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曼·罗兰/茨威格经典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曼·罗兰》是斯蒂芬·茨威格的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茨威格传记风格的典范。它表明了一种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他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忠于信仰。”罗曼·罗兰的一生是坚持信仰的一生。追求理想的一生。他从学生时代就置身于法国的首府巴黎,在这充满着喧哗和骚动的物质至上、金钱万能的都市中。他却始终独清独醒,一尘不染。他又经历了二次大战的全过程,但他却一直站在“超乎混乱之上”的人道立场,竭力促进各国的和解,建立兄弟友谊。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理想,使得罗曼·罗兰始终不渝地走自己的路呢?

内容推荐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出色的传记作家之一。

《罗曼·罗兰》是茨威格的传记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茨威格传记风格的典型作品,它讲述了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一生,表现了他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和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罗曼·罗兰》叙述细腻,充满阅读魅力;译作文字传神、优美。

目录

【第一章 生平】

1.绪言

2.童年

3.中学时代

4.高等师范学校

5.远方来信

6.罗 马

7.圣化

8.学徒

9.拼搏

10.十年隐居

11.画像

12.成名

13.罗兰,欧洲精神的化身

【第二章 戏剧家的早期作品】

1.作品与时代

2.伟人的意志

3.创作系列

4.无人问津的系列剧(1890一1895)

5.信仰悲剧《圣路易斯》《埃尔特》(1895~1898)

6.《圣路易斯》(1894)

7.《埃尔特》(1898)

8.革新法国舞台的尝试

9.向人民呼吁

10.剧目

11.独创的艺术家

12.革命戏剧(1898~1902)

13.《七月十四》(1902)

14.《丹东》(1900)

15.《理性的胜利》(1899)

16.《群狼》(1898)

17.落人太虚的呼唤

18.《总有一天》(1902)

19.剧作家

【第三章 英雄传记】

1.深远的思考

2.苦难的英雄

3.《贝多芬传》

4.《米开朗琪罗传》

5.《托尔斯泰传》

6.未完稿的传记

【第四章 《约翰·克利斯朵夫》】

1.圣克里斯托弗

2.复活

3.作品的由来

4.无定规的作品

5.角色解析

6.英雄交响曲

7.创作之谜

8.约翰·克利斯朵夫

9.奥利维尔

10.格拉齐亚

11.约翰·克利斯朵夫同他的伙伴

12.克利斯朵夫同各民族

13.法国的形象

14.德国的形象

15.意大利的形象

16.犹太人

17.世代交替

18.离别

【第五章 幕间谐谑曲】

1.意外之作

2.勃艮第兄长

3.高卢人的风格

4.徒劳的启示

【第六章 欧洲的良心】

1.遗产的保护人

2.预作准备

3.避难之地

4.为人类服务

5.精神法庭

6.与豪普特曼的争论

7.与维尔哈伦的通信

8.欧洲的良心

9.篇篇宣言

10.《超乎混战之上》

11.向仇恨开战

12.敌手

13.朋友

14.信件

15.顾问

16.孤独者

17.日记

18.《先驱》与《恩培多克勒与世仇》

19.《利吕里》

20.《克莱朗博》

21.最后的恳求

22.思想独立宣言

23.后记

附录一:书中的人物、地点和事件

附录二:I 罗曼·罗兰作品目录

Ⅱ 罗曼·罗兰作品译文

Ⅲ 介绍罗曼·罗兰的作品

试读章节

3.中学时代

来到巴黎后,罗兰还太年轻,感受不到巴黎的魅力。此时,他处在朦胧如梦的自然状态,这个充满着喧闹和淫荡的物质至上的城市对他来说似乎十分陌生,甚至很不友善。这段岁月在他的生活中久久不能抹去,他的内心一直深藏着一种厌恶感,一种对大城市的愚昧和冷漠的畏惧,一种对首都生活缺乏真诚信实的令人费解的隔膜。他的父母把他送进了路易大帝学府,这是巴黎中心享有盛名的学校。许许多多出类拔萃的法兰西儿女,都来自这些孩子们,他们每天中午像一群蜜蜂一样从伟大的知识蜂窝里嗡嗡地拥出来。学校推荐他学习法国古典教育学科,这样他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古典诗歌“鹦鹉学舌者”。然而,他最重要的学历却不属于古典韵文或诗歌原理这一领域。在此之前,他一直对真正生气勃勃的现代诗歌感兴趣,对音乐深感兴趣。尽管如此,还是在这儿上学的时光,罗兰找到了他的第一个朋友。

