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是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校风、学风的大学。110年间,培养合格毕业生达20余万之多,莘莘学子中不乏卓尔不凡的人才。王周昆编著的《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西大学子卓越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叙事物具体真实、生动鲜活。诸多事例,鲜为人知,和校史互动互补,在方方面面填补了西大校史的空白,充实了校史的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周昆 |
出版社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西北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是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校风、学风的大学。110年间,培养合格毕业生达20余万之多,莘莘学子中不乏卓尔不凡的人才。王周昆编著的《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西大学子卓越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叙事物具体真实、生动鲜活。诸多事例,鲜为人知,和校史互动互补,在方方面面填补了西大校史的空白,充实了校史的内容。 内容推荐 王周昆编著的《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收录的是学校历年培养的78名毕业生。按毕业年代划分,上世纪50年代前的有6人,60年代的有7人,70年代的有5人,80年代的有50人,90年代后有10人。他们中有国务院副总理,有著名经济学家,有学术造诣精深、蜚声海内外的学者,更有一批崭露才华的中青年学术骨干。许多人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军队科技进步奖、李四光地质科技奖、薛暮桥经济学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冰心文学奖、陈省身数学奖、钟家庆数学奖、胡绳青年学术奖、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长江韬奋奖等。《西北大学英才谱(第4辑)》中的他们是二十余万名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是广大校友的杰出代表,是学校人才培养特色的集中反映。 目录 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 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在艺 中国科学院院士——阎隆飞 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 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殿琳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 欧洲科学院院士——吴如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生勇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 中国科学院院士——翟明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加平 中国科学院巾帼院士——周卫健 中国驻前苏联特命全权大使——杨守正 美国西方环境科学院院长——方丹群 中华经济英才——张曙光 我国著名容量计算专家——廉育英 新华社编委、国内部主任——万武义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局长——徐水师 秦汉史大家——周天游 从名记者到公司董事长——白建钢 中国十大科技前沿领军人物——田捷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刘世锦 史学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王震中 著作等身的博导——王子今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祝作利 延安市市长——梁宏贤 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理念:“新国学”的倡导者 ——王富仁 有机质“接力成气”理论奠基人——赵文智 为水保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崔鹏 国家行政学院博士生导师——丁文锋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黄力 深圳市人大副主任、工会主席——罗莉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宁存政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群 华南理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特聘教授——孙润仓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金银局局长——文四立 学子楷模,杰出数学家——辛周平 中共陕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邢解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主任 ——袁靖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袁明 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张军扩 中共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副书记——张书玲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裁——赵政璋 日本爱知大学教授——周星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总工程师——朱民才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姚超英 