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编著的《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提出了孩子要用事业的心态来打造,用MBA式的思维来管理等顶级实用的教育方法。直指教育11大误区:当众教育、消极教育、过度干预、想起了才教育、生气了就教育、一开口就教育、吃饭和睡前进行教育、随意对比教育、数罪并罚、家长缺少教育共识、父母有不良嗜好等,让父母不再成为儿女的祸害。共享同步提升孩子学习成绩、交往能力和身体健康的3大家教法宝:竞技运动、“晨诵—午读—暮省”阅读方式、趣味家务劳动,全面培养孩子健全人格。荟萃15种帮孩子确立学习习惯、消费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的黄金法则,让孩子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成为受欢迎的人。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主要内容包括:父母要打造自己的“事业”航母,不要成为孩子的“祸害”所要谨记的三个原则,十一个误区;父母要向孩子学习“简单的深刻”和“幼稚的智慧”,要“眼对眼,手对手,肩并肩”的教育等。
在《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中,作者张文质的教育理念振聋发聩:即使你对孩子付出了很多,但如果教育中有一点小小的失当,就可能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难以想象的困境;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你千万不能急功近利;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我们不要再和学校联手“迫害”孩子,而应该教给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抬头看天的情怀,和孩子肩并肩、手挽手地向前。
有些孩子天生就“坏”
在家庭和学校里面,总有一些性格上有问题的孩子。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每个人从人性上来说都是不完美的,是有欠缺的。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殊性,这种不同,有时候是天然的,与生俱来的。
我曾经观察过我邻居的孩子,她跟我的孩子同龄,两个孩子从小就在一起玩。孩子几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她到我们家里来玩。当时,我们家里有个大塑料盆,我女儿正在里面玩,她家的小保姆抱她进来,她也希望到盆里去玩,我女儿就让她也进来玩。结果她进去后就把我女儿赶了出来。显然,这种行为不是父母教她的,也很难说是父母影响她的,而是天性里面某一种攻击的倾向,或者说是某种“贪婪”的性情。像这类的天性其实不是教育能立刻改变她的,斥责和打骂也许能阻止一次她的这种行为,但无法使她真正改变。
至于某些缺点,比如说一些孩子咬指甲、频繁眨眼睛,包括突然变得口吃,父母一方面要关注,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分紧张。有一些特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自然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孩子有时候模仿别人口吃,然后自己变得口吃了。孩子在幼儿阶段,语言发展很快,但表达发展很慢,这个时候也容易口吃。
我记得我的孩子在读幼儿园的时候,也出现过口吃的现象。我特地到幼儿园跟她老师说,孩子这段时间口吃,你就当做没有看见,不要去说她,过一阵子就好了。果然,过一阵子孩子就好了。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语言的发展不平衡,大人不要过分地认真,太认真了,孩子很可能真的就口吃了,父母要再矫正就很难了。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断眨眼睛、咬指头,心里着急,就总是打孩子,这样做实际上反而是强化孩子的这个毛病。有时候,不当的教育会强化某些偶然出现的特点。所以,父母关注孩子时,先要判断孩子出现的行为到底是属于什么层面的问题。如果只是偶然出现的、暂时的问题,不要过度地去矫正,过度的矫正往往会产生负面效应,甚至造成悲剧性的后果。
我听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初二的男生,因为作业缺交、迟交等问题,父亲被班主任叫到了学校进行“交流”。
晚上男孩回到家,挨了父亲的斥责,很晚才睡觉。早上迟起,又挨了母亲的骂。
他慌慌张张赶到了学校,在数学小组长收作业时,不小心把带来的午餐盒打翻了,菜汤洒在了作业本上。
作业交上去后,数学老师很生气,先是在全班批评,后又向班主任告状。
班主任赶到班上,先是严厉教育,又以他表现不佳为由,扣掉了他所在小组当日操行成绩。
班主任走后,小组同学对他群起而攻之。
中午,男生离开学校,漫无目的地转悠,最后走到了郊外的一条河边……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犯错误,但有些错误一旦犯了会给孩子的一生留下阴影,往往一生都难以修复,真是“此伤绵绵无绝期”。
台湾著名作家三毛,读初二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差,但她很聪明,她仔细琢磨了老师命题的特征,归纳出老师命题的特点。这样,每次只要提前将书后的习题做了就能考得很好。在她连续6次得100分后,引起了老师的怀疑。
