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汤姆·克兰西编著的《惊天核网》内容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至今仍然代表着人类历史上空前,也许还会绝后的科学天才的伟大荟萃。这项耗资巨大的计划在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并创造了无数额外的发现。例如,现代计算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与炸弹有关的研究。世界上第一台大型主机计算机也主要是用于炸弹设计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惊天核网(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汤姆·克兰西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由汤姆·克兰西编著的《惊天核网》内容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至今仍然代表着人类历史上空前,也许还会绝后的科学天才的伟大荟萃。这项耗资巨大的计划在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并创造了无数额外的发现。例如,现代计算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与炸弹有关的研究。世界上第一台大型主机计算机也主要是用于炸弹设计的。 内容推荐 由汤姆·克兰西编著的《惊天核网》内容介绍:一九七三年的叙以战争中,一架以军战机被击落后坠毁,机上一枚仍未引爆的核弹与飞机残骸长埋地下。多年后,核弹被一老农从自家的菜地里发掘出来,经转手落入欧洲极左恐怖分子手中,他们准备策动一场惊天动地的阴谋,意图煽动美俄开战并互相摧毁。一方面,恐怖分子在美国丹佛天穹体育场内引爆了事先安装在一辆货车内的核弹,并使爆炸看上去像是俄国人所为。另一方面,他们又化装成俄国军人,向驻扎在柏林的美军部队开火,造成美俄两国政治上的误解。美国政府下令准备全面反击,俄罗斯获悉后也采取了应对行动,一时局势极度恐惧。美国中央情报局副局长杰克·瑞安经过深入调查,终于找出了连串袭击事件的真正策划者,若不能在有限时间内同时解除两国首脑的误会,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一触即发……《惊天核网》由此也搬上了银幕拍成电影。 目录 序幕 1.最漫长的旅程 2.谜团 3.静坐示威 4.迦南乐土 5.变更和防御 6.运筹帷幄 7.上帝之城 8.开启潘多拉盒子的过程 9.下定决心 10.最后的立足点 11.机器战士 12.洋铁匠 13.稳步前进 14.真相大白 15.发展 16.火上浇油 17.数据处理 18.实地考察 19.孕育成长 20.橄榄球比赛 21.天有不测风云 22.影响 23.看法 24.揭露 25.决心 26.整合 27.资料整合 28.合同义务 29.十字路口 30.东厅 31.舞者 32.终结 33.旅行 34.安排 35.三个震颤 36.武器效应 37.人的作用 38.第一次接触 39.回应 40.冲突 41.克穆伦战场 42.毒蛇和利剑 43.复仇 44.月夜清风 跋 试读章节 一九七三年十月六日星期六,当地时间下午两点,叙利亚对以色列控制下的戈兰高地发动了突然袭击。军事评论家们谈及此事,多数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拜伦诗中的一句话:“犹如豺狼入羊圈。”毫无疑问,在对作战计划做最后修订时,叙利亚的司令官们一相情愿地把自己当成了豺狼,脑子里想的就是拜伦的那句话。他们计划投入数量巨大的坦克与火炮,其数量之大连希特勒手下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装甲部队将领都难以想象。 然而,就在十月六日当天叙利亚军队却发现,他们想象中的羊群根本不像田园诗歌中描写的那么温驯,它们倒更像秋季进入了发情期的大角公羊。戈兰高地上只有两个旅的以色列部队,虽然数量只是对方的九分之一,但都是精锐部队。第七旅踞守戈兰高地的北部,铁打不动,它的防御体系既坚韧又灵活。各支部队都能坚守各自的据点,并将突人的叙利亚部队引到了遍布石块的狭窄峡谷里,让埋伏在“紫线”背后的以色列装甲部队钳制并粉碎他们。第二天增援部队才开始到达,在此之前局势虽然还在以军掌控之中,但已显得岌岌可危。到第四天快要结束时,攻击第七旅的叙利亚坦克部队已成了一堆尘烟滚滚的破铜烂铁了。 巴拉克旅(“雷霆旅”)驻守高地南部,它的运气就没有第七旅好了。这里的地形易攻难守,而叙利亚攻击这里的部队似乎也得到了较好的指挥。不到几小时,以军防线就被突破,巴拉克旅也被肢解成几股小部队。不过事后证明,每股小部队都会向叙军发起凶猛的反击。叙利亚先头部队利用这些已被突破的缺口,冲向他们的战略目的地——加利利海。随后三十六个小时里的战局足以证明,这是自一九四八年以来以色列部队所遭遇到的最严峻的考验。 增援部队第二天才陆续到达,不得不以零星小股形式投入战斗——填补防线缺口、封锁道路,甚至要集合那些在严峻的激战中被打散的部队战士。