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和晚上,如果看新闻或报纸,常常会心烦意乱。
全世界因为气候异常,若出现极端事态,国家局势就有战争一触即发之势。无约束犯罪行为日日激增。每当此时,我都忍不住要再观察一下周围。因为情况如此,心里担忧不已。想想几年前,就有以地球大难临近、人类灭亡为素材的电影红极一时,而现在人类灾难已不仅仅是在电影中看到的故事了。
对我而言,某些灾难影片真的是给人以极大刺激。尽管看的时候一直打寒颤,但和影片中的主人公们相比,要为我的比较和平的生活放心地长出一口气。我人生中的第一部灾难片要追溯到20年前。不是在电影院看的,好像是在电视上播放的特选电影。看时钻到被子里,屏着呼吸,那场景还历历在目。片名叫《浩劫之后》,主题是地球核爆炸,讲述的是在平和的日常生活中,核炮弹突然爆炸引发的故事。偶尔想起这部电影时,我会试着上网搜索一下,每当此时,只是出现有关申勋的《那天来临》这首诗的文字,而关于那部电影的资料则完全查不到,非常遗憾。
把和20岁青年们的对话分开来看,对自己做的事情不自信,因而感到痛苦的情况相当多。即使开始是确信的,但随着时间流逝,产生了不自信的障碍和自信心丧失的枷锁而造成痛苦。每当那时,我总是这样问:
“如果明天立刻就死去,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这样一问,学生短暂思考一下后会回答说:“为今世自己做的事情没有更努力而感到后悔。”
接下来我就更刺激地诱导他们展开火辣辣的想象。
那么,现在开始闭上眼睛试着想象吧。可能的话,灯也关掉,在一处比较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就好。
很久以来,我过着休闲的下午时光。家里谁都不在,看起来全都外出了。可是外面开始传来长久的警报声,也不是民兵训练的日子。喧闹一阵,马上又变安静了。
从窗口向外看,一个人都没有,也没有车经过。
觉得很不寻常,打开电视一看,表情沉闷的主播说5分钟之内核炮弹会爆炸,劝人们不要到外面去。一瞬间,觉得会有什么事,给朋友打手机,手机却无法接通。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同样打不通。电视上在炮弹爆炸之前以秒为单位计时。再次给爸爸妈妈打电话,由于许多人同时想打电话,导致只能听见杂乱的电话音。现在离炮弹爆炸只有1分钟了。
想想现在这个时刻应该在一起的人,眼泪夺眶而出。只在一起待1分钟就迎接死亡的人从脑中掠过。随着剩余30秒的报时,电视里也由华丽的俱乐部的画面,马上变为厚重的灰色画面。如墨一般。猛然间泪如雨下。
是梦还是现实?连想一想的余地都没有了。10秒、9秒、8秒、7秒……全家人的身影都涌上心头,摇摆不停。好像一切都结束了。就像电影中终结者被告知死亡时红线消失一样。
那么,如果炮弹爆炸,终结一切的话,在最后的1分钟时间里,我在想什么呢?喜欢的爱人和我至今为止的一辈子像走马灯一样在脑海中飘过。或者,什么都不想直面死亡说不定是一般性的做法。可是,想想在突如其来的一瞬间,会想到什么,对最后1分钟充满好奇。
这种形式的名为“直面死亡的我”的测试确实应用很广。最近,不仅是二三十岁的成年人,甚至多次听说校园或教育机关为初、高中生组织了找回自信的活动,安排时间写遗书。他们不是只写遗书,写完之后,还要穿上寿衣,进到棺材里躺下。进棺材,盖上棺盖,成为他们人生的第一次经历。虽然有些恐怖,但不能不说这件事有一定意义。以这种活动为契机,三天里诚心写了遗书的职场人K某开诚布公地说:“任何人在死亡面前好像都不得不真诚和谦虚。开始是出于好奇,写遗书的时候看世界的眼光就变了。”实际上写过遗书的人说:“这成了重新正视自己,慎重思考以后生活道路的契机。”
强调写遗书的K某也说:“提前写遗嘱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次试着结清,清算物质和财产关系等是打造真实生活的重要之事。”同时说:
“出生时有顺序,但死亡没有顺序。死神每一天都可能降临。死亡是和世界的永久诀别,怎么能一点准备都不做呢?”
