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原各杨帆,毕业于四川大学计算机系,留校任教三年,后赴美留学继续深造。旅美二十多年,先后就职于俄勒冈医学科学院,以及思科、IBM、维尔软件、赛门铁克等世界五百强企业,从工程师到高管。
《舷梯》是一部真诚的作品,它以一家世界五百强软件企业的西雅图分部为核心场景,讲述了蔡波、鲁勇两位留美学生的故事。本书可以当做职场高层管理人员的教科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舷梯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轻舟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轻舟,原各杨帆,毕业于四川大学计算机系,留校任教三年,后赴美留学继续深造。旅美二十多年,先后就职于俄勒冈医学科学院,以及思科、IBM、维尔软件、赛门铁克等世界五百强企业,从工程师到高管。 《舷梯》是一部真诚的作品,它以一家世界五百强软件企业的西雅图分部为核心场景,讲述了蔡波、鲁勇两位留美学生的故事。本书可以当做职场高层管理人员的教科读物。 内容推荐 《舷梯》以一家世界五百强软件企业的西雅图分部为棱心背景,以剐总裁,高级主管到普通程序员为经线,以这家公司的业绩演变和两位留美中国留学生蔡波、鲁勇为纬线,淋漓尽致地剖析了处身其间的一系列人物,可以轻易触摸到他们的血肉和肌理,了解他们的欲望与梦想、困惑和失望。 《舷梯》由轻舟编著。 目录 上篇 抓住咸鱼翻身的机会 N年河东,N年河西 春草明年绿,“王孙龟不归” 饭票上讨感情 迷途策反 DNA无处不在 老公你走西口 上帝说了算 送你半斤,吃你八两 玄机就是吃透你 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高处不胜寒 打狗得看主人 输在处心积虑 踢掉行家这颗绊脚石 暗度陈仓 洋骗也是骗 哭哭啼啼是武器 化缘要找捷径 下篇 闯关东 画龙点睛耍流氓 暗箱里布阵 究竟谁在将军 暖昧有现在进行时的 有胆,只是折腾不起 股东的利益高于一切 每人都是一颗棋子 政绩必须统一分配 鸡犬升天 欺上瞒下是一种艺术 翻墙是成功之母 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 如果婚姻有期 潮起潮落知多少 听我没商量 黄雀在后 挽歌清唱 滚出沼泽地 试读章节 抓住咸鱼翻身的机会 会议室里的空气从早晨八点就被烘烤到下午一点,焦脆弥漫了整个房间,伴随着比萨饼的余味,那种烤焦了的烧饼夹着奶酪和番茄酱的酸味,从房间角落的垃圾桶里飘过来。可怜的一点从空调通风口里挤出来的水蒸气分子四处乱窜,无处藏身,最终碰撞在宽大厚实的落地玻璃门上,粉身碎骨,壮烈地牺牲在石英战场。 屋子正中间的圆桌子边聚了四颗脑袋,一个金色、两个棕色和一个黑色。每颗脑袋里面都在翻江倒海,滚腾不已,额头表皮滋滋地冒着微汗。四颗脑袋面前都摊着笔记本电脑,桌子上散乱着无糖可乐罐、冰茶纸杯、口香糖纸、油炸土豆片袋。 “比尔,如果你不给我两个人头的话,那个自动化项目我就做不下去。你知道,这个项目对我们团队很重要的,比起其他的团队来说,我们一直在超负荷地工作……”声音从圆桌正中间的电话里传来,带着口音且有点含糊不清,口气却很歇斯底里。 “好了,阿兰德,我已经说过啦,你有足够多的人了,这个项目不是目前最重要的,我告诉你,我会考虑你的要求的。”说话的是棕色头发之一,大而圆胖的那颗。 圆胖脑袋叫比尔,是这个团队的掌门人。 说这话时,比尔锁着的眉头拧得更紧了,他非常不耐烦地打断了电话另一端的印度人阿兰德,“大家没有什么问题的话,今天的会就开到这里,约翰、阿兰德,你们那头太晚了,回去睡觉吧!” “比尔……”电话那头的阿兰德还想说什么。 “晚安!”比尔有点粗鲁地挂掉了电话。 与印度人相反,北京的约翰吴没有吭声。约翰吴这会儿正躺在床上,闭着眼睛,电话筒放在枕头边,只竖了个左耳朵等待比尔这声晚安。 “晚安。”他有气无力地应付了一声,顺手关掉了床头的台灯。 在这个冗长的会议进行的当儿,约翰吴其实已经打了好几次盹,电话那头不停地吵什么,他时而听得清,时而听不清。不是他不重视老板的重要会议,他是实在支撑不住这样从午夜到凌晨的马拉松会议。约翰吴想不通阿兰德那个印度阿三怎么对抢人力资源和设备预算如此有兴趣,尽管身处差不多同样糟糕的时间段,阿兰德居然精神抖擞,没有一点睡意。 约翰吴对人力资源和预算不怎么在乎,多点少点不会让他产生巨大的危机感,看来一定是钱和权的力量让阿兰德宁可抛弃睡眠这种最幸福的事件。