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唐河卷)
分类
作者 张果夫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河南·唐河卷》分册,由张果夫等编著,主要收录了:“老天奶代天行旨”、“男人的咽喉为啥特别大”、“姜子牙火焚妻尸”、“孔子借粮”、“颜渊不贪外财”、“诸葛亮的天书”、“死治司马懿”、“诸葛亮搭船”、“关羽出世”、“关公的脸和胡子”、“桃园三结义”、“杨家为什么保赵家”、“包公审鼓”、“包公巧断骗亲案”等故事。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一的《河南·唐河卷》,主要收录了“天狗吃月亮”、“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朝霞为什么是红色的”、“峨眉山的来历”、“天牛下凡”、“人的来历”、“锄钩为啥是弯的”、“没角捏”、“大禹导长江”、“选天帝”、“玉皇大帝是小偷”、“老天奶代天行旨”等故事。

《河南·唐河卷》由张果夫等编著。

目录

前言

神话

 天狗吃月亮

 月亮为什么晚上出来

 朝霞为什么是红色的

 峨眉山的来历

 天牛下凡

 人的来历

 锄钩为啥是弯的

 没角捏

 大禹导长江

 选天帝

 玉皇大帝是小偷

 老天奶代天行旨

 男人的咽喉为啥特别大

传说

人物传说

 姜子牙火焚妻尸

 孔子借粮

 颜渊不贪外财

 诸葛亮的天书

 死治司马懿

 诸葛亮搭船

 关羽出世

 关公的脸和胡子

 桃园三结义

 杨家为什么保赵家

 包公审鼓

 包公巧断骗亲案

 包公降妖

 华佗妻子用狗心

 孙思邈的传说

 李时珍求学

 马武扦担破柳州

 海瑞巧断偷瓜案

 李白成三打水湖流

 郑板桥教婿

 袁世凯传说两则

 冯玉祥的传说

 石乌龟油灯

 石头人

 少拜寺

 避蛛寺

 涧岭店

 二仙庙

 无事冢

 椿树为什么称树王

 疙瘩柳

 蝼蛄报信

 桑树救刘秀

 寒号鸟

 汉王桥的传说

 前刘与后刘鸡叫有先后

 麦仁店

 占风水

 曹文衡作画自勉

 火星庙为啥没有土地爷

 牌坊底下不长草

 劝师

 棋盘桥

 “小秀才”答对儿

 这里祈雨为啥敲犁铧

 “中了!”

 舞刀受封

 讨来的饭不香

 狗庙

 为民斩子

 大牌坊

 上楼村的来历

 知县帮工

 “去手”

 小李爷奏本

 吞金

 百步灭塔洼

 “白鹤冲天”和“吞莲败叶”

 土地爷托梦

 舞剑认皇亲

 白云庄的传说

 哭桐树

 河南的风大

 白马过河

 大力士的传说(二则)

 断鸡

 一张文约

风物传说

 紫玉山的传说

 虎山的传说

 西大岗

 龟井寒泉

 印池映月

 龙泉

 老龙潭

 “青龙”归“潭”

 泗州塔的传说

 唐塔的来历

 “唐塔倒了!”

 “敬德修唐塔”的传说

 宋榆的传说

 铁旗杆的传说

 老鸹庙和肖公爷

 华寺的由来

 龙泉寺和耙和尚场

 泌桥上为啥不落雪

 断朝沟的传说三则

 代店的冢子

 包冢的传说

 金鸡冢

 马武冢和黄瓜会

 周勃墓

 碗墓

 黑龙镇

 元宵节的传说

 元宵节为啥扎彩灯

 二月二的来历

 端阳节为啥插艾叶

 腊八粥的来历

 熬年的传说

 打狮子的来历

 放风筝的来历

 饺子的来历

 牌位的来历

 烧火纸的传说

 白帮红后跟鞋的来历

 狗头婴帽的来历

 剪刀的尖为啥是秃的

 驴蒙眼的来由

 “舅舅”称呼的来历

 戒指的传说

 演戏的手板为啥是三块

动植物传说

 乌龟的来历

 鹗鸟的来历

 萤火虫

 小麦结穗为啥是歪的

 葱、韭、蒜的传说

 含羞草

故事

 幻想故事

 泥人媒

 火神爷的传说

 饿狼山

 尤九早和胡祷告

 狼心狗肺

 不见黄河不死心

 丑女的奇遇

 吐金的石蛙

 两个葫芦

 高粱树

 恶报与善报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保险瓶”

