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读节气》由朱伟著: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能没有除夕的年饭、新年的爆竹、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我们的日子……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中吟花弄月,又随季发展出一整套诗意化的生活方式,诞生出大量的诗词歌赋,使本来平常的一个个日子都变得有滋有味,无论朝代更替、即使兵荒马乱也不被影响,一代代人复归为泥土,又一代代诞生,它们就支持着一个伟大的民族,有滋有昧地生生不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微读节气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朱伟 |
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微读节气》由朱伟著: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能没有除夕的年饭、新年的爆竹、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我们的日子……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中吟花弄月,又随季发展出一整套诗意化的生活方式,诞生出大量的诗词歌赋,使本来平常的一个个日子都变得有滋有味,无论朝代更替、即使兵荒马乱也不被影响,一代代人复归为泥土,又一代代诞生,它们就支持着一个伟大的民族,有滋有昧地生生不息。 内容推荐 《微读节气》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近两年来、在微博中随节气变化而发表的生活随笔。随笔谈天说地,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新解读,又是在现代生活中返朴归真的新经历。为了完整地把古人随季而变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读者,朱伟先生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我们中华老祖宗们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农历月,每个农历月更是千姿百态,既有吃喝玩乐的各种活法,又有很多中国人必备的文史知识。这些内容,以每段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体来描述,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共鸣,上千次的转发和评论的背后,渐渐兴起了随着朱伟过节气的新时尚。《微读节气》一书配以“网络最美节气图片”摄影师青简的作品,用现代的镜头画面感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美妙,使洗练、大气的文字有了水墨似的画面效果,而这些画面其实就在我们每天有滋有味的日子里。《微读节气》是作者两年来对天气、草木变化的细心观察与亲身经历,集实用性与知识性为一体,是一本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生活智慧的百科全书。 目录 自序 四季 立春 雨水 正月 惊蛰 春分 二月 清明 谷雨 三月 立夏 小满 四月 芒种 夏至 五月 小暑 大暑 六月 立秋 处暑 七月 白露 秋分 八月 寒露 霜降 九月 立冬 小雪 十月 大雪 冬至 十一月 小寒 大寒 十二月 后记 试读章节 元亨利贞 古人以“元亨利贞”四字对应四季。元为首,为始,对应春,春为发生。亨为通,为顺,对应夏,夏为通畅。和为利,利为用,对应秋,秋为收成。贞为事干,为安,对应冬,冬为安藏。 八风十二律 古人以古乐十二律对应十二月之气,以八卦所生八风对应十二律:艮(g6n)为条风,从大吕、太簇之律;震为明庶风,从夹钟之律;巽(xun)为清明风,从姑洗、中吕之律;离为景风,从蕤(rui)宾之律;坤为凉风,从林钟、夷则之律;兑为阊阖(ch6ngh6)风,从南昌之律;乾为不周风,从无射、应钟之律;坎为广莫风,从黄钟之律。 蠢假愁中 古人赋予四季名称。东方为春,春称为蠢蠢欲动的“蠢”。 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曼天,冬为上天。 春为发生,夏为长赢,秋为收成,冬为安宁。 四时天 《尔雅》称春为苍天,阳气始发,色苍苍,苍是青草色,青深而苍浅。夏为昊天,昊是元气博大,其气布散皓皓也。秋为曼(min)天,旻是悯,物就枯落而悯伤。冬为上天,“上天同云,雨雪雾雾(fenfen)”,气上腾,与地相绝也。 