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合阳县西南部的乳罗山下有座路井城。相传因当地挖出的水井,甘甜清澈如露水一般,故名“露井”。城内有十多条巷,住着数百户人家,大多以务农为生。城墙修筑于1869年,由后新庄巷的侯风偕负责修建。形状如扇子,西北角为扇柄,共开东西南北四个大城门。城门用砖垒,城门洞上外边各有四个大字。东门为“金带东绕”,南门为“铁岭南横”,西门为“卤川西l临”,北门为“罗云北锁”。内边各有二字,依此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城墙东南角上有个转角楼,离老远便能望见,是路井城最明显的标记。城外南边有一条东西向的小街。中间有座坐北向南的九郎庙。南面有条南街,南端有个城门,上有石刻的“露井镇”三个大字。每逢农历一日、七日,方圆十几里的人都来赶集上会。由于地平井浅,人们都还安居乐业。
据说侯风偕为了以后让本巷人出城下地方便起见,在修城时于后新庄巷的东头城墙里暗中修了个小城门洞,外面用土挡住,人们看不见。后新庄巷有两口水井,东头路北一口,中间路南一口。巷里的人家大多住在路北边。路南边只住三几户人家。东头一户。西头一户。中间井西边一户。井边这一户就是一生勤劳为人忠厚善良的侯迁善家。这是一座有三间门房、三间上房、东西两边各五间厦房的四合院。东边背墙是全部以砖做到顶的。当时在全巷还算是很不差的住房。迁善上有婶娘,下有儿孙,是个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婶娘一生无儿无女,早年丧夫,守寡多年,经常烧香敬佛,居住在城南的佛庙“四圣宫”内。孙儿和孙媳们称她为“烧香婆”。迁善的女人李氏是李家坡人,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生于1887年,起名连科,成年后学做木匠活。娶妻高氏,系南街村人,生于1888年。婚后1916年生下一女名冬芳,后出嫁于本村东靳巷靳荣家。1922年生一男孩起名高南,1923年又生一女名秋芳。二儿子生于1895年农历五月十六日,起名润科,成年后学做铁匠活。娶妻贺氏,名冰质,系西尚村贺幸儿之大女,贺庚寅之妹,生于1900年三月三日。婚后1917年秋,生大女菊芳,后连生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均未活多久便夭亡了。只有一个叫坤绪的起了名字,其余三个连名字也未起。1923年正月生一女名贞芳,1925年九月二十二日又生一女名京芳。
迁善和两个儿子种着六七十亩地,除秋麦两料大忙季节全家总动员、投入紧张的收麦种秋和收秋种麦外,其余农闲时节。每年正月一过初五,连科的斧头锯锯声,润科的风箱铁锤声,便都叮当叮当、呼啦呼啦响开了。他自己也推着车车卖开粳糕了。因他卖的粳糕铲得多,价合宜,熟人能赊欠或少给钱,所以卖得快,生意特别红火。农业上打的粮食多,副业上收入的钱也不少。兄弟们齐心协力,妯娌们和睦相处,全家四辈十多口人真是四世同堂。家业兴旺。巷院中流传着一句话是“八百家若不发,那才是没天理呢!”迁善看人家财东家有字号名,如本巷的“敬盛隆”、“三兴合”,便找读书人也给家庭起了个堂名叫“庆宜堂”。P1-2
尊敬的朋友,呈现在你们面前的,是一部长达90多万字的普通农民的家史。他的作者,就是我们最敬爱的父亲:侯永禄。
父亲是陕西关中一位极普通而又极不普通的农民。说他普通,是因为他和千千万万淳朴勤劳的中国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他极不普通,是因为他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笔杆,利用学习、生活、工作、劳动之余,写日记,记账目,撰随笔,存家书,剪贴报刊,60多年如一日。而眼前这部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农民家史》,更是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
1984年4月,父亲因年龄原因不再担任村干部。这时的关中农村,早已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再也不要准时按点地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了,再也不要着急忙乎地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了,而有了-较多的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父亲心想,人总不能整天只是吃饭睡觉吧,而应该做些对家庭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在母亲的支持下,他自告奋勇,毛遂自荐,当上了路一村的“义务邮递员”。父亲又想到,家里已由几十年前孤儿寡母两个人,发展成为一个有着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如果能把自己走过的坎坎坷坷、经历的风风雨雨,用家史的形式比较系统地记录下来,留给子孙后代,不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吗?!从此,撰写家史,成了父亲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父亲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文字资料,为他撰写家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素材。1940年12月13日,年仅9岁、正在上小学的父亲开始写日记,一直写到2004年12月24日,整整写了64年。民国三十七年,也就是1948年,年仅17岁、正在合阳简易师范上学的父亲开始记家用账。每笔收支,都要入账,一直记到2004年12月21日,整整记了57年。父亲喜欢记“随笔”,平日的家长里短,瞬间的心得体会,都信手记下来。短的不到100字,长的可达1,6万多字,共写了757篇,共计62万余字。父亲喜欢写家书,他保存的和子孙们的往来信件,共1000余封。上世纪60年代的书信放在书箱里,竟然珍藏了40年。父亲喜欢剪贴报刊,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文章,便收集起来。他积攒的“报刊剪贴”本,总共有100多本。装了满满的一大箱子……