有一天,老师搞个突然袭击,把她带到办公室去,单独出了一张试卷给她做,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事前准备的三毛考得一塌糊涂。老师抓到把柄后,非常生气,让她站在教室黑板前,给她脸上画上了熊猫,浓黑的墨水在脸上流下来,淌了满脸,老师不许她擦掉。然后,老师还命令她在学校操场走完一圈才能回家。可想而知,这对三毛的人格将是怎样的羞辱。回家后她也不敢告诉父母,只在床上拼命哭。第二天,她照常去学校上课,走在走廊上却一下子恐惧得晕过去了。这之后,大概有七年时间,她把自己幽闭在家里,除了周末到一个老师家里去补习美术之外,再也没有跟家庭之外的陌生人打交道。
一直到了19岁以后,她有机会认识了一个作家朋友,介绍她去找当时正在筹建的文化大学的校长。大学校长看了她写的文章和绘画作品之后,问他想学什么专业。她说,我想学哲学,我想了解一下我为什么这么痛苦,我为什么走不出来,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最后,她虽然上了大学,虽然成名,成为作家,后来又跟荷西结了婚,但是,最终她还是自杀了。当然,三毛的自杀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是老师对她的人格伤害留下的阴影,是她一生都难以走出来的。
我每次看三毛的故事都要掉眼泪,有时候我就想,把当众责骂、当众羞辱从教育词典中剔除出来吧,尽量减少伤害吧!一个人真正的快乐,并不都来自他的天分、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显赫的地位,而是更多地来自他的童年父母给予的、学校给予的、社会给予的,一个人成长所必需的爱、鼓励和包容。
我们在寻找问题的缘由时,往往会把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看做罪魁祸首,实际上,骆驼不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死的,而是无数根稻草慢慢积累形成合力的结果。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里面,曾经多次谈起她对儿童的某一些细致的观察,她认为,儿童的某一些爱好,某一些倾向,在大人看来可能不可思议,但是从儿童的天}生而言,就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孩子身上的任何一个特点,都是有正反两方面的价值的,这就看父母去看哪一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去尊重孩子的性格特点。
一个很羞涩的孩子,父母不一定就要他变得落落大方,变得很善于与人交往。父母要改变孩子的已经形成的特点,是很困难的。有时候,这种改变甚至会让孩子痛苦万分。所以,与其说去改变孩子,不如更多考虑去接纳他、肯定他,让他逐渐地改变。
我在讲课时,很多父母曾经跟我谈过类似这样的问题:比如“我孩子什么都很好啊,就是太老实”。我说,老实不是缺点,老实是良好的品行。但有时候父母还是很担心,担心老实的孩子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会处于劣势。还有一些父母说“我的孩子什么都很好啊,就是太羞涩”。我也跟父母们说,羞涩不是缺点,羞涩是特点,羞涩的孩子可能不够大方,很难有更多表现的机会。但羞涩的人往往比较细心,能够做很细致的事情,也特别善于跟他人相处。
身为父母,正确的做法是:父母首先应该理解孩子,理解每个孩子身上的特点,包括缺陷,理解这种人性上的与生俱来的特性。不必想着怎么去改变孩子的某些行为,不要动不动就斥责他、打骂他,而是去接纳他,并长久地耐心地帮助他,然后适当地矫正他。
耐心细致的引导会使孩子更愿意“遵循”你的原则,我们期待的改变才有可能出现。
P62-66
孩子是父母最大的事业
我到全国各地讲课时,经常会碰到年轻的父母问我,对孩子进行怎样的教育,才算做得对。我总是回答他们,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有了陪伴这个“1”,后面再添加上去的“0”才有意义。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过早地与父母分离,所造成的身心撕裂感、无助感、不安全感将是终身难以治愈的顽疾。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就生活在危险之中,同时,这样的童年经验对任何一个人而言都是苦不堪言的悲痛记忆。
著名学者季羡林在晚年也曾经写道:“这一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过早离开了母亲,如果有可能,我宁愿什么都不要,也要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这是老人回首一生时,最令人动容的一句话。因此,尽最大努力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陪伴他、引导他、帮助他、鼓励他,应该成为父母应尽的第一责任。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挑战,正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每个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他自己的问题,父母之间、家庭之中尤其需要形成教育的共识,“举全家之力”才能不让教育失衡、失态,失去智慧,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应该是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
