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王晋康经典科幻小说集粹)》汇集了王晋康很大一部分优秀作品,从多个角度有代表性地反映了王晋康科幻作品的面貌。
王晋康科幻作品题材广泛不拘,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还包括某些至今人迹罕至的禁区。这些科幻故事形形色色甚至光怪陆离,王晋康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科幻作家对人性、人心及人本身的洞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临界(王晋康经典科幻小说集粹)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王晋康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临界(王晋康经典科幻小说集粹)》汇集了王晋康很大一部分优秀作品,从多个角度有代表性地反映了王晋康科幻作品的面貌。 王晋康科幻作品题材广泛不拘,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还包括某些至今人迹罕至的禁区。这些科幻故事形形色色甚至光怪陆离,王晋康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科幻作家对人性、人心及人本身的洞悉。 内容推荐 王晋康是当代著名的科幻文学作家,其作品风格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善于追踪20世纪最新的科学发现尤其是生物学发现。语言典雅流畅,结构精致,构思奇巧,善于设置悬念,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是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很好的结合。他的作品常表现人类被更高级形式生命取代的主题。《临界(王晋康经典科幻小说集粹)》收录王晋康大部分经典短篇小说,包括:《临界》、《间谍斗智》、《魔鬼梦幻》、《太空清道夫》、《牺牲者》、《义犬》是王晋康作品的精华集粹。 目录 临界 间谍斗智 魔鬼梦幻 魔环 太空清道夫 天河相会 他才是我 牺牲者 义犬 追杀 试读章节 临界 ——谨以此文献给我仰慕的一位科学家。但本文不是报告文学,人物情节均有虚构。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90年6月22日,因为此后数月令人凉怵的日子是从那天开始的。那年,我14岁,姐姐文容16岁,爷爷文少博78岁,奶奶楚白水75岁。 离亚运会开幕还有整整三个月,在北京随处可以摸到亚运会的脉搏,街上到处是大幅标语,高架桥的栏杆上插满“迎接亚运”的彩旗,姐姐和我的学校里都在挑选亚运会的自愿服务人员,公交车司机在学习简单的英语会话。只有爷爷游离于这种情绪之外,仍是独自杲在书房里埋头计算。那天早上,奶奶比往常起得更早,做好早饭,拿出一套新衣服让爷爷穿上,昨晚她已逼着爷爷去理了发。她端详着穿戴整齐的爷爷,笑道:“哟,这么一打扮,又是一个漂漂亮亮的老小伙儿啦!” 姐姐和我都起哄,说爷爷真漂亮,爷爷帅杲啦!爷爷像小孩子一样难为情地笑着:“爷爷老啦!”爷爷确实有点儿“老还小”的迹象,笑起来像小孩一样天真。他在生活琐事上一向低能,现在更离不开奶奶的照顾。爷爷生于豪门望族,当年的文家二少爷也曾是风流倜傥,自他从英国留学归来便选择了一项最艰苦的职业——地质勘探。五十年的风雨已经彻底改变了他的气质,现在,从外貌看来,他更像偏远农村的乡村老教师。 爷爷马上要去位于复兴路北的国家地震局(我去过那里,是一幢能抗7级地震的大楼)作报告,报告的具体内容爷爷对我们严格保密,他一向严格执行《地震预报条例》的规定。不过据我猜测,这次报告很可能涉及亚运会期间的震情。 别人开玩笑说,我家实行隔代遗传。爷爷是国内著名的地质学家,国内几个大油田的发现都有他的功劳,就连他的学生中还很有几个中科院院士呢!奶奶是有名的医学生物学家。中国消灭了天花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就有她很多的心血。可惜爸爸那代人没能继承他们的衣钵,不过这个传统让我和姐姐接续上了。虽说在1990年说这话还嫌太早,但至少在我和姐姐的学校里,我们已是有名的地震和病毒小专家了。 我父母常年在外地(大庆油田)工作,自从爷爷奶奶退休并定居北京后,我和姐姐就一直住在爷爷家里。那时爷爷还没有搬家,住在平安里的一所小四合院里,房子十分破旧,下雨时首先要用雨布遮盖爷爷的那台286电脑,然后收拾满桌满床的大部头书籍:地震学、世界地震带挂图、古地磁学、地球固体潮、二十年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汇编、病毒学、医学免疫学、血型血清学和干扰素治疗……爷爷奶奶似乎比退休前还忙,尤其是爷爷,每天埋头于电脑前认真地计算着。