地位日隆,名声日著,四方客商云集于此,甚为昌盛。
刘一明在父亲的药店博览医书,查看方剂,自是增长了不少医药方剂的知识,就这样三个多月充实而新鲜的日子一晃而过。不料,刘一明染上了当地的瘟疫,上吐下泻,昏迷不醒。有一天,疾病发作,气息急促,刘一明迷迷糊糊中来到了一座深山,进入一个深谷,见有一个道观。他沿台阶拾级而上,快到山门,迎出来一个清秀的道童,问道:“你是什么人,到此有何贵干?”
刘一明就说道:“我叫刘万周,想来此一游。”P21-23
道教之所以能够在民间扎根至深,其原因在于它不但为我们提供了自由逍遥、超脱神游的精神境界,而且为我们汇集了无数性命双修、养生延年的理论精华和丹道实践。它是风雨沧桑世界里的宁静港湾,它是沉重苦难人生的终极解脱,它是叹息无望世界里的灵魂救赎。人是需要信仰的,再卑微的生灵在精神世界的最深处都想望那周游太虚、往来八极、吸吮琼浆、驾鹤骑麟的神仙及其所栖身于其中的神仙世界。确实,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再也没有什么地方能比神仙世界更让人向往和值得追求的了,那神仙世界是自由、至善、完满、幸福的象征,它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情结。
神仙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先天存在于天界的,诸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等先天真圣;一种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不朽功绩并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精神号召力的诸如关公、黄帝等社会贤达;一种是在仙道信仰的理论建树和修炼实践中脱颖而出的诸如张三丰、张道陵等后天仙真。我觉得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而功德无量的刘一明应该是最后一种类型的神仙,当然也具备第二种类型神仙的风范和气魄。我们无论从流传在西北的逸闻传说里,还是从经常吟唱在田间山野的民谣里,抑或供奉香火的虔诚之极的乡民的目光里,都能感觉到他们深信刘爷功成之后驾鹤升天、超凡成仙了。因此,无论是从思想传播、文化弘扬的角度,还是从精神感召、纯风化俗的角度,刘一明都绝对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永远铭记和大力弘扬的至真至圣。而贾来生先生所撰写的《铁肩道义——刘一明大传》(以下简称《大传》)一书,正好以既不失学术严密,又不乏活泼生动,文学性和学术性俱佳的刘一明的成功传记。
掩卷沉思,我相信人们肯定会深深为刘一明自觉不自觉地实现了儒家立言、立德、立功的圣贤使命并建无数宫观,兴一方烟火,撰煌煌大作,臻性命至功的神仙境界所折服。进而让我们在物质主义充斥的浮躁时代陷入对宇宙人生的大问题的深深沉思之中,并且在暮色苍茫的午夜或晓风残月的佛晓对我们的灵魂和价值体系进行严厉的拷问。
本书至少在如下几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首先,可以让我们对刘一明从出生到成长、再到成为道教一代宗师的过程有一个比较真实可信、清晰生动的了解并进而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作者在详尽查阅史料和认真阅读刘一明丰富著作、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之上,对散见于民间和道门的有关刘一明的仙话传说故事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梳理,并大胆地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力,把这些载有刘一明生平真实活动片断的史料予以比较完整地连接起来,让我们获得了刘一明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如何走向神坛的过程的比较完整的画面。长期以来有些拘泥于故纸堆的饱学之士认为学者传记不应该运用想象力的驾驭,但是只要翻阅世界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在其成名作《梵高传》序言中的说明便可知道,基于事实的合理大胆的逻辑推理和情节塑造不但使人物形象极为丰满,而且增加了生动感人的可读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通过作者的细腻解读,我们知道像刘一明这样“八旬犹未闲,两脚还奔窜”的拥有坚强信仰的人也曾经彷徨苦闷过,也曾经在世俗的快乐与道门的清贫中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其次,本书的一大特色是作者活学活用史实材料,以古为鉴,时空交错,注意发掘和突出纷繁复杂、晦涩艰深的思想资料的现代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而不苛求历史人物,一方面对世界和人心的沧海桑田、生生不息的变迁错综一咏三叹、阑干拍遍,一方面汲取历史经验,丰富自己,提升境界。读了《大传》,刘一明用他那赢弱肩膀所扛起的中兴道门、安贫乐道、舍己度人的崇高使命和淡泊宁静、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给了我们这个时代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深信,一个人真正的富有,不是外在的纸醉金迷,而永远是内心的超越和高贵!
最后,我相信读者朋友们在读完该书后一定会对刘一明由儒入道,追求性命丹道最高境界的奇特而瑰丽的人生道路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并进而由于灵魂的触动和震撼而产生真纯向善和自度度人的无穷动力。
宗教和哲学的产生都离不开对人生宇宙万物的惊讶和对人类以及天地万物的大爱,我相信读者朋友们在读完本书后也会有这种收获,并由此展开对宇宙人生更深一层的探讨和沉思。
作为对悟元子刘一明致以崇高敬意和深深纪念的一份大礼,我坚信《大传》一书无论对于道教学术的研究,还是对于向大众宣传道教的教义教理都是大有裨益的。是为序。
马梓才
谨识于香港蓬瀛仙馆
2011年8月29日
世间的事多半是有因缘的。2006年11月,詹石窗老师到兰州参加“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詹老师长年在祖国东海岸边工作,第一次走近祖国大西北。我有幸陪同他到兰州近郊的兴隆山走走,看看。当我们一行人登到西峰栖云山半山腰曾祀奉秦致通、李致亨二仙,如今已在萧瑟深秋里显得破旧不堪的朝阳洞时,詹老师向已经毕业两年的我谈起正在主编一套神仙传记系列丛书。因为我的硕士论文写的是刘一明丹道研究,所以,詹老师建议我何不试试写一部刘一明的神仙传说。我当时就答应了。后来,我又去了两趟兴隆山实地调研,收集资料,几易其稿,才有了今天这本书稿的完成。刘一明著述甚多,我在阅读、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与一位智者心灵沟通的莫大愉悦,同时也给处于浮躁功利时代的我一次深刻的教育和灵魂的洗礼。
本书能够得以顺利完成,首先应该感谢香港蓬瀛仙馆工作人员的巨大支持。同时,詹石窗教授从提纲结构到最终定稿都予以了精心指导,我的导师盖建民教授也给予了我巨大支持。兴隆山地区,包括张文玲、无聊子在内的前辈和黄伟等朋友,为我热心提供资料,助成善事。最后,我的内人百忙中帮助打印文稿,爱女常伴左右,在此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当人们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沉浸于外在的物质享受,慌乱不堪而内心贫乏时,刘一明以性命为先,追求灵魂愉悦和超脱,气定神凝、无私奉献的淡泊生活境界,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道家道教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香港蓬瀛仙馆长期致力于弘扬道教文化,功在千秋。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社会贤达,一同来支持和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
贾来生
2009年于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