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旅游卫视、星空卫视、甘肃卫视、北京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光线传媒等血型心理节目特邀嘉宾、国内资深血型与心理学研究专家,国内外首次提出血型思维方式论的知名学者王建强编著《血型人格》,解读“血型人格”。
ABO血型基因的根本意义在于表达人类大脑心理活动的“操作系统”——基本思维方式。同一血型的人具有一样的先天基本思维方式和气质类型,它与一个人的性格、成长环境、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迟或早地造就了他们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血型基本思维方式影响着人的一生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血型思维方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
俗话说“知人容易知己难”,“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但如果读了《血型人格》这本书,您就不会这样认为了。作为国内资深血型与心理学研究专家,国内外首次提出血型思维方式论的知名学者,作者王建强用既严谨科学,又通俗明白的文字把人的血型思维方式和基本心理特征呈现在大家面前。
您可以“有章可循”“按图索骥”,方便迅速地了解人的心理活动,个人成长、人际交往、婚姻家庭、子女教育、职业生涯等可谓“顺理成章”。“认清四个人,理解全人类”。读完这本书之后,您也许会惊讶:我怎么一下子就变成心理学家了呢?
第一节 血型
一、什么是血型
“从广义上说,在血液中所能检出的任何多态性皆可称为血型。然而,血型通常被限定为血细胞表面抗原,而人们一般所称的血型则是指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参见《人类血型》,[英]杰夫·丹尼尔主编;朱自严主译,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人类的血液有型别之分,是在100多年前被奥地利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的。目前已有270个公认的血型抗原。一个血型系统中可有一个或多个抗原。这些抗原都是由一个单一基因座的基因所控制,或由两个或多个相邻但相互之间无重组发生的一簇基因所控制。每个血型系统之间都不能有关联,即须独立。任何两个血型系统,都必须证实其基因是在不同染色体上,或同一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同时,在减数分裂时,两个血型系的基因须分别独立地遗传给子代。血型抗原大部分归类于29个血型系统中。参见《人类血型》第1~2页。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报道:血型比你想的多。美国佛蒙特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在红细胞中发现两种新的蛋白质,从而证实两种新血型是存在的。原来,血型远远不仅有A、B、O和AB。其他28种较为罕见的血型通常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参见2012年2月26日《参考消息》“血型总数增至32种”。
尽管我们还有可能发现许多新的血型或新的血型系统,但人类每个人的血型在ABO血型系统中必居其一,而且它还是我们最先发现,并被实践证明唯一一个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直接关系的血型系统。ABO血型系统涵盖所有人类,它把人的血液分为O型、A型、B型和AB型四种,其依据是红细胞外缘的抗原区别。但在这里我们谈ABO血型系统不是指生理上的血型,而是借用这一名词间接地对人的心理进行区分和研究,也就是说与人的血液类型本身并没有关系,只是利用它便于查出来ABO血型基因,人们容易明白罢了。ABO血型在心理学领域只是一个符号,所指的是ABO血型基本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许多人凭想当然望文生义,在血液的作用与人的心理上找关联,其研究方向是错误的,事实证明也是没有结果的。这就好像仅看到某人穿着漂亮的高跟鞋,我们就可以说出她的一般生理特点一样,这显然不会是通过研究高跟鞋的颜色、尺码、质地和款式得出的结论吧?!
