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河南·社旗卷》分册,由魏学勤等编著,主要收录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盘古爷和盘古奶的传说”、“花山爷与面疙瘩山”、“纺线婆的传说”、“补天的传说”、“老寿星头上的包”、“五谷的来历”、“喉疙瘩和胡须”、“牛的传说”、“仪狄造酒传赊店”、“范蠡和西施的传说”等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社旗卷) |
分类 | |
作者 | 魏学勤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包括街巷和地名的传说、历史人物传说、名胜古迹传说、其他传说、俗语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话等。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河南·社旗卷》分册,由魏学勤等编著,主要收录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盘古爷和盘古奶的传说”、“花山爷与面疙瘩山”、“纺线婆的传说”、“补天的传说”、“老寿星头上的包”、“五谷的来历”、“喉疙瘩和胡须”、“牛的传说”、“仪狄造酒传赊店”、“范蠡和西施的传说”等故事。 内容推荐 民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数千年以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情感、道德传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和亲和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以及提高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本书是《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之一的《河南·社旗卷》,主要收录了“老寿星头上的包”、“五谷的来历”、“喉疙瘩和胡须”、“牛的传说”、“仪狄造酒传赊店”、“范蠡和西施的传说”、“秦始皇为啥专坑读书人”、“霸王追韩信”、“茶豆”、“天仙配别传”、“诸葛亮小出身”、“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与司马懿同窗”、“诸葛亮死治司马懿”等故事。 《河南·社旗卷》由魏学勤等编著。 目录 前言 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盘古爷和盘古奶的传说 花山爷与面疙瘩山 纺线婆的传说 补天的传说 老寿星头上的包 五谷的来历 喉疙瘩和胡须 牛的传说 传说 人物传说 仪狄造酒传赊店 范蠡和西施的传说 秦始皇为啥专坑读书人 霸王追韩信 茶豆 天仙配别传 诸葛亮小出身 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与司马懿同窗 诸葛亮死治司马懿 诸葛亮与卧龙岗 诸葛亮四气周瑜 关公画竹 月夜送貂蝉 卖高帽 张飞哑战胜曹操 曹植的“瘸腿”诗 蝎子坟 李白捞月 老包坐麦糠县的传说 四十五岁是骂年 包公与月月红 包公活埋嫂娘 梅尧臣巧难主考官 刘伯温与朱元璋 青莲访主 智救徐达 布袋和尚 风水先生为啥要敬刘伯温 单懋谦题画讽知府 单懋谦和亲解仇 郑板桥对联断案 纪晓岚巧对乾隆 八仙故事的由来 说龟封宰相 神画刘知儿 缺脚宝画 接上一横驴纼子 阴阳伞 鲁班找爹凿龙门 鲁班显圣 邋遢张的传说 巧截钉齿耙 小李娃巧治奸臣 聪明的书童 名医传说 王叔和拜师 郭太医辨阴阳脉 飞脚治脱胯 王惟一创制铜人像 唐慎微开预后方 宋慈断案写奇书 张元素与刘元素 李杲选弟子 毛矮子巧医“人面疽” 风物传说 赊旗店的来历 潘河的传说 “悬鉴楼”的传说 铁仙鹤 火烧春秋楼 田庄的由来 蝎子山 好女王 兄弟岗 黑龙潭的来历 火石沟的来历 龙泉借宝的传说 动物传说 南阳黄牛的传说 蛤蟆是怎样改恶从善的一 花头娘 吃鱼去鳃的传说 为啥杀羊羊不叫杀猪猪叫 蛛蛛和蜘蛛 老虎为啥成了兽中之王 王八的传说 植物传说 小麦的传说 麦穗、狗和兔子 包谷棒为啥长腰里 高挂、高粱和秫秫 棉花的传说 芝麻香油的传说 柿树万万年的传说 核桃的传说 牡丹的传说 魏紫牡丹 桂花的传说 月月红的来历 夹竹桃 牵牛花 昙花 虞美人 