这位朋友就是保罗·克洛岱尔(《给玛丽报信》的作者),他碰巧也是沉默了二十年之后才成名的。罗曼·罗兰和保罗·克洛岱尔是两位最富有想象力的现代法国作家,他们同时跨进了这所学校,也几乎同时在二十年之后誉满欧洲大陆。但是,在最后二十五年间,他们在信仰和精神上却走上了全然不同的道路,追随着相互背离的理想。克洛岱尔表现了对天主教历史的玄想和热情;罗兰则越过法国疆域,追求一个自由的欧洲。但是,在当时,每天步行上学和放学回家的途中,他们俩都无所不谈,交换着读书心得,彼此意气风发,激扬着相互间的青春热忱。他们特别崇拜的明星是理查德·瓦格纳。当时,瓦格纳的思想有一种奇异的魔力,影响着法国的年轻人。对于罗兰来说,影响他的不只是作为艺术家的瓦格纳,而且也是作为博学诗人的瓦格纳。

学校生活显得沉闷无趣,平淡无奇。本来,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家乡搬到了冷峻的现实主义的巴黎,这一改变就来得太突然。对于这个敏感的少年来说。这座城市只能显露出它的青面獠牙、冷酷无情的一面。巴黎的这些特点,这极度混乱的局面,在罗兰的脑海里激起的近乎是惶惶不安的感觉。他渴望着同情、热忱,向往着壮志、腾飞。与往常一样,艺术才是他的救星,“漫长而昏暗的岁月中的闪闪发光的艺术”。他的主要欢乐是那些稀有的下午,他能在星期日通俗音乐会上度过,此时,音乐的旋律震撼着他的整个心田——在《安托瓦内特》中,他对当时的心情做了令人陶醉的描述。莎士比亚剧作也以强大的力量影响着他,从舞台上看到的人物形象,激起了他的恐惧感,也使他心醉神迷。他的整个灵魂被这位剧作家吸引住了。“他完全征服了我,我把自己投给了他,像投给他一束鲜花一样。与此同时,音乐的汁液在我周身流淌,像洪水流过大平原一般。贝多芬和柏辽兹对我的引力超过了瓦格纳。我为这些愉悦付出了代价,似乎被它们完全陶醉了,长达一两年之久,就像大地被洪水泡得过于饱和一样。由于我的头脑里塞满了莎士比亚和音乐,在高等师范学校入学考试中,我两次失败了。”接着,他发现了第三个导师,把他从信仰中解救了出来,此人便是斯宾诺莎。一天晚上。罗兰独自一人待在学校里,偶尔同他认识了。他那高雅的智慧之光从此照亮了罗兰的心灵,直至终生。人类最伟大的人物都成了罗兰的榜样和伙伴。

当罗兰要离开学校的时候,志向和职责产生了冲突。罗兰最热忱的愿望是要成为像瓦格纳那样的艺术家。既是音乐家又是诗人,写出史诗般的歌剧。此时,在他的脑海里已有某些音乐构想在萌动,不同的是瓦格纳描写德国民族,他将要表现法国的传奇故事。例如,圣路易的故事,后来他虽然没有用歌剧来表达。但却用高扬的语言进行了移植。然而,他父母认为他当时的愿望尚未成熟,要求他做一番更实际的努力,建议他进入工艺专科学校深造。最后双方决定他选修精神道德学,因而职责和愿望的冲突得到了两全其美的解决。1886年,罗兰参加了第三次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高等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有其特有的性质和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将对罗兰的思想和命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P6-7

序言

《罗曼·罗兰》的作者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出色的传记作家之一。经他作传的人物包括维尔哈伦、罗曼·罗兰、马萨里克、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弗洛伊德、司汤达、托尔斯泰、玛丽亚·安东内特、伊丽莎白女王等,其中尤以《罗曼·罗兰》和《约瑟夫·福煦》使他名扬天下。

茨威格的传记作品可谓匠心独具,他不拘泥于史实,而是突出心理分析,着重刻画人物的精神、心态和性格。这种创作方式赋予了作品以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它把读者领进了一个既深邃又博大的立体空间。所以,评论家们认为,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不是传记而又胜过传记。

《罗曼·罗兰》是茨威格的代表作,也是最能体现茨威格传记风格的典范。茨威格在《题献》中表明,“我不只是叙述一位欧洲伟人的创作经历,我尤其要赞扬一种个,陛和人格”。《罗曼·罗兰》正是根据这一原则精心创作的。它表明了一种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一种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

“他的目标不是成功,而是忠于信仰。”罗曼·罗兰的一生是坚持信仰的一生。追求理想的一生。他从学生时代就置身于法国的首府巴黎,在这充满着喧哗和骚动的物质至上、金钱万能的都市中。他却始终独清独醒,一尘不染。他又经历了二次大战的全过程,但他却一直站在“超乎混乱之上”的人道立场,竭力促进各国的和解,建立兄弟友谊。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理想,使得罗曼·罗兰始终不渝地走自己的路呢?

