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儿女们(长篇小说)(修订版)》由查舜所著,是一部反映当代回族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充盈的生命激情和酣畅的抒情笔调描写了穆斯林儿女的爱情故事,在开阔丰富的历史画卷里展现了西部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讲述了穆斯林儿女们在西北高原上的艰苦奋争、风云变幻中的独特遭遇和创造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穆斯林的儿女们(修订版)/阳光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查舜 |
出版社 | 宁夏少儿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穆斯林的儿女们(长篇小说)(修订版)》由查舜所著,是一部反映当代回族人民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以充盈的生命激情和酣畅的抒情笔调描写了穆斯林儿女的爱情故事,在开阔丰富的历史画卷里展现了西部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讲述了穆斯林儿女们在西北高原上的艰苦奋争、风云变幻中的独特遭遇和创造新生活的坚定信念。 内容推荐 《穆斯林的儿女们(长篇小说)(修订版)》由查舜所著:将性格独特的人物,于社会的大背景里活灵活现;将从生活的大海里打捞上来的细节,于命运的通感中点石成金;将好看抓人的故事,于历史的长河里跌宕起伏;将对文墨和美质的追求,于遣词造句的感觉里游刃有余;将对社会和人生的深情期待,于灵魂的氤氲里花开花落;将对人性的理解与敬重,于具体民族的思索里深入浅出。 目录 题记 1.神秘来客 2.直脖子狼 3.村庄呜咽 4.火光闪烁 5.悄然点拨 6.粉色蝴蝶 7.月华皎洁 8.不可逾越 9.书生意气 10.光阴逼人 11.无法应对 12.变化惊人 13.笑声绚丽 14.羞愧之时 15.意外遭遇 16.非凡净化 17.再次交锋 18.病痛之中 19.捉襟见肘 20.心静如水 21.世事莫测 22.特殊求婚 23.老人说梦 24.家贫如洗 25.一对麻雀 26.深山野谷 27.重见天日 28.进退两难 29.委曲求全 30.出其不意 31.沉重代价 32.湖边散步 33.远方来信 34.苍鹰劲飞 35.犁田汉子 36.刚刚展现 37.解读月亮 38.人生抉择 修订版后记感谢乡村生活 试读章节 远处,传来了一阵阵嘭嘭嘭的响声,那么沉闷而又清脆,像是高深莫测的空中,有人用什么东西敲着天堂的大门。听到清真寺宣礼塔上召唤人们会礼的梆子声,马存惠赶忙戴上了洗得快要透亮的小白帽,蹬上了刚刚烘干的一双圆口鞋,当身披这件淡灰色长袍的时候,他的手不禁微微战栗起来,动作变得那么艰难。 这件长袍,是父亲马世明阿訇在世那会儿,上寺礼拜时候经常穿着的。老人家咽气前,就曾把它与自己曾诵读过的那些经典,一起当做最珍贵的礼物留给了他。马存惠本想把它和那些经卷一样,放在最洁净的地方珍藏起来,待到特别想念父亲的时候,再拿出来回味与感受,但紧啬的光阴却迫使他不得不一次次地使用它,倒是经历了年代的,尽管特别心疼,还是很快穿旧了。 发现儿子马贵和马华已经沐浴结束,正站在院子中间以谦恭的样子等候着自己,马存惠连忙走过去认真端详着。是啊,穿着和精神状态,也体现着自己家的尊严与每个人对节日的情感。觉得都挺清秀、挺带劲,这才与他们一起向院门口走去。由于知道父亲为人格外严谨,小辈们便很自觉地跟随在后面,把父亲恭敬在前面。 刚走出家门,他们就发现了对门住着的生产队长杜石朴。仅从露在小白帽外边的湿漉漉的头发与干净的耳朵壳儿来看,对方也是刚刚洗浴出来的,也要去上寺。尽管是一队之长,浑身上下的穿着竟是那么寒酸,小白帽和黑布鞋,黑衣服和黑裤子,不仅褪色得厉害,也格外皱巴。不清楚其身份的人,没准儿会当成从南部山区流浪而来的乞丐。 在这样的喜庆日子里,杜石朴本以为马家父子们定然要比自己利索,或许这阵已经跪在了清真寺的大殿里,没料到刚刚推开生满红锈的铁皮院门,就发现了他们。他本不想理睬对方,却又觉得心里堵得难受,便狠狠地鄙夷了一眼,又退回到自己家的院子里来,然后狠狠地关上了院门。 这幅门扇,是用废旧油桶敲平锤直后焊接出来的,他这么一使劲,数不清的坑坑洼洼里的锈渣儿大都被震落下来,若不是他躲闪得快,就会从领口掉进去。一旦那样,还得重新洗浴。现在虽说没什么大碍,但心里的埋怨情绪却翻腾得格外厉害。他总认为,这些不顺心是马家父子给自己造成的。 估计他们走远了,杜石朴才从门缝里钻出来。他没有急于上路,只是站在门口的路边,凄怆地干咳了几声,然后眯起一对小眼睛,惆惆怅怅地打量着南北走向的整个庄巷道。这是他当队长以来的老习惯了,每次走出自家院门的时候,总要这么张望一会儿,好像打量到的社员们的神情举止,就是自己工作情况的晴雨表,好好坏坏总能一目了然。 