撰写家史,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无论在路井老家,还是去韩城、西安、延安、兰州儿女家,他都钢笔不离手,稿纸不离身。一有空闲,就和母亲回忆往事,查阅资料,动笔成文。每写一个“回目”,从起草到定稿,都要反复推敲,多次修改。而在稿纸上写作,不像在电脑上敲击键盘那样方便。每修改一次,都要用钢笔重新抄写一次,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经过20多年的笔耕不辍,到2004年底,父亲撰写的家史长达90多万字。
2005年春节刚过,父亲突然肺部感染,病情加重。在去西安西京医院治疗的前夕,他还挣扎着拿过日记本,在上面颤颤巍巍地写下了“二00五年一月二十九日早上七点起床”17个歪歪扭扭的字。那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笔迹啊!面对病魔,现代医术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奈,回天乏力。3月13日5时3分,在老家门房的土炕上,父亲静静地躺在他平时写字用的炕桌旁,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享年75岁……
父亲去世后,整个大家庭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全家人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料理完丧事,让父亲数百万字的手稿早一天付梓出版,成了全家人的共同心愿。正在北京电影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的长孙侯亮,利用课余时间,拿着他爷爷生前留下的日记、账本、随笔、信件、家史等文字资料的照片、光盘以及复印件,穿梭于多家出版社之间。
2006年12月,《农民日记》与读者见面,好评如潮。
2007年5月4日,一家人聚集路井老家,纪念父亲逝世三周年。尽早出版父亲的《农民家史》,成为大家议论最多的话题。这年7月,胜天把父亲家史的手稿带到韩城,按照页码顺序全部拍成数码照片,共计2193张。随后又刻录成光盘,母亲及每个小家庭均保存一份,以作纪念。
2011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高瞻远瞩,52,6万字的《农民家书》得以出版,读者赞誉有加。2012年1月,该书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2011年度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之一,被《中国新闻出版报》评为“2011年度十大畅销图书”之一,并推荐为“农家书屋”的重点出版物,中央电视台10频道“读书”栏目做了专题介绍。3月份,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决定出版父亲的《农民家史》。随后,兄弟姐妹六人根据争胜复印的家史手稿复印件以及胜天拍摄的数码照片,开始进行电脑打字录入,并按W0RD文档格式制作成电子版。具体分工为:胜天负责1—40回,丰胜负责41—80回,万胜负责81一。120回,争胜负责121回以后的剩余部分,引玲、西玲负责校对。
《农民家史》以时间的推移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全书从1869年侯风偕负责修建路井城墙开始写起,止笔于2004年12月24日,时间跨度长达135年。它详细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以及他的家庭走过的艰辛辛道路,客观地再理了清朝年、民国初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风云、时代变迁、民异疾苦、地方风俗,家庭悲欢……涵盖了父亲悲喜交加豹一生,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呈现了中国现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一页。
《农民家史》以真实的记录作为写人叙事的原则。书中材料翔实,内容丰富,时间准确,描写客观。里面所叙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是父亲一生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里面所涉及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都是整个家庭成员及其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同学同事、上级下属……真实地记录自己一生的喜怒哀乐、人生轨迹,真实地表现家庭成员的悲欢离合、奋斗历程,真实地反映关中农民的柴米油盐、生存状态,始终是父亲撰写家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农民家史》真正的价值所在。