 “天”赐的礼物

 死后方知老娘亲

 倒喊三句妈

 还原泉

 城隍庙搬迁

 人不能说过天话

 张员外选婿

 聚宝盆和智慧袋

 神画师

 龙女赶集

 青龙送子

鬼狐精怪故事

 阴阳扇

 站着的土地爷

 打鱼人和水鬼

 阿三打阎王

 饿死鬼喝饭

 颠倒筷,筷颠倒

 人心不足蛇吞相

 火红的铁碾盘

 鸡冢的故事

 毛狗的故事

人物故事

 斗虎

 除妖

 卧冰

 娶妻

 红鲤鱼

 蝎子山

 聚宝盆

 夜明珠

 蜜蜂和彩轿

 八百老虎闹京城

 四大天王

 巧送公鸡蛋

 智审店主

 才压“三江”

 吴三桂的两个“哥哥”

 卖油状元

 吹破天

 比说谎

 刘根施礼

 喝砒霜

 两兄弟智斗财主

 贪嘴的财主

 商人和财主

 智谢恩师

动物故事

 牛为什么没有上牙

 鳖盖为什么有十三块

 狗为什么咬猫

 好卖弄的青蛙

生活故事

 小伙计与活阎王

 “花鼓子”智斗老秀才

 巧巧嫂

 选当家

 快嘴女

 秀才出谜

 老秀才买布

 县官和村妇

 戒酒

 自己挣来的福才是福

 郝介甫妙对惊皇上

 七岁儿巧戏傲秀才

 白举人答对

 实心眼秀才吟诗

 咏“风”

 主考大人批白卷

 回家咋见娃他母

 好炫耀的财主

 四兄弟吟诗

 三兄弟做诗分猪

 诗人兄弟

 三个女婿对诗

 三个女婿吟诗

 各夸各

 四妯娌做诗

 羞状元

 不打

 清和桥

 馋秀才吟诗

 邢清风和王细雨

 十串钱

 仁义巷

 以德报怨

 公平交易

 两好搁一好

 宰相肚里能撑船

 张公九世同居

 “宝刀”计

 农民和书生

 巧治恶闺女

 房檐滴水点点照

 偷吃粪便的人

 一副金镯

 没良心

 老措头的故事六则

 丈夫回来了

 两封文盲信

 一字千金

 刘糊涂出游

 三尺白布裹驴头

 县官用人

 爱疑心的人

 傻女婿报喜

 闭目空想的人

 吹破天和喷塌地

 俩秀才吊孝

 权员外选婿

 变戏法

 见县官

 土财主请客

 知府招婿

 刘知县骂笑

 象牙筷弄穷人家

 戴高帽

 耳裂齿落

 胡言请客

 鸡杀人,鱼放火

 小和尚与“老虎”

 公公儿媳不答话

 和尚与佳人

 剃头匠的烦恼

 笑 话

 文字之交

 “天不管”

 换靴

 刮地皮县长

 不要命

 卖鳖人和商主

 懒妇

 急性子

 材料伯

 戒烟

 留脸

 敲盆子

 才高折寿

 “坏蛋”

 富贵嘴

 “谁叫你放屁”

 年龄之争

 骑马人问路

 好吃的媳妇

附录一 未收入本卷的作品目录

附录二 已发表或出版的故事、专辑目录

附录三 故事家小档案

附录四 民间文学工作者小档案

后记

试读章节

峨眉山的来历

从前有对小夫妻,脾气不搁o,常为些鸡毛蒜皮的事,闹得鸡飞狗上墙。媳妇脾气更坏,一拌嘴就拿孩子出气。好日子不得好过,眼看一家人就要忽隆。

这事惊动了王母娘娘。夜里,她等媳妇睡了,把两丸药搁到她床头说:“这两丸药,你两口每人一丸,吃了就会息火,往后就不生气了。”媳妇醒了一看,床头上真的搁着两丸药。她想:“常听人说,王母娘娘的药,吃一丸,长生不老,吃两丸,仙体升天。”她不管小伙咋弄,把两丸一起吞了。