杜鹃花 干枝梅 含羞草 凤仙花的来历 中草药传说 中药“柴胡”的由来 向天盏”为何又叫韩信草 无花果的来历 “白芨”的来历 半夏”的来历 灵芝草 玉簪花与催生草 银杏的传说 秋梨膏 “闹龙宫”和“焦米汤” 六神丸的传说 鹿茸丸的传说 天王补心丹的传说 风俗传说 年的来历 大年和小年 门神的传说 元宵节玩灯的来历 灯谜的由来 二月二炒苞谷花的由来 二月二蒸蚂蚁蛋 清明插柳的传说 四月八打楝花 端阳节 六月六请姑姑 七巧节的传说 中秋节的传说 八月十五拜扁担 养麦与寒露 重阳登高 十月一烧纸的传说 冬至吃饺子的传说 腊八粥 天灯的传说 熬年的传说 三媒六证 红头绳的传说 闹洞房 巧扯麻绳辨妖邪 离娘肉 三天报喜和十二天待米面客 人到六十庆大寿的传说 墓土添粮 亲人死后为啥要守灵 九子长明灯的传说 唱戏的坐船不掏钱 吃晚饭叫“喝汤” 妇女系围裙的来历 正月十七姑娘脸上抹灰 鱼不让背 “五魁首”的由来 酒宴上碰杯习俗的由来 勤和俭的故事 敲五更的由来 枣阳县城隍爷为啥在院里 影壁墙的传说 房顶上的旗杆和泥木二匠的座位 五脊六兽鲫鱼海马的传说 剃头匠敬罗祖的传说 敬火烧神的传说 祭瓜神 送枕头 俗语传说 夫妻俩为啥又叫姊妹俩 己不正不能正人 路遥知马力 礼轻义重 杀人不见血 书中有黄金 福是积的钱是挣的 狼心狗肺 故事 幻想故事 王小与巧嘴八哥 王小娶妻 王小得外财 锯齿 吞海兽 神鞭杆 宝罐 石磨 驴精媳妇 穷姑娘和富姑娘 王成算卦 实意蒙难 宝葫芦 三件宝贝 贾五与狠心财主 贞节厦 闺女给娘当师傅 凭天过与食不足 万一、万二 王二交朋友 天官名字勾了 黄河长江的传说 金斗要账 鬼狐精怪故事 徐温斗鬼 阴阳人 刮地皮 争钱不还争命不还 割头换项的故事 假神汉真先生 窟窿山讨画 王小与黄仙 动物故事 狗、猪和老鼠的故事 蛤蟆和鲤鱼 老虎和贼 水旱动物打仗 生活故事 赊店李家发家之谜 传家宝 愚民和憨瓜 对矩功 楼场 巧计救长工 早上吃晚饭 王小猜谜 使断马尾巴的故事 吴氏“兄弟” 童男童女的故事 教书先生与刻薄东家 柿树不卖 七岁顽童斗府官 有钱的龟孙不讲理 对对儿免役 聪明媳妇斗举人 巧姑劝娘 巧妮儿 卷尸案 和尚推磨 学说文气话 三女婿拜寿 不说奉承话的女婿 妙对求财 王小成亲 巧计娶亲 穷麻子巧娶俊小姐 联语缔姻缘 双拜花堂 花被子 “咱”的故事 “风水宝地” 张义王贤碑 砸核桃 王老头烧香 笑话 城隍爷怕恶人 下雪对诗 要两头 萝卜对子 便宜都叫咱自己占了 滚烧饼 要钱不要命 活着小气死了还小气 吝啬鬼 穷要面子 懒夫妻 懒汉骂庄稼 万字 武对联 到底谁是“吾” 考场问字 改名 教徒弟 买竹竿儿 打野鸡 猜姓 两才并一才 古塔上的诗 缺角诗 你一个人说了不算 喷大话喝酒 灶里烧个那东东 附录一 故事家小档案 附录二 民间文学工作者小档案 附录三 未收入本卷的主要作品篇目 附录四 已正式出版的民间故事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早先,天地不分,像个大鸡蛋,盘古爷就睡在正中间。后来,盘古爷睡醒了。他伸了个懒腰,把天地给撑开了。他嫌地方太小,就把身子往上伸,伸一回,天就往上升一丈,地就往下落一丈。他的身子越长越长,天就越来越高,地就越来越厚。 老天爷见盘古开天辟地有功,就叫他的三闺女下凡给盘古做伴。三闺女下凡以后,认盘古当哥哥。盘古是个实在人,待三闺女比亲妹子还亲。有天,三闺女对盘古说:“哥,咱俩成亲吧!”盘古说:“那会中?哪有当哥的跟妹子成亲哩?”三闺女是个妮儿们家,也嫌赖(害羞),就没再往下说。又过了一段时间,三闺女想想没个小孩,到老了咋办?又给盘古说成亲的话,盘古还是不吐口。三闺女为这事很发愁。后来,她上山去挖野菜,见南山顶上有扇公磨,北山顶上有扇母磨,回来给盘古说:“哥,咱俩滚磨吧!”盘古说:“滚磨整啥?”三闺女说:“南山有扇公磨,北山有扇母磨,咱俩一齐往下滚,要是两扇磨能合到一坨儿,咱俩就成亲。”盘古说:“要是合不到一坨儿呢?”三闺女说:“合不到一坨儿,咱以后永不提成亲的事。”盘古说:“那好,南山坡陡我上南山。”三闺女说:“我上南山。”盘古说:“你不听我的话了,咱就不滚。”三闺女没法,只好说:“中,你上南山,我上北山。你喊声一二,咱俩一路儿往下滚。”盘古说:“中,咱说一句当一句。”说罢他俩就走了。盘古脚大有劲,走得快,一会儿就到了山顶。三闺女脚小走得慢,干急走不到。盘古等着急了,喊着:“快些!我可滚哩。”三闺女失急巴慌地跑到山顶,刚把磨扇掀起来,盘古就把磨扇推了下去,还故意往一边歪。南山坡又陡又短,磨扇滚得快,不大一会儿就滚到了底,北山坡平还长,三闺女那扇磨滚得慢。谁知道该是夫妻了劲儿大,盘古那扇磨在山底下南滚滚,北滚滚,就是不往下倒,一直等到三闺女那扇磨滚到跟前倒下,盘古那扇磨才停稳。只听“咯噔”一下,两扇磨不偏不斜合了个严丝合缝。