首先,罗曼·罗兰坚持认为,世界上所谓真理就是良心发现的真理,它是终极真理,是最高的精神境界。它超过了“祖国”这个具有召唤力的时髦的观念,因为“祖国”总是带有狭隘民族主义的情绪。助长了人们的倨傲、蔑视或仇恨;它也超过了法律、政治、新闻和军事,因为这些东西只不过是统治者的工具,为特定的集团、阶级或民族服务。良心则是最高权威,是全人类的最高上诉法庭,是灵魂自由和人权自由的保证。每个人必须跟着良心走,找到自己的真理,并以它来指导自己,哪怕是面对整个世界。

其次,罗曼·罗兰认为,所谓时代,所谓时代大潮,都是政治家和新闻记者用谎言蛊惑起来的。广大群众不可能了解事实真相,他们的激情和冲动,都是盲目的,是喋喋不休地念着别人的观点,跟着别人后面大叫大嚷。罗曼·罗兰指出。世界上最需要的东西就是自由的灵魂,因为当今似乎各个部门都在突出群体生活,挑起群体的冲动,形成大潮。真正自由的人,真正热爱人类的人,只要有必要。就得向群体的冲动宣战。

罗曼·罗兰一生所奋斗的目标,就是要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祖国,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阶级之分、人种之分、民族之分、国家之分,大家都是世界公民,都是兄弟姐妹。罗兰特别抨击了人类感情中狂热和仇恨(英语中是同一个词passions)带来的瘟疫般的灾难。他指出,仇恨是一种最卑鄙、最低下、最无能、最该被唾弃的感情。在国际性的祖国里,人类之间只有安慰和热爱,每个人不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的后代,而是全人类的后代;他永远存在于一切语言、一切国家之中,永远存在于人类共同的过去和普遍的未来之中。

斯蒂芬·茨威格在盛赞罗曼·罗兰时说,“他的目光总是注视着远方,盯着无形的未来”。从罗兰的风华正茂时期至现在,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然而,罗兰的信仰仍然是善良人们的美好梦想,他憎恨的战火还在世间燃烧,他敬爱的家乡欧洲仍有兄弟相残,他梦想的精神世界已变得愈来愈物质化、商业化、金钱化,庸俗不堪,他鄙弃的“林荫道”文学艺术更是从“林荫道”潜入了后院和密室,让艳情逸事充斥着文艺这个高尚而纯洁的圣所……想一想罗曼·罗兰所倡导的人类和世界,看一看今天的社会和现实,人们难道不应该着实深思一番吗?

杨善禄

1999年9月

后记

罗兰一波三折的人生道路极不寻常,他迎着时代的大潮,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激浪,一次又一次地陷入了失望的深渊,但每一次又都在新信仰的高峰上站了起来。从上述宣言的结果,我们再一次看到了罗兰是伟大的失败者的典范。他的一生中,没有一种理想得以实现,没有一个希望得到满足,没有一次美梦如愿以偿。在那个时代,强权胜过了公理,武力压倒了精神,个人高居于全人类之上。

然而,罗兰的斗争却无比伟大,他的存在比近年来任何人的生存更必不可少;因为正是他的使徒作用才拯救了钉在十字架上的欧洲的福音书。而且,他还为我们救出了另一种信仰,即,具有创见的作家是精神领袖,是他自己的民族和所有其他民族的道德发言人。如果我们那个时代没有人证实当时疯狂的仇恨和互相残杀的经历,那会是一种抹不掉的耻辱;正是罗兰这位学者给我们保存了完好的记录,使我们免受罪责。我们还要感谢他给我们指明了,即使在最猛烈的历史风暴中,兄弟友谊的神圣之火也从来没有熄灭;精神世界并不在乎寡众造成的虚假的力量;在精神王国里,一个人可以超过一群人;因为只有在孤寂的思想家的脑海里,一种思想才能放出灿烂之光;在最黑暗的时刻,我们都可以从这位诗人显要的榜样之中获得安慰。一个具有人性的伟人会永远为一切人拯救对人道主义的信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9:3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