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柔情裹着我的心(徐志摩的诗样四季)
分类
作者 青蒿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短暂的一生唯情、唯爱、唯真,像一盏长明于人类精神家园的不灭的心灯,照亮着那些物质富足却心田干涸的灵魂的回归之路。青蒿编著的《柔情裹着我的心(徐志摩的诗样四季)》通过春·夏·秋·冬四种不同的季节风格来细分徐志摩的诗文,并对徐志摩的一生,细细探寻。

内容推荐

徐志摩作为民国四大才子之首,新月派的代表人物,近些年备受关注。从他的诗文,到他的衣食住行,甚至于婚姻爱情私信往来等私密,都是现代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但是徐志摩这个人真的如我们平常所听到、看到的那样嘛?也许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徐志摩吧。在《柔情裹着我的心(徐志摩的诗样四季)》这本书里,将通过春·夏·秋·冬四种不同的季节风格来细分徐志摩的诗文,并对徐志摩的一生,细细探寻。

《柔情裹着我的心(徐志摩的诗样四季)》由青蒿编著。

目录

序: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第一卷 春秋 小传

 第一章 生的召唤

 第二章 远渡重洋

 第三章 新月之光

 第四章 生活与现实

第二卷 夏冬 爱情

 第一章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张幼仪

 第二章 你是天空中的一片云——林徽因

 第三章 怎叫我不倾颓,怎叫我不迷醉——陆小曼

后 记 四季 毕生行径都是诗

附录:徐志摩诗集

试读章节

第一章生的召唤

一切梦的开始,都会有一个根源。

梦去往何处,与它从何处来密不可分。

诗人的梦总是瑰丽而多彩的,有时他们的梦会化作蝴蝶,使人忘却蝶梦我抑或我梦蝶;有时他们的梦会只是一缕清风,倏然间来去匆匆,抓不着踪迹;有时他们的梦或许仅仅是一井清泉。

而和徐志摩有关的那个梦,应该是从海宁这个地方开始的。

熟知野史的朋友一定对海宁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不止一种野史将乾隆皇帝的亲生父亲编排成海宁的陈阁老,这让海宁这个地名蓦然间在文人笔下出现了一丝丝传奇的色彩。而它也确实够传奇的,远的不说,武侠小说界的泰斗金庸先生的母亲是徐志摩父亲的堂妹,也就是说金庸与徐志摩是表兄弟的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海宁这个地方人杰地灵,所以才会出像徐志摩这样的仿似谪仙人。

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酉时,也就是公历的1897年1月15日下午,夕阳的余晖布满天际,徐志摩出生在硖石镇保宁坊第四进院子的楼上。父亲徐申如为他取名章垿。

有时生命是很奇特的一件事,如同天上落下的一片雪花,飘飘洒洒,在天空中被随风吹动,改变着原先的轨迹,最终落在了地上,却也有着不同的遭遇,或洁净如初,或被人的脚踩过变得脏污,但最终无论怎样,都还是会化为水汽,浸润大地。

徐申如娶了两房太太才只得了徐志摩这样一个儿子,所以他南~出生,就成了全家的掌上明珠,呵护异常。徐志摩可谓一出生便享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他出生于海宁当地的富贵之家,父亲徐申如继承了祖业与人合伙开办了钱庄、丝厂、绸缎店、火力发电厂,家里还有酱园祖业,各项生意遍布沪杭两地。可以说,若徐志摩不是一个诗人文人,大抵也可以做一个普通的富家子弟,过富足的小日子。

只是他幼时遇到了一件怪事儿,使得他的生活隐隐变得有些不同。

这得从他周岁时的“啐盘之喜”开始说起。“啐盘”又叫“试儿”,孩子周岁时要用一只红漆木盘盛上诸般物件,让幼儿从中抓取,是以以物测人。婴幼儿时期的徐志摩彼时抓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那天,徐家闯进了一个名叫志恢的和尚,他望着彼时叫作徐章塘的婴儿,摸了摸他的头,对徐申如说,此儿将来必成大器。徐申如大喜,遂为儿子改了“志摩”这个听起来更为清奇有趣的名字。

