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陈洪杏,广东揭阳人,副研究员。1997年、2000年先后于华南师范大学获哲学学士、哲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17年4月至7月访学台湾中研院文哲所。曾供职于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目前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哲学部任教并从事研究。曾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书目季刊》等海内外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子》注疏史、《论语》注疏史、先秦诸子学说。 目录 自序 导论:跨进近代门槛的《论语》注疏 引言 西学:“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入侵者? 一 从夷夏之辨到中西之辨 (1870年前后至1895年前后) 二 三种“体”、“用”论与《论语》注疏之致思 (1895年前后至1919年前后) 三 三种文化坐标系张力下的《论语》注疏之演递 (1919年前后至1949年前后) 四 两岸格局与《论语》注疏之断续 (1949年前后至2010年前后) 五 结语:《论语》注疏的现代之路在何方? 上编:体例辨正篇 小引 第一章 “依篇疏解”施于《论语》的依据、难题 一 从“依章疏解”到“依篇疏解” 二 “依篇疏解”的根据、意义 三 制约“依篇疏解”的第一重因素 四 制约“依篇疏解”的第二重因素 第二章 《论语》若干迻译示例辩难 一 “就章迻译”:从“话解”到“译文” 二 若干迻译示例辩难 中编:章句辨正篇 小引 第一章 从《学而》到《里仁》章句辨正 一 《学而》“学而时习之”章 二 《学而》“孝弟也者”章 三 《为政》“为政以德”章 四 《为政》“思无邪”章 五 《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章 六 《为政》“孝乎惟孝”章 七 《八佾》“绘事后素”章 (附:《八佾》“礼之本”章) 八 《里仁》“吾道一以贯之”章 第二章 从《公冶长》到《述而》章句辨正 一 《公冶长》“性与天道”章 (附:《述而》“默而识之”章) 二 《雍也》“人之生也直”章 三 《述而》“游于艺”章 四 《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章 第三章 从《子路》到《宪问》章句辨正 一 《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章 (附:《述而》“昭公知礼乎”章) 二 《宪问》“知我者其天乎”章 三 《宪问》“公伯寮想子路于季孙”章 (附:《述而》“天生德于予”章、《子罕》“子畏于匡”章) 第四章 从《季氏》到《尧日》章句辨正 一 《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章 (附:《述而》“知之次”章) 二《阳货》“性相近也”章 (附:《阳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章) 三 《尧曰》“尧曰”章 下编:主题辨正篇 小引 第一章 “义”、“利”之辨 一 君子唯义、小人唯利? 二 孔子之前中国人心灵眷注的重心在于“命” 三 孔子之后中国人心灵眷注的重心在于“道” 四 “道”、“命”之辨 第二章 “文”、“质”之辨 一 “君子”说、“历史嬗替”说、“仁”说 二 从君子人格的养成看“文质彬彬” 三 从社会风尚的淳化再看“文质彬彬” 第三章 “形上”、“形下”之辨 一 朱子:“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二 近代以来注家之“中庸”观(一) 三 近代以来注家之“中庸”观(二) 四 近代以来注家之“中庸”观(三) 第四章 “内圣”、“外王”之辨 一 “修己”、“为政”纽结上的“教之” 二 “修己”而“为政”的极境:“无为而治” 三 “修己”、“为政”的错落:“境界”、“权利”之辨 参考文献 附录一:钱穆《论语新解》探微——以“学为人之道”为致思线索 附录二:近代以来《论语》注疏的又一范本——对黄克剑《论语疏解》的解读 后记 鸣谢
导语 陈洪杏著的《近代以来论语注疏辨正》以“中西之辨”为历史背景,将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置于“时代的双重脱序”这一语境下,遂使这时期的《论语》注疏研究有了世界性的“时代”视野。 本研究以义利之辨、文质之辨、形上形下之辨、内圣外王之辨概括孔门“道”辨,为学界鲜见。这一简明、扼要的思路,或对《论语》注疏史研究、四书注疏史研究乃至儒学史研究,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内容推荐 陈洪杏著的《近代以来论语注疏辨正》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统辨正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对“依篇疏解”“就章逐译”两大新体例的研究实践,斟酌他们对《论语》注疏史遗留下来的疑难章句之精义的辩话,以及对若干学界已有定见章句之新义的诠解,省察其对隐贯于全书的孔子之“道”的阐释,并力求勾勒出一百多年来《论语》注疏的嫌变过程。最后,本书试图就新时期《论语》注疏的现代之路略陈管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