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的本质就在于人有精神生活。做人就要有思想、有情感,并且通过努力而取得成就。为了保持个人的最佳状态,应该既讲究生理健康,又要讲究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仅是无病和不虚弱,而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环境良好和道德良好。关注心理健康
20世纪初,耶鲁大学学生比尔斯(C.W.Beers)从小目睹患有癫痫症的哥哥发病时痛苦的样子,担心自己有一天也会如此,终日生活在恐惧、焦虑之中。终于有一天,因为长期的精神负担而崩溃,自杀未遂,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住院期间目睹并亲身感受了精神失常者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平待遇。病愈出院以后,比尔斯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写就《自觉之心》一书,并由当时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作序,给予了高度评价。自此,一场以保持和促进心理健康、防御和治疗心理疾病、维护和增进人类幸福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运动正式兴起,并迅速传遍美国直至世界各地。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积极的状态下,个体能够与环境有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潜能得到开发,价值能够实现。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统一,是人格的完善协调,社会适应良好和谐。
从身心功能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是保持和发展生理和心理功能的过程,也是在积极的创造生活中持久地保持劳动和社会积极性的条件(苏联心理学家卡兹那切夫等)。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社会学家伯姆)。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和行为,无论是心理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例如,在街道上出现一条狂犬,人们都很害怕,一些人拿起棍棒,狠狠地把狂犬打死,以免伤了他人,这些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正常的表现。假如眼前没有狂犬,有的人却清楚地看到一条狂犬在咬人,在场的其他人都没有看到,那么,此人可能有视幻觉了。
心理健康的人悦纳自我,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能够客观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有适当的评价。不过分地自我炫耀,也不过于自我责备。觉得自己能为他人所接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针对将来设计切合自己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在学习和工作中施展才能,并从取得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享受人生的乐趣。能真实地感受自己的情绪,恰当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人悦纳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对待他人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嫉妒、厌恶等负面态度,为自己所处的团体接纳。从过去中学习,汲取经验教训。
心理健康的人悦纳环境,对现实有正确的觉知能力,与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能对环境做出客观的观察而不是歪曲现实环境,客观地评价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境,并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其潜能。
健康本身有不同的水平。如一个人八小时工作后感到劳累,这自然不能算有病。但显然不如每天工作八小时以后依然精力充沛的人健康水平高。健康和疾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一个连续过程中的两极,从疾病到健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心理疾病与心理正常之间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了疾病的症状,不等于疾病本身,症状只是疾病的信号和征兆。一般人多少会表现出某些疾病的症状,如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忧虑、烦闷、内疚、自责以及失眠等。所以说,许多人是带着“症状”生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也可能会有失眠,或者由于外界的影响而注意力涣散,或出现一时的忧郁、偶尔的后悔。不能因为出现过这些症状,就说有心理疾病。
心理状态的好坏会影响到生理疾病的发生概率,这已经被许多科学研究所证明。心理因素与许多威胁现代人健康的主要疾病,如心脏病、癌症、脑出血、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高血压、偏头痛、糖尿病、哮喘等发病有密切关系。相反,良好的卫生习惯、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则与低死亡率有关。P0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