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着的用途
我认为瓦尔登湖会是个做生意的好地方,不单单是因为那里有铁路和贮冰业;这里还有很多的便利,或许我不应该把它泄露出来;这是一个优良的港口,是一个好基地。没有涅瓦河区那样的沼泽需要填埋;虽然到处都得去打桩加固。据说,涅瓦河涨水时,流来的冰块趁着西风能把圣彼得堡从大地的表面上冲走。
在没有充分资金的前提下,我的生意先开张了,所以我总在想能够从什么地方获得这种每个企业都不可缺少东西。说到实际问题,就先说衣服吧,我们买衣服,常常是由追求新奇的心理所引导的,还要参考别人的眼光,而很少考虑这些衣服的使用价值。那些工人穿衣服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保暖,第二是为了遮体,不至于赤身裸体地行走。现在,他可以判断一下,有多少必需的重要工作可以完成,而不必再添置什么新衣服。国王和王后的每一件衣服都只穿一次,虽然有私人设计师专门负责此事,但是他们却体会不到穿上合身衣服的那种愉悦感。他们不过是衣服架子罢了。我们的着装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彰显着穿衣人的性格,直到很破旧了也舍不得丢掉它们,否则,正如抛弃我们的躯体那样,总是感到恋恋不舍,仿佛想给他诊治一下。在我眼中,人并不会因为穿了有补丁的衣服就变得卑微;但我也知道,一般人总是为了穿着人时,至少是整洁,不能有补丁而费尽心思,至于他们有无健全的心智则从不在乎。其实,即使衣服破了不补,所暴露的最大缺点也不过是没有想到小洞会变成大洞。有时我用这样的方法来测验我的朋友们,谁肯把膝盖以上有补丁的,或者只是破了两条缝的衣服穿在身上?大多数人都不愿自毁形象。他们宁可跛了一条腿进城,也不肯穿着破裤子去。一位绅士不小心腿部被碰伤是很平常的事,这是有办法补救的;如果裤子也因同样的事情被弄破了,就很难补救;因为人们关心的并不是真正应该敬重的东西,而是关心那些受人尊敬的东西。我们认识的人屈指可数,我们认识的衣服和裤子却多如牛毛。你给稻草人穿上你比较时髦的衣服,你自己不穿衣服站在它旁边,哪一个经过的人不马上就向稻草人致敬呢?那天,我经过一片玉米地,就在那个挂着衣帽的木桩旁边,我一眼就认出了那个农田的主人。与上一次看见他相比,由于风吹雨打,他显得憔悴了一些。我听说过,一条狗看见穿戴整齐的人经过它主人的家门口就会冲着他们吠叫,却很容易被一个裸体的窃贼制服,一声不吭。这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没有剥去衣服的话,你能否在一群文明人中间肯定地指出谁最尊贵?斐斐夫人在她周游世界的旅行中,来到了俄罗斯的亚洲部分,要去谒见当地长官的时候,她觉得不能再穿旅行服装了,因为她“现在是在一个文明国度里,在那里,人们会根据衣服来评价人的”。即使在我们这号称民主的新英格兰各个城镇中,如果有人突然发了大财,穿得讲究,就会受到众人的敬仰。
一个找到新工作的人,其实并不一定要穿着新衣服上班。一个英雄穿旧鞋子的时间倒要比他的侍从穿它们的时间长——如果说英雄也有侍从的话,赤脚的历史比穿鞋子更加悠久了,而英雄是可以赤脚的。只有那些赴晚宴和到立法院去的人才必须穿上新衣服,而且他们一套套不停地换,正如那些地方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可是,如果穿上我的短上衣、裤子和鞋子,戴上我的帽子,便可以做礼拜的话,这些也就足够了,不是吗?谁会注意到他的破衣服——真的已经破敝不堪了,就是送给一个苦孩子也不能算是善举,说不定那孩子还要拿它转送给一个比他更苦的人,那人倒也可以说是个富有的人,因为他几乎一无所有还可以照样过日子。我说你得当心那些必须穿新衣服的事业,而不必提防那些穿新衣服的人。如果没有新的人,新衣服怎么能做得合身?如果你有什么事情要做,不妨穿上旧衣服试试看。人之所需,并不是要做些事,而是要有所作为,或是说,是要做出成就来。也许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添置新衣服,不论旧衣服已如何不堪,除非我们已经有了新的事业,或者说,已向着新的航向起航了,我们这古老的躯壳里已有着新的生机了,那时若还是穿着旧衣服我行我素,便有旧瓶装新酒之感了。人之换衣服,如同飞禽根据季节更换羽毛,必然是生命之中一个重大的转折。潜鸟躲到僻静的池塘边去脱毛,蛇蜕皮、蛹虫出茧,都是内心里不断扩展着的结果;衣服不过是我们的最外面的表皮,抑或说是尘世之烦恼而已。要不然我们就发现我们在伪装下前行,到头来不可避免地将被人类及我们自己的看法所唾弃。
我们穿上一件件衣服,好像我们是外生植物一样,靠外加物才能够生长。穿在我们最外面的,常常是轻薄花俏的衣服,那是我们的表皮,或者说,假皮,并不是我们的生命的一部分,随便在哪儿扯下一块儿也并不会致命;我们经常穿着的、较厚的衣服,是我们的细胞壁,或者说,皮层;我们的衬衣可是我们的韧皮,或者说,是真皮,剥下来的话,不会连皮带肉,伤及身体。我相信所有的物种,在特定的季节里都穿着类似衬衣的东西。一个人若能穿得这样简单,他就能在黑暗中摸到自己,而他的生活在各方面都很密实,有备而无恐,即使敌人占领了城市,他也能像古代哲学家一样,若无其事地空手徒步出城。一件厚衣服,大体抵得上三件薄的衣服,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买到物美价廉的衣服,5美元买一件厚厚的上衣,它可以穿上好几年,2美元买一条厚厚的长裤,1美元半买一双牛皮靴,25美分买一顶夏天的帽子,65美分买一顶冬天的帽子,或许还可以花上一笔更少的钱,自己在家里制一顶更好的帽子,那穿上了这样一套靠自己辛勤劳动赚来的衣服……
P14-16
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写出了本国最好的书。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
——拉夫尔·沃尔多·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
《瓦尔登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梭罗能够通过艺术来实现自己决意要做的事业。通过创造一个有机的形式,他使自己的决定获得了新生和一种成熟的恬静,如果说那不是黄金年龄的清纯狂喜的话。
——谢尔曼·保罗(美国著名评论家)
如果梭罗仅仅给我们留下一部一个男人在森林中生活的记载,或者说他仅仅退隐到森林之中,在那儿记载着他对社会的抱怨。那么《瓦尔登湖》就不会有这一百年的生命。正像一切所进展一样,他用充满了喜悦、自由、奔放的笔调记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的困境和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习性,因而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煎蛋卷,让人们在饥饿的一天中不断从中汲取营养。
—— E.B.怀特(美国著名作家)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乔治·艾略特(英国著名小说家)
提起影响世界的名人,梭罗当之无愧拔得头筹。他的思想、行为对世界影响巨大,一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他的推崇热情丝毫不减。这一切缘于他那本耐人寻味、启人心智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说它是人生的必读之书,一点都不为过。