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吴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院长 ——郑志勇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孙东怀 国家自然科学奖得主——张宏福 陕西省司法厅厅长——路志强 中国环保第一人——董金狮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巩馥洲 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黄玮 奋发有为的研究员——王非 广州市对外贸易局副局长——袁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张丰收 中国大气气溶胶研究首席科学家——张小曳 打造陕西拍卖业旗帜者——梁军民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小菁 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束锡红 著名实力派经济学者——李义平 山西省副省长——牛仁亮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王宁练 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石磊 西安市作协主席——吴克敬 西安市原副市长——黄省身 西安民生集团少帅总裁——马超 陕西省物价局局长——张文波 陕西省金海恒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陈克宁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 铜川市委书记——吴前进 中石化集团华北石油局局长——周荔青 内蒙古乌海市市长——侯凤岐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和大家见面。利维臣先生刚才给我出了这个题目——用鲁宾先生的思维,或者叫口头禅,就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在不确定的世界里》——鲁宾先生这本书,对我有很大影响。我同意他的看法,而且我也通过这本书认识了鲁宾先生。人说:“名师出高徒。”我刚才知道了基辛格先生和鲁宾先生是盖特纳财长的伯乐,在中国就叫有师生之谊。我就想这件事给我一个提醒,那就是我有哪位老师能和基辛格与鲁宾相提并论呢?这样的老师我找到了。这就是我在中国西北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们西北大学有一位老校长,叫张伯声先生。 张伯声老校长是一位地质界的权威,应该说他是上个世纪20年代在清华学校利用美国庚子赔款到美国来留学的。他在美国待过三个学校,一个是威斯康星大学,一个是芝加哥大学,一个是斯坦福大学。在座的不一定知道这个人,因为他的英文名字我说不出来。但是,他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杰出到什么程度?就是地球的构造,一共有五大学派,其中之一就是这位张伯声先生提出和研究出来的。我们当时听说他是地壳构造五大学派之一的发明人,很是敬仰,我们几个年轻人就去请教他。我们说:“张校长,您怎么就研究出来这么一个了不起的科研成果啊,在全球都能够站住脚,有地位?”他给我们讲了这个过程,对我一生(从知道到现在)都有影响。他说:“我们那时候去留学地质以后,想写一篇论文。写论文的时候,什么都准备好了,就是缺灵感。”他说:“如果现在去美国都坐飞机的话,我的论文可能就不_定出来了。”他说:“那时候是坐轮船,你们没有坐过轮船的人,觉得坐船出洋很过瘾。但是,那时候的船,坐在上头,时间稍微一长,非常的无聊。我天天坐在甲板上,想我的论文,想我所学的这些知识,想我对地壳的思考。”他说:“我天天看着这个浪,这大江大海里的这个‘涌’。突然,我有一个灵感,为什么这浪涌不是直上直下的,它是涌动的?”最后,他突然发现:“根据我的力学的知识,我发现大自然万事应该是以最省力的方式运动。”他说:“海浪这种涌动的方式,从力学上讲是最省力的。”因此,他就想:“大自然地壳的构造,一定是以最省力的方式在运动。”所以,他的学说最后被国际所承认,叫做地壳波浪镶嵌学说。 我当时在西北大学是学历史的,它让我感受到历史的潮流。人类历史的潮流与大自然实际上有一样的属性。那就是:顺历史潮流者昌,或者叫“赢”;逆历史潮流者亡,或者叫“败”。因此,要顺潮流而动。我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就是顺潮流而动。它之所以爆发出这么大的力量,实际就来自于他了解到中国人民要的是和平发展,要的是富裕和文明。其实全世界、全人类各国人民,恐怕要的都是和平与发展、富裕与文明。政治家也好,学者也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顺应这个潮流,我看就能把事情办好。 中美关系发展到今天,也是顺应了历史潮流,而这个历史潮流,是中美两国人民的需要,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又为中美两国政治家所逐渐认识。今天,基辛格先生在这儿,他是中美现代关系的开拓者。他比我们在座所有的中国人都有幸。为什么?这是因为他有机会和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和我们的邓小平先生、江泽民先生、胡锦涛主席都有交往。他整个地经历了、见证了中国是如何顺乎潮流、发生巨变的,因此他是一个完整的中国现代化的见证人。在座的很多朋友,在不同阶段都见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包括1981年曾骑自行车在北京学习的盖特纳财长,也包括他的令尊大人。网上说,盖特纳我们俩,应该我是他叔叔的关系。因为他的父亲老彼得是原福特基金会驻华首席代表。在20世纪80年代,我曾经申请福特基金做研究项目,所以与老彼得在工作上有联系。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在工作上发生联系了,孩子就得叫对方“叔叔”,或者叫“伯伯”。我以为,美中关系正是顺乎潮流发展到了今天。 我通过一位老校长、一位对人类科学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人,他当时的一种灵感,对我这样一个年轻人的启示。 P2-4 序言 在我校110周年华诞来临之际,《西北大学英才谱(第四辑)》即将出版,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西北大学肇始于变法图强的清末陕西大学堂,得名于伟大的辛亥革命,在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的动荡年代,苦苦求索兴学救国的真理,历尽曲折。在民族独立解放的抗日战争年代,北京、天津的一批著名学府内迁来陕,组成西北联合大学,与西南联大一起成为我国战时高等教育的两大堡垒,给西北大学输入新的血液。