他们不得不避开阿拉伯军队的正面进攻,这对以色列人来说还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直到第三天,以色列军队才得以攥起铁拳,先是包抄合围,而后彻底粉碎了向纵深挺进的三支叙利亚部队。此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立即转入了反攻。一阵狂怒的反攻之后,叙利亚人被轰回了他们自己的首都,拱手交出了一片凌乱地散布着烧毁的坦克和破碎的尸体的战场。这一天结束之前,巴拉克旅和第七旅的骑兵从以军广播里听到了以色列国防军最高指挥部发布的一条电讯: 你们挽救了以色列人民。 他们确实挽救了以色列人民。然而奇怪的是,除了一些军事学校教材之外,世界上很少有人记得这次英雄史诗般壮丽的战役。不像一九六七年的“六日战争”,那时在西奈半岛上以军以行云流水般的作战部署及几场战役在全世界激起了一片欢腾,赢得深深的敬佩:他们渡过苏伊士运河、夺取了“‘中国’农庄争夺战”的胜利,包围了埃及第三军—~但是这次戈兰高地之战却有着令人毛骨悚然的联想,因为这次战役距离以色列本土实在太近了。尽管如此,那两个旅的幸存者明白自己做过怎样的贡献,他们的长官也惊喜地了解到,在那些明白该怎样衡量这场殊死搏斗中所蕴涵的战术技巧和英勇气概的职业军人心目中,他们会把这场高地保卫战与温泉关战役①、巴斯托涅守卫战②、格洛斯特高地守卫战③等历史上著名的防御战并立青史。 不管怎么说,每一场战争都会出现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情况,这次“十月战争”也不例外。与大多数光辉灿烂的保卫战一样,这场鏖战本来也大可不必这样艰苦。以色列人错误地理解了搜集到的情报,假使他们能提早十二个小时行动的话,假使早在对方猛攻开始之前几个小时就执行预防计划,将预备部队送上高地的话,原本不应当有这场英勇的殊死拼杀,那些坦克手和步兵原本不必如此大规模地牺牲。阵亡数字如此巨大,以至于好几个星期都没敢公布伤亡数字。如果按照情报采取行动的话,原本可以在“紫线”跟前大批屠杀叙利亚人,消灭他们数量众多的坦克与枪炮——不过实施这样的大屠杀就毫无光彩了。对情报部门的失误一直没有很完满的解释。具有传奇色彩的摩萨德果真不了解阿拉伯人的计划吗?还是以色列政治领袖们没能认识到自己接到的报警?这些问题自然而然引起了全球新闻界的关注,他们尤其关注的是埃及突击横渡苏伊士运河的情况,这次袭击还突破了自吹自擂的巴列夫防线。P1-3 后记 现在这个虚构的故事讲完了,有一些问题还需要加以说明。本书中所涉及的所有与核武器及其制造技术相关的资料,都能够很容易地在许多其他书中找到。出于某种我希望读者也甚为理解的理由,某些技术细节被改写了,一些地方写得语焉不详或晦涩含糊。这样做会减轻我良心的不安,希望不致引起指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至今仍然代表着人类历史上空前,也许还会绝后的科学天才的伟大荟萃。这项耗资巨大的计划在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突破,并创造了无数额外的发现。例如,现代计算机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与炸弹有关的研究。世界上第一台大型主机计算机也主要是用于炸弹设计的。 当我在研究中发现这样一项计划在今天会是多么容易时,我先是困惑,继而震惊。核武器的秘密已经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天机不可泄了,这点已经广为人知——实际上形势甚至比熟知内情的人们所意识到的还要可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需要数千亿美元支持的计划,今天的耗资已小得多了。一台现代的个人计算机的能力和可靠性都要远远超过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而能使计算机验证核武器设计效果的“爆炸流体动力学区的计算机程序”可以很容易地被复制。用于组装核武器配件的精密机械工具只要提出申请,就可获得。当我明确地询问那些正是奥克里季及其他一些地方使用的机器的规格时,它们第二天就通过联邦快递公司传送了过来。一些专门为制造炸弹设计的高度专用的零件,现在也许在立体声扬声器里就能找到。事实上,许多财力富余充足的个人,用上五到十年的时间,都能够造出多级热核武器来。科学是无国界的,几乎没有秘密可言。 运输一个这样的核装置如同儿戏般容易。我说这话,是基于同许多警察及安全机构人士“广泛地交谈”的基础之上的,但人们很快就会说“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我听到这样的话已经不止一次了。也许任何国家——当然是民主自由的国家——都无法切实阻止这样的威胁流入境内。 这就是问题所在。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首先,对核原料运输和核技术传播的国际控制必须予以重视,决不能再像目前这样视同儿戏。核武器不可能不被发明出来,而且我个人认为核能是一种比动植物化石燃料更为安全,也更有利于环境的能源,但任何工具都必须小心地使用,而这个工具被滥用的可能性实在是太过可怕,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一九九一年二月 克利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