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笔记(汶川\\玉树地震心理危机干预个案评析和反省)》是两位心理咨询师余满华和冯淑仙面对震灾后普遍出现的刨伤后压力症候群“临床实战,摸爬滚打”的一份记录,含个人辅导及团体治疗二大部分,附加个案评析,务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按震灾心理康复工作、心理治疗的危机救援机制为主题而编辑。本书对目前临床心理学“理论大大强过实践”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有助于心理治疗工作同业与灾难援助人员了解到心理治疗理论在灾区现场的实践,并作日后灾难援助工作的参考,进而发展出适切的灾难后心理康复方式,促使灾难心理治疗工作更趋成熟,灾民得到更充分和适切的心理援助。
《心理医生笔记(汶川\\玉树地震心理危机干预个案评析和反省)》是两位心理咨询师余满华和冯淑仙面对震灾后普遍出现的刨伤后压力症候群“临床实战,摸爬滚打”的一份记录,含个人辅导及团体治疗二大部分,附加个案评析,务求理论与实践结合,按震灾心理康复工作、心理治疗的危机救援机制为主题而编辑。
心理咨询师详述了每宗案例中的重要对话,尤其是关键性的转折点,亦披露了自己当时的内心世界,让读者不但可以从中看到辅导流程及其起承转合,同时也得以了解咨询师所面对的挑战,以及所采取的因应之道的缘由和考量。个案评析则评论和分析了震灾心理治疗的援助过程及理论根基,深入浅出,带领读者进入心理咨询师的震灾经验中,并余留弹性的空间供读者研讨。
《心理医生笔记(汶川\\玉树地震心理危机干预个案评析和反省)》对目前临床心理学“理论大大强过实践”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有助于心理治疗工作同业与灾难援助人员了解到心理治疗理论在灾区现场的实践,并作日后灾难援助工作的参考,进而发展出适切的灾难后心理康复方式,促使灾难心理治疗工作更趋成熟,灾民得到更充分和适切的心理援助。
本书为大学临床心理学以及相关专业不可多得的参考书籍。
玉树情
2010年5月初,我坐在厦门一家旅行社的购票台前,犹豫不决。青海西宁,去或不去?南京飞西宁的航班不多,每周只有三趟,我的日程表已经排得满满的,能够挤出的刚好配合航班和满华的时间只有几天;我是自费前去的,机票昂贵,而且没打折;还有,此次工作是由民族大学的心理咨询室安排,过去多年与不同大学合作的经验,令我明白大学里复杂的层层人事关系,我担心难以展开有效的治疗和培训,大家忙碌一番之后,未能达到如期的效果;当然还有更重要的理由在后头:丈夫不太愿意我再去灾区做心理治疗,西宁海拔二千二百米,他担心我会有高原反应,再次病倒异地。满华初时受我影响,也说不去西宁了,照原定计划前去苏州游山玩水,坐在她心爱的园林里发呆,可是,后来她又改变主意了,决定自行前往西宁,到时见机行事。她托我帮着买机票,这就是我坐到购票台前的原因。
我思来想去,终于下定决心,咬咬牙拨通远在南京的丈夫的手机说:“正在订购飞机票前往西宁,若你不反对,我便付钱了,因为机票十分紧张,需要马上出票。”
他静静地说:“看来你们要去的决心很大啊!我该如何帮你呢?”
“替我付路费便是最大的帮忙。”我一高兴,冲口而出说,“早点把票定好,便不再三心二意,反反复复,作不了决定,谢谢你了。”
5月19日,满华先行前往西宁。22日早上,我离开南京,抵达西宁时已是中午,满华与友人前来机场接我。三人一起去吃午餐,然后和学校负责学生心理工作的张老师见面。满华全天给学生心理委员会的学生上课,所以谈了几句,就和交通学院的赵老师匆匆走了。
下午,张老师陪同我去见一位大学生。我们走进安静的校园,午后温和的阳光洒在清洁的广场上。校区不大,整齐有序,学生三五成群在草地上休憩,有的看书,有的闲聊,有的弹吉他,轻声Ⅱ昌流行歌曲。
“今天是假期吗?他们很自在啊!”我好奇地问o
“是呀!我们是民族大学,所以有不少藏族学生,现在正巧是(冬)虫(夏)草节,学生回家(乡)采虫草去了,过十天左右便回来上课。”她笑着回答。
“唔!一年就只有这十来天可以采集,难怪虫草那么贵。听说这次地震灾区正是虫草的出产重地呢。”
“今年政府禁止大家到玉树一带的山上采虫草,怕出事故,因为山里太危险了。”张老师摇头叹息。
我无语,心里想灾民全家一年仅有的经济来源也失去了,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呢?
