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育所著的《民法总论(法研教科书)》系统对比了德、日、法、中(包括台湾地区)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法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法律现实规定。一个是时间的维度。本书从20世纪50年代的出版物开始,悉心整理中外各学者观点,从观点、规定的流变中寻求其在理论框架中的位置,并给出了个人的评价和对未来发展的预判。从这两个维度来看,上下求索、融会贯通可以也应该成为本书的恳切评语。“表达是一种艺术。有关方法或艺术规则的争论价值甚微,惟有作品才具有说服力。”本书是教科书,但本书绝不仅仅只是教科书。或者换个说法,教科书的表达形式并不妨碍十年磨一剑的本书成为民法领域难得的大美之作。
朱庆育所著的《民法总论(法研教科书)》共四编十五章五十一节,以中国实证私法为阐述对象,意在构建作者所倡导的规范性解释科学的体系框架。全书系统论述了民法基础理论与民法总论各项制度的脉络和细节,以概念的准确运用为支点,既讲求实证规范理解中的逻辑缜密性,亦追问技术规则背后的理念正当性。
阅读《民法总论(法研教科书)》,尚可关注两个维度:一是空间维度。本书既接驳德国知识传统,亦对大陆法系其他家族成员如日、苏(俄)、瑞、法、奥、台湾地区等投以必要关注,为理解我国相应规范、制度及理论提供了广阔的空问视角。二是时间维度。本书着意接续汉语法学传统,上迄民国时期,下至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中国各阶段的民法思考,无不纳入本书观察范围,以历史的视角细致梳理了我国的民法知识传统及其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