二、人们对血型的认识过程参见《血型与心理学》,王建强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5页。
人们对血型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观察总结,以及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而精心研究的必然程序与结果。
1.输血配型
1900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病理学家兰德斯坦纳发现了A、B、C血型,1902年他的学生狄卡斯德罗发现AB血型,1907年国际上统一对四种血型命名(C血型改称为O血型),确立了ABO血型系统。今天,这样一个医学常识已深入人心,即O型血可以输给任何一种血型的人,而AB血型的人可以接受任何一种血型的血,此外,都必须在同种血型之间进行安全输血。所以,具有O型血的人被称为“万能输血者”,AB型血的人则被称为“万能受血者”。但实际上,除非特殊情况下,O型血是不可以输给其他血型的人的,AB型血也不能任意接受大量其他血型的血液。同型血相输应视为输血领域中最重要的基本原则。血型的发现,揭开了人类输血历史重要的一页,也是人类对于人体血液生理功能认识的一大飞跃。
2.身体素质
自从人类发现血型并应用于临床医疗后,逐渐从实践总结中发现同种血型的人往往具有相类似的体质特征、患病概率(乃至心理特点)。现在许多严肃的医学、体育工作者每年都撰写大量的科学论文,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得出一些很有趣的结论。
现在我们知道,人的ABO血型是人类细胞核第九对染色体中的某些基因段在血细胞中的表达。同样,血型基因也会在人类200多种体细胞中表达,不同血型的血液在人全身血液循环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不同血型的人会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对其体质会有影响;但人的后天环境影响、自身心理素质等也会对其体质产生作用,这些应该说是有科学依据的。但就目前而言,由于科技水平所限,研究手段达不到,我们尚不能将问题说透彻。这属于基因体质、基因病的范畴,最终解决后将会对整个医学产生巨大影响。同样,人的生理特征是心理特征的基础,也会对血型心理探索提供巨大的支持。
3.气质性格
传统心理学认为,气质是不以人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是一种具有天赋性质的个性心理特征,但是其特点则在后天环境中表现出来。参见《心理学导论》,黄希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42~643页。对气质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血型说是其中一种。
早在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时,波兰科学家就曾对16个国家8500名士兵的血型进行了调查,第一次得到了血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分布的科学资料,为研究人类发展进化的脉络提供了新的科学根据,并使血型研究本身也得到了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已有学者将人们的行为特性按血型进行分类、分析和比较,从而确定了以社会事实为依据、以科学调查为手段的血型研究方法。参见《血型与人生》,〔日〕能见正比古、能见俊贤著;俞家玲编译,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意识到血型和性格有明显的关系,真正致力于这一研究的是一位日本学者,即东京大学心理学系毕业的年轻科学家古川竹二,他当时是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御茶之水女子大学)的教授。古川氏从家人和所亲近的人们日常言行中注意到血型与性格的关系,然后按各个年龄段、各类职业,对1 245人进行了实验与观察,在1927年的日本心理学研究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古川学说”:“人因血型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气质。同一血型,具有共同的气质。”古川学说被后来的一些研究者们所继承,血型和性格关系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参见《血型心理学》,〔日〕铃木芳正著;石脑、文由、于本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由于血型说在西方还未流行,那么更适于在西方做这项调查。在以前,西方学术界流行的是环境决定论,普遍不相信人性与遗传因素有关。到了20世纪60年代,遗传对性格的影响在西方学术界才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也就有人开始想到血型与性格的关系。参见《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方舟子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但从以后的事实可以看出,过去西方心理学家们的血型与性格的研究是失败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定错了方向。也就是说,把血型与性格、血液与气质等联系在一起研究心理学是错误的,因此也不会被科学心理学所认可。因为,血型决定人的基本思维方式而不是性格。应该肯定这些心理学大师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在以往的年代,在科学与实践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条件下,是不大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但这些研究并不是无益的,他们为后来者选择血型心理研究的方向提供了经验与教训,积累了资料,搭建起了成功的阶梯。
气质的血型说是传统心理学中唯一提到关于血型心理的地方,但血型说产生的影响和后续的意义绝不次于希波克拉底的四液说及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古川的贡献在于他天才地发现了血型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他总结的血型气质说,受科技条件限制没有进一步说明血型心理的生理基础和血型气质产生的原因,及不同血型气质间的相互关系,因而很难自圆其说。但是古川的研究找到了彻底认识人的心理奥秘的钥匙。我们最有意义的任务不是去责怪先哲们某种学说的完整性,而是在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发现它的科学依据。相信完全解开血型心理之谜会成为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一场革命,世界心理学界将为之震撼。
4.思维方式
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大脑中产生的,我们从外部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心理支配人的心理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
