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情绪表达文化与心理健康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朱艳丽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艳丽编著的这本《情绪表达文化与心理健康》共十章,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以两个城市六所高校的千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六个研究将情绪表达放在具体人际关系情境之中,探寻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取向性以及情境等因素在情绪表达中的影响。

内容推荐

《情绪表达文化与心理健康》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实验法,将情绪表达性作为情绪表达的表示指标,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个体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去探讨,将情绪表达放在具体人际关系情境之中,以探寻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取向性以及情境等因素在情绪表达中的影响,探寻从情绪表达的角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影响情绪表达不良的因素。

《情绪表达文化与心理健康》由朱艳丽编著。

目录

第一章 情绪表达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概念辨析

 第三节 影响因素

第二章 相关理论

 第一节 早期理论

 第二节 相关理论

 第三节 研究评介

第三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第一节 理论构想

 第二节 研究过程

第四章 自我

 第一节 自我的研究进路

 第二节 叙事自我

第五章 情绪表达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情绪表达性

 第二节 情绪表达、情绪类型与心理健康

 第三节 不同主题的情绪书写表达与心理健康

第六章 我还是他

 第一节 心理传记

 第二节 我的故事

 第三节 她的故事

 第四节 不同人称叙事与自我发展

第七章 文化价值观

 第一节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

 第二节 情绪表达与心理健康: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第八章 情绪表达与人际关系取向

 第一节 人际关系取向

 第二节 情绪表达与人际关系取向

 第三节 情绪表达与人际和谐性

第九章 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情绪表达不良

 第二节 情绪表达不能与心理健康

第十章 综合讨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当前存在问题

 第三节 研究启示

 第四节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第十一章 未来主题

 第一节 自我欺骗

 第二节 自我控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试读章节

二、自我欺骗中的自我

诸多文献表明,自我欺骗和相关结构在感知自我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相当多的证据表明,自我欺骗在对过去、当前和未来的自我感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对记忆中的自我感知时,Greenwald把自我评价与权益主义系统相联结,对过去历史回忆并改写为当前的需要。Ross的研究表明,对过去自我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当前自我态度基础上的重建。对现在自我的感知,大多数人认为自己的积极属性和能力范围高于平均水平,常常采用的方法是对有关于自我的有效信息比消极信息给予更多关注。对未来自我的感知,大多数人会对积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持有较乐观的评估,而对负性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会有较低评价。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们人们进行自我欺骗?

(一)信息加工方式

影响自我欺骗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之一是有偏差的信息加工方式。在感知自我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求来知觉、处理、解释、评价和回忆信息。比如,男性在择偶的过程中,往往把女性的礼貌看成是对方对自己感兴趣。尤其在回忆的过程中,由于记忆可以被重构,个体会根据当前需要去提取或抑制有关信息,甚至通过歪曲记忆来修改自己的经历。

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两种情景,人们更可能进行自我欺骗。一种情景是关于自我的信息较少或信息是很不明确的,另一种情景是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内存在更多与自我不相关的信息,由此人们就越有可能从事自我欺骗。

(二)动机

Sackeim和Cur给出的自我欺骗定义中包括决定哪种信念是有意识的、哪种信念不是有意识的,进而指出自我欺骗行为是由动机激发的。在弗洛伊德思想基础之上,众多研究者提出“动机性遗忘对自我欺骗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那些可以积极感知自己特定领域的动机越强的个体进行自我欺骗的可能性就越大国。在这种动机原理的基础上,人们在思考过去自我比思考现在和未来自我时会有更强的动机进行自我欺骗。为什么呢?首先,对过去自我的否定看法现实上可以促使提高对当前和未来的自我的积极感知。第二,人们对于过去事件比当前和未来事件存在一种更大程度的控制感。在动机原则影响下,在叙事的过程中人们对过去的自我进行回忆,过去的自我经常会因记忆发生“错误”和“歪曲”而呈现出并不同的自我。

将动机因素和信息加工因素联系起来,有个体的动机因素造成的信息加工偏差更符合这里自我欺骗的概念,而那些由信息特征所造成的自我欺骗,如前文介绍的可能进行自我欺骗的两种情景,并不必然与自我欺骗联系起来。