人气位置 《内经·素问》说,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立春 立春为正月节,立为建始,春木之气始至,故称为“立”。春立于冰雪莺难至时,所谓“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春就在冰雪中静静地培育。不待冰消雪释,便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了。 立春三候 东风解冻:立春之日“东风解冻”,东方属木,木为火之母,火气温,由此才“冻痕销水中”,“波起轻摇绿”。 蛰虫始振:立春日后五日“蛰虫始振”,“蛰虫”是冬藏之虫,此时被惊醒,动而未出。 鱼陟负冰:再五日“鱼陟负冰”,陟(zhi是升,鱼因水底暖,感知阳气而上升,冰尚未消融而负冰。“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春气还弱。 咬春 吃春饼、嚼生萝卜叫“咬春”;交相庆贺叫“拜春”;乡民以麦米豆抛打春牛叫“打春”;南方还有摸牛脚之俗:“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查最早楚俗,立春日在大门上立春字为“讨春”;唐人始作春饼,卷饼用生菜为“春盘”,妇女在头顶戴“迎春髻”,互赠春词为“春帖子”。 立春词 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辛弃疾 谁劝东风腊里来。不知天待雪,恼江梅。东郊寒色尚徘徊。双彩燕,飞傍鬓云堆。 玉冷晓妆台。宜春金缕字,拂香腮。红罗先绣踏青鞋。春犹浅,花信更须催。 ——毛滂 P1-5 序言 我对节气的兴趣始于儿时记忆,从小奶奶最疼爱我,她最看重时节。二月十五百花生日,她会在所有准备绽芽的花枝上贴上红纸条;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生日,她会在天井四方都点上香。夏天雷急,她会说,今年是张天师在执掌。上了年纪后,每到节气前后,她都会腰酸腿疼到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所以,从小在我的心理意识中,节气都是特别神圣的一种随季的生活准则:春分一到,天就暖了;白露一到,天就凉了:每个节气都对应着气候变化,非常准。 而我真正对这一套文化有一点粗浅了解,则是八十年代的后半期了。在贪婪地从俄罗斯文学到法国文学,从法国文学到美国文学,从美国文学到德国文学,读了一圈现代文学作品后,突然就觉得我们古人的笔记小说,无论文字表现力还是包容度,其实都要强过西人。于是,兴趣就开始逆转,从笔记小说再延展到各种杂著,再延展到诸子百家。等读到诸子百家后才明白,淮南王刘安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献给汉武帝的《淮南子》中,就已经有了二十四节气的系统记载。再之前呢?《尚书·尧典》中已经有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记载,只不过叫日中、日永、宵中与日短。“日中”是春分,“宵中”就是秋分;“日永”是夏至,“日短”就是冬至。古人以星座在黄昏时出现来定位春夏秋冬,有一套星象学知识,两至两分确立后,加上两启(立春、立夏)、两闭(立秋、立冬),就有了八节。这八节每节三气,就成了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成书至今两干多年,两干多年来,它被一代代承袭,不断地发展丰富。我感兴趣在其中各种神秘主义元素及不断发展的民俗文化内涵,比如,古人以为,天地之间,天道是圆,地道是方:方主幽含气,吐气为施;圆主明吐气,含气为化:天偏气就怒而为风,地含气就和而为雨:天地之气冲突就感而为雷,乱而为雾。再比如一年四季的十二月对应着天干与地支、对应着周易中的卦象、对应着古乐的十二音律,每一种解释都涉及对天地人关系的认识,深入去琢磨,就回味无穷。而相应的民俗元素,比如新年爆竹、元宵灯火、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背后都有丰富的形成史。再深入,历代骚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对它们的理解与感受,其感受则延展至草木鱼虫、天地万物,使我们在每一季每一时刻,各种各样的天气条件下,都能有一种幸福感与满足感。如果真能把这些都集中起来,就是一本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生存智慧的百科全书了。 应该说,我对所谓“腐朽”的古人的兴趣始于汪曾祺先生对晚明归有光散文的推荐,从归有光到袁中郎到张岱,从张岱的《陶庵梦忆》、《夜航船》,就寻到了李渔的《闲情偶记》,由此又进入一片浩瀚的古海。到1989年,干脆泡到中国书店,那时买处理的笔记丛书,每本才只需几毛钱。这之后,就越来越被“腐朽”包围且震撼,我一直觉得,在广泛的杂学之中,只要随便打开一个窗口,认真钻研进去,都可能窥见极其丰富的源流。这就是一代代承袭下来的,我们的文明。