夏天,破旧的纱门挡不住蚊虫,他干脆弄两只水桶把腿脚泡进去,一来防蚊叮,二来降温。冬天时房子里面冷得像冰窖一样,他把一只小火炉放在桌边,手若冻僵了,就放在火上烤一会儿。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石油物探局专门为爷爷配置一台取暖锅炉为止。 那时,常常有他们的学生来这儿探望或请教,他们先站在天井里大声问好,然后再进屋。凡是爷爷的学生,都是称呼老师、师母好;凡是奶奶的学生,则是称呼文老师、楚老师好。我和姐姐发现了这条规律,常躲在一旁验证,百试百灵。 我和姐姐并没有刻意地去继承爷爷奶奶的衣钵,但他们的知识不知不觉地就传给我们了,因为这些知识一直弥漫在空气中,潜移默化地渗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比如,姐姐经常流利地告诉其他同学,病毒都是采用超级寄生和利用被攻击细胞的核酸来繁殖的,所以,任何药物包括抗生素对病毒基本是无能为力的,只能依靠人类在千万年进化中产生的特异免疫力,疫苗的作用则是唤醒和强化这种免疫力。不过,人类对病毒的战争已经取得里程碑式的成功,天花病毒已经全歼,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全歼已经提上日程。为什么先拿这两种病毒开刀?因为它们只寄生于人体,没有畜禽的交叉感染渠道。现在,中国卫生部正在部署围剿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大战役,将从1993年开始,连续数年对八亿儿童进行免疫。奶奶虽然已退休,卫生部的轿车仍然常来把她接去,参加某个重要讨论。姐姐笑着对奶奶说:“奶奶,别把鞑子杀完了,留两个给孩儿杀杀。” 这是说岳全传上岳云的话。奶奶笑道:“留着哪,病毒的全歼可不是二三百年能千完的事。” 我也常常给同学们举办地震知识讲座,我会告诉他们说地震是人类最凶恶的自然灾难,二十世纪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65起,8级以上地震7起,死亡103万人。地震中最常见的是构造型地震,因为地壳是由六大板块(太平洋、亚欧、非洲、美洲、印度洋和南极)组成的,各板块缓慢运动,互相挤压,形成三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带、欧亚带(又称地中海一喜马拉雅带)和海岭带。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之间,震灾十分频繁。1900年以来中国地震死亡人数557j-,占全世界53%;1949年来死亡人数27万人,占全国同期自然灾害死亡人数的54%。而且和其他学科的科学家不同,地震学家们是一伙自卑的家伙,尽管他们已经投入了巨大的心血,但在地震预报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1966年邢台地震伤亡惨重,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对地震预报的研究,1975年成功预报了海城地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成为唯一载入地震预报史册的范例。那时。在文革期间的亢奋中,有人宣称中国已完全掌握地震预报的规律。然而仅仅一年后,唐山地震来了,它阴险地偷越众多机构组成的警戒线,狞笑着扑向梦乡中的唐山人。对地震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次极为丢脸的失败,地震爆发后,国家地震局竟然不能确定震中在哪儿!幸亏几位唐山人星夜驱车赶往国务院汇报灾情,国家才开始组织抢救工作。 我是在唐山地震之后出生,我知道唐山地震的惨景,是通过爷爷的眼睛和叙述,因为地震第二天爷爷就赶到现场。 P1-4 序言 在当下活跃的科幻作家中,王晋康先生无疑是具有广泛影响的重量级人物。20年来,王晋康以旺盛的创作力为我们奉献了众多科幻小说精品,作为朋友及同道中人,我一直对王晋康先生老当益壮笔耕不辍的精神深为感佩。此次电子工业出版社推出的系列选集,汇集了王晋康很大一部分优秀作品,从多个角度有代表性地反映了王晋康科幻作品的面貌。 王晋康科幻作品的评介文字已有很多,借这个机会我只谈一些个人的浅见。作为科幻界同行,王晋康的作品我基本都拜读过。王晋康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广博的知识赋予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特色。其中不少作品即使经过时间无情的洗礼,依然放射出珍珠般熠熠夺目的光彩。对于一位作家而言,这算得上是小概率事件。 就个人感受而言,王晋康作品有两个特点令我印象尤其深刻。 