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河南·内乡卷》分册,由尹先敦等编著,主要收录了:“宝天曼传说”、“黄花曼”、“七里河”、“狄青洞”、“石堂庙院”、“牡丹峰传说”、“五龙潭传说”、“哑女泉与鹅宫观”、“天明寺”、“琴溪”、“望国石的传说”、“西岳庙”、“麦子山”、“青山与红叶梢树”、“赤眉城中小寨顶”、“马山口的由来”、“斩龙岗”、“红岩河”、“寺平的传说”等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内乡卷) |
分类 | |
作者 | 尹先敦//张虎山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河南·内乡卷》分册,由尹先敦等编著,主要收录了:“宝天曼传说”、“黄花曼”、“七里河”、“狄青洞”、“石堂庙院”、“牡丹峰传说”、“五龙潭传说”、“哑女泉与鹅宫观”、“天明寺”、“琴溪”、“望国石的传说”、“西岳庙”、“麦子山”、“青山与红叶梢树”、“赤眉城中小寨顶”、“马山口的由来”、“斩龙岗”、“红岩河”、“寺平的传说”等故事。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一的《河南·内乡卷》,主要收录了“哑女泉与鹅宫观”、“天明寺”、“琴溪”、“望国石的传说”、“西岳庙”、“麦子山”、“青山与红叶梢树”、“赤眉城中小寨顶”、“马山口的由来”、“斩龙岗”、“红岩河”、“寺平的传说”、“孔庙的蛤蟆为什么不叫”、“朱家曼”等故事。 《河南·内乡卷》由尹先敦等编著。 目录 传说 风物传说 宝天曼传说 黄花曼 七里河 狄青洞 石堂庙院 牡丹峰传说 五龙潭传说 哑女泉与鹅宫观 天明寺 琴溪 望国石的传说 西岳庙 麦子山 青山与红叶梢树 赤眉城中小寨顶 马山口的由来 斩龙岗 红岩河 寺平的传说 孔庙的蛤蟆为什么不叫 朱家曼 黄芩为啥是黑心 土谷山、尖柱山、跺脚山 黄龙山 蜈蚣岭 龙卧河 石庙与老鳖 卧牛山 菊潭 姑娘楼 老牛铺传说 天马寨和石月亮 王 店 瓦亭(一) 瓦亭(二) 银壶沟 石板场 耙齿沟的来历 凤鸣山下王怀沟 时老虎岗 人物传说 联句戒酒 花联 马英培的传说 七岁神童 雄鹰展翅 皇觉秋色 踏 雪 李徵化虎 庞振坤轶事 庞振坤来了 见鳖就捉 闹 店 骂店婆 村妇反难秀才 孙不二的传说 孙不二其人 照 镜 巧 骂 别怨我 还是吸烟好 雨 点 二尺五的帽子 逗 笑 没关门 两家都自在 白面饼 “咱们” 张邋遢进秀才 卢翰林的传说 夜半联句 老鳖与凤凰 公冶长 吕蒙正的传说 花蕊 范蠡的传说 王莽撵刘秀的传说 撂姜石 伏牛山 柳树的心为什么是空的 酿河水中蛤蟆石 扳倒井 三狼冢 橡子树上结柏枝 挂剑垛 豌豆秧为什么盘龙头 寺坪的麦子为什么熟得早 老鹰、老鸹、马齿菜 二十八宿传说 马武转世 马武求师 收冯衍 赚岑朋 王霸出世 马王合兵 故 事 生活故事 老揣子 没良心贼 鸡还债 这是“抓字儿” 直铡口 谜胜 钱通神路 大脚贾氏 银镯记 蚕宝 “张狂姑娘” 为瓜皮杀人 懒汉怨庄稼 爷儿俩比朋友 路不平,旁人铲 心到神知 主恩犬义 王祥种瓜 老三学艺 摔碗 谷种记 不见黄鹤心不死 挖银 黄蜡印 三个和尚在方山 智斗 诗癖 关老爷为什么脸红胡子长 捧家儿 头炉香 老灶爷的传说 糊涂土地爷 鬼不缠 何仙姑惩恶棍 五月十三关爷磨刀 货郎神医 严师高徒 抬杠铺 善恶辨 娘炒麻籽谁知道 三十年河东转河西 八百老虎闹东京 三玄历险记 离娘肉 赔嫁妆 一块假银元 选坟地 荡子王相 算命休妻 智斗王先生 罴虎子 舔屁股 浪子回头 四兄弟吟诗 算命先生 金子和银子 望夏 一百次弯腰 谁说不是 箭箭不离屁股眼 梦先儿 心里有数 玉皇大帝是姜子牙的舅 耍锛 年画 缠小脚 木匠工具一头挑 木匠吊线 我爹十二,我十三 县官与巧媳妇 拉杂先儿 动物故事 龙虎斗 狗咬兔子 兔子眼为什么是红的 鸡为什么不吃黑豆 猪和蛇 苍蝇的传说 驴打滚 骡子的来历 牛为什么没有上牙 