2005年10月,《血型与人生》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这本书中,我在总结分析前人血型与性格等研究的基础上,第一次较系统地提出血型思维方式论。认为同一血型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基本思维方式与人的体质和后天环境相结合影响了人的气质、性格及个性的形成。O型人的基本思维方式是推理性的,A型人是线性(后改为因果性)的,B型人是发散性的,AB型人是聚合平衡性的。这四种基本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着制约、辅佐、包容、对立、平行等五大基本关系,形成了“人际关系生态链”的基础。
血型思维方式论彻底解开了血型心理之谜,使我们对血型的认识产生了飞跃。血型,实际其真正的意义是基本思维方式,是人的基本心理特征的代名词,是人与人相区别的重要标志特征,是研究心理学的基础。随后在2008年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血型与心理学》这部著作中,我对于血型思维方式论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对其生理基础等找到了更为可信的理论基础,并对古川的血型气质论重新审视,认为血型气质说是正确的,不过要把原因讲清楚,对气质的概念也要重新定义,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心理学对气质与性格的概念混淆、模糊,没有各自确切的生理基础而空洞玄奥的问题。《血型与心理学》奠定了血型思维方式论的扎实基础,使血型心理特征成为人类认识自身的一个普通常识,使血型思维方式论成为心理学的重要基础理论。2011年“生活中的血型智慧系列图书”:《娶谁,嫁谁?血型全知道!》《爱巢,坟墓?血型全知道!》《成龙,成虫?血型全知道!》《蓝领,白领?血型全知道!》由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书把血型心理知识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血型思维方式论全面系统、比较彻底地将血型心理奥秘告诉了大家。当然,对血型意义的研究探索将会继续下去,特别是关于血型基因在人脑中的表达及对思维影响的生理过程与机理,限于当今科技条件的限制,还无法彻底实证清楚。所以说,人类认识自我的道路仍然是漫长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先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应用于现实生活。
P2-6
血型对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
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也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征之一。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的概念。血型是对血液分类的方法,通常是指红细胞的分型,其依据是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些可遗传的抗原物质。已经发现并为国际输血协会承认的血型系统有29种,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血型系统对输血具有重要意义,以不相容的血型输血可能导致发生溶血反应,造成溶血性贫血、肾衰竭、休克,以至死亡。我们这里讲的血型指的是ABO血型系统,人类每个人的血型必居其一。人格一词在这里属于心理学概念,而血型是生物科学和医学术语,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会有联系呢?
血型的发现源自20世纪初,几十年后人们发现它还与人的性格等心理活动有关。半个多世纪以来,血型与性格关系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但是到目前仍没有统一观点。我们这部著作就是要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心理学界的这一问题,并为广大读者朋友运用这一知识提供有效的帮助。
人的生命体现在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生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是生理活动形式中的组成部分。人的生理基本特征是遗传的,主要包括人种、民族、性别三个方面。那么,人的基本心理特征是不是也是遗传的呢?我们现在就来探讨一下这个很有趣的问题吧!
大家知道,我们在心理学里面谈到的感觉、知觉、意识、情绪、气质、性格等心理活动,实际就是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或思维的结果。思维功能是与整个人体其他生理功能紧密相联的。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没有思维活动的功能(如植物人有生理活动,无心理活动)会有以上心理活动现象吗?心理活动说到底也是一种生理活动——特殊的生理活动,是脑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反应。如果我们不从生理活动角度看待心理活动,就不可能找到心理启动与运作的内在规律。生理活动有规律可循,作为特殊生理活动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也需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模式,否则就不可能有思维心理的出现。这个程序和模式就称为思维方式。人在出生时啼哭的一瞬间就开始了生命的成长过程,这个“生命”包含了生理活动的生命和心理活动的生命两个方面。那种把人的心理活动能力全部归为后天培养的说法是错误的。一个新出生的正常婴儿已经具备了基本思维能力,不过由于他的生理机能还很微弱,没有生活“阅历”,所以不可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这个婴儿有触觉、听觉、饥饿觉等,就说明其已经有了思维功能,即心理活动(婴儿心理)。那么可以肯定,婴儿遗传了某种思维方式,这种先天的思维方式是一个人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的基础。这种先天存在的思维方式是由哪一组基因所表达,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