我们到了心理咨询室。一进门,一位男学生便立刻站起来,礼貌地伸手和我握手,自我介绍说:“老师你好。我叫建良。”
甫坐下,建良便自动报告最近的心理状态,仿佛心头上堆压着许多忧虑,欲一吐为快。
‘‘打由灾区回来之后,我就一直心神恍惚,难以集中精神上课,整天只想睡觉,可能真的出了心理问题。”建良说。
我注视着他,专心聆听。我询问建良在灾区所承担的任务,以便深入了解他的经历。
“我们一共有二十个人吧,地震发生两周后到玉树的,一共留了十天。”建良是二年级学生,从外省来西宁念大学,平时在学校十分活跃。玉树地震发生后,他是首批响应省教育厅号召前往灾区的志愿者之一。
“可否告诉我,抵达之后发生些什么事?当时你的情绪起了怎样的变化?”我慢慢地引导他回顾当时的情景。
……
P46-47
深情的彩虹
温标(陕西省委党校前副校长)
冯淑仙和余满华两位女士是深具爱心的加拿大籍华人。冯淑仙在福建厦门高等医学专科学校任教,多年来为陕西省扶贫助学,先后募集资金四十多万元,资助了二百多名贫困学生。余满华居住在加拿大,也在中国工作过多年,跑遍了大江南北。
我妻子党改叶与她们有工作上的交往,我也随之认识了她们。此次她们到陕西和四川两省,为受5·12汶川地震影响的灾区开展天灾危机干预,是先在西安会合后出发的,其间我见到她们,对她们的工作计划有所了解。我妻子陪同她们奔赴汉中,返回后又对我讲述了她们的工作情况。我还读了她们为这次灾区之行而专门编撰的辅导教材《创伤后压力症候群之认识及治疗》,对其内容有所认识。
因为认识并敬重两位女士,我拜读她们记述这次天灾危机干预行动的新作《“我是心理医生”》一书时,倍感亲切,深为感动。她们把这次行动命名为“彩虹行动”,“希望所做的可以成为黑暗里的一点微光,暴风雨过后,碧空上的一抹彩虹”。在我看来,她们确是一抹亮丽的彩虹,一抹深情的彩虹。
在灾区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她们一行五人一共接触了一千五百多人,每天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她们从陕西到四川,风雨无阻,马不停蹄,终日奔波,一直在县市乡镇、村庄农户进行培训、辅导和探访慰问。即使染病,也顾不上休息,照样坚持工作。忙碌一天,晚上还要开会,检讨总结当天的工作,安排翌日的任务。偶有空闲,又要去看看震灾遗址,走走农贸市场,进入当地百姓的生活。
危机干预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知识和多年经验才能做得好的工作,但是,她们从不以专家自居,高高在上,却心甘情愿俯就,陪伴当事人一起探索问题,激励他们找寻出路。危机干预也是极富挑战的工作,她们不知道会见到怎样的人,带着什么人生难题而来,但是,当看到当事人来时伤心沮丧,走时欢欢喜喜,她们就受到很大鼓舞,疲倦顿时烟消云散,又精神抖擞地迎接下一位当事人。
这一切用灵动的笔法,逐日如实记述。日记体的新作,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灾区民众的一腔热血、一片爱心、一份深情。她们表示自己不是“帮助灾民”,乃是“回家”,“家里有事,那就不怕把手弄脏,挽起衣袖,于点活儿,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血肉相连,情同手足。
据我所知,冯淑仙在西安工作期间,曾进入西北政法大学求学,取得了法律硕士学位。余满华打从十三岁那年随父母首次来中国旅行后,就迷上了中国历史文化,至今热情不减,以致觉得到了绵阳而不去四十二公里外的江油,参观受地震破坏的李白纪念馆,就“枉为一个读书人”。由此可知,她们两位有着浓厚的中国历史文化情结。
当然,作为海外华人中的知识女性,她们的文化素养不限于此,乃是学贯中西,兼具东方和西方文化底蕴。正如书中所说,她们自认是“国际人”,喜爱也可以迅速投人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里,这让她们于起工作来较为顺利,文化隔阂和冲突较少。
不过,也许是出于民族感情,抑或是私心作怪,我最为赞赏、最为砉重、最为感动的,还是两位女士的情系中国。对灾区民众的感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扶贫助学的善举,大江南北的奔忙,都是情系中国的外在表现和必然举动。冯淑仙著有一本书《我的中国心》,虽未曾看过,不知内容,但是,依我对她的了解,我能感知那颗热血澎湃、充满激情的中国心。自认是一个“国际人”的余满华更坦言,中国是最最令她魂牵梦萦的地方。“中国,唯有中国,可以拨动我生命中最深沉的那一根心弦,令我怦然心动,激情澎湃。”
看着这些滚烫的文字,遥想她们的灾区之行,回味新作的动人情节,我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生活于斯,还终老于斯的中国人,不禁汗颜,自愧弗如。难怪香港大学心理学系杨中芳教授发出感慨:“我常觉得满华比我更中国人,因为她读的古文唐诗、小说报刊比我多,她游历的中国名胜古迹比我多,她看的中国电影戏曲比我多,她对中国一般老百姓的认识比我多。”诚哉斯言!
有一首名为《我的中国心》的歌曲,流行已久,传播甚广。过去听唱这首歌,只是觉得旋律优美,词意很好,并没有特别的感受。自从认识了淑仙和满华以后,我的理解才不再那么肤浅、那么空泛。我感受到海外华人的中国心、中国情,是多么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明明白白。我想,下一次再见面时,我一定要为她们放声歌唱: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写到这里,我忽然灵机一动,对余满华的芳名有一个新解:满华者,情满华夏也!
“情满华夏”,谨以此为赞语谢辞,献给冯淑仙、余满华两位女士,也献给全球华人。
2009年感恩节,于古城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