这强调了要实施写遗嘱。
人间的生与死像是要离开的旅行,得到的同时也要失去。无论何时总会死去,这个真理埋在心中过着一辈子。但是最近像能永生一样活着的人到处可见。反之,也有打算缩短寿命并为之努力的人。
试着想象一下1分钟后,或者两三天后,自己的生命就要终结,该怎么做呢?只是想想就觉得全身过电一样刺痛。没什么能阻挡眼泪流下,手足无措的情况也常有。
人们常常一边抱怨着时间不够,一边像有使不完的时间那样行动。
——[罗马]塞内加
这种形式的想象训练在人生中尽管非常重要,但挑剔找借口和理由,给以后拖延的事情制造了一个个说出来的动机。而且,也制造了对周边一向漠然置之的人们稍微多加关注、表现爱憎的契机。还让因为对未知、未来的恐惧而要舍弃生命的青少年们觉悟死亡,从而再次产生活着的勇气。
事实上,美国某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一个问题:“试着想想如果我们三天后死亡,最想做什么?”学生们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给父母打电话、和吵架的爱人或朋友和好、吃上一顿记忆中最好吃的饭等等。但是教授在黑板上只写了一句话:“DO ITNOW!”他说:“在死亡来临之前不要等待,现在马上去做所有的事,去实现它。”还强调别说空话,去享受生活。
应该有“在人生中,把永远不会再回来的、现在的一分一秒虚无度过的话,心中疼痛,惋惜不已”的心态,而不是有“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们那样期盼的明天啊”这样的话。更冷静透彻地注视生活,再思考一下今天我活着的时间的价值。
那段时间,这样的想法在忙乱的生活中带给我的最珍贵的是,反复,回味自己是什么,并帮助我设定在稍后不太大的年纪里要达成的生活目标。我凝视自己,果然,反复回味“我为了什么活着”、“我该向何处去”,能树立新的生活目标。
如果有了战胜死亡恐惧和沉重压力的准备,那么就有了走向世界的充分心理准备。我自己做什么事才是为了活着去工作,而不是为了工作才活着。反省自己所做的行动,可以成为阶段成长的机会。一家国有企业的领导在退休时对单位的干部们说:“像能永远活着那样做计划,像明天就要死去那样行动吧。”
青年们,现在马上想象一下“我人生的炮弹即刻爆炸”,怎么样?
P51-55
李钟燮前辈可以说是青春的代言人。每天在生活中苦苦挣扎的朋友,和李钟燮前辈结识后,看见了与自己迥然不同的状态,都觉得无比羡慕。对于无法直接与他对话的朋友,特别是正处于人生困境中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能成为你再次启程前进的动力之源。
——韩国电影《追击者》《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演员 徐英姬
28岁的我经常会这样想,是该像婴儿般天真无邪,还是如成人般通达世事……我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在发呆想哭的时候,是李钟燮院长给了我莫大的回应。他不是催促与命令地,也不是单纯地劝慰哭泣中的我。他说只要我再略加奋发,我就能创造更好的生活。他的话激荡在我的心中,使我重新树立起了信心。青春啊,我想更加激昂地度过!
——音乐剧《吉屋出租》《阿依达》演员 郑善雅
这是我想向青年们推荐的必读书之一。这本书面对只顾积累“硬件”的20多岁年轻人,李钟燮通过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非常详细地告诉了青年们“人的一生,真正需要做的是什么”。无论是谁,读了它,都足以引起充分地共鸣。
——韩国电影制片人 郑炫
遗憾啊!在我迷惘的20岁,要是读到这本书就好了。这本书以非常真实的谈话为基础,告诉年轻人,在青春年代该做什么,该知道什么。这本书让人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我的青春年华虽然已经过去了,但现在还在继续努力,希望活得像书里说的那样。
——韩国电影《香草》《我的黑色小礼服》导演 许仁茂
20岁,令人怀念;30岁,令人害怕。这就是青春。曾经在青春时代彷徨迷惘、跌跌撞撞的我的心,再次如烈火一般燃烧了。这本书虽然没有指明人生的坐标和生活的方向,但它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奋力前行,就可以站在世界的中心。”这是一本处于彷徨中的年轻人一定不能错过的指南读物。
——音乐剧《我爱你》《英雄》演员 文成赫