其实和尚摸骨算命这回事儿,许多地方都有。《红楼梦》中亦有不少喜欢跑去别人家里预言孩子将来事的和尚道士。这个志恢和尚是主动上门,还是被有心人用作奉承请来徐家的,早已不可知。但他的出现,无疑对徐志摩今后的人生路给了一定暗示。

现代心理学中有这样的说法,即给一个人暗示他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他有80%的可能就真的会成为那样的人。

无疑,徐志摩确实是给予了自己这类的暗示,他在《猛虎集》的序言中写过这样的句子:

我查过我的家谱,从永乐以来我们家里没有写过一行可供传诵的诗句。在二十四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我父亲送我出洋留学是要我将来进入“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个中国的Hanilton(汉密尔顿)!在二十四岁以前,诗,不论新旧,于我是完全没有相干。

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百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深诚的一片。

让人不由就想到了王家卫的《阿飞正传》,里面有这样的台词:“我听别人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地飞呀飞,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仔细想来,徐志摩的一生似乎也像这种荆棘鸟一样,不断努力,执着向前,勇敢地寻找他的理想,为了他的理想和爱情,肆意地挥洒着自己的爱情和生命。P9-11

序言

序: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汤显祖的《牡丹亭》生生将有关爱情的句子都写绝了,以至于再看其他的情诗,都是画蛇添足。”也正是映衬了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的句子。

一生太短暂,徐志摩的一生尤其让人感慨。联想起他的一生情爱,也正是仿佛印证了这一句“情不知所起”似的。不知两个字,确实是感情开始时最重要的一环。

若是明明白白地知道那段感情从何时起的,会不会就不是那种用心至深的情情爱爱了?

其实徐志摩的诗里也有类似的句子。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梦里轻波,谁的痴情遇上了谁,又抛弃了谁?梦里的光辉依旧,可是斯人却不知何处。

似乎,从一首简简单单的诗中,便能瞧见他的一生情感,似乎就能瞧见他感情中的波折。甚至,他要说一句,“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这样的句子。

在中国人的诗歌传统里,在诉说情感时,都需要加入一段起兴,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种字面上看着似乎与感情并无关联的句子便是下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起兴。这种先写景再写情的传统,一方面与国人的含蓄内敛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也是借物喻人,用一个场景,使得读者更加感同身受。

徐志摩的这句诗也有这样的效果。风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有不同的效果的。春夏会有东南风,秋冬会有西北风。春风得意,夏风轻柔,秋风萧瑟,冬风凛冽。可是这一切的四季景致,在徐志摩看来都已经是摆设,因为他用情至深,因为他沉浸在梦中,并不知道风往哪一个方向吹,亦不知道今夕何夕。

所以他才会在梦里逐层递进,从“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到“她的温存,我的迷醉”,而后“甜美是梦里的光辉”。之后峰回路转,“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其后“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最后说“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看似仿佛是在梦里经历了一场甜美的相遇与背叛,但也是现实生活中不能不诉说的一段感情吧。正是他梦里的“不知”才使得这段梦里的感情,看起来颇有些真实的意味。

时常有人将徐志摩贴上如下标签:花心、负心汉、花花公子……

非是替他辩护,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大抵是在那样一个历史时期最真挚的表达与体现。

他也可以像同时代的其他许多知名文人学者作家一样,家中的发妻便只是发妻,属于旧时代;而后另娶夫人太太是新时代的配偶。两边互不干涉,都有保留。但若是那样,他也许也就不是徐志摩了。无论他曾爱过多少人,我相信,在彼时,他是一心一意的。而他这一生,在对待每一段感情时,也必定是一心一意的。

在梦里,曾有过这样一个男子。觥筹交错、衣光鬓影的社交舞会,他一身英伦风十足的西装,优雅绅士的做派,使得周围一众少女暗自荡漾。他时而与周围的朋友们高谈阔论,激动得眼角眉梢都会轻轻颤动;时而只是默默地执着一只酒杯,在角落里旁观众人,嘴角还带着一丝无所谓的浅笑。