今天中国教育遇到了新的问题,中国的孩子正生活在前所未有的种种诱惑和压力之中,中国的父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惴惴不安与忧虑。有些父母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应该由学校负责。这些父母没有想到,如果孩子没有在家庭生活中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等生”、“问题学生”。而孩子一旦在家庭养成了坏性格和习惯,无论学校的教师多么努力,这个孩子仍将很难适应学校生活。
儿童成长之根是扎在家庭之中的。父母一旦忽略了孩子的教育,这样的忽视一定会有麻烦。我在深圳讲学时,碰到一位在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兼慈善家。他对我说,他最成功、最得意的事业其实就是两个儿子。“优秀的孩子既是家庭的栋梁,也是社会的优秀公民,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安慰。如果孩子教育失败了,你就是一辈子赚的钱,孩子都可能在一天之内给你挥霍干净,而你一辈子累积的好名声,孩子也可能在一件事情上就把你败坏得颜面扫地。”所以,生养一个孩子,就是生养一生的责任,任何一位父母,都要意识到这一点。
一个人生命早期的发展除开在母亲子宫中的9个月之外,长达9年甚至18年的家庭生活同样重要,我把它称之为家庭的文化“子宫”。一个人精神与身体如果出了问题,问题往往就出在自己的家中。
父母如何才能不成为孩子的“祸害”,父母如何避免教育孩子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在这本书中,我明确地提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常犯的主要错误有:当众教育、消极教育、过度干预、缺少教育共识、父母存在不良嗜好、想起了才教育、生气了就教育、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在孩子吃饭和睡前进行教育、和别人的孩子简单地作对比进行教育、数罪并罚。同时,在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消费习惯,以及孩子的交友、上网、看电视等问题上,本书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建议。
可以说,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既是社会问题,也是家庭问题。
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既在校长那边,也在家长这边。
中国教育最严重的问题,不是教育孩子,而是父母也要受教育。
社会的竞争总是会转化成家庭的竞争。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家庭最核心的工作。
张文质
2011年3月5日
我们对孩子有很多无知和误解
2009年,我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刘良华教授共同主持了某电视台的12期家庭教育节目,针对家庭教育中的具体问题,我们同现场的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发现,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既有观念层面的,又有更为具体、细微的方法的缺失,而这些方法的缺失背后又关联着我们对儿童教育的很多无知与误解。
这之后,如何构建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又能对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难题做出切实、有力的回应,就成了我思考的重点。这也是后来我把自己在电视节目中主要观点加以整理,并经过反复酝酿完成这本书的缘由。
我从事成年人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已经二十多年,观察教育的足迹遍布全国三十多个省市,每年我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听课近百节。同时,我还通过我主持的“1+1教育社区”(www.edull.net),每天与全国各地的教师和家长进行着细致的交流。
对学校和学生现状的深入了解,使我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深切地理解今天中国父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也把自己的研究更多地转向了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我希望我的工作能有补于世。
这本书的出版,我要感谢刘良华教授对我的启发和鼓励,感谢“1+1教育社区”投资人关海先生对我多年的支持,感谢我的学术助手陈文芳君对文稿费心费力的整理,感谢凤凰联动的马松先生、杜轩锐编辑对文稿的修订做出的建设性帮助,同时我还要感谢多年来,邀请我进行家庭教育讲演的学校。正是在不断的对话之中,促进了我对家庭教育更进一步的思考。
张文质
2011年3月16日于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