(三)情绪体验

从认识论上,情绪体验可以作为个体对事件进行评估反应的信息指标。有研究者认为@,情绪体验的认识效用在阐明自我欺骗潜在可能中具有意义,并提出情绪体验的自我欺骗的两种不同的变式:情绪自我欺骗的评价变式和情绪自我欺骗的体验变式。这两种变式提供了关于自我欺骗的两种解释模式,并且强调情绪知觉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情绪体验的自我欺骗意味着什么?如果一个人可以有意识地精确地知觉自己的情绪体验,认为自己的情绪体验很好地捕捉到自己对事件的评价反应,那么,是不能对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自我欺骗的。而事实上,个体对于自己是否精确地知觉到自己的情绪体验,以及自己的情绪体验是否捕捉到事件评价反应并不是确定的。这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情绪自我欺骗。在情绪自我欺骗的评价变式中,个体的情绪体验准确地跟随评价反应,但个人认为却没有。这就是个体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评估之间的冲突。这种类型的自我欺骗的典型例子就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反应的自身体验是愤怒,但是他们说服自己真的生气。因为在这种类型的自我欺骗的发生是关于情绪体验的错误评价,称之为情绪自我欺骗的评价变式。在情绪自我欺骗的体验变式中,个体的情绪体验不能准确地跟踪他们的评价,但个体却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评价和情绪体验之间没有冲突。在这种类型下自我欺骗的发生是由于一个错误的情绪体验反应。这种自我欺骗的例子是个体体验到快乐,并且认为自己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在某些方面是个体对事件评价反应的一种并非最适宜的解释。

P178-180

序言

情绪表达行为作为情绪的外在(显)表现,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对于个体适应环境、促进人际和谐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文化、情境和个体的特殊性,人们情绪表达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在探讨情绪表达与心理健康的具体关系以及情绪表达影响因素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考虑。其一,何种情绪表达会影响心理健康:其二,情绪表达受到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其三,情绪表达的个体因素;其四,情绪表达的情境因素。了解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个体之间在情绪表达方面的相似与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情绪表达对于人们思维与行动的重要性和在个体间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本书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测量法、实验法,将情绪表达性作为情绪表达的表示指标,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个体的一种文化价值观去探讨,将情绪表达放在具体人际关系情境之中,以探寻文化价值观、人际关系取向性以及情境等因素在情绪表达中的影响,探寻从情绪表达的角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影响情绪表达不良的因素。本书研究的被试为两个城市六所高校的千名大学生。通过六项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

关于情绪表达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①情绪的抑制表达不利于心理健康,情绪的乐于表达也不一定会有利于心理健康;②对于负性情绪更乐于表达,对正性情绪更少抑制表达:③女性更乐于表达情绪,男性更抑制情绪表达;④对于负性情绪的抑制表达最不利于心理健康;⑤对于负性情绪的书写表达可以提高心理健康。

本书将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作为个体的文化价值观去研究,探讨其作为文化层面因素在情绪表达中的作用,并得出以下结论:①当前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取向中以水平集体主义文化取向得分最高,其次为水平个人主义,再次为垂直集体主义,最后是垂直个人主义,说明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特点是强调平等和集体主义;②文化价值观具有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垂直个人主义,即更倾向于竞争,突出自我的自主和独立性,渴望在竞争中获得胜利;③文化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存在关系,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个体、尤其是垂直个人主义的个体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而集体主义的个体、尤其是水平集体主义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则相对较好;④文化价值观影响情绪表达,水平个人主义的个体倾向于情绪抑制,而水平集体主义的个体则不倾向于情绪抑制;⑤文化价值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质中的人际取向性各个因子存在相关,如集体主义与传统和现代性、人情、人际触觉、纪律性、和谐性、人际取向性呈显著正相关。

人际和谐性是与文化价值观相关的个性特质,其与情绪表达的关系如下:①人际关系取向性中的和谐性因子影响情绪的乐于表达和抑制表达,和谐性越高的个体越少情绪表达和情绪抑制。②作为个性特点的人际和谐性和作为文化特点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能够预测情绪表达,影响情绪心理健康;人际和谐性高的个体更倾向于集体主义文化价值观,心理健康水平比较高,在情绪表达上是适当的。③不同程度(高或低)人际和谐性的个体在不同情境中(个人或公开)的情绪表达具有差异,高人际和谐性的个体对正性情绪上更多体验和表达,在负性情绪表达上没有差异。④中国乡村较之城市更多保留传统中国人格的特点,乡村成员更注重人情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关于情绪表达不良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①情绪表达不良者会有更多心理健康问题;②情绪表达不良与文化价值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本书的最后部分,研究者对以上几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回顾了本研究在文化价值观作为个体文化特征的探讨、将情绪表达放在具体的人际关系情境之中研究、文化价值及人际取向性在情绪表达中的影响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创新。研究结论对于教育管理、临床干预、个体的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启示,并以此思考适合中国人的心理治疗方法等。同时,本书中的研究在调查问卷、研究样本及推论、情绪的分类、情境故事的文本阅读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最后,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包括特定情绪表达与心理健康、情绪表达社会情境因素的原因分析以及情绪不表达及相关因素的研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8:2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