为啥牛没有前门牙 水牛和猛虎 公鸡的角哪里去了 鹰抓鸡 猫和老鼠 猫狗打仗 黄鹌鸟 狗为啥吃屎 说猫话虎 鼠之传说 萤火虫 乌龟 猴屁股为什么是红的 巧嘴八哥 官史故事 章炳涛的故事 巧修县衙 点 戏 放 告 县官与代书 巧断杀牛案 智惩刁徒 断驴案 元好问看对子 蛛上槐 还磕头 瞎子讹布 刮地皮 审石槽 标点案 知县设计成美眷 破棺记 巧断婚姻案 巧治坏和尚 会说话的石头神 小三和县官 家产案 一和为贵 笑 话 刘四方说笑话 借钱 一个牛铃八百斤 三句话不离本行 “漏” 老抠 薄与尖 评理 秀才张广才 “坎子”精 搭锅饭 会说话的王二 油嘴猫 圆梦 二能赶年集 听不到头的故事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油嘴葫芦 猜谜 爷孙赶考 有识之女 说大话 忘性大 死脑筋 好文章不如放个屁 憨小办年货 造字 算得灵 问安 青菜屎 悭吝人的笑话 一个咸鸡蛋 一棵老葱 要吃,吃一个 赏 日 不花钱买东西 一粒芝麻籽 死搬硬套 对“五子” 圣人蛋 有肉不吃豆腐 摆阔气 疑语 假斯文 滚蛋 智对反诘 头和球 山里人 反三语 店主人与三旅客 怨谁 改对联 不服水土 写家信 瞎话本露水籽 一句半 秀才之妻 菩萨吃肉 响屁 怕老婆 难题 高升发财 吃苍蝇 这头生猪我全拿 虱蛋儿 谁说没贼 洗脸与刷锅 憨女婿相亲 敢不敢动土 山里话难改 说话难听的孩子 姑娘巧解众人疑 岂能成亲 白字布袋 翻跟斗 麦糠就麦糠 不懂不要装懂 傻公子看门 吹大气(一) 吹大气(二) 附录一 故事家小档案 民间文学工作者小传 附录二 历史沿革 后记 试读章节 宝天曼传说 伏牛山心脏有一峰,叫牛心垛,传说是当年大青牛为救汉王刘秀,化身为八百里伏牛山,但太上老君却说他留恋红尘、不愿升天。大青牛为表心迹,将一颗心和盘托给老天爷,化作了怪石嶙嶙、泉水汩汩的牛心垛。而与牛心垛遥相呼应的宝天曼,则是珍禽异兽、奇花异木、茂林修竹,一处山清水秀的人间乐园。 从前,宝天曼也不叫宝天曼,叫百叶山,说是大青牛的牛肚子,也就是老百姓说的牛百叶变化而成,是老天爷藏宝贝的地方。这百叶山下有一窑洞叫大石窑,一亩地那么大。窑内有石床、石桌、石磨、石碾,住着个年轻小伙子叫大宝。大宝忠厚老实,专为上天碾磨金豆、银珠。他每天从大石窑对面的银洞沟里取来金银矿石。成年累月在石碾石磨上细心研磨,制成串串金豆、银珠,供上天享用。有一位仙女叫曼珠,王母娘娘专门派她到大石窑来取金豆、银珠。天长日久,见大宝勤劳朴实,偷偷爱上了憨厚的大宝,又悄悄将心事告诉给每天到晨露崖撷取玉露的露珠仙女。露珠同情曼珠,就牵了红线,为二人张罗成亲,还主动替曼珠取送金银宝珠。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不知不觉五年过去。大宝和曼珠相亲相爱,生下一女一男,女孩叫大妮,男孩叫二娃。曼珠贤惠,善待乡邻,惜花怜草,把个百叶山拾掇得花团锦簇。 曼珠同大宝结亲的事,末了还是让王母娘娘知道了。她派龟灵圣母来捉拿曼珠,惩罚大宝。露珠将消息传给大宝夫妇,让他们快些逃走。 大宝和曼珠抱着一双儿女,没来得及走远,龟灵圣母就到了跟前,恶狠狠要曼珠回归天上。大宝同两个儿女死死抱住曼珠不放,曼珠也泪流满面,难舍难割。龟灵圣母恼了,一把抓过大宝,说声“变”!大宝就变成了又丑又怪的一棵胖大的鬼见愁o,身上布满毒刺。龟灵圣母问曼珠:“还爱不爱?”曼珠说:“爱!”儿女们也哭喊着要爸爸。龟灵圣母恼羞成怒,抓过大妮,喊声“变”!大妮立刻变成一条又黑又扁的娃娃鱼。又呼啦抓过二娃,叫声“变”!二娃也马上变成一只虎皮青蛙。曼珠见心爱的儿女和丈夫都变成异类,一颗心碎了,倒在地上化作一条清澈小溪,让变成娃娃鱼的大妮、变成虎皮青蛙的二娃投入怀抱,围绕在变成“鬼见愁”的大宝的身旁。 露珠见龟灵圣母如此狠毒,出于义愤,要为曼珠、大宝一家报仇。一天,她将龟灵圣母领到晨露崖,让她尝尝王母娘娘才能享用的玉露宝珠。其实,龟灵圣母吞下的是一颗冰魄丸。