盘古没话可说,只好跟三闺女成了亲。 他俩成亲以后,忙了干活,闲着没事了就捏泥巴人。今儿担明儿捏,越捏越多,房子圆圈摆得到处都是。有一天,天上下起了血雨。盘古和三闺女怕泥巴人淋坏了,先用手拿,后来拿不及了就用扫帚扫。有的碰坏了胳膊,有的碰断了腿,有的碰破了头,有的扎坏了眼。谁知泥巴人一沾血雨都活了,扎坏眼的成了瞎子,碰破头的成了秃子,碰断腿的成了瘸子,没碰坏的成了.好人。打那儿起,世上的人一天一天多了。 盘古爷和盘古奶的传说 很早以前,人比现在还多。父母不要儿子的,儿子媳妇不管爹娘的,坑害朋友的,拦路截抢的,烂破鞋害丈夫的,做生意短尺少两的,贪赃枉法坑害老百姓的,啥号人都有。老天爷听说以后很生气,一心要把世上的人都毁了重开世界。他叫太白金星下凡,在普天底下访那十八辈子积福行善人家生的小孩,留下一男一女当人种,别的一个也不留。太白金星下凡跑了半年,也没访着一家儿。这天,他来到山西洪洞县。跑得累了,正巧路边有一棵大柳树,他就躺在树底下歇息,谁知道一躺那儿就睡着了。这时候,从庄上过来一个小孩,提着一罐饭,后头跟着一个小妮,提了几个馍。那小孩一见太白金星,只当是要饭的饿晕了哩,忙喊着那小妮。两个小孩一个托着太自金星的头,一个从罐里倒饭喂。其实太白金星早醒了,知道这俩小孩要干啥,就想试试俩小孩的真心,装着真是饿晕了,~气儿把那一罐饭喝完,才慢慢坐起来,问那小孩叫啥。那小孩说叫盘古。又问那女孩,那小孩说是她妈在路上拾的,没名儿。太白金星又问:“你俩干啥去哩?”那小孩说:“上地送饭。”太自金星说:‘‘叫我把饭喝完了,您家大人咋办哩?”那小孩说:“回家再做。”“回家挨打不挨?”那小孩说:“不挨打。俺伯俺妈时常往外舍饭舍衣裳。”太自金星看看盘古,又看着小妮儿说:“再停七七四十九天,叫您妈给您俩蒸两大锅盔馍。啥时候看见西北角天黑了,您俩就背着馍往正东跑。早晚看见一个铁狮子,就照它头上拍三下,它一张嘴,您俩就往它肚里拱。”说完,他又问盘古:“我说的你记住了吗?”盘古说:“记住了。”临走,太白金星又嘱咐他俩:“记好,我说的话可不能给别的人说。” 转眼四十八天过去了。这天,盘古和他妹妹正在家做饭,忽然看见西北角天黑得像锅底一样。他俩就背起他妈给他们准备好的锅盔馍,往正东跑去。跑着跑着,前头出来两盏红灯笼,到跟前一瞅,原来是铁狮子的两眼。盘古忙照铁狮子头上拍了三下,那铁狮子果真张开了嘴。盘古先把他妹妹推进去,又把馍递进去,他才往里爬。这时候,只听“咔嚓嚓”一声响,天塌了,地陷了。P3-6 序言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20卷)、《中国剪纸集成》(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卷)、《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立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辑欧剑先生、副总编辑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慨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l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文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我们妁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后记 历经近半年的艰苦工作,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在编辑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社旗卷》终于编辑成册!在此之际,我们既有一种无限欣慰之情,更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全书的编辑过程既是对我县民间文学作品重新审视与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再度享受与学习的过程。我们常常为人民群众那朴素生动的语言,那巧妙构思故事的能力而拍案叫绝,激动不已。当您阅完此卷,将会进一步加深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的理解,将会知道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传下来的是一份多么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卷是以《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社旗县故事卷》为基础,汇集近年来搜集采风之成果编纂而成的。