钱啊,权啊,真的那么重要?约翰吴这么想着,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比尔高高地举起臂膀,向后做了一个伸懒腰的动作,长叹一声,然后说:“这个阿兰德,每次开会就是要人头要人头,要得心安理得,津津乐道,我哪里有那么多人给他?” 会议室里的其他三颗脑袋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淡笑一下,表示同意老板的说法,但谁都没有说话,不过凑近电话的脑袋不由自主地离开了桌面。 “诸位,休息十五分钟,然后接着开会。”比尔一挥手,大家都站了起来。 蔡波,那个黑头发脑袋,从洗手间出来,冷不丁地有人朝他肩上重重地拍了一下,他吓了一跳,回头一看,是米歇尔。米歇尔说:“波,这次老板有好戏了,你就等着高升吧,我给你当部下。”他接着向蔡波挤了一下眼睛。 北京的约翰吴起了英文名,而在美国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蔡波仍然使用中国名字,只不过将姓和名颠倒过来而已。 “你开什么玩笑,我给你当部下还差不多。”蔡波盯着米歇尔那双宝蓝色的漂亮眼睛,研究着他的面部表情,心里一阵冷笑,心想:“又来了,自己成天想往上爬,还要将黑锅往别人头上扣。” 米歇尔有着一头深棕色的软发,高高的个子,人很瘦,脸部由于暴晒,在皮肤呈现时髦的古铜色的同时,褶皱也开始堆砌到消瘦的面部。从脸面看,比他实际的四十四岁的年龄大几岁,只是没有他那个年龄通常所有的大肚腩,因此给人一种干练的感觉。 蔡波跟米歇尔同年,属龙,但看上去年轻得多,一头的青丝,脸上几乎没有什么皱纹。虽然是亚洲人典型的中等偏高偏瘦的身材,比米歇尔却至少矮了半个头。由于爱运动的缘故,他的体型保持得不错。米歇尔常常开玩笑说:“波,是不是吃米饭就会显得年轻?你们亚洲人看上去怎么个个都像小孩子?我也在考虑是不是该吃米饭为主了。” 说这话时,米歇尔总是加重“小孩子”这个词,并掺点鄙夷的神态,听话听音,蔡波不认为米歇尔是在赞扬自己看上去年轻,不过是在取笑他“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意思。 “改什么改?米饭没有意大利空心粉养人,要不你看上去怎么会这么酷?你说你这辈子交了多少个女朋友?我哪里比得了你?”蔡波当然也不是吃素的,反唇相讥。 可米歇尔似乎一点不在意蔡波的嘲笑,反倒得意扬扬地开始扳着指头算起他交过的女朋友来:“九个,不,到目前为止,有十一个,其中四个是亚洲人,一个俄罗斯的,一个澳大利亚的,其余是跟我一样的白人。”他扬扬自得,很有炫耀的味道。 “是啊,我真是很嫉妒你呢。”蔡波附和着说,作为男人,他觉得受到了挑战,有点妒忌是真,可心里同时也飘过一缕鄙视,“你什么时候把你自己‘嫁’出去呀?” “快了,我的目标是六十岁前我的儿子要高中毕业,我现在正在跟一个爱尔兰人约会。” “是吗?那恭贺你啦!” “谢谢。”米歇尔笑了。 “这次的怎么样?”蔡波问。 “别提了,”米歇尔咂吧着嘴说,“小妮子金发碧眼的,纯种白人,很吸引人。” “哦,你是不是已经神魂颠倒啦?” “嗯,差不多吧。你知道,我很注意我孩子的遗传基因的。” “什么意思?你考虑太早太多了吧?” “波,我告诉你,这种事情绝对不会考虑过早过多的。你想,我希望有一个良种的后代,优良的基因,我一方只能起一半的作用,当母亲的是不是也很重要?” “记得你不是学生物的吧,计划个物种的优胜劣汰?” 米歇尔没有理会蔡波的戏言,继续说:“这小妮子,嘿嘿,以后生的孩子也会跟她一样漂亮,是个金发碧眼的小家伙。” 米歇尔在说这种话时,从不掩饰自己是个白人的优越感,每每谈到这个话题,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强调这一点,这让蔡波感觉非常不爽。 蔡波微微一笑,开始扳手指了,他想算算米歇尔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到底什么时候必须结婚。 “别算,别算,我很快就会结婚的。”米歇尔显然看出蔡波在干什么。 蔡波笑了,米歇尔说他马上就要结婚都说了两年了,准新娘换了好几个,这婚还没有结成。他觉得米歇尔就是东方人眼中典型的西方人,虽然他以为这是一种严重的偏见,但还是不得不承认,真正碰到一个像米歇尔这样的,虽然人数不多,却是名副其实且正宗的。P3-5 序言 朋友最近有点烦,主要是跟老板有点磕绊,同样的话题在N次闲聊后,朋友突然问:“你这个搞管理的,给我说说做管理到底好不好?” “你想搞管理?不再忠实于你的技术啦?”我问。 “不不不,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些管理阶层的内幕。” “哈哈,我明白了,你是想以毒攻毒啊!聪明,聪明!” 曾经在五百强泥潭里厮混了N年,见过猪跑,也吃过猪肉,要说身上没沾点腥有点自欺欺人,只是久而不知其味,嗅觉神经不那么敏感了。朋友的话让我想起两年前开始动笔的这本关于职场阶级斗争的书,当时是因为有小年轻说:你写点这方面的东西吧,我们会人手一本当教科书来读。此玩笑话让我有点受宠若惊,但没有当真。后来转念一想:要是当年不跟着起哄去洋插队,而是在大学里老老实实地混下去,如果这把年纪还没有出两本教科书的话,估计早已被扫地出门了。于是,随兴提笔划拉起来。 但由于种种不成其理由的理由,写了一半便将它搁下了,没想到一搁就两年。这中间有人想要翻译我的《唱不上去的咏叹调》,思路仍然在那里,不想三心二意地将心思转移到其他话题上;又想抽时间多少学习一点新东西,以便在告别人生时,来个“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什么的…… 可朋友这么一说,到让我觉得应该将此书完成,起码多少能解答朋友的一些问题。写东西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娱乐,更是让读者能够从中领略点什么,吸取点什么,尤其是那些年轻气盛的白领们、那些锐气尚存决心要在外资企业开辟一片天地的现代年轻人。能以故事的形式跟他们共享一些枯燥的教条,对此我还是有一点点动力的。于是,我开始重拾这本被抛掷脑后的文字。 有位上海朋友说我是一个Mix(混装),我听了大笑,感觉获得这样的评价很有意思,尤其是从小年轻嘴里说出来。大笑以后寻思,什么是Mix?文字、数字混装,技术、管理一坛;外加东方的文化、西方的习惯,女人的思维、男人的心态……好像是有点Mix!所以,如果你在字里行间咀嚼到了这种Mix,一定是镶嵌在基因里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绝非故意,请你不必太介意,一笑了之。 实话告诉你,我并不是十分满意自己的构思,总感觉写职场这样的书,很难触及血和肉,穿骨刺髓就更不要说了。有朋友说我的文字有些时候过于沉重,近乎悲壮,我很赞同这样的评价。生活本来就是很沉重的,学会在沉重的生活中活得轻松是一门艺术,就像在盐分饱和的海中游泳一样,苦涩的海水让你有一种在淡水里体会不到的漂浮感、轻松感,因为沉重本身正好传递了一种托起你的力量,让你向上,让你坦然。一旦进入这种境界,你便会不由自主地喜欢这样的生活艺术:无味的清香、无声的曲调、无语的激昂…… 人的欲望就像癌细胞,在适当的条件下会一触即发,迅速分裂,最终导致肿瘤的产生。相信每个人的身上都有无数这样的癌细胞,发作与否和什么时候发作,全靠细胞生长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否能得到满足。职场上人的欲望就跟癌细胞一样,一旦升职和金钱利益的渴求膨胀到一定的程度,身体就会亢进地分泌出肿瘤生长需要的营养液。即便你无心抗争,无意攀附,甚至希望得过且过;即便你天生是一块好组织、好材料,但癌细胞的不死性、迁移性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你不得不变异,必须被癌化…… 我的期望值仅仅是:在大太阳天将办公室里的坐椅靠垫翻出来晒晒,让人们在解读一个又一个藏匿在靠垫里的阴谋的过程中多多少少吸取点什么,因为被晒过的靠垫往往吸纳了阳光味,闻起来颇爽的,会给你的封闭的办公室空间增添一丝生气。 还是那句老话: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本书故事纯属虚构,请务必不要自寻烦恼,千万不要对号入座。 轻舟 2010年9月25日 后记 写《唱不上去的咏叹调》时,纽约一朋友在电话中问:“写没写床戏?” 我一怔,忙说:“没有!” 朋友说:“那就没搞头,你不会有太多读者的。” “什么话?你把我们的读者看得也太庸俗了吧。” “那就等着瞧吧,嘿嘿!”朋友挂了电话。 开写《舷梯》后,蓉城朋友来信忠告说:“通俗小说,就是卖个情节,肯定是金钱+性+权力的路数,不过背景够新鲜,各方面调料拿捏得好,也就会很火。严肃的小说,太晦涩,太费脑筋,太寂寞。建议你老人家围观就好了,千万别去尝试。” 前天有朋友专门将我叫到一边,很神秘地说:“我发现写书成功的秘密了,你要不要听?” “你说!” “你一定要上色,越色越有人看。” “什么话?”我大笑,感觉朋友玩笑话开过了头。 