这文明斩不断,理还乱,尽管悠久的历史深处处处是空白,但仍可以找到缝隙与途径,可以辨清一个大致的面貌。 我以为,只有辨清了这个面貌,才能真正体会与享有我们生存其间的文明成果,从而使自己都成为文明承袭下去的一部分。从九十年代考吃,到现在钻进节令,都因为这一想法。但如果再深入地追究,文明究竟是什么?一旦以追问的姿态探究进历史长河,一定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事实。因为世界本一体,人类诞生前、诞生后,这世界本四通八达,一直在无法阻挡地到处流通。应该说,所有的物种,所有的认知方式,一定都是彼此影响的结果。由此就很难说,有什么孤立的本土的文明。只不过,正如近代史的西方主义遮蔽着东方对西方实际影Ⅱ向一样,早期强盛的东方文明也同样遮蔽着西方对东方实际的影响史。要将这些都弄明白,就恐怕要困难得多。 于是,比如这本小书,在迷踪不能被照亮的前提下,也就只能是对现有遗存的文化成果的一些肤浅体会。在这些成果之外,当然有大量更有意思的东西被遮蔽着,到处都是文明的偏见。但一部大书可以从细部入手,可以用各种方法点滴积累、点滴突破,只要意识清晰,点点滴滴,亦可石穿。这就寄希望于能有越来越多新鲜资料的发现。我们需要更广泛去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尤其是早期的流通史,如是,才能真正突破对以往传统文化的了解,才能从“腐朽”中发现真正的神奇。那时的时节文化里,才能呈现出真正丰满的含义。 是为自序。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利用微博这个传播工具,兴趣于古人时节认知的结果。 我是2010年8月,被新浪老沉与《新周刊》的封新城蛊惑而开的微博。当初是好奇于这样一种新的即时传播方式,我的兴趣在,这样的传播方式能否激励自己利用碎片时间,做哪怕是点滴的知识积累。我钟爱顾炎武那种日日求知的治学方式,曾因此开过借用他《日知录》的博客,最后因舍不得时间而被废弃。微博的好处是,140字相对降低了消耗时间的台阶;且140字的限制,由繁至简,在我看,反而是对回归传统中国文字表达的一种逼迫。古人写景、记人,都是寥寥几笔,情状便能跃然纸上。 于是就有了我的微博写作,严格说,一种微读书笔记而已,满足的是我自己的好奇心。被传播是一种激励,在被激励下,两年多也写了三千多条,节气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本小书之所以选《微读节气》这个书名,就想突出“读”字——古人留下的节令,随读随想随记,笔记,本来也是古人传下来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些农耕社会的节令,对沉浸在现代生活中今天的我们,究竟有没有实际意义?有不少人认为,它们沾满尘土,是一种腐朽。一百多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们以西学为坐标,曾不断地摈弃鄙视它们而求进步。而我恰以为,人类在工业革命高歌猛进两三百年后,面对已被破坏得满目疮痍的环境、已被磨砺得遍体伤痕的心灵,面对本质上已经越变越简陋的生活质量,是否该重新检讨一下我们被进化论操纵的生活方式? 如果能有这样一种心态,那么,重新审视我们古人的生活态度,节令可能是一个有趣的窗口。从春到秋到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鸡犬互为鸣吠,四时自然成岁。人在天地荫庇哺育下,随季与草木乌兽和谐共生。春花秋月、夏雨冬雪,日月、星象、草木生长周期、候鸟迁徙的时间,珍贵就在这四季循环更替的天地万物关系中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认识论。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中吟花弄月,又随季发展出一整套诗意化的生活方式,诞生出大量的诗词歌赋,使本来平常的一个个日子都变得有滋有味,无论朝代更替、即使兵荒马乱也不被影响,一代代人复归为泥土,又一代代诞生,它们就支持着一个伟大的民族,有滋有味地生生不息。 这样看,它们当然就重要了,它系着我们的血脉,并一代代不断贡献着文明的成果呢。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不能没有除夕的年饭、新年的爆竹、清明的扫墓、中秋的赏月,没有了它们,就没有了我们的日子。再激进的批判者也无法脱离这个环境,因为你是个中国人。这就足够了,这就是重新认识时节中的认识论与生活方式的意义。 这本小书,不过是接近它的一种努力。我们自以为已经认清的东西,其实不一定是真理:换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我们自以为荒谬的东西,其实也不一定是荒谬。以此观点,就变就了这么本也许对一些人还有用、一些人觉得还有趣的书。这次整理,发觉微博因随意而难以系统,因此而作了一些补充。 是为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