人们发现血型对心理活动有很大影响,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从心理学家、医学家,到民间研究者都不约而同地承认血型与人的性格有关,并列举了无数的经典案例,但是并不能用可重复的科学论证依据证明其一对一的相关性,这也就形成了心理学界长期以来对“血型说”争议的一桩悬案。经过长时间思考总结后,我在2005年出版的《血型与人生》一书,开始提出血型思维方式论:“ABO血型基因的根本意义在于表达人类大脑心理活动的‘操作系统’——基本思维方式。同一血型的人具有一样的先天基本思维方式和气质类型,它与一个人的性格、成长环境、经历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迟或早地造就了他们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说,血型基本思维方式影响着人的一生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血型思维方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血型基本思维方式是一个通过总结而发现的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限于科技水平目前还很难通过实证予以说明,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至此,我们就容易明白血型(基本思维方式)为什么会对人格有那么大的影响。当某个地区的人口血型结构确定后,也必将对其地域文化特点、国民性的形成产生巨大作用。延伸一点说,血型思维方式论还对心理学基础、哲学意识的物质性确定、认识论方法、社会发展论、社会关系和个人发展、家庭生活等理论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著名思想家楚渔先生指出: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有“术”无“学”的民族,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但历史的积累和经验也使古中国有众多的发现和发明。除了所谓“四大发明”外,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物理、医术、算术、农业、地理、建筑等领域,领先于世界的技术发明和发现还有100多种。因此,美国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文明的国度》中感叹,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四大发明”的作用没能延伸扩大,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非常有限。如中国人拿火药主要做了民间娱乐的烟花和爆竹,没有像西方一样迅速拿来充当国家强大的暴力工具;指南针基本上是用来看风水,没有像西方一样充当资本开拓的助推器。针对这一反常现象,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提出了一个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将李约瑟的这一疑问称为“李约瑟难题”。而我认为,中国落后的根源不是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和专制统治,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制度和体制等因素,尽管这些因素对中国长期停滞和落后有影响,但不是根本性的,根本性原因是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最大弱点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模糊、混乱、僵化。参见《中国人的思维批判》,楚渔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版。 我国许多知名学者高度评价楚渔先生的观点,称他正面回答了“李约瑟难题”中关于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中国混乱僵化的思维模式(或称思维方式),为中国人治愚开启了智慧之门。作为对楚渔先生观点彻底性的好奇,我们也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人会长期存在这种思维模式呢?这里可以告诉各位读者朋友的是,本书为解决这一问题打开了全新的思路。从认识“四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人格,到研究血型分布结构影响国民性乃至国际关系问题,是一个顺理成章的研究体系。
ABO血型基本思维方式启动心理生命事实的发现,为心理活动基本规律的心理科学基础、意识物质性的哲学命题等找到了坚实的客观依据;人类血型演变史也是思维方式多样化成熟的发展史,这对于研究“轴心时代”历史现象、哲学与宗教思想发展、社会形态变化等同样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以血型思维方式论为基础,读者朋友也许能够对许多过去难以理解的问题无师自通。
有学者谈到,血型思维方式是具有“很高级别”的重要发现,对人类许多方面的认识过程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书所介绍的血型思维方式基本原理,以及如何通过血型人格分析人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活动的应用知识,无论是对于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从中有所收益。
让我们现在就来揭开血型对于人类的奥秘吧!
二十几年前我就萌生了探索人类心理与社会发展奥秘的愿望,并有了一些肤浅的观点,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研究被搁置了下来。从1999年开始,在我发现ABO血型基本思维方式创立血型思维方式论,并对此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之后,逐渐认识到,应该有一个总的概括:以心理科学为基础,从哲学角度纵论人的本质、人类思想与人类社会。虽为一家之言,但感觉这是历史赋予我的机遇和神圣使命,“假如我的理论被证实,哪怕只有一个人认同,都是科学发展的一大步。”
以人的本质作为起点,探讨心理科学、哲学思想、社会发展规律等重大问题,确实是一件不小的事。中科院郑哲敏院士说,当年钱学森先生对他最有教益的一句话是:“研究任何问题、做任何工作,要看一个大的背景,要看在一个大的图片里边,你在什么位置。”原航天部研究员于景元说,钱老有一句名言:“我们要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问题。”他认为,钱老能把这么多领域打通,是因为他在哲学层面打通了。从一个大的图片研究问题,从总体上看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把握世界,这样的高度对于今天的学生,甚至许多已经成名的科学工作者来说,还仅仅是在探索,但探索已是一种向往。20世纪80年代,我在看到关于钱学森系统论思想的文章后深受启发,这些年来就是力图在较高的层面做一些大跨度的系统研究。而且我也看到中国正在形成鼓励创新性思想和培育创造型人才的机制。本书及其延伸研究与我出版或发表过的一些心理学、出版物分类学、社会发展学、经济学、阅读学、易学等著作与论文有密切联系,是对自己几十年来追寻科学所得的部分梳理与综合。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我把一些公开出版或发表的书刊、论文、报道及互联网中的部分有益知识,运用于该书的理论体系中,谨在此对这些未曾谋面却帮助过我的作者和媒体人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研究工作的朋友们,特别感谢出版界秦庆瑞、张庆太两位朋友的鼎力支持!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对于心理原理、人类思想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各方面条件已经基本具备,是可以有重大突破的时候了。我愿为人类思想解放与社会发展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
王建强
2014年春节于殷都夜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