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的调整中,学校又成为陕西和西北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要渊源。虽然道路百转千回,但学校始终保持顽强的再生能力,今天依然以全国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大学、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自立于我国高等院校之林。 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学校就明确了“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重任”的办学愿景,致力于传承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融会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建设祖国辽阔的西部。校训“公诚勤朴”中的“公”就是天下为公,“诚”就是不诚无物,“勤”就是勤劳坚毅,“朴”就是抱朴守真,体现了广大师生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的赤子情怀。多年来,学校依托西部人文与自然资源,放眼世界科学前沿,在中国大陆构造、早期生命起源、西部生物资源、现代理论物理、中国思想文化、周秦汉唐文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中东历史以及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积累,产生了侯外庐的中国思想史学派、张伯声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侯伯宇的“侯氏定理”、王戍堂的“王氏定理”等重大理论创新,为建设有广泛学术影响、能肩负祖国西北开发使命的综合性大学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西北大学的前身——陕西大学堂在成立之初,就提出要培养“博古通今,适于世用”的“庠序通才”。抗战时期,学校进一步明确培养“能治学、治世、治人、创业之通才与专才”的教育目标。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侯外庐、张岂之等历届校长的大力倡导下,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理论提出以后,学校传承中华文明、融会世界思想,培养学有专长、全面发展、既能治学又能经世的人才的办学理念更加坚定,文化育人的教育思路和教育风格正在形成。学校构建了文理交叉的学科专业结构,建设出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内涵,突出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校风追求民主,学术崇尚自由,培养了二十余万才任天下的优秀学子,走出了6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22位两院院士,4位国际研究机构院士和通讯院士,涌现出王岐山、贾平凹、迟子建、王子今、杨圣敏、张维迎、魏杰等大批中青年杰出人才,赢得了“中华石油英才之母”“青年经济学家的摇篮”“作家摇篮”等诸多美誉。 后记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胜利召开的喜庆日子里,我们迎来了西北大学建校110周年华诞。由冬徂春,由夏及秋,经过近一年的编辑,《西北大学英才谱》(第四辑)终于与校友见面了。 西北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是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校风、学风的大学。110年间,培养合格毕业生达20余万之多,莘莘学子中不乏卓尔不凡的人才。受篇幅和时间所限,只能珠山拾玑,挂一漏万。 本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西大学子卓越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叙事物具体真实、生动鲜活。诸多事例,鲜为人知,和校史互动互补,在方方面面填补了西大校史的空白,充实了校史的内容。 我作为本书文稿的加工整理者,也是第一读者,无时无刻不在被学长的事迹所感动,不在被学长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不在被学长的精神所感染。因为举凡勤奋、好学、吃苦、严谨、执著、坚韧、智慧、善良……几乎我们这个民族所有的优秀品质,都在我们这些校友的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校友们的成就和人生观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和瑰宝。 从拿到每位校友的原始资料到成书的转化过程中,我们做了如下工作:将一些不规范、粗糙的文字进行了技术处理,删减了过长、过繁的内容,一般每篇文章约4500字左右;有的材料是两年前所写,未能及时沟通修正,时过境迁,可能略有出入;有的材料不完备,但事迹突出,也收录书中;每位校友的标题,是依据事迹,反复推敲后由主编所拟,也有的是提炼了大家的一句话概括出来的。 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始终是在学校领导关心之下进行的。前期工作,由杨春德副校长直接领导,他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以人性化的管理,经常开会检查,要求把书编写好。此外,还得到过许多人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他们之中有:王雁玲、宋远志、于炜武、姚远、路艳茹、丁晓雯等。作为校发展办主任和校庆办主任的王雁玲,直接领导此项工作。原校史办宋远志同志,前期做了大量极其繁琐的具体工作。姚远编审则毫无保留地将保存的资料贡献了出来。承蒙众多校友,尤其年迈多病的老学长不吝赐稿,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在新书出版之时,倍感遗憾的是,不能按原约定给台湾几位老校友寄赠书了,他们永远也看不到了。然而学长之风,山高水长,其爱国爱校风范将长存于我等心中。 10余年来,奉学校之命,我编辑出版了四本《西北大学英才谱》。限于水平,加之年龄不饶人,力不从心,甚至违心,诚恳地希望校友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后来者完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