在许多人的眼中看来,或许,他真的不是一个太会处理感情的人。

无论是张幼仪、林徽因还是陆小曼,他似乎每个人都有所愧对。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并非世故圆滑如旁人,可以在众多女性中如鱼得水。他身上带着文人的狂傲和热血,并将这种热情也同样灌注于自己的感情生活。所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极不理智地离婚,似乎全身心投入地去追求一个人,而后不顾一切地与其热恋。

在徐志摩的心中一定会有那样一团火,燃烧一切,喷薄而出。于是他将那一团火通通写入诗歌中,故而,在他的诗里会有这样一种令人惊叹的力量。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每每念到这句诗时,就会有一种激动得想要站起来与人痛快交流的感觉,但是,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说、如何表达,就好像我梦中的你一样……

于是,一切的感情,似乎都得从梦里说起。

仿佛又回到了《牡丹亭》的话题,惊梦、寻梦,似乎难以逃脱的宿命。  徐志摩,仿佛他也有着他难以逃脱的宿命。他的诗里,总是充斥着真性情。虽然到了他所处的新月派文学观点盛行之时,虽然他写的是所谓现代诗,但是,古老的诗词评述里总是会说,诗词者,能言情达意才是最重要的。较之现代诗歌里那些不知所谓或者只是为了奇特而存在的诗歌,徐志摩的诗里仿佛就充斥着浓浓感情,让我们忍不住,一读再读。

他在感情里,大概是一个一往无前的勇者吧。

感情之于他,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他一生所专注所努力,也正是感情。

因为这样勇敢,所以在旁人眼中,大抵是颇有些与众不同的,或者说很另类。

会羡慕徐志摩,在那样一个年代,他便敢于因为爱情一往无前,甚至说带了些孤勇,并不理会旁人说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只会考虑,自己的所想所爱,到底是什么。然后为了自己的爱情,做一切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说到底,不是不痴的。或者按照一般人的观点,确实是有些傻的。

在凉薄的世情面前,徐志摩是处于另一端,是令人不得不艳羡的那一个。

徐志摩一生的感情所钟,其实不外乎那么几位。其实有时想想,他是活在世情冷暖之外的,颇有些不谙世事的感觉。他因为不想要无爱的婚姻,所以决绝地与张幼仪离婚;他想要寻找一个人生伴侣,而且恰好他遇到了,于是他似乎使尽全身力气去追求林徽因,但是最终也只能输给了命运;他因为深知,有的感情错过了就没有了,所以在得知罗敷有夫之后,他也甘愿放弃,而后顶着逆子的罪名去追求陆小曼。

可他在自己的真心面前,却从来不肯将就与撒谎。他有独属于他自己的温柔与风情,他有笔下生花的情丝,他至死都在描绘着自己那一颗永远都在为感情悸动着的心。

他是一段传奇。书页间、光影里,你不难发现他的人间四月天。可是浮世众生,有人三生三世,相思莫相负;有人看破三春景,终究白茫茫一片……唯有他,仿佛身在梦中、情中,却总也让人觉得是旁观与最清醒的那一个。

我不知道风往哪里吹——他如是说。那是一种对生命的豁然,因为他的多情,他的半生柔肠。甚至有时,是他的一腔热血与世人相交,非关风月。

其实有时想来,待感情慎重,并不为错。稍许理性,也并不为过。但是如果在还能有爱之时,可以奋不顾身一次,或许,你今后的人生里,会少一些追悔的时刻。

徐志摩,他的一生,也仿佛是沉入一首诗歌之中,我们读着读着,脑海中便都是那些韵脚的环绕,难以摆脱,难以忘记。而后,他便在记忆里,默默地旁观这尘世中还有的许多悲欢与离合。

有时会想,在零落于高空之中时,生命最后的时刻,他的思想是否也仍旧是如诗一般悲壮?还是用他徐氏特有的思想,写出灵动跳跃的句子。你是浮起在尘世的羽毛,飘然而来,飘然而走。你的生命,是一篇有关爱情的乐章,亦是一出告别剧,告别后,那些有关爱情的诗词就会彻底埋藏。