不一会儿,严寒难忍,龟灵圣母摇摇晃晃,未能走出深山密林,在好汉坡的地方,被冷冻成一团,变成了黑黝黝的龟灵石。 露珠料定王母娘娘不会放过自己,就在晨露崖上化作一株紫衣罗杉,隐身在万木丛中,终于逃脱了王母娘娘的惩罚。 千百年来,人们怀念大宝和曼珠。因为大宝和曼珠在临终之前,将所有的金豆、银珠统统撒向了百叶山,使满山遍野变成一个个好看的景点。为了纪念他们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当地的老百姓就为百叶山起了个新名字,叫宝天曼。如今游客到宝天曼来,还可以看到.大宝所变的鬼见愁、大妮所变的娃娃鱼、二娃所变的虎皮青蛙、曼珠所变的紫衣罗杉,也能看到可恶的龟灵圣母所变的龟灵石。 黄花曼 苍茫的伏牛山中有一条南北走向,长四十五里,宽十余里的大山;人们叫做四十五里黄花曼。每逢盛夏季节,满山黄花盛开,恰如黄金遍地,令人流连忘返。说起黄花曼的来历,也正像它奇特的山势那样,曲折逶迤,引人入胜。 早年间,夏馆镇上有一家百草药行。掌柜的是一个家产万贯、良田百顷的大财主,名叫黄永丰。他虽然富有,但为人处世刻薄狠毒,满肚子坏水,穷苦人送他个外号叫“老黄蜂”。 农村俗言:“上辈不积德,下辈人遭灾。”老黄蜂到了五十岁上,还没有一男半女,急得南庙烧高香,北庙磕响头。说来也巧,五十一岁那年,小老婆竟然挺起了大肚子,喜得老黄蜂宴席请客,唱戏还愿,祈祷老天庇佑,早生贵子。待到十月临盆,却生了个小丫头。对于绝后的老黄蜂讲来,虽不称心如意,也总算百年后坟头有个烧纸的。闺女也罢,将来找个乘龙快婿,也会风光一时。小丫头百日那天,老黄蜂宴席百桌,以示庆贺。那些溜须拍马的人,借机说起奉承话,说小千金是属“凤”的(回避属鸡一词),命里大福大贵。老黄蜂想,世上好看的莫过于花,便给女儿取名叫黄花。 小黄花可说得上是元宝堆里长出来的银娃娃儿,一日三餐,少不了鸡鸭鱼肉、细米白面,就连伤风咳嗽也用上等的药草。反正开着药行,有的是好药。吃着吃着,黄花十岁那年,肚子上突然生了个大脓疮,整夫流黄水、结黄疤,又痛又痒,难受得没明没黑地嗷嗷乱叫。虽经百医,终不见效,愁得老黄蜂一家人昼夜难眠。 女孩十六岁,正该是思春之时。可是黄花不但没人提亲,反而臭名百里.四乡八邻的都知道老黄蜂的百草药行出了个“黄水脓疮”。P3-5 序言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卷)、《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立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l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妁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内乡卷》的成书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尽管这次收集整理只有短短数月,但为之付出艰辛劳动的广大民间文学工作者却用了几年时间。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落实文化部“八五”工程计划《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我们深入全县各乡镇开始了认真普查、搜集和采风,在各乡镇文化馆站大力配合下,历时三载,走访各界群众数百人,采集各类作品300余77字。由于诸多原因未能成书,加上人事变动,资料部分遗失。这次县文联尽管付出巨大努力,但在保持故事的全面性、区域性、原始性方面,大多因人亡故事息,未能一窥原貌,加上时间仓促,编者水平有限,该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8年元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