可是,若是扪心自问,你读过这本书吗?你读得下去吗?你读懂了吗?恐怕会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摇头、颇有惭愧之意。
确实,梭罗这本书太浓缩、太晦涩、太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说句实在话,案头上摆放的几个不同的版本,我几乎都没有真正读得通,更不必提读得懂了。书存在的第一要义就是让人读的,只有认真读过,才能领悟其中的精华。为此,作为一个曾经研究西方文学,特别执着于美国文学的爱好者来说,让更多的中国当代读者相对轻松地读懂这位美国自然文学大师的巨著是我不容推卸的责任。虽然,直至现在,我也不敢自诩自己完全领悟了它的真谛。也因此,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遇到瓶颈时,借鉴了徐迟先生及其他翻译家的译作,以此推敲出作者最真实的意图。
读一本书之前,了解作者是必要之举。
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一个商人家庭,20岁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执教两年。之后,与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成了忘年交,在爱默生的影响和指导下,他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突发奇想地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在此,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是他在瓦尔登湖边的木屋里完成的。另外一本书就是《瓦尔登湖》了,于1854年出版。这本在当时受到讥讽和批评的书,随着时光的流逝,其声誉与日俱增,业已成为美国文学中一本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名著。
《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在那木屋里,那湖光山色中,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
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因纷繁复杂的生活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人们只有淳朴地生活,才能摒弃内心的焦虑,才能享受到内心的平静、轻松和愉悦。
不得不提的是,尽管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匮乏,梭罗却翻译阅读了不少儒学著作,并将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中,因此他的作品中也散发着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气质。
静,是读这本《瓦尔登湖》最恰切的心境。因为这是一本充满恬静和孤独的书,很适合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特别是在黄昏以后,当你的心情渐渐地远离尘嚣和繁忙,逐渐安静下来的时候,品读此书,会颇有一番风味,那些白天读起来晦涩难懂的语言闪烁出珍珠般的光彩,到了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再翻三两页,读七八段,一股清凉的湖水便汇入心间,将心境涤荡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
这本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被整个世界怀念足以证明了它的魅力。它能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和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与不安。让自己的内心像天地之间的瓦尔登湖的湖水一样,平静、自在、坦然、简单而又充满希望和力量。
《瓦尔登湖》是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里面蕴藏着返璞归真的美丽,书中隽语连连,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的心灵荒原,给人一种清新通透的感受。它能够直通你的心灵,沁入你的骨髓,融入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甚至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在那木屋里,那湖光山色中,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且梦想着。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因纷繁复杂的生活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人们只有淳朴地生活,才能摒弃内心的焦虑,才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轻松和愉悦。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匮乏,梭罗却翻译阅读了不少儒学著作,并将对儒家思想的理解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中,因此他的作品中也散发着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气质。
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它会让你感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自然主义文学的典范,畅销百年的心灵圣经,影响托尔斯泰、甘地和马丁·路德·金的智慧书;
生命中不容错过的文学名著,教育部语文新课标重点推荐阅读;
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这本书清新、健康、引人向上,语言生动,意境深邃,闪现智慧的光辉,它会让你感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当代美国读者最多的散文经典,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的美国最好的书。
感动了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名著经典,读完它,你会获得内心的宁静。
《瓦尔登湖》是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它能够直通你的心灵,沁入你的骨髓,融入到你的整个品性和人格,甚至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