这本书,就是这样。让我们在如今浮躁的世情下,或许可以找到一丝如同诗人般的热血和冲动,一种对感情最原始的诉求。再不济,也能用一种恬淡的心情,“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哪怕仅有一次,可以稍稍靠近,一种名叫爱情的感觉。

后记

古诗里说,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后人如我们,看到了张幼仪、林徽因和陆小曼,她们每个人在年老时的照片,只能感慨,依稀可见当年的风华。唯有徐志摩,他永远地被定格在了那个二三十岁的年纪,照片里显得年轻而斯文,明明没有笑,却可见春风十里。

有人说,徐志摩之所以现在被大家记住,是因为他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是因为他的那些轰轰烈烈的爱情。至于他是一个诗人,倒仿佛是这些的附带品。

其实,他的人生是属于诗意的,他一直活在自己营造出来的带有诗意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用诗来描写美好,用诗来揭露丑恶,他用他的理想主义追求他的爱情,经营他的生活,而后用一种说起来最为诗意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飞向天际,永永远远地活在一个理想的高度,似乎不食人间烟火,但所有的这些,令他的诗在今天广为人知。

提及他,现代人会羡慕他丰富的感情生活——男人羡慕他几乎遇见了当时年代所有引人注目的女子,与她们恋爱;女人们则倾慕他竟然可以那样用尽一生力气去表达自己的爱情,用爱去抗争时代。

但是他的诗呢?嗯,也许只是诗人的附属品吧。

其实,任何事物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单独来看。徐志摩生活在国内新旧观念交替撞击的年代里,他又在美英留学多年,而他最终在英国找到了自己毕生的方向和灵魂的方向——文学与诗歌。他的文学作品和诗歌受英国诗人的影响非常大,透露着浓浓的追寻性灵的味道。

故而他回国在报纸杂志开始发表诗歌之后,如鲁迅先生那样以笔为刀与旧时代斗争的文人们,对于他的作品其实是嗤之以鼻的。国人长久以来对文学的态度都是文以载道,尤其在那样一个乱世,国内军阀战争频繁,在国际社会上又常被歧视,文人究竟应该持着什么样的态度,创作什么样的作品,就成了矛盾的焦点。

在徐志摩看来,他追求至善至美的生活,追求一切美好的东西。在他的笔下,我们似乎总能沐浴在和暖的阳光下,清风徐来,如沐春光。他希冀借助对美的追求来开启国民对于爱与美的追求,来获得更美好的精神享受,却没能注意到,广大的国民百姓,正挣扎于乱世的战火烽烟里。现代的普通人也会在他的诗歌里找寻爱与美的力量,探寻灵魂深处的悸动,可是在当时,大概也只有少许多与他相同背景的知识分子和学生们,才会对他的诗歌投以青眼。

他用他的毕生诠释了诗歌,也在诗意到极致后离开。他的死成了一段遗憾,但也成就了一段传奇。有时很难想象如果他当时没有去世的话,之后要过什么样的日子。

大抵总是会经历婚姻不幸、烽烟战火、全民抗战。所有的一切,都难以想象他将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所以有时总会感慨,幸好,他去世了。

在经历了时光流转,现代人再去仔细读他的诗的时候,大概就真的能够获得那些有关灵魂悸动时的力量了吧。在一个灵魂荒芜的时刻,塑造爱与美,总是至关重要的。想是如果他泉下有知,知道如今他的诗句成为了众多年轻一代探寻爱情时的文艺必备品,也会略略露出欣慰的笑意吧。

2008年的时候,在徐志摩的精神故土——剑桥大学的皇家学院竖立起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石碑。上面镌刻了那首他最广为人知的《再别康桥》,无论是河畔的金柳还是软泥上的清荇,隔着几十年的时光,仍旧招摇着这位诗人的理想。

在春风不再回来的那一年,他笔下的新月即使已经由圆到残,但是这人世间永存的那轮新月,依旧是一年又一年,由残到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