《农民家史》以章回体的结构作为谋篇布局的形式。章回体为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它源于宋代平话,确立于元末,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父亲采用章回体的形式撰写家史,这和他从小喜欢阅读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民家史》分为145回,每回之前均有“回目”,即用两句对偶押韵的文字标明题目,概括本回的主要内容。每一回叙述一两个较为完整的情节,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章回体形式的运用,使整个家史段落整齐,中心突出,叙事清楚,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更便于读者进行间歇性阅读。
《农民家史》以原生态的语言作为表情达意的载体。文中语言质朴无华,率性白描,不加修饰,自然清新,很少追求辞藻的华丽、文笔的优美,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感人的生活情趣。然而,其中又不乏一些精当的词语运用、精妙的片段描写和精彩的人物刻画。父亲自编的诗歌和快板,合辙押韵,节奏匀称,平仄调配,抑扬顿挫,读来朗朗上口,富于一种音乐美、韵律美。不少章节,观察细致,叙述细微,描写细腻,表现了父亲植根生活的写作风格和扎实深厚的文字功底。里面的一些方言土语,更给家史蒙上了一层浓浓的合阳地方色彩。
家史是人类社会的一面回音壁。父亲的离去,并不意味着《农民家史》的终结。早在1993年元月10日,父亲在给胜天的信中说:“……我……觉得平时的积累素材非常重要。……我的意思是指今后你们都要记日记,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时间、过程要记准。因为我总觉得你们中要出大有作为的人,所以来往信件必须妥善保存,千万不要被‘文革’吓坏了人,抹杀了历史,毁坏了文化。写《家史》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将来必须你继续写下去!”
家史宛如一首歌,有惆怅失意也有欢快愉悦;家史就像一条河,有回环曲折也有碧波荡漾;家史仿佛一杯酒,有苦涩辛辣也有香醇醉人……再一次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你们的辛勤努力、忘我工作,让父亲的在天之灵,少了一些遗憾和缺失,多了一份欣喜和慰藉;也让人们的求知之心,少了一些误读中国农业、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粘贴”与“复制”,多了一个了解中国农业、中国农村、中国农民的“窗口”与“链接”。
2012年6月20日
父亲是陕西关中一位极普通而又极不普通的农民。说他普通,是因为他和千千万万淳朴勤劳的中国农民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说他极不普通,是因为他一手拿锄头,一手握笔杆,利用学习、生活、工作、劳动之余,写日记,记账目,撰随笔,存家书,剪贴报刊,60多年如一日。眼前这部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农民家史》,更是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在编辑过程中,我们尽量保存作品原貌。
侯永禄编著的《农民家史》《农民家电》以时间的推移作为贯穿全书的线索。全书从1869年侯风偕负责修建路井城墙开始写起,止笔千2004年12月24日,时间跨度长达135年。它详细记录了一个普通农民以及他的家庭走过的艰辛道路,客观地再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互助组,合作化、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改雉开放等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风云,时代变迁、民间疾苦、地方风俗,家庭悲欢……涵盖了父亲悲喜交加的一生,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上波澜牡阔的一页。
侯永禄编著的《农民家史》以真实的记录作为写人叙事的原则。书中材料翔实,内容丰富,时间准确,描写客观。里面所叙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是父亲一生的所经所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里面所涉及的大大小小的人物,都是整个家庭成员及其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同学同事、上级下属……真实地记录自己一生的喜怒哀乐、人生轨迹,真实地表现家庭成员的悲欢离合、奋斗历程,真实地反映关中农民的柴米油盐、生存状态,始终是父亲撰写家史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农民家史》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