到这里为止,我和20多岁的年轻人一起分享了31个小故事。这些故事的重点是“为拥有火热青春而去追求、去挑战、去热爱”。尽管这本书自始至终不断出现“去玩吧”、“去休闲吧”、“去喜欢吧”、“悠闲地过日子”等文字,但我确信聪明的读者能从字里行间领会真正的要点。我所指的要点就是:比起其他,要在真正意义上享受“青春的幸福”。一个人,即使是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与名誉,如果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的定义,那这个人的人生也永远不可能是幸福的。
我们都期望自由、幸福和独立,这并不是说与父母分开住所得到的解放感或不被任何人左右的独立的、像大人一样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自由,即不是凭借力量得到的自由。我这里所说的自由与独立是出于“对我来讲什么是最珍贵的”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能确定这个问题的答案且能自己拥有青春的自由与幸福之时,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喊出青春的权利。
各位年轻人,读到本书的这里时,你有什么感受呢?如果内心受到震撼,成为自己人生中最强的催化剂,那么我就十分欣慰了。因为这就是我这写本书的目的。可是,你会觉得这本书有点无聊或者抱怨“在讲已经知道的内容”吗?如果是这样,你现在就应该马上离开座位,行动起来,因为现在就是必须行动的时候。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你虽然已经明白我说过的道理,但却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人们通常是心里很明白道理,但却惧怕付诸行动。当然,做什么事都会面对挑战的兴奋和失败的恐惧。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如果自己第一个踏出脚步,会不会让人觉得很鲁莽?因此,我们会选择别人已经走过的安全的路。但是,这种行为方式,不会有助于得到青春的幸福,因为这只是在模仿99%的人已经做过的事情。
爱因斯坦通过“反复地做同一件事,却期待得到不同的结果,这无异于精神病”这句话,强调了挑战与实践的关系。但是,现在的你是不是将这种挑战与实践以“没时间”、“没钱”、“下个月再开始吧”的理由,一天天往后拖延呢?当然,这些理由都有可能成为不成立的借口。请大家好好回想一下,你是不是曾经一边说没时间,一边却在家看一整天电视?一边说没钱,一边却花不少钱和朋友在外面喝酒?看到这里的时候,如果你觉得心如刀割,那么不要担心,从现在开始实践就可以了。
希望大家去寻找、去做自己觉得十分有趣的事情。金钱和失败都是以后的问题。请不要用安逸的想法,自行选择不幸的结果。如果勇敢地去做的话,大家能从中得到“一种”很重要的东西,这会给你带来一生的自由与幸福。这可绝不是理想化的、虚构的故事。
各位,请不要低估自己的20岁青春而虚度光阴。很多20多岁的青年在认不清自己的“年轻”的同时,也不会充分运用时间。但是,现在不是应该改变吗?各位的人生应该拥有充分的自由与幸福。就像你们选择了这本书一样,相信你们也已经选择了青春的热情与幸福。
现在,真心祝愿你能站在世界的中心!
第1封信 你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在做什么
第2封信 青春,该忠实于梦想的时期
第3封信 若不想受危险,就要逃离致命的危险
第4封信 重要的是,你如何成为你自己
第5封信 比起受教育,感动和刺激的人生更美好
第6封信 “一万小时法则”在所有领域都是必要的
第7封信 像能永生那样去计划,像明天就要死亡那样去行动
第8封信 使你的心脏狂跳的事情是什么
第9封信 若有热切期望的事情,从最基础开始
第10封信 30岁不是挑重担的年纪,而是成为世界中心的年纪
第11封信 世界舞台的主人公就是你
第12封信 别讲究杯子,享受咖啡吧
第13封信 不曾失败过的青春不是青春
第14封信 20岁,为了成功,独立吧
第15封信 年轻的时候,多去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是一笔财富
第16封信 以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策划者去过日子吧
第17封信 不要激烈而小心,要细心而勇敢
第18封信 最令人愤怒的是软弱的自己
第19封信 我正在痛苦的青春中表演着
第20封信 发懒吧,但要成为有创造力的懒人
第21封信 拥有“即使今天死了,也毫无遗憾”的幸福心态吧
第22封信 “现在,这个瞬间”,就是你的顶点
第23封信 无法用金钱换算的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第24封信 人生的全部幸福都铭刻在“青春时代”