可朋友没笑,说:“真的,我不骗你,这是一个真理,我刚悟出的,赶紧告诉你,省得你走弯路。” “你这几天是不是吃错药了,怎么会有如此奇谈怪论?” 联想这些劝告,我开始有点怀疑自己的自恃清高是一种愚蠢。判断一部作品的伟大与否正是要看它能否抓住读者的心,行有行规,我既然不懂自然也不必遵守?如果这是入行门槛的话,我显然只能在门槛外徘徊,这辈子是休想进入此行当的。好在这行是我的副业,只要能保持做人的原则,不入也罢,到也乐得自在。正如可欣编导指出的那样,我没有那种痛苦不堪的感受,因为我不必担当行里人必须对读者承担的责任,这是我的捷径和切入点,理当受有点不负责任的折磨。 很感激可欣编导认可并能理解我的没有“商业元素”的作品,因为我实在是不懂什么“商业元素”,也从来没有学习和思考过这种东西。金钱? 太大太空太虚。我一向喜欢那种有质感、有塑性的东西,沉甸甸的可以握在手中把玩,再就是水墨画意境里的粗茶淡饭,对大油大肉的盛宴比较缺乏胃口。性?动物本能也。高级动物的本能应该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写透写实便是将读者通通乱棍打入低俗之谷,在我看来是亵渎和低估了高级读者的境界。至于权力,倒是我一直想挺进的地盘,这恰恰是《舷梯》的真正由来。 可欣编导能肯定我对人性的探讨,给了我最大的鞭策。是的,我的兴趣正是对人性的强力思索,感觉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观察问题,以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别人的问题,以自己的嘴讲别人的话,是最有意思的一件事,这是我的兴奋点。虽然这里我想保留对可欣编导疑问的答案:书中的“第三者位”叙事者到底是谁?但我可以告诉你,写蔡波时我就是钵钵,写鲁勇时我就是和尚,写比尔时我不是斯蒂夫……从来没有上舞台演戏的经历,最多只留过几个舞步,更没有可欣编导舞台后面造就的童子功,所以我只能希望通过文字尝试扮演戏中各种各样的角色,不是用人物的表情和语言,而是用人物内心的活思想。可欣编导在这里插了话:“看到这里忍不住有点感慨,角色扮演也罢,人格分裂也罢,创作的确是个挺让人崩溃的事,你得不停地和自己较劲,和笔下的人物较劲,把自己和人物融为一体,这真的是种迷人的折磨,按照我老师的话讲,在迷人的折磨中达到粉碎性的快感。这或许也正是创作其成为创作的一种魅力或者说魔力吧。” 小说也好,戏剧也罢,我以为真正表现人物内心最高境界的却是肖像画。翻开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册,不难发现,每一幅惟妙惟肖的肖像画后面,都蕴藏着画师匠心雕刻的人物心理活动,除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这个旷世代表作外,Marcus Ghaeeraerts the Younger的伊丽莎白一世肖像画、Domenico di Ghirlandaio的女孩肖像、John Singleton Copley的Thomas Mifflin夫妇、Auguste Ingres的Madame Moitessier……不计其数,人们从每一幅画的人物眼睛里都可以读到很多层次的东西,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里透露出的种种微妙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划时代的以人为中心的开始,肖像画师就是灵魂的捕捉者,那时一幅经典的肖像画花上三四年才成形完全不是什么稀罕之事。独具匠心的画师们不仅仅给人们呈现了被透视的心灵,更重要的是留给了人们揣摩和想象的空间,这正是那个时代肖像画的绝妙之处。我不是学文学和艺术的,自然不太搞得懂什么主义之类的,但总以为如果一段文字能够达到肖像画所勾勒的意境,那就不失为一段好文字,差不多就算理性地占领了灵魂的制高点吧。 我觉得自己真的是个幸运儿,写《唱不上去的咏叹调》时受到尊敬的白伟前辈的具体指导和热情鼓励,我这个门外汉才居然有勇气将闹着玩的爱好变成实实在在的文字。为此,我很感激白伟前辈的开门引路并送给我一盏闪闪亮的“矿灯”,让我在黑黢黢的森林中找到前行的小径。写《舷梯》,哈尔滨长大的可欣编导教我这个南方人识别了文学林子里的“人参貂皮乌拉草”,正是可欣编导的肯定,让我对自己在“闯关东”时信心大增。手持开路“矿灯”,认路识货,你说我还缺什么呢?我倍儿满足呢! 轻舟 2011年1月2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