第一个特点是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的洞察及拷问。 欧洲文艺复兴最伟大的贡献便是发现了“人”,也许这更多的是指人从对“神”的膜拜中解放出来,发现了自身的价值。但是很显然,对“人”的认识与发现一直贯穿着人类文明的全部历史。不过这更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我们试图剖析的对象正是我们自身,而数理逻辑学已经证明:对自我的涉及必然导致不可解的悖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单单可以理解为作品的出色,说不定莎士比亚也迷失在了人性的怪圈里。 而科幻就如同一柄利刃,由未来之手把握,让我们得以在某些短暂的瞬间瞥到被现实的肌肤筋骨重重遮蔽的自我——那个本来的“人”。 王晋康科幻作品题材广泛不拘,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甚至还包括某些至今人迹罕至的禁区。这些科幻故事形形色色甚至光怪陆离,王晋康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科幻作家对人性、人心及人本身的洞悉。在《类人》和《豹人》这样的作品里,王晋康以科幻的声音对人类基因正统的拷问振聋发聩。而在《癌人》里,作为人体内的细胞叛逆者(罗伯特·温伯格语),癌基因居然成长为比人类更擅长生存也更强大的个体,这其中的意义既惊心动魄又发人深省。还有《生命之歌》里,面对人工智能生命的挣扎,作者寄予的同情与悲悯,以及《长别离》里对人类最终走向异化的宽容与感慨。可以说纵观王晋康的所有作品,不啻于欣赏一部科幻版的《人间喜剧》。 第二个特点是王晋康以科幻为武器对文学社会功能的重塑。 勿庸讳言,中国当下的文学有一种日渐沦为游戏的趋势。读者沉湎于轻松猎奇刺激感官的阅读,作家更是远离了社会生活的中心,退居到私人的角落,要么迎合市场,要么沉迷于纯技巧性的“自说自话”。总之,文学变得越来越“水”,越来越没有营养,只剩下歇斯底里的娱乐至死。 自曹丕《典论》以降,“文以载道”已经提出来两千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句话并不是口号,而是实在贯穿于文学创作及至中华文化当中的一条基本原则。但近些年这条原则日益衰微,到了几被摒弃的地步。当然,这样讲的前提是没有将歌功颂德也列入“道”的范畴。而我们读王晋康的作品却能真切地感到他对这样的现状是不认同的,在他的作品中充满对文学现状的反思与“反动”。从《蚁生》里惨烈失败的社会实验场,到《十字》里对西方国家原罪的追问;从《生死平衡》里对平衡医理(其实是哲理)不遗余力的推崇,到《替天行道》里对科学邪恶一面的忧虑……王晋康用他或犀利或温情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幅横跨远古与未来、饱含关怀与思考、血肉丰满的人世画卷。 这个流行快餐的时代和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人们缺乏的不再是可供阅读的内容,甚至也不是阅读所需的金钱,人们最缺的是阅读的时间。面对每天生产出的天文数量的文字,以及同样数量庞大的各类媒体节目,一位作家用什么来吸引大众阅读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许那些能让人傻笑的“糗百”作品永远都会有市场,也许那些看得人满脑袋糨糊弥漫的“先锋”作品依然可以搔首弄姿,但我却从骨子里坚信,像王晋康的科幻作品这样能够让人“有所得”的文化艺术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我之所以有这个信念,只因为一点:人是智慧的生物,人类创造了科学,科学的精神也反哺着人类。 中国科幻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脚下黑暗泥泞的道路将一直伴随着我们。在平庸世界的尽头,有美丽的星光。 何夕 书评(媒体评论) 王晋康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广博的知识赋予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特色,几乎没有平庸之作。其中不少作品即使经过时间无情的洗礼,依然放射出珍珠般熠熠夺目的光彩。 ——何夕 王晋康小说,是中国科幻小说中,最具磅礴力量的一种,在惊异震慑的技术想象中,把对未来和当下的深邃思考融为一体,具有传世的价值。 ——韩松 厚重的人文关怀、超硬的哲理性科幻构思、机智的故事情节、沉郁苍凉的风格,以及鲜明的中国风格,这些都是王晋康科幻作品的显著特点。几十年中国科幻史,能抵挡时间磨损的作品百无其一,王晋康老师的作品无疑位列其中。 ——郑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