向南边眺望的时候,仿佛清真寺里的喜庆气氛已经展现在自己的眼前。正是这个原因,他的心情顿时变得复杂而又焦灼,几次欲走又止,然后长叹一口气,再次返回到自己家的院子里,慢慢转过身来,将院门牢牢地合在一起,将自己的身子靠在上面。他已打定主意,今天不去上寺了,开斋节的拜就在家中礼。 他当然清楚,这个节日该有多么重要,可他却不能像年轻时候那样,大大方方地走进寺院了。这种被动也好,难堪也好,的确与当时的岁月有关,但若是平心静气地想一想,也不能把自己洗得太干净。可不,整个公社那么多生产队,为啥只有自己这个生产队长带头做那种愚蠢至极的事情呢? 自己若是走进寺院,人们定会指着他的脊梁骨数落,当初你是那么仇恨这座清真寺,并亲自指挥社员扒掉了它,如今还有什么脸面到这里来呢?是啊,是啊,众目睽睽之下,他肯定难以承受那种压力。更不用说,万一遇到群情激愤的场面,自己又该怎样应付?一旦处理不好,也许还会出大乱子。然而又有哪一个人能想到,他杜石朴也是一肚子苦水没处倒呢? 世道的变化,真是难以预测。正如俗话所说:“打墙的板儿上下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当年以“破四旧”名义拆光扒净的清真寺,现在却能以落实民族宗教政策的理由重新建立起来,那么今天这种上寺礼拜的事情,若往后政策再有个什么反复,一旦查找起问题来,自己可是一队之长啊。 P2-4 序言 这部长篇小说,1985年1月以《归真》之名在宁夏银南《文苑》杂志第1期发表过前半部,1986年7月以《墓地与摇篮》之名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新月》杂志第2、第3期合刊发表过全文,同时发表了宁夏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为这部作品撰写的序言《他在瘠土中生长》。1988年1月,以《穆斯林的儿女们》之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 当时,我觉得自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能出版成书已经很幸运了。直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民族文学》杂志社在北京为这部长篇小说召开的作品讨论会上,我才听到几位回族的文学前辈讲,这部作品是回族文学史上由回族作家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光明日报》1988年7月10日“文艺之窗”报道了讨论会的情况:“与会的同志认为,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回族作家写的反映回民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风格朴实,具有青春的抒情诗意。”实话说,这个“第一部”,让我欣慰的同时,更多的却是压力和鞭策。 作品讨论会后不久。宁夏文联主席、著名作家张贤亮,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谢明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钟,《民族文学》杂志副主编白崇人,回族评论家杨继国、何克俭,宁夏大学教授田美琳、王锋、陈冬梅,宁夏银南文联主席杨森翔、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姚新勇等,先后在《文学报》《文艺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宁夏日报》《小说评论》《宁大学报》《民族文学研究》《宁夏青年报》等报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专著中发表了评论文章,给予了积极评价。 由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书库里没了这本书,为留存资料,我从网上淘到一本旧书,居然付出了比原书价高很多倍的花销。之所以一直没有申请再版,是想对书中的某些地方进行适当的修订。由于手头一直忙着创作最新作品,这事便被一再搁浅。 此次修订过程中,当完全把它当作别人的作品来阅读的时候,我发现,尽管有自己不太满意的地方,但毕竞瑕不掩瑜。那些来自特殊历史时期和生存境遇中的底层人物的生存信息,特别是由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一些非常独特的细节和能给人以感染与启示的进取精神、坚韧品质和宽容美德,颇具新鲜感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与几乎是拯救乡村民众于水火困境之中的浩荡的时代洪流,依然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而这些。