20年前正是我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普查工作如火如茶开展之时,当时那万人参与走村入户普查采录的热烈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当年热心参与讲述采录的白发老人大多已经作古,而那些青年学生如今正在各条战线建功立业。我们相信,民间文学的滋养将是他们的终身财富。尤其值得纪念的是,在当年我县故事集成县卷本编印成册之时,我国民间文学界前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紫晨先生、许钰先生及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省集成办公室主任朱可先先生均题词留念,当时的县委、县政府领导亦均题词留念。在此,我们对有关专家、领导当年对我县民间文学工作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当年具体参与普查、讲述、采录、编辑工作的孙喜增、姬来钦、杨维永、杨东来、乔海童、邓广林、冯天佑、张梦卿、刘玉柱、周金田、刘子林、李万平、张海亮、魏广新等众多知名和不知名的民间文学工作者、爱好者表示衷心感谢!对当年的县委宣传部、文化局、文联、民族事务局及各乡镇文化站专干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衷心感谢! 厘该说,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但20年时间过去了,因当时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有限,回头来看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对照此次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下发的全书编纂细则和体例,更需要大量的甄别、比较、编校工作。为此,我们严格按照细则和体例要求,坚持“忠实记录、慎重整理”和“保持原汁原味”的原则,以科学认真的态度进行了慎重编纂。因全书容量有限,为此对原卷本中一些相对特色不太明显或与外地流传作品有雷同感的篇目进行了舍弃,对近年来新搜集的资料进行了编校补充。对大量发表过的民间文学作品,其中整理幅度过大的坚持不选.对整理幅度较小的篇目进行复原编选。在故事讲述语言风格上,尽量保持土语口头性。但由于我县特别是赊旗镇及其周边的乡镇,历史上商业文化比较发达,文明开化程度较高,与外部社会交往面较大,其民间戏剧、曲艺、文艺活动也较活跃,为此,这些地区故事家讲述的风格,受民间戏剧、曲艺、评书等艺术的影响较大,甚至带有书面文学的色彩,与边远山区故事家讲述的风格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对此.我们也注意保留了各自的讲述风格与特点。 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及南阳市文联对我县的民间故事全书编纂工作给予大力关注与指导;县委、县政府对全书编纂工作非常重视,多次过问工作进展情况,并在县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支持编纂工作;县委书记李中杰、县长秦鹏鸣在百忙中为全书撰写前言;县文联、文化局、广电中心等有关单位领导给予大力支持与配合,使我们这些民间文学工作者感同身受,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盛世兴胜举。《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实在是一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是,正如前言中所说.民间文学是取之不竭、掘之不尽的文化宝藏!我们希望全县的民间文学爱好者以此次全书出版为契机,再接再厉,继续坚持深入民间采风,使这一民间文化宝藏散发出更大的热和光! 编者 2006年3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