打那,她就升天了。小伙急得到处找她,找不着。

眨眼,娃长到八岁。他去上学,别的娃们欺负他说:“没娘娃也上学哩!”他回家问他爹:“人家都叫我没娘娃儿,我妈哩?”一问,戳了爹的伤疤。男子大汉也忍不住直哭鼻子。

太白金星不忍心看他爷俩受苦,就变成个白胡子老汉下凡。对孩子说:“你想你妈不?”

孩子说:“想。”

“你妈吃了王母娘娘的仙丹,上天了。”

“天在哪?”

老头向后一指:“在那儿,那雾气腾腾里头有个大门,就是南天门;南天门里头有个大水池,叫瑶池。常看见九个仙女到瑶池洗澡,你妈就排在第八。”

孩子照他手指的地方一看,有条明晃晃的大路,像条帘子在半空云里挂着。

孩子就朝着那条大路走去,过了南天门,看见一个大水池,他就坐在水池旁边等。过了一会儿,一字排着九个仙女,飘飘洒洒来了。他挨个儿向后数。等第八个贴近了,他猛扑上去,拉着衣袖叫了一声:“妈!”哭成了泪人。

仙女见孩子到天上找她,想:回不回哩?回吧,好不容易成了仙,怪可惜;不回吧,撇下这没娘娃也真叫人心疼!盘算了半天,对孩子说:“好,我跟你一块回去!”

仙女把孩子带回住处,取出一袋米,一袋草籽,交给他说:“你背上这两个袋儿,头前走,走三步,撒一把草籽。饿了,就取出米袋做饭吃。我随后收拾收拾就跟你去。”

孩子很听妈的话,背起两个袋子就走了。他出了南天门,走三步就撒一把草籽。谁知袋里的草籽怎么也撒不完!他急了,就走一步撒三把。好容易把袋子里的草籽撒完了,肚里早饿得咕咕叫。他想:妈让我饿了先做饭吃,我就做,等她撵上来了一起走。

他找到一个村庄,借口锅,把米倒在锅里,架起火一煮,觉着不对劲:米饭眨眼就淤起来了。他赶快向后躲,躲了好远,回头一看,饭还是一个劲向上淤,不一会儿就变成一座大山。等他醒过劲来,大山已把通向南天门的大路隔断了。撒过草籽的地方,也密密麻麻地生出许多大树、杂草,把每个山道都堵死了。他想再回天上去见妈妈,是死活办不到了!

以后,人们就给这山起个名字,叫饿米山。日子一久,就念成峨眉山了。

天牛下凡

传说在很久以前,人间还没有牛,都是用锄头挖地,用肩拉车,干啥都很艰难。

一年,天气大旱,地硬得很。人们为了及时把庄稼种上,不分昼夜地刨地挖土,累死许多人。死去的人都到阎王殿报到,阎王爷一查生死簿,都没有到死的时候。一问,这些鬼魂说:“刨地累死的。”阎王爷把这事报告给玉皇大帝。玉帝召集百神商议。老君说:“那两头牛整天没事,吃饱歇饿,有的是力气,不如让它们到人间犁地。”玉帝同意了,就传旨命那一公一母两头天牛下凡。

两头天牛悠闲惯了,听说叫它们下凡干活,心里都想:到人间干活,哪如在天堂自在?玉帝看出了它俩的心思,就说:“你俩到人间去,我让人向你喊‘妲妲’和‘爹爹’,你俩不操吃喝心.让人们把吃的给你们端到嘴边;不操睡觉心,人们会给你俩搭棚盖屋。”两头牛听这么一说,才答应下凡。