大都来自于我所经历过的乡村生活。这。大概也是这部长篇获得宁夏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宁夏第五届文学艺术作品评奖一等奖,以及获得1991年度庄重文文学奖的重要原因吧。 那段生活,不是一些创作者时常挂在嘴边的“深入生活”式的生活,而是搅和在各种矛盾旋涡里的非常具有生存困惑性和生命危机感的生活。青少年时候,我本就是个农民,后来尽管有了一份正式工作,家里的很多农活都和我这位一家之主脱不了干系,甚至就连与之相关的各种乡间事务,都会将自己裹挟在其中。 我干过各种农活,包括挖沟、开渠、修路、赶小驴车老牛车,甚至像牛或马那样亲自驾着牛车辕或勒勒车辕,与帮辕和扯索的乡亲们一起,往十几里路以外的农田运送土肥。因为生产队里的收入很低,我订婚和结婚的时候,就连身上穿的,以至所谓洞房,也是向亲戚家或庄里人暂借的。搞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我家所在的生产队的行动方案,没能等到上级批准,是在迫不及待的情况下进行的,很有些安徽小岗村农民豁出来干的气势。当时,我担当的是核算员的角色。 分到十来亩——很不集中的——几乎有一半是在十里以外的农田之后,为了不落伍,我还用自己的中篇小说《月照梨花湾》的稿费,买了半头老骡子——另一半的钱是卖大米筹集的,记得当时一斤大米只能卖到两角七分钱。就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由我的中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月照梨花湾》时,家里连台黑白电视机也没有,是我带着妻儿老小去庄子里普通社员家看的。至今,我还能清楚地记得,敲人家院门时的诚惶诚恐。 一次,有家刊物在北京开讨论会,据说主持会议的人问,北大作家班的查舜怎么没来?知道情况的人立即回答说,他请假回宁夏老家割稻子了!会场的人无不惊讶唏嘘。其实,这又算得了什么,我就读宁夏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文学院创作专业本科班和北京大学作家班许多年的一些费用,大都是从家乡信用社筹借的高息贷款和从一家出版社预支的稿费。 我深深地感觉到了农民生存的艰难,深深地感觉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给农民带来的惊喜、实惠与振奋,但也深深地感觉到了农民要想真正地走上致富之路绝非易事。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我对以往农村生活体验的提炼和倾诉,是通过刻画人物和演绎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来展现的,也是我对农村、农民、农业“三农”问题,甚至可以认为是对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独立思考和殷切希望。 作品中的很多见识和情感,都是磨难赋予的;作品中的很多文字,都是生活基层的声音;作品中的一些人物,仿佛是他们让我非要那样写不可的。所以说,我要感谢生活,尤其要感谢那些曾经整得我手足无措、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乡村生活。是它们给了我勤苦的品质、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沉潜的气质,也是它们提升了我的文学智商和美学品位。 至于我为什么要写民族题材,主要还是熟悉这种生活。因为我的创作基地、我的生命的根,在这个环境当中。还有一点,就是责任感总在催促我必须这样做。其实,这也是我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需要。若再往更大处说,也是人类这个大世界的需要。在我看来,文学非但是丰富人们生活阅历、生存经验和精神世界的最好.方式,是沟通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之间情感世界和各种文化的最好方式,也是经济、简便、多元、神奇、丰饶、幽雅并可以领略到人物内心世界的最好“旅游”方式。 正是以往的生活和种种见地与责任感,迫使我必须要一丝不苟地对待创作。尤其站在今天的文学与美学高度上的我,仔细打量和认真琢磨这部作品的时候,就觉得,确有该认真打磨和更能施展本人创作功力的地方。我便在故事情节的好看程度、人物性格的表现力度与整部作品的思想深度方面,包括作品的文化感、历史感、美学追求和现场感,以及语言文字的好读和耐读的可能性方面,都做了力所能及的努力。但愿读者能够喜欢它。 2011年1月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