第25封信 人生是走走停停的旅程
第26封信 相比地球转动的速度,慢慢走也完全没问题
第27封信 不管怎样,读读书吧,是书造就了你
第28封信 懂得艺术的人,有享受人生的权利
第29封信 从内心享受写作的痛快吧
第30封信 比起往口袋里装一英镑,拥有一位朋友更珍贵
第31封信 人生就是一场盛宴,无悔地去享受吧
后记
一、青春的本质就是迷茫
诗人塞缪尔·乌尔曼(Samuel Ullman)在《青春》(Youth)中说:“不能定位于某一个时期,青春是涌动着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和炽热的感情的时期。80岁也是常青不败的青春啊!”我们所想的青春会不会就是“嫩芽长满树枝,所带来的绿色春天般的‘人生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就算是不去刻意装扮,也是比任何人闪耀的时期,也可看作是最有朝气、最应该以热情对待的人生的一个时期。但最近看来,很难找到光芒闪耀的青春。现在的青春不是绿色,而是已经泛黄,被灰蒙蒙的颜色所围绕。对于这样的说法,青年们会说“不是啊”,现在的青春所得到的是怜悯的眼神。不论古今中外,“最近的年轻人”都是被骂的对象。没有教养,没有热情,没能力还不上进,都是展现给外界的表象。这些现象体现在了埃及古时候的壁画上,也表现在了2011年的韩国……
也听到过类似“老一辈人对20多岁年轻人的要求又高又多”这样的话,听上去老一辈人想要的是循规蹈矩的、谦谦君子般的、严肃的人才。我们从10多岁跨越到20多岁的时候,会有一种“逃离地狱般的考试战场,解放了”的感觉。但是,这也只是暂时的。20多岁的青年们还没来得及享受这种自由的时候,就又要赶赴学业和工作的战场。我要表达的并不是“年轻人就一定要闲着”的意思,也不是“20多岁的青年一定要玩”的意思。只是,为20多岁的青年们在没来得及享受青春带来的自由时,又重新回归战场而心痛罢了。
可能是为了反映这样的事态,最近,如果你去逛书店的话,就会发现书店的书架上,关于青年励志的书籍琳琅满目。好像大部分图书的共同口号都能简略成一句话:“全身心地投入吧,这一生只有一次的青春。”在书里得到力量的青年,将自己的特权缩略成“热情”和“魄力”,呐喊着“我也可以”。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关于青春的书籍呢?可能是因为对紧随“青春期”之后到来的“青年期”有点懵懂不清。
二、向往而又惧怕的人生路上,需要的是你前行路上的里程碑
是的,就是这一点让20多岁的青年如此辛苦。为了不清晰的未来,要通宵达旦地在图书馆努力于托业(TOEIC)考试的复习,还有不知从何时起变成必修课的社会服务,还有欠着债也必须做的语言研修,这些都成了青年们的必经之路。为了累积知识,积攒经验,能在简历中多填上几笔,青年们倾注着自己所有的心血。但令人伤心的是,准备得这么精细,却还存有“我能取得成功吗”的不确定心理。现在对于20多岁的青年,青涩的恋爱已成为了奢侈,与别人的比较,竟让他们产生了对爱情的免疫反应。
我在之前的十年中,通过接触很多感到不安和不幸福的青年,整理出了几个关键点。现在开始我要讲的故事,是为了帮助处于苦恼和备受痛苦中的青年们所写的。希望青年们看了之后,可以得到重生与自由。还讲到了我们的青春要比谁都要自由,要维护自己炽热青春的权利。但书中将青年们的问题解剖出来后,并没有提示紧急有效的解决方法,只是想对20多岁的青年需要享受的热情与权利给予帮助。正在彷徨中摇摆的你,能够仔细思考书里提出的主题或主张的话,将会帮助你重新锁定人生的方向。
因此,我为看不清前行道路而迷茫的青年们,讲出这31个故事。希望你在这“现在身在何处?去往何方?前方还有多少路程?”等都不可判断的路中央,以展开地图般的心情,仔细阅读这31封信。
现在还不晚。站在青春期的各位,希望你们可以勇敢地战斗。
〓
青春不是骄傲,青春是一种艺术。
——[英]奥斯卡·王尔德
《怀念20岁害怕30岁》由李钟燮编著。
20岁时积累形成的“我”只是DNA进入了30岁,并不是完全换成了一个新的个体。30岁迈向40岁时也是如此。20岁是30岁的镜子。因为20岁所创造的原封不动地带入了30岁。
《怀念20岁害怕30岁》是一部帮助处于20岁到30岁之间的青年们如何做好人生规划的心理学随笔。
对于走过“青春期”后来到“青年期”的懵懂迷茫的青年们,《怀念20岁害怕30岁》作者李钟燮运用了31个生动而又深刻的实例和观点,给予引导建议和解决方法,帮助青年们形成对生活的态度、专业知识领域的关心、一生想做该做的事的反省、维持生计的手段、一辈子奋斗的目标等,使青年们能够找到自己的人生应该拥有的充分自由、幸福与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