天牛踏着云头来到凡间,人们没见过这样大的动物,有些害怕,不敢靠近,别说用它俩犁地拉车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没人向它俩喊“妲妲、爹爹”,也没人给端吃端喝,更没人给搭棚盖屋。它俩只好在野地边吃点野草,渴了去沟边喝点水,夜里就卧在荒草地里。它俩认为被玉帝欺骗了.一商量,就扬起金蹄,驾起云头,飞回天上。

玉皇大帝听说天牛从人间回来,便传旨命它俩进殿,问为啥不在凡间帮助人们干活?天牛诉说了在人间遭到的冷遇。玉皇大帝摇摇头说:“我不相信人们会不理你俩,是你俩架子大。”俩天牛要求不再下凡。玉帝说:“圣命既出,咋能收回!眼看人们累死恁些,像你俩这样私自回来不是太随便了吗?”

老君说:“玉帝可将它俩金蹄去掉,使它俩不能再起云驾雾回天;把它俩的鼻子上穿上鼻圈,使它俩不能再任性,让人们有法使用;再给它俩舌头根上钉上肉刺,使它俩不能说话,人们就敢使唤它们了。”

玉帝准奏,命天将按老君说的办。

天牛被去掉了金蹄,扎上鼻圈,又不会说话了,气得呼呼直出粗气,哞哞叫唤,眼睛也成红的了。玉帝见状,安慰说:“下凡以后,你俩可以生子养孙。”

俩天牛这次到了人间,因有鼻圈,人们就可以使用了;一不听话,人们把鼻圈上套的绳猛一拽,就疼得不行,只好老实。人们给它俩搭上牛棚,每天给端吃端喝,可没人喊它们“妲妲”和“爹爹”,改成“哒哒”、“咧咧”了。日子一久,天牛完全忘了自己的“天性”,变成现在的耕牛了。P6-9

序言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卷)、《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立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l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妁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唐河卷》是按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下发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故事全书”编委会的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通过县编委、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编纂成书的。唐河县是个民间文学蕴藏量十分丰富的大县,能将这种原始状态的民间文学遗产抢救出来,编纂出书,很久以来就是全县人民的迫切愿望。本书就是从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发掘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建国以来,县内对传统文化的开挖工作从未停止过。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县文化馆就设立了民间文学专业采编人员,负责对全县民间文学的采录、搜集和整理。除向上级有关单位推荐作品以外,还择优在县内刊物《唐河文艺》上发表,并从中发现了张殿卿、李明谦等优秀的故事讲述者和一批富有潜力的采录、搜集、整理和编纂人员。在不断扩大民间文学专业队伍的前提下,先后编辑出版了唐河县《风物传说》、《曹都堂民间文学专集》等五本民间文学资料。特别是1984年5月至90年代初期,县内的文化工作者,把国家下达的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和编纂工作当成一件重大工程来办,首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全面普查,共从全县20个乡镇中搜集到民间文学作品10余万份.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民间基层,对重点故事、传说进行搜集,收集到许多民间文学珍品,终于1992年在姚保中、程秀海等11位台胞的鼎力相助下,慷慨解囊,共捐助台币75000元(约合2900美元,兑人民币16762元),完成了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出版工作。在此期间,县内民间文学工作者申光亚、曲范杰、张果夫、赵云生等都曾付出过艰辛劳动,作出了卓越成绩。《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唐河卷》就是在“三套集成”的基础上,又通过专业人员的再普查、搜集、整理、补漏编纂而成的。在卷本编纂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拨发专款,保证了编纂工作的顺利进行。编纂人员更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勤奋工作。埋头苦干,足迹踏遍全县大部分乡镇进行采访和拍照,尽力占有第一手资料,终于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卷本的编纂工作。此书既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也为我县保存了一份较为完整的原始形态的民间文学卷本。

在卷本付梓之际,我们谨向关注此书出版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领导,向南阳市“全书”编纂委员会、市文联领导以及县内各乡镇关注和支持此书出版工作的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编纂水平有限,难免出现错误和纰漏,还望各界专家学者、民间文学同仁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教。

2006年1月12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6: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